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语用预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语用预设领域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深入和丰富,相关研究论著的相继发表,预设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论著记录了预设的研究发展历程,代表着各个阶段预设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为以后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的学者奠定基础。
本文对这些相对零碎但是丰富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使整个语用预设的研究现状在学术上给读者呈现宏观的认识,以便探究预设文献研究的大致水平以及基本状况。
标签:语用预设;综述;预设理论;应用研究一、引言预设又称前提、先设,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率先提出,他认为任何命题都存在着“一个理所当然的预设”。
随后英国的斯特劳森发展,将预设看做是自然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推理现象。
随着预设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发现,预设进入语言学范畴以后,慢慢进入了语用学范畴。
随着国内外预设研究的不断深入,预设理论也更加全面与系统化,其理论的应用研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二、国外研究现状弗雷格在《意义和所指》中用“预设”解释了语义中的逻辑现象。
预设本来是逻辑学概念,后来进入到语用学领域。
利奇将预设分成逻辑和语用预设,法国语言学家基南把预设看作是话语的社会合适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菲尔摩(1971)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语用预设。
斯特劳森在1950年提出了预设新理论,预设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佩斯在他的《语用学》一书中进行了预设理论的论述。
戴维·克里斯特尔把预设定义为“与语言相关的,当说话人说某一句子时所持有的假设。
”莱文森指出,预设有两大区别特征,一是可取消性,二是依附于表层结构。
卡图南(1973)列举了主要的预设触发语,列文森(1983)列举了13种预设触发语的类型,和卡图南的分类大致相同,但是多了一种类型。
国外的理论应用研究近几年也开始涌现:Stalnaker 在1974年提出了两个有巨大影响的主张,2006年Ippolito 从语义合成的角度探讨虚拟条件句中的预设投射现象。
其后,Schlenker在2007年提出了透明理论,进一步将预设投射问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外国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综述语用习得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梳理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二语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等三方面重要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的汉语作为二语的语用习得研究服务。
标签: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综述一、引言语用习得及语用能力发展问题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以来,语用能力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二语习得研究的极大关注。
关于二语语用习得的研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从关注汉语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礼貌问题到发现会话含义、预设、话语标记语等语用特征对学习者语用发展的重要意义;从重视学习者单一的言语行为实施到综合分析其语用意识、语用理解、话语产出的整体语用能力;从静态地分析学习者的语用知识到动态地考察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语言行为、关注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语用能力。
这些在不同研究理念、研究方法下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开展汉语二语语用习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下文具体梳理和总结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的界定及构成要素Thomas(1983)将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社会语用能力,前者指理解和运用具体语言形式对应的话语功能以达成施为用意的能力;后者指根据交际的身份、地位权势、社会距离等社交因素而在具体场景理解和产出得体话语的能力。
Bachman(1990:84-98)同样对语用能力进行了界定与分类,他将语用能力分为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
施为能力指“交际者在话语表达过程中结合特定语境传递和理解施为用意的能力”,社交语言能力指“交际者对具体语言使用语境特征所决定的语用规范的敏感程度或控制能力”。
李民、肖雁(2012)认为,通过比较,Bachman(1990)讨论的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分别对应Thomas (1983)提出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一、语用概述一、语用与语用分析的意义1.语用:是指人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
2.语用学: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
3.语用分析的意义:能够进一步介绍用现代汉语交流信息的通常规律,能够深刻理解在存有特定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并使骂人者能够精确地传情言之有物、拨号者能够以获取话语原意,以达至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分析的有关要素(一)发话者: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1.重点分析发话者的语用意图在通常情况下,应承者(包含说者和作者)都就是必须通过讲出某些话以同时实现一定的语言外的目的,即为语用意图。
例如:想让别人关上门(语用意图)a.请你关上门。
(请求)b.我命令你关上门!(命令)c.你若不关门我就不跑了!(威胁)2.分析应承者同时实现意图的语用策略语用策略:就是应承者用什么方式非政府话语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K568话者认知其语用意图并在拨号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1)从未知信息至未明信息的策略(2)语境信息优于话语信息的策略比如:一部小说中存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至澳门狂打赌,赢得一干二净。
有人不知情,想要恳请他冠名慈善事业,知情者便说道:他刚从澳门回去,缺钱了!(3)语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表达选择策略(二)受话者: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对于拨号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所云应承者的语用意图。
比如:a:面条里Though辣油吗?b:我就是地道的四川人。
(三)话语内容:应承者用语言符号抒发的具体内容。
比如:1.这种药对高血压存有好处。
