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一、县域经济及其特点(一)县域经济我国县制发展历史悠久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设立县,秦王朝就推行郡县制,在郡下设县。
此后,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县制的行政区划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发挥着重要的行政功能与经济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重新作了统一的调整,县隶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自治州或地级市。
而“县域经济”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所谓县域经济,就是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
简单地说,县域经济就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1.区域性。
它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2.农村性。
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着绝大部分地域,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农民在县域内的居民中占据着绝大多数。
3.系统性。
它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体系,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4.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同时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4.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县域经济”的概念并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历史原因,导致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
表现在: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第二,发达县域经济(全国百强县)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第三,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差异;第四,各县域经济的自身差异。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
2012年1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December2012 第23期总第273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23T o tal N o.273F 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姜 颖(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综述了F 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对内蒙古如何高效率引进F DI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对外开放;F DI;经济增长;GDP;模型;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061.5(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23—0005—02 从1979年~2010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F DI)10483.81亿美元,F DI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环境较为封闭、资本匮乏、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在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下,我国积极引进FDI,一方面吸引外国大量资本流入,对我国的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获得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外溢,为我国的产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FDI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 以地区为背景进行研究的情况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地区都积极响应,部分地区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商投资。
因此,一些学者开始研究FDI对地区经济增长是否有贡献。
曾国平、祝伽伽(2008)对重庆市F DI和其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建立FDI与描述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随后运用Jo hansen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二者之间的长期稳定性进行检验,最后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F DI与重庆市GDP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重庆市F DI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F DI对重庆市GDP的贡献率为16.72%,而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对F DI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标题:现代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综述引言:一、市场失灵的定义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中发生的偏差,也可以被理解为市场在实现效率时所出现的失败。
有学者将市场失灵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性失灵,即由于外部性或社会成本无法内部化而导致市场无法正常运作;另一类是信息不对称失灵,即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资源配置。
市场失灵的定义不仅涵盖了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也反映了市场运行机制上的缺陷。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是指产业活动对第三方造成的外界影响,例如企业污染环境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风险,这种外部成本无法被企业内部化,导致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正确配置。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不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例如国防安全、道路和桥梁等,市场存在公共物品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等情况,这些情况会导致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影响效率。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之间对一些重要信息的掌握不平等,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资源配置。
三、市场失灵的对策针对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一是外部性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来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减少外部成本。
二是公共物品失灵问题,政府可以提供公共物品,或通过纳税等方式筹集资源来提供公共物品。
三是不完全竞争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打破垄断、监管市场等手段来促进竞争。
四是信息不对称失灵问题,政府可以提供信息公开服务,改善市场的透明度,促进信息的分享和流通。
结论:市场失灵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定义、原因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市场失灵问题的相关文献,强调了市场失灵的定义、原因和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市场失灵问题提供了参考。
文献综述经济学中国近30年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Feder-Ra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一、研究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方法概述1.Feder-Ram模型。
Feder-Ram模型是从国防投资的正外部性的角度解释国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的一种模型。
该模型是Biswas和Ram( Biswas & Ram,1986) 在菲德( Feder,1983)关于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两部门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这一模型当被应用到分析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依据所设定的外部性因素和所包括的部门数量,可分为两部门模型、三部门模型和四部门模型。
两部门模型是指将国民经济分为国防部门和非国防部门。
三部门模型是在两部门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将非国防部门划分为私人部门和非国防公共部门。
四部门模型则是在三部门模型基础上额外考虑了进出口部门。
以两部门模型为例,该模型通过测算代表非国防部门和国防部门的要素生产率与其差额,并计算代表外部性的参数,通过这些参数的正负及其大小来判断国防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凯恩斯模型分析法。
研究国防支出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凯恩斯模型在传统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右侧加入了国防支出的变量,由反应经济总需求的公式Y=C+I+G+M+TS出发,经过一系列数学处理和适当的假设,得出国防支出关于经济增长率的公式。
