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章末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章末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章末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章末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5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导致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的因素排列正确的是( )

A.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

C.受灾客体: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

D.自然环境:南极大陆、亚马孙平原、西伯利亚、马里亚纳海沟

解析:选C。灾情的大小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客体有关,其中致灾因子越强烈,灾情越大;受灾客体越脆弱,灾情越大。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产生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故选项C正确。

2.影响我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在发生时间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①台风夏、秋季

②泥石流(西南地区)冬季

③干旱(华北地区)冬季

④寒潮冬末春初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D。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季节是在多雨的夏季,华北地区的干旱多发生在春季。

3.下列地区及其易发或多发自然灾害组合正确的是( )

A.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东南沿海地区

B.洪涝多发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C.旱灾多发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南地区

D.地震多发区—华北、西北、西南、华中

解析:选B。结合我国的气候、地形作答。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B.泥石流

C.风暴潮D.地震

5.下列有利于“缩小”该灾害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

A.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B.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

C.改善作物种植结构

D.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

解析:第4题,由题图可知该灾害类型为洪涝。第5题,洪涝灾害是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减轻洪涝灾害的措施从形成因素看:一是减少洪水径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达到此目的;二是分泄洪水,减轻对沿岸重要经济区的危害;三是在洪水高风险区,尽量减少人类经济活动,以“缩小”灾情。B项符合这些条件,A、C、D三项与减轻洪涝灾害无关。

答案:4.A 5.B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癌症”,传播蔓延迅速,防治难,是松树的一种危险性和毁灭性病害,也是国内外要求控制和消灭的一种检疫性病害。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松材线虫病害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传染容易B.致死速度快

C.蔓延迅速D.危害树叶

7.下列属于常见森林虫害的是( )

①松材线虫②松毛虫③杨树蛀干害虫

④泡桐大袋蛾⑤蝗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解析:第6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松材线虫病害具有传染容易、致死速度快、蔓延迅速的特点。第7题,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属于森林虫害,而蝗虫属于农作物虫害。

答案:6.D 7.A

8.2017年7月全国多地进入“烧烤”状态,四川泸州、宜宾等地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过41.5 ℃的高温天气。与形成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有关联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B.风暴潮

C.干旱D.寒潮

解析:选C。形成我国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应是反气旋,受其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易形成干旱。

经核定,2015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 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644.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81.7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24.8万间房屋倒塌,250.5

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1 769.8千公顷,其中绝收2 232.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 704.1亿元。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材料充分反映了( )

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B.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D.自然灾害可造成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10.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可以对地面状况施加影响从而改造局部地区环境,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B.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能以各种行为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C.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往往受灾严重,“放大”灾害效应

D.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

解析:第9题,通过阅读材料可知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包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产生的损失。第10题,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缩小”灾害影响。

答案:9.D 10.C

二、综合题(共60分)

11.某灾害性天气系统从珠江口附近过境,如图甲所示,A、B、C三地观测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________。(2分)

(2)这一天气系统中心是从A、B、C三地中________地过境的。(2分)

(3)B地在12时风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在当天12时,A地的风向为________风,C地的风向为________风。(2分)

(5)试分析该天气系统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利与弊。(2分)

解析:根据题目可知,该天气系统在短时间内气压、风速变化较大,过境时中心气压极

低,应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B处风速与周围相比急剧降低,应为台风眼,不同地点在台风结构的不同位置,风向有所差异。台风带来的强烈天气现象能危害工农业生产,但带来的丰沛降水对缓解旱情有一定好处。

答案:(1)台风(热带气旋) (2)B

(3)处于台风中心(台风眼)

(4)偏北偏南

(5)利:带来丰富的降水,减轻伏旱,缓解高温酷暑。

弊:带来暴雨和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2.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代111次蝗灾发生月份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蝗灾发生最多的季节是________季。其中________月份发生频率最高,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冬季蝗灾几乎没有的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蝗虫的繁殖、生长主要受气温、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冬季气温低,蝗虫不能生长、繁殖,无法成灾。

答案:(1)夏 6 夏季特别适合蝗虫大量繁殖、生长。

(2)冬季气温低,蝗虫不能生长发育。

13.读中国和日本两国地震死亡人数比较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中国历次大地震中死亡人数差异较大,除震级和震源深度外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请指出其他主要的自然因素。(2分)