2.你好!(问候语)(四)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也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
语境由以下两方面构成:1.言内语境:即上下文语境2.言外语境:即为言语抒发时的具体内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说时代、社会、民族、交际个体等因素。
这两大语境,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语境。
当我们理解某一话语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语境因素起主导作用。
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综述1.会议概况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于2009年7月12-17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顺利召开。
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及部分地区的代表近1000人参加。
其中,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在海外工作和学习的十多名中国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我校外国语学院江晓红博士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
大会的主题是“多元化、语境、结构”(Diversity, Context and Structure。
大会通过主题发言(plenary lectures、专题发言(panels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展开讨论。
本次会议体现了语用研究多元化的特点。
2.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拓展在指示语方面,共有6个小组围绕指示语(deixis、指称(reference和回指(anaphora展开讨论。
在特定语境下弄清直接或间接的所指关系,是语用学研究的传统议题。
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进一步拓展了指示语可探讨的纬度与深度:从元表征的角度分析了回指的程序性信息和回指的句法制约关系;探讨了延指(deferred reference的语用机制、名词短语指称的真实条件、指称的连贯性、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参照点理论研究非直接言谈(indirect talk中的指称问题;考察了地点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使用的认知和心理因素;利用计算机处理语料库中语用指示语的标识问题等。
在礼貌问题研究方面,出现了多个专题小组,讨论问题主要包括:礼貌与敬语的文体选择;网络在线交流与面对面交流遵循的不同规范,策略使用和身份建构等方面涉及的礼貌问题;英语变体,如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新西兰英语、爱尔兰英语在礼貌表达问题上的社会语用差异;学者们在对Levinson 和Brown & Levinson 西方礼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展开了礼貌原则和策略的本土化研究,来自韩国、日本、土耳其、德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学者对礼貌的文化观念、礼貌策略和面子威胁行为进行了跨文化对比研究。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英语语用学概述概要:语用学作为微观语言学六大分支(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之一,强调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本文将通过简要概述英语语用学及其著名理论,希望对语用学研究方向学生或语用学爱好者在今后的学习或研究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语、语用学、概述1.绪论语用学作为语言学重要分支,其相关的著名理论有很多。
本文将主要概述语用学和语用学中影响最深远的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定义和特点等。
2.语用学概述2.1.语用学的定义关于语用学,很多语用学家都给出了不同定义,综合所有定义可以看出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或语言交际,研究利用语境来推断语义或研究讲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总而言之,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学科,集中研究说话人意义、话语意义或语境意义。
说起语用学,就一定要将它和语义学区分开来。
虽然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但是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别:语义学—研究句子的字面意义(不考虑语境),而语用学—研究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把语境考虑在内)。
2.2.言语行为理论2.2.1.施为句和表述句言语行为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他的«如何以言行事»一文中提出的,是对语言交流性质的哲学阐释。
这个理论认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其目的在于回答“用语言干什么”这个问题。
奥斯汀的首要主张是这一理论有两种句子形式:施为句和表述句。
像“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我将这艘船命名为伊丽莎白号)”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施为句。
它们不描写事物,没有真假。
说出这样的句子就被认为是实施一种行为,因此像name这样的动词,我们叫做“施为动词”。
与施为句相反,像“I pour some liquid into the tube(我往试管里倒一些液体)”这样的句子是对说话人正在做的事情的描写。
ywjsxxk@一、语用学概述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语用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语用学》(1980年,胡壮麟著)一书就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学科进行了详细阐述。
1988年,我国有了第一本语用学教材《语用学概论》(何兆熊著),它的出现有力推动了我国语用学的发展。
语言应用是交际者在某种场合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采取的语言表达活动以及理解语言的活动,又被称为语用。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其研究对象是语言的意义,主要是对特定环境中特定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进行研究。
语用学因其本身具有的价值性和目的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质的研究。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也要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在现代社会中,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这门语言的构成、发音、词汇和语法还远远不够。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这一思想在何兆熊先生的《语用学概要》中有所显示,文中对其解释大致是:对于语用学的定义,普遍有两个基本的概念,分别是意义和语境。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语用学的崛起是对语义研究发展延伸的必然趋势,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探究。
这里所说的意义探究并非只是一种抽象的意义研究,而是在特定语境中对具体意义的研究。
