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环保大会历史回顾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政府工作报告1999年九年全国人大二次会议_模板——1999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1998年工作回顾和1999年工作的总体要求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年初确定的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8%,虽然略低于8%的预定目标,但这是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战胜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年初就采取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对策。
但是亚洲金融危机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对我国的影响程度,比预料的更为严重。
由于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和国内需求对经济拉动的力度不够,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减缓趋势。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预算后,国务院增发1000亿元财政债券,重点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下半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显著加快,全年增长1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
投资的较大幅度增加,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明显作用。
去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许多工矿企业停产,长江部分航段中断航运1个多月,对生产建设和内外贸易造成很大影响。
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奋战,特别是人民军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把灾害损失减到了最低限度。
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工作进展顺利。
大灾之年,农业仍然获得了好收成。
抗洪抢险斗争中焕发出来的伟大抗洪精神,成为推进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周边许多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我们权衡利弊,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建国五十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总体上看,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趋势开始减缓,但是,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很多的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之时,回顾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光辉历程,总结前进道路上的经验,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完成跨世纪的环境保护任务,把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环境保护五十年历程回顾萌芽阶段(1949~1973)建国初期,由于当时人口相对较少,生产规模不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大多是局部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
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跃进”时期,特别是全民大炼钢铁和国家大办重工业时,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处于动乱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明显加剧。
在此期间,经济建设强调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值,不注意经济效益,导致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一些新建项目布局不合理;一些城市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发展,加剧了这些城市的污染;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一些地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林毁草、围湖围海造田等问题相当突出。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我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通过这次会议,我国高层的决策者开始认识到中国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起步阶段(1973~983))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两会深度解读——2024年环境领域工作重点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强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及“生态环保”相关内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生态环保领域的高度关注。
李强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及“生态环保”相关内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生态环保领域的高度关注。
那么,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哪些涉及环保的重点内容?又为环境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怎样的方向?2024开年之际,一起直击两会,寻找方向!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环保,为市场带来什么信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首次写入党章,并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党的二十大,总书记在报告中先后两次重点谈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确定“生态环境环保”在十年变革中的地位,确定了未来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地位,为生态环境产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分类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
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
而在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到环保相关的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介绍了2023年,政府在环保领域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成绩:2023成绩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环保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
《生态文明教育课》观后感【5篇】《生态文明教育课》观后感(精选篇1)翻开《生态文明教育》这本书,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当我看到第一页,感谢每棵树,因为它们一直在默默地为人类生存提供帮助。
地球上如果没有了树,就会变成一片沙漠,那时候的地球,该会多么害怕啊!所以,我们更应该多植树。
大树不但能把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人类需要的氧气,而且能用叶吸收许多有毒气体。
这就是无私的为人类做出贡献却不求回报的大树。
你们知道我们所用的纸巾和筷子是用什么制造而成的吗?也许你们不知道,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它们是用树木制造成的。
纸的发明虽然对人类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你是否知道,就是因人类乱砍监伐,许多动物都没有了家园,无家可归。
不仅如此,每隔两秒钟,全球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中的树木被砍伐,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地球就会变成一片荒凉的沙漠,人类也无家可归,这不能怪别人,只能怪人类自己,就是因为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了今天这个令人悲痛欲绝的局面。
在我的眼里,小草是世界上最渺小的东西,但是读了《生态文明教育》这本书后,我已经不这么认为了。
现在我觉得小草是世间生力最顽强的东西。
它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和平相处,但是人类却认为小草是那么渺小,那么的不起眼儿,使随意践踏它们。
可是它们并没有吓倒,它慢慢地挺起腰杆,顽强的活了下来。
它们那种坚强不屈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提起仙人掌,你可能会马上想到它全身都长满了刺,但是它生命和小草一样顽强。
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听别人说:仙人掌很特别,但是我觉得它和别的植物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比别的植物多了些刺而已嘛。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仙人掌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它居然可以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顽强的生存着。
可是有些人还胡乱挖仙人掌,我非常的气愤,可是又不敢上前去劝说他,我真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想的。