(2)比较图示时间内中国和日本地震死亡人数特点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解析:第(1)题,地震死亡人数的差异,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震中位置、地质构造等密切相关。唐山地震发生在夜晚,人们多数在睡觉,死亡人数多。发生在白天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少。第(2)题,对比两图分析,中国地震死亡人数多,日本死亡人数少。中国地震死亡人数波动较大,日本在关东地震后,死亡人数波动小。这种差异主要是日本地震预报技术、防震技术水平高;日本地震频繁,人们的防震意识强;日本是发达国家,国家的救援机制完善。

答案:(1)地震时间、震中位置、地质构造等。

(2)中国死亡人数多(日本死亡人数少);中国死亡人数波动较大(日本在关东地震后,死亡人数波动小)。

日本地震预报技术、防震技术水平高;防震意识强;救援机制完善。

14.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灾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材料二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的风暴潮灾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暴雨在平原地区会引起洪涝灾害;在山区会引起山洪暴发,诱发滑坡、泥石流。

(1)分析材料一所属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的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并说明暴雨引发滑坡、泥石流的机理。(4分)

(3)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会起到加剧或减轻的作用。分析说明人类活动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原因。(2分)

解析:第(1)题,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多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该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多台风、旱涝等气象灾害;各种灾害相互作用又产生多种灾害。第(2)题,该材料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的特点。第(3)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强烈破坏作用,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灾害会起到加剧的作用。

答案:(1)①这里是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地震、火山灾害;②这里是世

界高大山脉集中地带,山高坡陡,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③这里气候复杂,大气运动季节变化大,易发生洪水、干旱、台风等灾害;④各种灾害相互作用,又能产生海啸、风暴潮等灾害。

(2)材料二说明自然灾害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暴雨可增加山坡重力负荷,过多水分渗入地下软弱面,使山坡失去平衡,发生滑坡后暴雨产生的流水侵蚀更强。

(3)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会造成生态破坏,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强,加剧灾害的发生。人类活动会使地表财富积累增多,加剧灾害损失程度。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台湾岛地形示意图。

(1)该岛的地势特征是怎样的,并解释该岛屿多山的原因。(4分)

(2)台湾岛最主要的和发生最频繁的地质灾害是什么?为什么?(2分)

(3)在同一次地震中,岛的东部和西部灾害强度相同,灾害的危害程度东部大还是西部大?为什么?(4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判断该岛地势特征为东高西低,由于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底部,亚欧板块隆起抬升成山。第(2)题,由于该岛处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第(3)题,在同一次的自然灾害中,也就是说致灾因子的强度是相同的,那么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的投入。防灾抗灾投入因处在同一行政区范围内,差别不大,因此应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因素分析。从地形方面可知,台湾岛的西部是平原地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东部为山地,人口、城市分布少,在同一次灾害中灾情必然小于西部。

答案:(1)地势东高西低。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底部,亚欧板块受挤压上拱而成山。

(2)火山和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薄弱。

(3)西部灾害的危害程度大。因为西部是平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而东部为紧邻海洋的山脉,人口、城市分布少,经济相对落后。

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17年3月美国东北部遭遇暴风雪袭击,空中和地面交通严重受阻。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等多个州先后进入紧急状态,全美范围内超过6 000架次航班被迫取消,20万户家庭或商铺断电。在纽约州,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到30厘米,同时伴有大风天气,部分地区能见度几乎为零,气温降至零下10摄氏度。纽约市公立学校和大部分其他公共机构暂时关闭。除了纽约三大机场有大量航班取消或延误外,部分地铁和地面交通也暂停运营。