该模型通过直接设定国防支出为经济总收入的组成部分这一角度出发考察国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凯恩斯主义的方法特征。
3.格兰杰因果检验法。
该方法忽略了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仅从时间序列分析的角度,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国防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这一方法仅能检验国防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而无法回答国防支出通过什么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但由于其假设简单,数据可得性强且便于操作,国内外均有大量学者使用此方法研究国防支出和经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摘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公共经济学的重要议题。
本文着重分析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文献,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基础设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一、引言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rosenstein-rodan(1943)、rostow (1960)就认识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前提条件。
aschauer(1989)通过对美国1949—198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发现:核心基础设施存量(如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机场,电力设施等)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最为显著,其产出弹性为0.24。
而且他还发现l97l—l985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公共资本增速降低引起的。
aschauer的这一结论立刻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此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就基础设施的增长效应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基础设施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的目的旨在对现有研究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众多实证文献进行综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各种争论进行梳理和评析。
本文余下部分的安排如下:鉴于绝大多数实证研究文献都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上述文献本身的发展脉络,第二部分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梳理文献;第三部分对国内外实证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评述;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二、研究方法的进展(一)增加制度层面的解释变量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对一国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作用,研究基础设施的有效提供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直接现实意义。
目前有不少学者逐渐从政治制度角度考察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开始关注基础设施的供给问题。
最早从制度层面研究基础设施供给问题的代表人物是hayek。
他认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贴近当地民众,更具信息优势,因而在提供公共品方面也更具优势,所以分权能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股市流动性与经济增长张保林(浦东发展银行佛山分行)摘要:对“股市流动性”这个概念做出了界定; 详述了股市流动性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为:影响动员储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获取和公司治理与激励;回顾了股市流动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结论以及二者之间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
关键词:股市流动性;经济增长;股市发展一、引言一、股市流动性的定义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或证券能够迅速变为现金而又不遭受损失的能力。
而市场流动性却是一个整体的但又难以捉摸和定义的概念,因为股市流动性具有多重性,其定义将取决于人们所强调的方面而各不相同。
经济学家对它的表述很多,凯恩斯(Keynes,1930)和希克斯(Hicks,1962)曾经选择市场流动性作为其研究课题,他们认为:市场流动性是指“市场价格将来的波动性”或者“立即执行一笔交易的可能性”。
德姆赛茨(Demsetz,1968)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资产价格形成过程中买卖价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基于买卖价差的流动性概念。
贝格豪特(Bagehòt,1971)指出流动的市场:“买卖报价总是存在,同时价差相当小,小额交易可以立即执行而对价格产生较小的影响”。
格罗斯曼和米勒(Grossman and Mill,1988)指出:我们可以采用“当前报价和时间下执行交易的能力”来评判市场流动性1。
可见,人们通常从能否交易、交易量及成本和交易时间等角度来认识股市流动性,因而其定义通常有:一是指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进行交易的能力;二是指当流动性的需求者需要交易时,流动性的提供者愿意在较低的交易成本上进行交易的意愿。
在金融理论中,股市流动性通常是指:如果交易商在其需要的时候能够较低的交易成本、按照合理的价格水平很快地买进或卖出大量的某种股票,而对其市场价格产生较小影响,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市场是流动的。
因此,从微观来说,股市流动性是指股票迅速变为货币(现实的购买力)而不受损失的能力。
但从宏观来说,它是指股市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买卖交易,并且不会导致股票价格发生显著波动的这样一种市场运行行为。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较多,对于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共同发展的细分领域内容也在逐步丰富。
Gurley and Shaw(1995)提出,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于金融的发展,金融业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资金,使其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投资,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在金融支持下,国家资金流动不畅的问题会更加少见,经济发展会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
Goldsmith(1969)在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先对金融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国的金融结果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这些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
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压制政策开始实行,极大地干预了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得国内资本市场和国内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抑制。
于是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比如Shaw(1973)认为金融深化是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还不成熟,财政政策等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过度,导致市场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不利影响,不利于市场参与者的收入及财富水平的提升,对此,需要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可以利用计划、配额、许可证、法令、特权等手段来实现。
总之,要想促进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减少政府的市场干预。
Mckinnon认为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前提是金融市场完全竞争,但这种完全竞争基本上不存在,因此,金融自由化理论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观点,需要结合实际加以利用。
Stigliz and Hermans(1994)等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即金融部门一定程度的干预方能促进金融深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要想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官方实施一些控制手段,使金融和生产两个部门可以更好地发展。
进入到21世纪,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不少的经济危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不再紧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开始更多进入视野,科研成果也相继出现。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综述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以期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支持。