因此,语用学中的语境意义研究非常重要。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在具体环境下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往往会通过在核心词前加上定语,或加重语气、多次重复来进行强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些往往都是人们在不经意间实现的,但却都蕴含着语用学的原理。
研究语用学,是为了将这些无意识的行为理论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因此,语用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是语境和意义。
综合语言的语境和意义来说,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表达出说话人的实际692017.02意图,减少错误和误会的发生,达到简洁、高效和精准的效果。
而这些实际上的应用,都离不开语用学理论的支持。
语言顺应论研究综述摘要语言顺应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旨在概述语言顺应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相关的关键词。
文章将介绍语言顺应论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以及研究范围,并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阐述语言顺应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类型、表现形式以及在汉语教学和翻译中的应用。
最后,文章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引言语言顺应论是由丹麦语言学家耶斯伯森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动态性和适应性,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以实现有效沟通。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际的增多,语言顺应论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本文将重点语言顺应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为读者呈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挑战。
主体部分1、语言顺应的概念和特点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调整语言形式的过程,这种选择和调整是基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对语境的认知。
语言顺应具有以下特点:(1)动态性:语言顺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语境和交流者的意图不断调整。
(2)适应性: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下会选择最适合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3)选择性: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会根据语境和意图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2、语言顺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
语言顺应论为研究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
3、语言顺应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根据耶斯伯森的观点,语言顺应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语码转换:指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进行交流。
(2)语体转换:指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语体。
(3)语义拓展:指根据语境对词汇或短语的含义进行适当的延伸或缩小。
(4)话轮转换:指在交流过程中轮流发言,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当代语言学》第10卷2008年第3期246-256页,北京实验语用学研究综述刘思 亚利桑那大学提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新兴的实验语用学研究领域:主要理论和不同观点,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
首先探讨其主要理论,即新/格莱斯和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它们对“隐意”、等级含意的各种推论及争论焦点———“所说的话”的语用推理和认知机制。
然后叙述其采用的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方法。
最后介绍实验语用学发展前期和近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言语行为、隐喻、隐意、等级含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实验语用学 心理语言学 新/格莱斯 隐意 等级含意1.引言实验语用学涉及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语用学与实验心理语言学相结合的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对语言意义的认知机制问题。
尽管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涉及语用问题的心理学实验(W as on1961),真正对语用学有影响的还要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心理学研究涉及指示、言语行为、隐喻等的认知处理过程(详见411)。
心理语言学家,H.Clark和Lucy(1975),H.Clark (1979),Gibbs(1979,1986),Glucksberg等(1982),称得上实验语用学研究的先驱。
到了1999年,“实验语用学”(Experi m ental Prag matics)这个术语才正式用在了《认知》(Cognition)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的题目上(N icolle and B.Clark1999:165)。
迄今,“实验语用学高级国际研讨会”已召开了四届(第一届和第二届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在法国里昂和意大利米兰召开)。
第三届③于2005年4月由英国国家研究院剑桥大学“艺术、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中心”赞助,剑桥大学英语系主持召开,主题为“实验语用学:探究会话的认知基础”(Experi m ental p rag matics:Exp l oring the cognitive basis of conversati on)。
语用学概述摘要:语用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对语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到1986年,语用学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学分支得到语言学界的承认和支持。
本文介绍了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语用学研究现状以及语用学的研究范畴。
关键词:语用学形成和发展研究现状研究范畴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91 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语用学便得到学者的关注。
“语用学”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提出,他粗略地指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