简述美国此次暴风雪可能产生的危害。

解析:注意图中显示美国此次暴风雪主要影响美国东北部地区,该区域乳畜业发达,造成美国暴风雪的冷空气来自于北冰洋地区,产生极端低温天气,牲畜会遭受严重冻害;暴雪和大风致使道路积雪严重,交通受阻,大风、积雪等使电力、通信中断,干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答案:牲畜遭受严重冻害;暴雪和大风致使交通受阻,电力、通信中断;干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AB ∥CD ∥EF ,AF ∥CG ,则图中与∠A (不包括∠A )相等的角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2.如图,要得到AB ∥CD ,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不可以... 是( ) A .∠1=∠3 B .∠B +∠BCD =180° C .∠2=∠4 D .∠D +∠BAD =180° 3.如图,ABC 的角平分线CD 、BE 相交于F ,90A ∠=?,//EG BC ,且CG EG ⊥于G ,下列结论:①2CEG DCB ∠=∠;②CA 平分BCG ∠;③ADC GCD ∠=∠;④1 2 DFB CGE ∠=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4.已知两个角的两边两两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 A .相等 B .互补 C .相等或互补 D .相等且互补 5.已知:点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M 、N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如果AB =10cm ,AC =8cm ,那么线段MN 的长度为( ) A .6cm B .9cm C .3cm 或6cm D .1cm 或9cm 6.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 .对顶角相等 B .同角的余角相等 C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如图,直线1 2l l ,130∠=?,则23∠+∠=( ) A .150° B .180° C .210° D .240°

8.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a ∥b 的是( ) A .∠1=∠3 B .∠2=∠3 C .∠4=∠5 D .∠2+∠4=180° 9.如图,直线a 和直线b 被直线c 所载,且a//b ,∠2=110°,则∠3=70°,下面推理过程错 误的是( ) A .因为a//b ,所以∠2=∠6=110°,又∠3+∠6=180°(邻补角定义) 所以∠3=180?-∠6=180?-110?=70? B . //,13,12180a b ?∴∠=∠∠+∠= 1180218011070????∴∠=-∠=-= 所以370?∠= C .因为a//b 所以25∠=∠又∠3+∠5=180°(邻补角定义), 3180518011070????∴∠=-∠=-= D .//,42110a b ?∴∠=∠=,43180?∠+∠=,∴∠3=180°?∠4=180°?110°=70° 所以 3180418011070????∠=-∠=-= 10.如图,直线12l l //,被直线3l 、4l 所截,并且34l l ⊥,144∠=,则2∠等于( ) A .56° B .36° C .44° D .46° 1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 )个 ①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A .0 B .1 C .2 D .3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C.1976年唐山大地震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2.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06年3月27日下午4时45分,太旧高速公路(太原至旧关)太原到阳泉段寿阳县境内的一百米左右路基出现沉陷,至当晚七时左右,坍塌地段路基整体外移,长度约一百五十米,最大深度约五米,路基大塌陷,致使交通处于瘫痪状态。太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已经平安运行十年之久。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此次事件原因的分析,你认为最可能是() A.该路段地基出现滑坡现象 B.该地发生了地震,导致泥石流 C.该建设项目是标准的“豆腐渣工程” D.台风的影响导致洪水冲垮路基 4.关于对该事件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立即抢修路面,保证交通畅通②启用交通应急预案,疏导公路交通③查找塌陷原因,然后再整修路面④宣布废弃该公路,重新修建新的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05年高考广东卷)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回答5-6题。 5.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双选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6.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双选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

第1章章末综合检测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图,完成1~3题。 1.与水域③一样的海域不.具有的特征是() A.深度一般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B.无独立的海流系统 C.潮汐现象不明显 D.理化性质不稳定 2.图中序号所示的水域中,属于印度洋的有几个() A.1B.2 C.3 D.4 3.水域①所在的大洋与水域④所在大洋的分界线是() A.挪威海以南 B.白令海峡 C.经过合恩角的68°W经线 D.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 解析:本组题以具有两洋、三洲、五海之称的西亚和北非的局部地区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海与洋的分布、区别、界线等问题。图中①(地中海)、③(红海)和⑥(黑海),属于陆间海,潮汐现象明显;水域②(波斯湾)因深入陆地,只有狭窄的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拉伯海相通,属于内陆海;水域④(阿拉伯海)因是印度洋向大陆的延伸且深度不断变浅属于海湾;水域⑤(里海)属于内陆湖,不属于任何大洋;各海域中,①⑥属于大西洋,②③④属于印度洋。 答案:1.C 2.C 3.D 一艘货轮6月初从广州出发驶往伦敦,历时近2个月。据此完成4~5题。 4.货轮依次经过的海峡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解析:选D。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红海附近的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从广州到伦敦依次应经过④①②③。 5.若沿途不装卸任何货物,货轮吃水最深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选C。货轮吃水最深处应该是海水盐度最小处,由此可判断英吉利海峡由于纬度较高而盐度最低。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环境,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陆地),回答6~7题。