我一定要劝世人不要再挖仙人掌了,因为它的生命力很顽强,而且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精神。
我国环境保护⼯作的基本⽅针——三⼗⼆字⽅针是:全⾯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家动⼿、保护环境、造福⼈民。
建国五⼗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到有,从⼩到⼤,特别是⼗⼀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在党和国家的⾼度重视下,我国环境保护⼯作更是取得了重⼤进展。
从总体上看,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趋势开始减缓,但是,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很多的地区环境污染和⽣态破坏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还在加剧。
在⼈类即将跨⼊21世纪之时,回顾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光辉历程,总结前进道路上的经验,对于我们⾼举邓⼩平理论伟⼤旗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完成跨世纪的环境保护任务,把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全⾯推向21世纪,具有⼗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环境保护五⼗年历程回顾 1、萌芽阶段(1949~1973)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相对较少,⽣产规模不⼤,所产⽣的环境问题⼤多是局部性的⽣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盾尚不突出。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跃进"时期,特别是全民⼤炼钢铁和国家⼤办重⼯业时,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态破坏。
在1966年开始的"⽂化*"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处于*之中,环境污染和⽣态破坏明显加剧。
在此期间,经济建设强调数量、忽视质量,⽚⾯追求产值,不注意经济效益,导致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些新建项⽬布局不合理;⼀些城市不从实际出发,盲⽬发展,加剧了这些城市的污染;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些地区⽚⾯强调"以粮为纲",毁林毁草、围湖围海造⽥等问题相当突出。
1972年6⽉5~16⽇,联合国在瑞典⾸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次⼈类环境会议。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我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通过这次会议,我国⾼层的决策者开始认识到中国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2、起步阶段(1973~983)) 1973年8⽉,国务院召开第⼀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家动⼿、保护环境、造福⼈民"的环境保护⼯作32字⽅针和我国第⼀个环境保护⽂件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规定》。
以发展和环保为话题的作文5篇环保意识是21世纪人们应有的现代意识,为了在新世纪里创造一个优美宜人的环境,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发展和环保为话题的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以发展和环保为话题的作文1座落在招虎山前的白家庵,人口不足200,九旬以上的老人竟有6名。
据说白胜亭老爷爷高龄104岁,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
为什么那里寿星多呢?我和几位同学拜访了白胜亭老爷爷。
白家庵离我们村足有三里,出村走不上一半路程,路便弯曲了,景色变美了,顿觉空气清新了。
虽是初春,眼前却见一片翠绿万点红艳,松林中、野杜鹃花间,不时地传来婉转的鸟鸣,微风吹来阵阵清香,沁人肺腑,脚下,溪水清澈,叮咚作响,如流翠,似琴声,放眼三五百米处,魏峨的高山怀中有片奇特的景色:红黄绿间杂的树林中,依稀可见小小的山庄,房顶的红瓦灰瓦,在朝阳下闪炼着晶亮的光,象一顺顺一串串奇异的宝石和项链。
望着时隐时现的白家庵,我们都被那如画的景色所陶醉,只觉信步于“仙境”之中。
我们饱览着迷人的景色,不觉来到一座青瓦白墙的农舍前,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正在门前修花锄草。
“老爷爷,请间白胜亭住在哪儿?”我们上前问道。
“我就是。
”“噢,您就是白爷爷里”我们高兴地拍起手来。
嘿,一百多岁的人了,耳不聋,眼不花,身板那么硬朗,真不愧为“老寿星”,我们都暗自赞叹。
当我们说明来意后,老人微笑着捋了捋他的银须,说;“我活这把年纪可能和住在这地方有关系。
”“啥关系?”我们好奇地问道。
“你们看,我这房前屋后环境多好!闷了,我就在村里转转,闲了,就侍弄我的花草。
”老爷爷拍拍手上的泥土,继续说,“去年,我到济南市大儿子家里住了不到半月,就够了!那地方汽车喇叭闹得人头昏脑胀,黑烟把我呛得直咳。
还是咱这山沟里好,多清静!”说话间老爷爷从屋里端出一盘红玉玉的熟毛蟹,让我们吃。
我们都未见过。
老爷爷说:“在我象你们这么大时,这里的大沟小河里毛蟹可多啦!不过,近几年来洒农药污染了河水,也死了不少。
在环保工作总结及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模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参加这次环保工作总结及表彰大会。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既是为了回顾过去一年在环保事业取得的辉煌成绩,更是为了表彰那些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先进个人和集体。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员工发言,向得奖者致以诚挚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并对大家为环保事业做出的辛勤付出表示高度的敬意!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公司在环保工作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我们紧紧围绕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工作。
通过全员参与的环保宣传活动,提高了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措施,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引入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生态环境。
这一切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要感谢荣获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你们是我们工作中的楷模和标杆。
你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环保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在各自的岗位上,你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环保实践中发挥了光辉的作用。
正是有了你们的努力和奉献,才有了我们公司环保工作的显著成效。
同时,我也想向所有为环保事业默默付出的员工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正是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的环保工作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
无论是主动关心环保、提出改进建议的员工,还是积极参与环保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的员工,你们都是我们环保事业的一分子,你们的付出和努力一直在影响和推动着我们的环保工作。
在环保事业中,我们还要感谢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和理解。
作为一家企业,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在此,我向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环保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环境保护的挑战。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了迅猛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为之赞叹。
然而,也应该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大气、水体污染严重,资源过度消耗,土地呈现荒漠化等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越来越严重制约因素,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引来了一片质疑之声。
2006 年北京市沙尘暴、2008 年历史罕见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特大自然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2009-2010 年西南干旱,以及近几年来多地发生的水土污染、空气污染、雾霾等灾害事件层出不穷,这些历史的教训和血的现实无不警示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环境危机带来的极大挑战[1]。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顺利前行的关键所在。
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在对过去工作的回顾中特别谈到了这一问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部分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全国环保大会历史回顾
中国环境报第8版2011-10-25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即将召开,这次大会将是推动我国环保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大机遇,也是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强大动力。
