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30.90 KB
- 文档页数:5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近年来,收入不平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收入不平等不仅会对个体生活带来不公平,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解决途径。
首先,收入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内部的资源分配失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当贫富差距过大时,富人往往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有限,而广大人民却难以承担高价商品,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影响生产和经济增长。
此外,贫富差距扩大也会形成对富人集中化的资源垄断,导致市场失效,进一步阻碍经济发展。
其次,收入不平等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一方面,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从而产生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
另一方面,高度的收入不平等还会导致人们不公平待遇的感知,使得社会对制度和市场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影响经济活力和投资意愿,制约经济增长。
尽管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但也不能忽视某种程度的收入差距对经济激励和创新的正面作用。
适度的收入差距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业动力和努力工作的意愿,促进有效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力的提升。
因此,在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时,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需求。
那么,如何应对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的力度。
提供普惠性的社会安全网,可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贫富差距。
同时,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福利,提高社会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其次,应加强税收制度的公平性。
通过适度提高高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减轻低收入者的负担,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的均衡和稳定。
另外,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大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从而改善人们的收入状况,减少收入不平等。
最后,加强监管和减少腐败现象,确保市场公正透明。
构建有效的法治环境,遏制经济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和权力寻租,减少贫富差距的加剧。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关键字:目前,在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熊邓灵、李芳丽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依据1985年——2009年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城市化水平、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特征及经济增长速度五个方面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特征及中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较大。
刘亚南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一文中认为国家政策的倾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主要包括:第一,取消现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劳动力可以自由地在城乡之间流动;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等。
赖小琼, 黄智淋的《财政分权、通货膨胀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一文中以我国1978 - 2009年的数据,构建以财政分权、通货膨胀与城乡收入差距为内生变量、财政支出为外生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可考察财政分权、通货膨胀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
发现: 三者不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而且存在短期的动态关系。
具体而言,财政分权在长期和短期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通货膨胀虽在长期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在短期则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王晓鸿、张俊杰在《城乡收入差距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原因研究———以甘肃为例》一文中用模型对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值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省城乡物质资本比值的变动对城乡收入比值的影响更大。
李海波《关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若干问题》以我国1980-2009年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时间序列数据依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内在规律性。
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受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
华师自考论文格式【篇一:华师论文范文格式】华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班级:学生:指导教师:提交日期:中文摘要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达,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相互影响做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探寻使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和谐发展的因素,力图一方面构建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协调增长的收入分配体系。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收入差距abstractincome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relationship has always been a hot issue in the study of economics. reason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social justic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romote social harmony.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and adjustment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but the fall in the proportion of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come inequality and other issues remain.so,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fluence each other to do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factors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rying to build on the one hand to improve income distribution way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other hand build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coordinated growth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key words economic gain income distributionincome gap目录中文摘要 (2)1 绪论 (5)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5)1.2 文献综述 (5)1.3 研究方法 (6)2 我国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7)2.1 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 (7)2.2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7)3 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实证研究 (9)3.1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因素的实证研究 (9)3.2 小结 (10)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收入分配绝对均等,但经济增长缓慢。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摘要]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一个中国普遍长期的现象,历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视线,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举不胜举,而且这些研究逐步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