高中地理 第五章 环境管理章末综合检测 湘教版选修6

第五章环境管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我国基本国策的是( ) ①环境保护②男女平等③以人为本④计划生育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选D。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我国对企业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规定,属于环境保护的( ) A.战略方针B.基本国策 C.基本政策D.环境规划 解析:选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三项基本政策。 下面是某市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两条规定,思考并完成3~4题。 第五条本市对生活废弃物的治理,实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实行分类收集,推行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处置,促进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第六条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同市规划、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 3.第五条规定的贯彻执行,符合环境管理中哪一管理的直接要求( ) A.资源环境B.区域环境 C.专业环境D.城市环境 4.“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符合环境管理中哪些管理的要求( ) ①资源环境②区域环境③专业环境④城市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第3题,第五条规定可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第4题,该规定既确定了区域——本市(区域环境),又有具体的行为——生活废弃物的治理(专业环境)。 答案:3.A 4.C

5.关于环境管理进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是由一个个的国家或地区所造成的,没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 B.环境问题不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无需加强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在保护环境中要实行国际合作 D.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解析:选C。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26度空调节能行动”是一个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公益活动。该活动自2004年发起,旨在呼吁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响应,并陆续在当地开展节能倡导行动。据此回答6~8题。 6.环保组织倡导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④保护臭氧层 ⑤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⑤D.①②④ 7.“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是( ) A.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B.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 C.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推行清洁生产 D.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8.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在下列哪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①青少年普及教育②提供法律援助 ③表彰优秀人物④相关法律的制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第6题,空调所需能源为电能,而部分电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转化而成的,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可有效地节约电能,从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减少酸雨的危害,同时也能有效地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第7题,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

最新 人教版选修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4+作业Word版含答案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完成第1~2题。 经纬度位置1月平 均 气温 /℃ 7月平 均 气温 /℃ 年降 水 量/mm 多年平均 暴雨日数 /天 33°N,98°E -12.8 8.7 561.4 <0.2 1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植被 2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雪灾 B.台风 C.泥石流 D.暴雨洪涝 解析:第1题,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青藏地区。由表中气温数据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地与同纬度地区相比 冬、夏季气温偏低,主要是该地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造成的。第2题,该地为青藏高原地区,不会出现台风和暴雨洪涝灾害;表中多年平均暴雨天数不到0.2天,暴雨少,不易出现泥石流;气温低,年降水量为561.4毫米,年降水量较大,所以易出现雪灾。 答案:1.C 2.A 3关于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就易出现干旱 B.北方水少、耕地少造成干旱 C.降水年际变化小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D.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解析:降水量低于平均值才易出现干旱;北方耕地多少与形成干旱无关;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答案:D 4下列关于我国干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旱只出现在那些降水较少的地区,我国的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不会出现干旱现象 B.“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是长江地区的农谚 C.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

D.在干旱多发地区,应选择耐旱农作物 解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出现干旱现象。 答案:A 2013年11月10~12日,台风“海燕”影响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海燕”是2013年全球最强的台风,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8级。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给所经之地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完成第5~7题。 5根据下图可知,该台风系统风力最大的时间大致是( ) A.18时 B.9时 C.6时 D.12时 6当台风中心位于海南岛南部沿海时,海南岛地区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7下列海域最有可能生成台风的是( )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台风系统风力最大的时间为9时。第6题,北半球台风的气流运动形式是逆时针辐合,当台风中心位于海南岛南部沿海时,其风向为东北风。第7题,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上,与A区域的经纬度范围最接近。B区域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很小,不能形成台风;C区域位于日本以东温带洋面,而台风主要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域的洋面;D区域位于太平洋中部的温带海域,也无台风形成。 答案:5.B 6.D 7.A 8我国不受寒潮侵袭的地方有( ) A.台湾岛 B. 山东半岛 C.南岭 D.雅鲁藏布江谷地 解析:寒潮是冬季风带来的气象灾害之一,在强大的冬季风驱动下,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寒潮的影响。 答案:D 9在我国,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寒潮多发生在( ) A.秋季和春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初冬和秋末 解析:春季和秋季农作物处于生长期或成熟期,出现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章末检测