他在《符号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句法学;研究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关系的语义学;以及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语用学。
此后,语用学研究受到逻辑学和哲学的影响,主要是在逻辑学和哲学的范围内进行。
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语言学家开始针对语言运用方面的研究,语用学的飞速发展使人震惊,语用学进入成熟阶段。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 1983年由列文森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决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学会的学术刊物,从此,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
此外,直到90 年代,语用学研究仍在不断发展。
1993年梅的《语用学概论》; 1995年托马斯的《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概论》和1996年余尔《语用学》等书都是对语用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的导论性著作。
2 国内语用学研究语用学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早,从1979年许国璋摘译英国哲学家奥斯汀的著作《论言有所为》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当时国内条件的影响,语用学并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而1980年胡壮麟在《国外语言学》杂志上以“语用学”为题发表文章,这便提供给人们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语用学的契机,文章详细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主要的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语用学规则。
《武汉市城区地片名称语用考察》文献综述绪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人们,在指称一定的地域范围时,常使用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这个群众惯用的地名,我们称之为地片名。
对武汉市城区地片名称的语用考察主要是为了通过搜集、分析、研究这些地片名称,发现武汉有史以来汉儒背景下武汉人早期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以期解读出地片名称背后的“江”“湖”“山”“湾”“村”“墩”“嘴”“里”等深层水乡亚文化意蕴,探寻早期武汉人在街道命名上的心理认知模型,为弘扬武汉地方文化、倡导武汉中部中心城市精神提供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行为学、认知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学理解释。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本次考察大量运用了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主体一、社会语言学简介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从诞生之日起它就带着浓厚的批判性质。
它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着重研究语言形式的分类、分布和语言的共性研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差别和差异却置之不顾。
这样的语言和语言学研究不能反映现实世界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因而是片面的。
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的差别和变异作为研究对象,是对传统语言学的补充和修正。
社会语言学的形成既有它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社会语言学发展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N·Di-ttmar曾将它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1964年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出版第一批著作;2.1964-1967年对社会语言学的地位进行系统的讨论;3.1966年起对有关问题进行有计划的、综合性的大规模实验性研究;4.1968-1972年对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进行总结(这一工作至今仍在继续进行),解决一般的社会学问题和某些特殊的语言问题;5.1972年以后逐步进入社会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对已经提出的各种理论进行深入的检验和修正。
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布莱特(Bright,1966)指出,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内容涉及七个方面:说话者的社会身份,听话者的身份,会话场景,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平民语言学,语言变异程度,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综述作者:胡燕燕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8期内容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首先介绍跨文化语用学的概念,其次总结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最后,尝试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思考与展望,以期扩展其研究层面。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1.引言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以语用学为基础,结合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不同的语言学者对跨文化语用学的定义有所不同。
何自然(1997)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是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
Kecskes(2004)认为跨文化语用学关注的是不同母语的、通常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之间,在社会交际中用同一种外语语言系统交际的方式。
也有学者认为跨文化语用学以语用学理论作为背景,着眼于不同语言的表层形态、结构方式和话语意义等的比较,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中的文化差异、语用主体的语用策略等等,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李丹云,2013)。
笔者认为跨文化语用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活动以及语言现象的研究。
尽管研究者对跨文化语用学的定义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2.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关于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对此各抒己见。