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增强社会稳定。
此外,社会保障还可以通过减轻个人经济压力,促进个人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Tito Boeri 和 Zhao Chen(2002)的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增加劳动力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此外,社会保障还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来源,支持企业投资和创业,进而推动产业发展。
尽管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贡献,但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经济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可能会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导致财政压力过大。
一些研究(比如Denis Conniffe和John E. Spencer)指出,社会保障可能会导致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从而可能增加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
其次,社会保障可能会对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研究(比如Salamon and Anheier)发现,社会保障可能会降低企业投资、创业等经济活动,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负面影响。
三、未来的政策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合适的社会保障政策,以确保社会公平和公正。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管理,避免过度依赖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降低财政风险。
其次,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用工成本,促进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发展。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摘要:关键词:(略)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
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
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
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1)模型派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
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
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
请大家查阅2014年《经济研究》中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写一份有关经济增长
的文献综述。字数在1000内,格式为“主题+主要结论+主要研究方法”。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
本文基于哈罗德-多玛模型,主要谈论的是一个长期增长模型,在模型
中接受除不变要素比例之外的所有哈罗德-多玛假定。与哈罗德-多玛模型相反的
是,我认为在新古典中比较标准的条件下,单个复合商品由劳动和资本生产的。
其中将比较详实地考察体系如何去拟合一个作为外生变量的既定的劳动增长率,
从而看一看哈罗德所谓的不稳定是否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分析价格-工资-利息
之间重要作用的反应,然后,我会稍微将一些假定予以放松,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最后考虑更加“凯恩斯化”的关系和刚性后果。这些分析首先建立一个长期增长的
基本模型K=sF(K,L0ent)上,该方程决定了在所有劳动力都就业下资本积累的时
间轨迹。它的解给我们一个关于共同体的资本存量的唯一时间轮廓,资本存量将
使全部可供劳动都实现就业。在可变化要素比率和不可变规模收益时,自然的增
长率和有保证的自然增长率之间就有可能不发生简单对立,或许根本没有。然后
提出要素固定比例不变、柯布道格拉斯以及规模报酬不变等三种情况来分析要素
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确定价格工资利率行为,并利用中兴技术变化、劳动供
给、可变储蓄率、税收及人口的视角对理论进行一些拓展,和对工资刚性、灵活
偏好、政策含义和不确定性进行修正。通过上述的分析,说明储蓄、人口增长和
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增长。
2014年1月-10月《经济研究》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还是比较多的,
基本上每一期都有1-2篇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我根据学者们在经济增长中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其归为三类:
利用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地区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徐现祥、梁剑雄
(2014)在考察地方官员关于中央调整经济结构式的增长行为中,利用
2001-2012年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增长目标和1996-2015年间五年规划目标,
得出中国经济东部经济增长放缓、省际之间经济差距缩小和中央政策内趋化的新
现象;郝颖、辛清泉和刘星(2014年3月)立足于地区差异,针对高投资-高增
长模式日益凸显出投资路径依赖与经济增长质量堪忧等双重问题。从微观视角研
究企业投资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基于理论制度背景分析提出假
设,利用计量模型的描述统计、参数检验并做回归来解释在其情况下的资源错配
成因。得出了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制度环境质量改善和政府业绩考核来廓清经
济增长的微观投资活动。钞小静、沈坤荣(2014)在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
机理时,针对中国"结构型减速”问题,作者从劳动力供给视角考察,并将"传统部
门和现代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引入扩展跨期模型。采用1995-2012年间的省级面
板数据,构建包含经济增长方程、投资方程、劳动力质量方程与城乡收入差距方
程的联立方程模型,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经济
增长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得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初始财富水平较低的农
村居民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制约劳动力质量提高的结论。唐未兵、傅元
海和王展祥(2014)在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针对长期依赖投资
驱动经济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的问题,利用我国1996-2011年28个省际
面板数据,利用GMM进行估计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负相关,
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升。李敬、陈澍、万广
华和付陈梅利用1978-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运用网络分析法和QAP方法,
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得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
间网络具有稳定性和多重叠加性,并将中国区域经济分为四个功能板块,其增长
效应呈现出明显梯度特征和空间关联特征。
利用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特定行业对经济影响的:郑世林、周黎安和何维达
(2014)基于中观层面,从电信行业来研究电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者利用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加以考察。通过不同时期段电信基础
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90-1999年,移动和固定电话都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
和2000年以后移动电话仍然有正的影响、固定电话出现负的影响,以此来对电
信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的重新思考。苏志庆、陈银娥(2014)以新经济增长理
论为基础,将知识贸易从贸易活动中抽象出来,引入知识贸易方程,构建数学模
型,并采用比较静态方法分析不同贸易政策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得出:贸易是技
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原因,但它并不能使技术进口国赶超出口国,而且贸易保护
会降低经济福利的结论。原鹏飞、冯蕾(2014)基于动态视角,针对我国持续
飙涨的房价问题,构建DCGE模型,来研究房价上涨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
贫富分化,并对其进行系统模拟,得出:房价上涨下地产膨胀能够消耗产能和显
著提高经济增长水平,但会挤占农业、轻工业和公共服务业空间的结论。
利用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特定经济要素对经济影响的:范祚军、常雅丽和黄
立群(2014)基于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利用菲尔普斯“黄金律水平”,研究全球108
个国家的最优储蓄率和实际储蓄率的关系。综合多方面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来研究影响储蓄率的各类因素及其内部变化对储蓄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