第一章章末检测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 A.水B.桥C.人D.地面 2.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加速度恒定,在第7 s内的初速度是2.6 m/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A.0.46 m/s2B.0.37 m/s2 C.2.6 m/s2D.0.43 m/s2 3.物体沿一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第一秒末的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第一秒内的位移一定是5 m B.物体在第一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第一秒内的位移一定是5 m C.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每一秒内的位移都是5 m D.物体在某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经过这段位移一半时的速度一定是5 m/s 4.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始终没有相遇),当规定向东为正方向时,它们的加速度分别为a甲=4 m/s2,a乙=-4 m/s2.下列对甲、乙两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B.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C.甲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一致,乙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 D.甲、乙两物体的速度都有可能越来越大 5. 图1 现代战争是科技之战、信息之战,某集团军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过程,在基地导演部的大型显示屏上一览无余,如图1所示是蓝军由基地A分三路大军进攻红军基地B的显示,若用s1、s2和s3分别表示三路大军的位移,则由大屏幕的显示图可知() A.s1>s2>s3B.s1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坡度 C.海拔D.坡向 2.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的自然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D.温带针阔混交林 3.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区( ) A.降水量最大B.土壤肥力最高 C.光照条件最好D.应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东西两坡水热条件明显不同,因此导致高黎贡山两坡的植被出现差异。根据“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判断气候、植被的差异导致土壤出现差异,所以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坡向;从图中可知,高黎贡山东西坡的纬度、海拔和坡度都相差不大。第2题,图中5为褐红壤,其主要分布在龙川江河谷、高黎贡山东坡等地区,这些地区受干热风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适合耐旱的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生长。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黄壤分布区水分条件较好,但在高黎贡山西坡黄壤分布的海拔低,气流仍会继续沿山体上升形成降水;黄壤肥力不是最高;黄壤分布区降水相对较多,光照条件不会是最好;黄壤所在地坡度大,降水较多,而且海拔较低,植被易遭人类破坏,因此应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1.D 2.C 3.D (2019·韶关模拟)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完整word)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九种自然灾害分布典型区域及主要特点Array 1、洪涝灾害——东北、黄河流域、长江、 淮河、珠江流域等。 2、干旱高温——较广,如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南地区干旱;西北、 西南内陆地区干旱。 3、台风——台、闽、粤、琼东南沿海地区 4、沙尘暴——西北、华北 5、寒潮——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 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6、地震——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 地区。 7、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 8、赤潮——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湾等 9、咸潮——东南沿海,如珠江三角洲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 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

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 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夏季风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或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段);厄尔尼诺现象、凌汛等。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占用河道、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④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第一章 章末检测试卷(一)

章末检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8题为单项选择题,9~14题为多项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对电场中的一些概念及公式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由E =F q 知,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所带的电荷量成反比 B .由 C =Q U 知,电容器的电容与其所带电荷量成正比,与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 C .由E =k Q r 2知,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场源电荷所带的电荷量无关 D .由U AB =W AB q 知,带电荷量为1 C 的正电荷,从A 点移动到B 点克服电场力做功为1 J , 则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1 V 答案 D 解析 电场强度E 与F 、q 无关,由电场本身决定,A 错误;电容C 与Q 、U 无关,由电容器本身决定,B 错误;E =k Q r 2是点电荷电场强度的决定式,C 错误;由U AB =W AB q 可知,D 正 确. 2.空间存在甲、乙两相邻的金属球,甲球带正电,乙球原来不带电,由于静电感应,两球在空间形成了如图1所示稳定的静电场.实线为其电场线,虚线为其等势线,A 、B 两点与两球球心连线位于同一直线上,C 、D 两点关于直线AB 对称,则( ) 图1 A .A 点的电势低于 B 点的电势 B . C 点和 D 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C .正电荷从A 点移至B 点,静电力做正功 D .负电荷从C 点沿直线CD 移至D 点,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φA >φB ,所以正电荷从A 移至B ,电势减小,静电力做正功,故A 错误,