何自然(1995)认为布卢姆-库尔卡等人将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类的观点较为合理,即(1)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2)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3)对比语用研究;(4)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
王建华(2003)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核心是语用意义的建构和理解。
围绕这一核心,他指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归纳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文化载体——语用手段层面,语用手段是对语言文字、文化载体的分析,属于基本层面;(2)文化蕴涵——语用环境层面,文化蕴涵是隐形的深层结构,是第二个层面;(3)文化策略——语用主体层面,语用主体具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和主动功能。
新世纪以来我国语用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沿着国内外语用学领域理论实践不断完善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两条主线,从语用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运用、以及语用学研究状况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语用学在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和现状,对国内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作了述评,最后讨论了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语用学的未来并实现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国内语用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1. 引言源于哲学和逻辑学的语用学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harles Morris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其研究对象是“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Morris1936),后又被定义为:“矗立在一定行为内所发生的符号及其起源、用法和影响的符号学部分”(Morris1946)。
由此作为开端语用学在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确立了其地位。
一般认为,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独立分支从而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有三个标志,一是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Pragmatics)的创刊,二是1983年第一本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Pragmatics)(Levinson, 1983)的问世,三是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IPrA)的成立。
(沈家煊, 1996:1)2. 回顾2.1 国外语用学发展历史回顾:长期以来,语用学研究存在两大倾向:一是以分析哲学为基础,认为语用学研究应该有其严格的议题,比如指示语、言语行为、前提、语用推理与含意等,这是一种狭义的语用观,也是长期以来语用学的主流,即微观语用学;二是广义的语用观,最早源于Morris的符号学思想,主张语用学探讨与符号功能有关的心理、生物、社会等现象,这表明语用学研究应该是宽泛的。
多年来,Verschueren等坚持以“语言使用的语言学”为主导思想,从认知、社交和文化等视角关注语言选择与理解,以及人际交往。
为此语用研究应该是广义的、宏观的,即宏观语言学。
2.1.1 宏观语用学宏观语用学认为语用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考察语言的功能性视角,是结合语言运作的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一种研究思路。
它从语用角度探索语言的功能,并考察人类交际所必需的社会背景信息。
宏观语用学把语言研究和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状况联系起来,关心的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对人类言语行为的限制,如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如何利用语言手段控制和操纵弱势群体。
宏观语用学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提出了批评,认为必须结合社会因素才能正确理解和分析人类交际。
与此相关,近年来出现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日益引起关注。
2.1.2微观语用学与宏观语用学不同的是,微观语用学把语用研究看做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和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平行,其范围局限于英、美语言哲学传统领域内的课题,如会话含义和言语行为、预设、指示以及会话结构等。
微观语用学的分析大都是脱离语境进行的,并不关心真实的话语及其交际效果。
在过去20年中,微观语用学研究的范围趋于狭窄,主要的工作是对格赖斯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推导机制做出修正。
2.2 国内语用学的发展历史回顾语用学在中国起步是以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为发端的许国璋先生最早于1979年摘译了Austin的《论言有所为》。
次年,胡壮麟先生发表论文,从四个方面对语用学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80年代引进的语用学理论涉及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会话结构的语用分析等论题,90年代侧重于介绍关联理论、新Grice 会话含意理论、言综观论和顺应论等新语用学理论。
这种紧跟时代步伐的评介工作,为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参考。
在这20多年里,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学者把语用学论著直接译成汉语,或发表专题文章进行评介,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有学者对国外语用学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理论。
这是语用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闪亮点。
这些研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语用学理论,并为我国语用学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理论指导。
但是国内的语用学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国外语用学理论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缺少原创性成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3. 新世纪以来国内语用学的理论发展状况介绍3.1 指示语指示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它是指语言结构中某些要素对参与会话的人、事物以及会话时间、空间等信息的指称、指引、反映。
指示的实现要利用指示代词、副词、指示词、前指代词、时态等语言要素。
指示语可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社交指示、话语指示等,其使用和理解都离不开语境。