各学派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扩大的因素做出解释。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1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在1950年,我国刚刚要进入工业化时期,就遭遇了朝鲜战争。
苏联的大型重工业大量投资在中国的军事装备的生产中。
这一时期,轻工业不发达,重工业是第一个崛起的,于是,产生了“资本排斥劳动”,不断追加资本增加却不增加劳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进入工业化时期,资源有限,资本短缺,但是人口膨胀。
产业只能集中于城市,于是城市变成了资本集中的地方。
我国依靠从“三农”提取剩余,完成城市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这就创造了城乡二元结构。
那么同时也就靠造就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城市化开始落后于工业化。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在生产方面大规模集中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替代资本。
后工业化过程的60年,我国有四次大规模的引进外部资金。
20世纪80年代,由于外债压力过大,邓小平同志允许地方直接引资,90年代,允许外商直接投资(FDI)。
每一次的外资资本进入都会导致中国的投资能力减弱,就业量减少,城市的失业人口向农村转移。
这就造成了农村的贫困(温铁军,2013)。
而有些学者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仅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有特征,林光彬(2004)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不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而城市和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层结构。
2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2.1城市偏向政策及制度因为我国的非农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所以政府大多采取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短期经济增长,但长期看来,这样的政策会让社会总体损失惨重,因为这会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陆铭,陈钊,2004;程开明,李金昌,2007)。
在多个方面,包括城乡交换、资源分配、再分配等各个领域。
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实证研究钞小静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69)摘要:本文从有效需求角度入手,探究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中国1978-2005年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劳动力、投资、教育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有效需求交互影响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分配不平等通过有效需求机制阻碍了经济增长,且在短期内效果也非常显著。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一、引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Lewis,1954;Kuznets,1955;Kaldor,1957)。
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经济学对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又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水平,2006年GDP的增长率高达10.7%,而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广大人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总体来看,这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不算高。
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不断上升通过资本市场、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市场规模等各种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制约作用,已成为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只有当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被绝大多数人所分享时,它才能够成为一种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若忽视了收入不平等问题将会影响到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
因此,在我国经济改革继续推进的背景下,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进一步凸显,能否处理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能否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问题。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文献综述【导言】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其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业的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金融业的角度出发,综述相关文献,探讨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一、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1.1、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众所周知,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但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对提高中高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Piketty(2013)认为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资本边际收益率,从而使得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增长速度放缓,而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增长率则趋于稳定。
因此,尽管金融发展在短期内可能增加贫富差距,但在长期内有可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均衡。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Deininger、Squire(1996)就曾认为金融发展有可能提高富人对财产和投资的控制权,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类似地,Galor和Zeira(1993)指出,由于金融市场的存在,富人不仅能够通过投资赚取高额利润,还能够通过直接控制金融机构提高他们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控制力度。
因此,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争议。
1.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金融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有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Levine(1997)通过对43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金融市场的深化和扩张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类似地,Rajan和Zingales(1998)也发现,金融发展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
然而,也有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持怀疑态度。
服务于僵化产业的金融业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使银行系统变成寡头或自治地位,从而倾向于为企业降低担保要求,倾向于向大银行贷款。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作者:杨天姿来源:《财讯》2018年第28期1978年11月,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30年之久,让全世界瞩目。
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
但是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其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综述主要围绕目前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描述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学者研究,从多个角度阐明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但是,伴随着高增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在加剧,区域差距越来越大。