1973年~2006年,国务院先后召开6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为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年8月5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这项造福子孙后代伟业的奠基。
参加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市主管计划和城市建设的负责人,国务院各部门的有关领导,并邀请了部分厂矿企业和科研单位以及大专院校的代表参加会议。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环境保护的32字工作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此外,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国环境监测工作意见》和《自然保护区暂行条例》。
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有4个方面:第一,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承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治理。
第二,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开创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环境保护在中国开始列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
第三,会议期间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措施,为开创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指明了方向,抓住了重点,确定了目标和任务。
第四,会议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及其有关部门,都相继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并着手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城市和江河进行初步治理,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管环境保护的领导,计划、建设、环保等部门的负责人,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人。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主要的成果及其意义,归纳起来有4个方面:第一,总结了中国环保事业的经验教训,从战略上对环境保护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做出了重大决策。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会议上宣布:保护环境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极大地增强了全民的环境意识,并把环境意识升华为国策意识。
第二,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政策,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这一方针政策的确立,奠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道路的基础。
第三,会议提出,要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环节,长期坚持抓住不放。
第四,推出了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生态保护策略,防治对土地、森林、草原、水、海洋以及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第五,建立与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把环境保护建立在法制轨道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9年4月28日至5月1日,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国家计划委员会、环境保护局等负责人,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国务院总理李鹏及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主任宋健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作工作报告。
此次会议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和两个指导性的工作目标。
两份文件是:《1989~1992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和《全国2000年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两个指导性的工作目标是:在治理整顿中建立环境保护工作新秩序;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会议形成了“三大环境政策”,即环境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项政策。
“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发生;“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单位或者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并承担治理费用;“强化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法规,使各行各业有所遵循,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监督管理。
此外,会议认真总结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三项环境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同时提出了五项新的制度和措施,形成了我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自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成为了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的主体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2.“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3.征收排污费制度:又称排污收费制度,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排污者征收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对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
5.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规定省长、市长、县长在任期内的环境目标和任务,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之一,根据完成的情况给予奖惩。
6.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指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登记的环境管理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必须依法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排放污染物的管理措施。
7.限期治理制度: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做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8.污染集中控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依据污染防治规划,按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不同性质、种类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别以集中治理为主,以求用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手段。
大事记
我国环保机构沿革
1974年10月25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环境保护机构的诞生。
1982年3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建委、国家城建总局、建工总局、国家测绘总局合并组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内设环境保护局。
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为加强部门协调,决定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1984年12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属的环境保护局改为国家环境保护局,作为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全国环保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
1988年,国务院决定独立设置国家环境保护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也是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力度加大,将环保部门升格,设置了正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说明中明确,为加大环境保护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决定组建环境保护部。
同年3月27日,环境保护部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环境保护部内设办公厅、规划财务司、政策法规司、行政体制与人事司、科技标准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环境影响评价司、环境监测司、污染防治司、自然生态保护司、核安全管理司、环境监察局、国际合作司、宣传教育司14个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