C正确;C、D两点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同,故B错误;负电荷从C点沿直线CD移至D点,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3.(2019·日照市期末)如图2所示,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实线是方向未知的电场线,虚线AB是一个带电粒子仅在静电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带电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一定小于在B点的电势能 B.带电粒子在A点的加速度一定大于在B点的加速度 C.若带电粒子带负电,则点电荷Q一定带正电 D.若带电粒子带负电,则A点的电势一定高于B点的电势 答案 B 4.(2019·阆中中学高二上月考)如图3甲所示,两个平行金属板P、Q正对竖直放置,两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t=0时,Q板比P板电势高U0,在两板的正中央M点有一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电子所受重力可忽略不计),已知电子在0~4t0时间内未与两板相碰.则电子速度方向向左且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的时间段是() 图3 A.0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完整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 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第一章 章末总结及章末检测

第一章章末总结

学案 6 章末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物体具有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初始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且不断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后再反向逐渐增大较长一段时间,以下对物体可能的运动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加的过程速度增加 B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加的过程速度减小 C .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加速度开始反向增加物体就向左运动 D .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速度减小到零以后物体就向左运动 答案 BD 2.(2011·长春检测)A 与B 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A 、B 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 ) A .两质点速度相等 B .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C .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 D .A 与B 的位移相等 答案 BCD 解析 由题意可知二者位移相同,所用的时间也相同,则平均速度相同,再由v =v A 2 = v B ,所以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选B 、C 、D . 3. (2011·福州模拟)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知道( )

A .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B .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 /s C .小车的最大位移是0.8 m D .小车做曲线运动 答案 AB 解析 由v -t 图象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速度约为0.8 m /s ,故A 、B 正确.小车的位移为v -t 图象与t 轴所围的“面积”,x =84×0.1×1 m =8.4 m ,C 项错误,图线弯曲表明小车速度大小变化不均匀,但方向没有改变,不表示小车做曲线运动,故D 项错误. 4. (2011·牡丹江模拟)物体A 、B 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2所示,则( ) 图2 A .物体A 、 B 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B .物体A 、B 在0~4 s 内的位移相同 C .物体A 、B 在t =4 s 时的速度相同 D .物体A 的加速度比物体B 的加速度大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两个图象都在时间轴上方,运动方向相同,A 选项错误;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与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大小相等,在0~4 s 内,B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显然比A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即B 物体在0~4 s 内运动的位移比A 物体大,B 选项错误;在t =4 s 这个时刻,两个图线交于一点,表示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C 选项正确;B 图线比A 图线斜率大,即B 物体的加速度大于A 物体的加速度,D 选项错误. 5.(2011·北京东城1月检测)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每一次相碰后反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3所示.若g =10 m /s 2,则( 图3 A .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的速度的大小为5 m /s B .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2 m /s C .小球是从5 m 高处自由下落的 D .小球反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 答案 D 解析 由v -t 图象可知,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3 m /s ,A 项错误;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Δv =v′-v =-3 m /s -5 m /s =-8 m /s ,B 项错误;由小球落地时的速度 v =5 m /s ,得小球下落高度h =v 2 2g =1.25 m ,C 项错误;由小球反弹速度v ′=-3 m /s ,得反 弹的最大高度h ′=v ′ 22g =0.45 m ,D 项正确. 6. (2011·鞍山质检)如图4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 -t 图象表示出来(其中x 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列四幅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件或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B.美国西北部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 C.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 D.“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A.致灾因子强度B.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C.孕灾环境大小D.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人口、海水养殖损失、沉损船只数量、受灾农田、经济损 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A.干旱B.洪涝C.地震D.风暴潮 4.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读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示意图(图1),回答5~7 题。 5.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地震、干旱、火山、洪涝 B.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C.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6.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正确叙述是 A.①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B.②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 C.③主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D.④持续时间长,但影响范围小 7.蝗灾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自2006年6月15日起,新“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行。根据新标准,热带气 旋分为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见下表)。 读表回答8—10题。 名称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 中心附近 6—7级8—9级10级—11级12—13级14—15级16级或以上最大风力 17级。该热带气旋属于:A.强热带风暴 B.台风C.强台风D.超强台风9、从卫星云图上看,“桑美”是一个:

第一章章末检测(B)

章末检测(B)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3题。 1. 若R= 38.4 x 104km,则( A . P为月球,O为太阳 B . P为月球,O为地球 C ?该天体系统由恒星、行星和卫星组成 D?该天体系统属于河外星系 F图为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图中O为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P为某一天体。读图完成 A ?该天体系统为太阳系, B .该天体系统为太阳系, C ?该天体系统是银河系, D .该天体系统是总星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O为银河系中心, P为海王星 P为地球 O为银河系中心 O为总星系中心 ) P为太阳,则R = 10万光年

F 图的阴影部分为黑夜, A 点在北极圈上且出现极昼。 据此完成16?17题。 2 .若O 为太阳,且 R = 1.5X 108km ,则( B .若该天体系统为总星系; P 为目前已知的最远天体,则 C .该图表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R = 200亿光年 D .该图表明总星系就是宇宙 4.下列叙述中,属于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外部条件的是 ( ) ①稳定的光照条件 ②适当的日地距离 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④地球的体 积、质量适中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地球成为太阳系中有生命存在的特殊行星,是因为 ( ) A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 B .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 C .地球体积大小适中,使水能以液态存在 D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当的温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 ”(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 (乙),回答6?7题。 6. 甲图M 点的纬度、乙图 N 点的月份分别约是( A . 30 ° 1 月 B . 60 ° 7 月 7 .当公转速度为 N 时( ) C .松花江河畔 一一银装素裹 C . 60 ° 1 月 B .新西兰南部海域 D . 30 ° 7 月 ——冰山座座 D .悉尼----- 处于雨季 )

2020浙科版生物选修三新素养同步练习:第五章 章末综合检测(四)(Word版含解析)

章末综合检测(四)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B.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C.生态经济主要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 D.在林业工程建设时,应重点遵循系统整体性原理 解析:选C。“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区域小循环,做到了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分级利用,因此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与传统的过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生态工程。林业工程建设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 2.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养蚯蚓、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生产过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系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沼气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B.果园内蚯蚓能改良土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C.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与畜禽的关系只是捕食关系 D.农场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解析:选C。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与畜禽的关系除了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 3.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你认为走下面哪一条路是最佳选择() A.先污染、破坏,后治理 B.边污染、破坏,边治理 C.污染、破坏,不治理 D.少污染、少破坏,及时治理 解析:选D。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要做到少污染、少破坏,及时治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生态工程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要解决的问题是() A.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 B.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 C.在不破坏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D.生态安全问题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章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地理小组探究某环境问题的过程,甲、乙装置初始实验条件相同。读图,回答1~3题。 1.该实验探究的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B.酸雨危害 C.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 2.甲装置实验条件不变,学生对乙装置的操作与观察到的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减小水量—b中的水比a中的浑浊 B.压实泥土—b中的水比a中的浑浊 C.加大坡度—b中的水比a中的清澈 D.铺设草皮—b中的水比a中的清澈 3.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改善气候B.恢复植被 C.生态移民D.陡坡开荒 答案:1.C 2.D 3.B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人工湿地越来越受到青睐。下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型人工湿地建设模式图。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人工湿地的主要作用是( ) A.调节径流B.调节气候 C.美化环境D.净化水质

5.关于该人工湿地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 A.建造和运行费用高 B.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C.不适合大城市地区 D.可利用该系统发电 6.为更好地发挥该类人工湿地的主要作用,其最适合建在( ) A.养殖场附近B.化工厂附近 C.城市中心区D.自来水厂附近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从进水管到出水管中间有水生植物,能够进行氮磷沉积,净化水质,故选D。第5题,该人工湿地模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型人工湿地建设,从进水管到出水管中间种植一些水生植物,运营模式简单,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故选B。第6题,该人工湿地模式主要是能够进行氮磷沉积,净化水质,为更好地发挥该类人工湿地的主要作用,其最适合建在污水中氮磷含量大的养殖场附近,故选A。 答案:4.D 5.B 6.A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中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全国被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和216个生态功能区。结合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回答7~9题。 7.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的是( )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 D.划定区域的界限,明确区域的归属 8.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体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