从通用的反映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来看,近十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始终保持在0.47以上,超过了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成为世界上收入不平等程度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东部和西部的地域差异,还存于省内地区之间。
从地理面积和人口数量看,中国任何一个省的规模都超过欧洲许多国家,与其他收入不平等国家的区别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由城乡收入差距推动的。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以及两种理论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
改革开放初,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为209.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终止了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农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度陷入停滞,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差为13190元。
李实认为,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高的。
在我国收入差距研究方面,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1.两级分化论。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摘要: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研究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是汗牛充栋。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该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研究综述一、前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除了对经济规模产生作用外,对经济结构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也会产生一定作用。
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研究却是在最近十多年间才发展起来的。
greenwood和jovanovic (1990)的理论模型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先河。
在此以后,与其观点相近的文献逐渐涌现,大都是要证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倒 u 型关系。
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研究。
然而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都与国外的理论有一定矛盾之处。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尚处在金融发展倒 u 型的前一阶段,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并没有区分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的缘故。
二、国外研究综述(1)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分析greenwood 和 jovanovic (1990)的研究开创了研究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先河。
他们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模型来研究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动态演化关系。
在该模型中,他们假设初始收入分配外生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并且利用金融市场融资存在固定的金融参与门槛成本,而不是所有的人均能够支付起这一成本。
则当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时,金融发展将会扩大收入差距。
但随着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金融市场,金融发展将逐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即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服从倒”u”型的轨迹。
aghion 和 bolton (1997)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他们假设道德风险和信贷约束是资本市场不完美及持续收入差距的根源。
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中,生产效率也较低下,因此存在财富不平等现象;而到了金融市场有效和生产率水平较高的阶段,扩大的资本积累则会降低收入差距。
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国内理论述评摘要: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是经济学长期关注的命题。
本文总结了国内理论文献综述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对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理论的研究做了总结。
关键词: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国内理论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一、国内理论文献综述当前我国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入差距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倒u形关系?导致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哪些因素导致收入差距缩小?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这些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能否通过政策手段加以改变?经济转型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1.市场化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从理论框架中看来,生产要素是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其中李实、赵人伟和张平(1999)分析了中国由于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而形成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一般工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边燕杰和张展新(2002)认为伴随着市场化,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都在增值,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
张世伟、赵亮、樊立庄(2007)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会抑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发挥积极的作用。
2.体制变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变革这一角度来研究国内的收入差距问题成为热点,大多数文章认为我国当前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与制度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规范制度和行为有很大关系。
李实、赵人伟和张平(1999)在研究中发现企业内部分配体制的改变引起职工之间收入差距的上升。
李建立(2001)认为,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因素包括税收制度不合理、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和行政性垄断。
卢嘉瑞(2002)认为要消除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需要加大反腐力度。
莽景石(2006)借鉴日本的经验,认为日本在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同时,最终也完成了收入分配由不平等向平等转变,其中宪政转轨起了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持续扩大的态势,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
本文对当前国内研究收入差距的文献进行归纳综述,以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户籍制度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改革开放初,197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而农村居民纯收入为133.6元,绝对差209.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通过克服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加强激励机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1985年缩小到1.86:1。
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度陷入停滞,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为3.33:1,而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也达到3.23:1,绝对差为13190元。
这还不包括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住房津贴、教育补贴、交通补贴等。