国内对指示语的语用研究主要表现为::(1)称呼语的语用研究;(2)代词回指功能研究;(3)指示语的翻译研究;(4)跨文化交际中指示语研究;(5)指示语体现的权势与同等关系研究;(6)文学作品、语篇中的指示语研究;(7)某些动词的内在指示功能研究;(8)元语用指示语研究;(9)指示投射现象研究;(10)指示语与心理距离研究;(11)指示语的认知研究等等。
此外,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语用现象,如人妖、同性恋人的性别指示,变性人的性别指示,数字所传递的指示信息等等也受到关注。
3.2 会话含意理论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相关研究在国内占有主导地位。
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在哈佛大学的学术讲座中阐述了会话含意理论,其核心是合作原则,下面构建了四条相应的准则,即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准则。
他认为会话含意产生于两种途径;一是交际者通过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产生一般含意;二是交际者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违反某些准则而产生特殊含意。
其中特殊含意便是格赖斯所关注的会话含意。
我国在会话原则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如徐盛桓、周礼全、钱冠连都对合作原则进行重建或补充。
如徐盛桓创立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语用推理机制并用它来解释和推导一般含意;周礼全提出一组补充的合作准则并用其来推导会话隐涵;钱冠连则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不是原则,他认为话语交际必须遵守的原则是意图原则。
此外,国内对合作原则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作与翻译;(2)合作与教学;(3)合作与修辞;(4)合作与喜剧对话;(5)合作与广告研究;(6)语境与会话含意;另外还有合作与跨文化交际、合作与辩论、合作与话语分析、合作与商务文书写作等应用性研究等。
3.3 预设理论和语用学其他一些论题一样,“预设”源自哲学研究。
预设又称前提,不是句子表层意义的一部分而是存在于语言不同层面上的一种隐含意义,是说话人的预设。
语用学对预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语用预设的本质问题。
其二是预设对语境的敏感性。
国内对预设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的区分;(2)现代汉语中的语用预设;(3)广告中的预设;(4)语用预设的交际价值;(5)语用预设与认知理据;(6)语用预设与外语教学;(7)文化预设与翻译;(8)文学作品中的语用预设;(9)预设投射问题的认知研究;(10)预设分析与语法研究等等。
3.4 言语行为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说是第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英国语言哲学家Austin关于语言具有行事功能这一哲学思想。
经过其门生美国哲学家Searle的阐述和发展,该理论更为体系化和规范化,成为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
Austin认为,说话人总是在通过说话来做事,不论他们的说话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明晰还是含蓄。
值得强调的是,不仅说话人说出的话语是言语行为,而且听话人针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回答的行为也是实施言语行为的行为。
研究言语行为不仅要关注说话人的言语行为,也要探讨听话人做出反应时的言语行为。
国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2)文学作品中言语行为研究;(3)广告语言、网络语言的言语行为研究;(4)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语言教学;(5)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6)言语行为策略研究;(7)语用失误研究;(8)关联理论对言语行为的批判;(9)言语行为与交际;(10)各类施事言行为研究;(11)比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等等。
3.5 会话分析会话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析会话,是语用学的重要领域,也被视为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
其研究目的是要挖掘隐藏在会话后面的社会现象。
早期语用学对会话的研究大体局限于会话本身的结构,属于静态性质的研究。
90年代越来越多采用动态的方法研究。
对会话的动态研究就是对人们在相互交际的动态过程中为什么选择某些语言形式而不选择另一些语言形式来表达直接的思想感情或以言“行事”的内在动机和原因作出合理充分的解释。
其目的是揭示语境的动态特征和发话者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对语境加以操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国内对会话分析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会话分析与语码转换;(2)会话分析与文学、戏剧人物关系/性格;(3)会话分析与英汉语言教学;(4)会话修正研究;(5)会话活动类型研究;(6)毗邻对研究;(7)话题转换的关联性研究;(8)话轮沉默的认知解读;(9)话语标记语研究等等。
3.6 关联理论关联论是Sperber和W ilson针对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的,它如今已成为了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遵循着一种称作“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为使交际获得成功,说话人和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是要理解对方以及被对方理解。
关联理论的两条原则分别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所谓认知原则就是人类认知倾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所谓交际原则就每一个话语或其它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理论将交际与认知有机结合,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交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关联理论在许多方面对合作原则进行了改善,对语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国外同行学者相比,我们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无论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未能赶上,尤其是应用研究方面,似乎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展。
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语用学爱好者对关联理论不很熟悉,甚至可能存在某些误解。
一方面是因为该理论本身较难掌握;另一方面是我们未能及时掌握国外的研究信息;同时,国内学者之间仍比较缺乏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沟通,与国外学者的学术联系就更少了。
国内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关联与语篇连贯;(2)关联理论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3)认知、心智与关联;(4)关联理论述评;(5)关联理论与翻译过程的兼容性、互文性等。
3.7 语言顺应论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