如考虑上述因素,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可能达到6倍左右,说明我国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相当大。
李实认为,如果仅看货币收入差距,或者名义收入的差距,津巴布韦的城乡收入差距比我国稍高一点,但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二、各文献对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有些学者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之所以存在,并且呈扩大之势是由于城乡产业特性即与农业、农民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曾国安(2007)认为,在不考虑政府干预因素的情况下,分析了包括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等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自然因素。
陈玉光(2011)认为,农业生产目前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不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也难以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原文作者:魏新博、李姗摘要:由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资源要素的禀赋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居民收入差距。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已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加强收入分配的调整以及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政治决策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难点。
本文从当前我国城乡、行业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现状以及相关文献分析出发,从不同角度深入全面地探讨了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各种原因。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一、引言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这个时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也从原计划体制下的“短缺经济”变成了“世界工厂”,截至20XX年底,我国GDP总量已达到7983亿元,并成功超越日本而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毫无疑问,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了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经济大国。
由于长期内偏向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依靠中国农村经济而推动中国整体经济以独特的“中国模式”创造“中国奇迹”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背后,其代价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部门间配置的无效率,从而构成了中国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障碍。
目前,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已有大量文献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收人差距归因于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人差距,而进一步的研究还说明,不同地区收入差距与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有直接关系(Tsui & Wang,20XX)。
王小鲁、樊纲(20XX)指出经济增长方面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因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以当前的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接下来将对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因素做一个文献综述,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政策因素与收入差距从城乡关系的理论研究来看,城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且和谐共生的。
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趋势文献综述作者:赵思旭姜明伦李瑞光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中外学者从多个角度测量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不平等状况,由于采用数据和方法不同,所得结论也不同,甚至相反,这为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带来了困难。
本文综述了中外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不平等测量的结果,以反映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并认为中国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各社会阶层间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呈迅速扩大的趋势,中国已从一个收入较平等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改革开放;综述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识码:B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测量角度,主要包括全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城乡收入不平等、区域收入不平等、城镇内部居民收入不平等、农村内部居民收入不平等、性别收入不平等、行业收入不平等等。
由于估算方法和使用的样本数据不同,各种估算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具体综述收入不平等的相关实证研究结论。
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不平等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变化呈阶段性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从1981年的0.3095,一度下降到1985年0.2895,1990年后迅速上升,2001年、2002年分别达到0.447和0.4540(世界银行,2004;赵人伟,2005;Ravallion and Chen,2007)。
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就超过了警戒线①,中国正在从一个收入较平等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中列到了第85位,己经接近某些社会分化严重、经济增长停滞的拉美和非洲国家的不平等水平(王小鲁等,2005)。
针对我国居民总体收入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和衡量指标,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全方位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水平以年均2.22%速度上升(赵亮,2010)。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文献综述 李新帜(中国人民大学2014级本科信用管理班) 摘要:本文主要综述自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文献。文献表明根据研究方法和调查数据的不同,其结论往往会不同。 关键字: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
一、 前言 经济增长指的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收入分配指的是企业对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利益总额在企业内外各利益主体之间分割的过程,而收入分配不平等指的是各利益主体之间收益不均,趋于两极。本文的目的是简要综述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的各理论文献。
二、 正文 Kuznets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不同阶段: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迅速扩大;中间一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短暂的稳定;后期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逐渐缩小,即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关系服从倒U形曲线。他认为在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相伴随; 然而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倒U型假说在理论上得到了Lewis(1954)两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的论证,并经由Fei and Ranis(1964)发展成为严密的逻辑体系,S.Robinson(1976) 所得出的经典结论又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数学推导依据。 Kuznets倒U型假说对于经济社会作出了一个美好的阐释, 从长期来看, 经济总是会回归到收入分配公平、和谐的地步。库兹涅茨的思想激发了大量经济学者对倒U型假说进行统计检验,这些统计检验可以分为两类(Kanbur,2000):一类是利用一些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纵向检验,如Fishlow(1972)利用发展中国家时间序列数据,结果支持倒U假设的前半部分;Ram(1991)利用1947-1988美国收入不平等的时间序列数据,结果拒绝倒U假说;Nielson和Alderson(1997)对1929 -1992美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数据进行了研究,没有发现倒U曲线形式,反而发现正U曲线拟合数据较好;Acemoglu (2002)发现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并不支持倒U假说。另一类是利用多个国家的截面或面板数据进行横向检验,如Adelman和Morris(1973)、Paukert(1973)、Ahluwalia(1976)、Braulke(1983)、Barro(2000,2001)、和Chambers(2007)等检验的结果均支持倒 U 假说。实证结果既依赖于具体的国家类型,也依赖于数据选取的时间段;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检验的结果,大多数都拒绝倒 U 假说;利用多国数据检验的,其中绝大多数都支持倒 U假说。 Benabou(1996)总结了1992—1996年间对这一问题的13个计量研究,其中9个结论是不平等显著地损害经济增长。然而最近一批学者用不同的数据库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 , 其结论又倾向于不平等有利于经济增长 。 计量研究结论的模棱两可给理论家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尹恒、龚六堂、邹恒甫(2002)将机制分类为4种,分别是政治经济机制、教育生育机制、社会稳定性机制和市场规模机制。 1、 政治经济机制。 Persson和Tabellini(1994)使用OLG(overl appinggenerations)模型研究了在财政纯粹进 行再分配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假定寿命为两期的个人只关心自己的消费 , 不关心后代的效用。个人只在年轻时 获得收入 , 它依赖于全社会的平均禀赋或“基本素质”个人禀赋水平。他们研究的不平等体现在个人能力或禀赋上,能力或禀赋越高的人收入也越高。个人储蓄一部分收入用于年老时消费,但其年老时的消费还要受到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影响,它将储蓄超过平均水平的个人收入转移一部分给储蓄较少的人。在这一结构下他们研究了模型的经济均衡( 给定转移支付率、所有个人的消费—储蓄决策都是最优的)和政治均衡(投票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转移支付率 )。在经济均衡时,他们使用一次齐次的效用函数得到转移支付率越小,增长率就越高的结论。在政治均衡时再分配政策由具有中位数禀赋个人的偏好决定。他们证明若中间投票人的禀赋水平越低 ,转移支付率就越高。综合经济均衡和政治均衡,他们认为收入分配(初始禀赋分布)越不平等,转移支付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低。 Alesina和Rodrik(1994)使用一个劳动和资本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在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完全进入生产函数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假 定私人生产需要政府提供诸如法律秩序等公共服务,因此其生产函数中包括资本、劳动和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总水平,政府的收入来自于资本税。 不平等体现在个人间初始劳动 —资本禀赋比率的差异上。他们首先研究了经济均衡即个人效用最大化时的增长率及其 与税率的关系。由于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个人的劳动和资本收入由边际生产率决定,由此可 以确定个人的预算约束:即资本增量为总收入(劳动收入加上资本收入)减除消费 。 个人在预算约束下最大化终生贴现效用,这一简单的动态优化问题可得到个人的消费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它是资本税率的减函数,与个人相对禀赋比例无关,因此个人的积累率均相同,他们的相对要素份额不随时间变化,即收入分配格局是稳定的。接着Aesina 和Rodrik借助政治均衡研究了税率的确定。他们先假设个人是政策决定者,研究他偏好的税率,即人在最优的资本和消费增长率约束下选择税率使效用最大化。他们从这一优化问题得到个人偏好的税率与其相对禀赋比例的函数关系,即个人的劳动份额越大,其偏好的税率就越大。因此,根据中间投票人定理他们也认为财富(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中间投票人的财富越少) ,资本税率就越高,从而经济增长率就越低。 李宏毅和邹恒甫( 1998 ) 在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机制里 , 假定财政支出具有消费、完全进入个人效用函数,得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他们的这一结论并不是偶然的 , Perroti(1993)的政治经济模型也表明,在贫穷的平均主义经济中不会产生任何增长过程,而收入分配很不平等的经济却可能取得较高的初始增长率。 尹恒、龚六堂和邹恒甫(2001)运用一个政治经济模型研究在财政支出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同时进入总生产函数和代表性个人的效用函数时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其结论表明:在经济均衡时增长率与税率呈倒U型关系,随税率增加,经济增长率先升后降; 在政治均衡时,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实际资本税率就越高。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间存在Kuznets的倒 U 型关系。 2、 教育—生育机制 教育—生育决策机制。这类文献从个人教育—生育决策角度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教育—生育决策问题在经济增长的代表性个人模型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如果把代表性个人视为一个家族,就可以利用这些模型研究家族的初始财富与人力资本投资、生育决策间的关系。Perotti(1996)指出在教育决策方面,由于信贷市场是不完善的,富有的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较高,贫穷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较低。而生育决策是父母对其 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和抚养小孩的直接成本权衡的结果。人力资本高的父母抚养子女的机 会成本大,其子女的教育成本也大,从而对子女数量的需求小;人力资本低的父母抚养 子女的机会成本小,子女的教育成本也小,其对子女数量的需求大。因此不平等的经济中穷人比例大,人力资本投资低,经济中人口出生率高。这样则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口出生率正相关、与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负相关。上述理论可引申出如下可供检验的结论:第一,收入分配不平等下降,则人力资本增加、人口出生率下降 ;第二,人力资本增加,人口出生率下降,则经济增长率提高;从而第三,收入分配不平等下降,经济增长率提高。Perotti(1996)检验了这些命题,他发现中产阶级的收入比重越大,人口出生率就越低,经济增长率就越高,而且这一计量分析结论在统计上十分显著。据此他认为从教育—生育决策角度考察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3、 社会稳定性机制 这方面文献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 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导致产权保护薄弱,从而妨碍经济增长。在一个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社会中,人们有着强烈的冲动在正常的市场活动或者政治渠道之外进行有组织的寻租,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一些学者建立理论模型研究了社会不稳定影响投资和增长的机制:第一,造成政治、法律环境的不确定;第二,中断正常的市场活动和雇佣关系,直接危害生。在计量检验方面,这派文献一般运用两类指标度量“政治不稳定”:一类根据抗、罢工、政权更替、政治暴力、政变、革命等事件的数量构成社会不稳定指标;另一类指标反映产权保护的力度,它一般用一些国际投资中介机构提供的各种“国家风险指标”衡。计量研究表明“政治不稳定”、 “社会不安全”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呈一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政治动乱、产权保护缺乏与投资和经济增长呈一致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4、市场规模机制 Murphy、Shleifer和Vishny (1989)提出了收入分配通过市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即所谓收入分配的“大推动( big push)”理论。在宏观理论中人们一般运用单一商品假定以抽象掉商品的多样性,用这种方法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因为经济发展 总是伴随着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就是说各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不相同的,恩格尔曲线正描述了这种现象。Murphy、Shleifer和Vishny也注意到了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选择了一个十分特殊的效用函数:人们对每种商品的消费有一个限度,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偏好于扩大消费品的范围,而不是增加某种商品的消量。利用这种很符合常识的效用函数,他们研究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发展的影 响。在分配不平等的农业国,富人需求的是国外时髦的高档消费品,而穷人的购买力有限,这样对国内生产的工业品需求不足。而工业化要求 充分大的国内市场以使规模收益递增 的生产技术获得盈利性,这样不平等导致国内工 业品的市场狭小,从而制约国内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Keefer和Knack(1995)检验了这一理论,他们用人口 、GDP总额、贸易开放度等度量市场规模的变量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其计量研究没有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市场规模机制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