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教学大纲讲解

生理教学大纲讲解

生理教学大纲讲解
生理教学大纲讲解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

2.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及其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体液调节:激素、远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自身调节。

4.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

2.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骨骼肌收缩的原理及肌肉收缩力学分析。

3.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分子组成,跨膜信息传递功能。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的概念;继发主动转运(联合转运);出胞与入胞: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受体介导式入胞。

2.细胞的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三种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促离子型受体;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主要的信号蛋白;主要的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招募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的记录和数值;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细胞的动作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超射值,锋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锋电位和Na+平衡电位;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动作电位的传播机制: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缝隙连接。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局部电位及其特性:电紧张性扩布,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4.肌细胞的收缩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量子式释放,终板电位,微终板电

位。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滑行学说,肌丝的分子组成和横桥的运动。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Ca2+在兴奋-收缩耦联中的作用。影响骨胳肌收缩效能的因素: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前负荷(初长度)与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掌握三种血细胞的数量,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生成调节。掌握ABO血型系统。

2.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熟悉输血的原则。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液的免疫学特性、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了解造血过程的调节和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了解Rh血型系统。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血细胞比容。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血浆的pH值。血液的免疫学特性: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

2.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渗透脆性。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铁、蛋白,运铁蛋白,维生素B12,内因子。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爆式促进活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性激素。红细胞的破坏。白细胞的数量和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过程:内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体内生理学凝血机制,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生理学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

4.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凝集素。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的分型;ABO血型系统的抗原;ABO血型系统的抗体;ABO血型的遗传,ABO血型系统的检测。Rh血型系统: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抗原与分型、特点与临床意义。血量,输血的原则:交叉配血试验,成分输血。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掌握心肌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心肌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熟悉心脏和心肌细胞的结构特点,心音的产生,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冠脉循环特点。

3.了解心泵功能的储备,心功能评价。静脉血流、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与心率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心房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变化,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音的产生:第一和第二心音的特点和产生机制。心泵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指数,心脏作功量。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自身调节(Starling机制),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心率。心功能评价。

2.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P 细胞,浦肯野细胞)。心肌的生理特性: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不发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脏的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机制(抢先占领,超速驱动压抑)。影响自律的因素。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心房、心室内较快,房室交界极慢,房室延搁),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心肌收缩的特点,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心电图的基本形成原理,心电图导联方式与正常心电图的波型及生理意义,心电图与心肌动作电位的关系。

3.血管生理各血管的功能特点: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血管的内分泌功能。血流动力学: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测量与正常值(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重力对脉压的影响,静脉回心血量: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交换通路(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毛细血管壁的结构特点;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微循环的物质交换:扩散,滤过和重吸收,吞饮。组织液的生成,有效滤过压,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及其递质、受体和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纤维、心脏的传入神经纤维、心交感紧张与心迷走紧张;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肽类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血管活性多肽,气体信号分子,前列腺素,细胞因子,其他因素。自身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解剖特点、生理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生理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第五章呼吸

目的要求:

1.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呼吸节律的产生和呼吸活动的调节。

2.熟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3.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其各环节的基本过程,正常肺功能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2.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肺通气的阻力:肺和胸廓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静态顺应性曲线和比顺应性,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及其在呼吸时的变化。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解剖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呼吸功。

3.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气体扩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气体的分压差,分子量和溶解度,扩散面积和距离,温度;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肺换气:肺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组织换气。正常肺功能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氧的运输:Hb与O2结合的特征,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发绀,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pH和PCO2,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及其他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CO2的运输形式:物理溶解,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O2解离曲线,氧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5.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低位脑干呼吸相关神经元,延髓背侧呼吸组和腹侧呼吸组,脑桥上部的呼吸调整中枢,高位脑对呼吸的调节。呼吸节律的形成假说: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PCO2、H+和PO2对呼吸的调节,PCO2、H+和P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反射,喷嚏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目的要求:

1.掌握:胃、小肠内消化功能及其调节,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2.熟悉: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3.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以及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

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及消化的两种方式。

2.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静息膜电位,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系统和外来神经系统。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APUD细胞的概念,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和作用。

3.口腔内消化(自学)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蠕

动的概念,食管下括约肌的作用。

4.胃内消化胃液及其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生长抑素),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影响胃液分泌的其他因素;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期,胃期,肠期)。胃的运动: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迷走-迷走反射和肠-胃反射;非消化间期的胃运动;呕吐。

5.小肠内消化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抑制物;胰液分泌的调节:头期的胰液分泌;胃期的胰液分泌;肠期的胰液分泌;胰液分泌的反馈性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神经、体液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肠致活酶,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小肠运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回盲括约肌的活动。

6.肝脏的消化功能和其他生理作用(自学)

7.大肠内消化(自学)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大肠的运动形式;排便。

8.吸收(自学)吸收的部位和途径:吸收的部位;小肠吸收的途径和机制。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目的要求:

掌握: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熟悉:熟悉体温正常变异及测定方法。

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概况,机体体温的正常变异和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概念。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直接和间接测热法,氧耗量和CO2产生量的闭合式和开放式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基础状态和测定方法,生理变动、正常值范围及其临床用途。

2.体温及其调节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主要产热器官、产热形式和产热活动的调节;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汗液与汗腺活动的调节,散热反应的调节。体温调节:基本方式,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特殊环境温度下的体温调节。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的要求:

1.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尿生成的调节。掌握清除率的概念。

2.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熟悉利用清除率的概念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以及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3.了解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了解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

制。了解排尿反射。

教学内容:

1.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2.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器;肾的神经支配和血供;肾血液循环的特征: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管-球反馈。

3.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滤过系数。

4.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近端小管对Na+、Cl-、水、HCO3-、K+和葡萄糖的重吸收,以及对H+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和K+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HCO3-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K+、H+和NH3的分泌;钙的重吸收与排泄;一些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的排泄。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

5.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稀释;尿液的浓缩:肾髓质渗透梯度,逆流系统和逆流倍增现象,内、外髓质部渗透梯度的形成机制,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逆流交换现象。影响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6.尿生成的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抗利尿激素,渗透压感受器,水利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钠尿肽。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7.清除率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测定清除率的意义: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肾血流量,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8.尿的排放(自学)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排尿异常。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突触传递原理和特征,中枢抑制,感觉和丘脑投射系统,肌张力的产生及其调节,睡眠与机制。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熟悉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神经递质的分类、作用和受体,中枢的感觉功能,自发电活动与诱发电位。熟悉光与声音感觉原理。

3.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和免疫的调节。脑的

高级功能。了解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自学耳的听觉功能和前庭器官的功能。

教学内容:

1.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分类和微细结构;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的可塑性。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

和受体的基本概念,递质的鉴定,调质的概念,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的共存,递质的代谢;受体的亚型,突触前受体,受体的分类,受体的脱敏;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氨基酸类、肽类、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系统,以及其他递质、受体系统。

3.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的分类,反射的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原则,链锁状和环状联系,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易化。

4.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受器的一般生理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感觉传导通路:脊髓与脑干,丘脑的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部位和功能特征:第一、第二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代表区,感觉皮层的可塑性。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快痛和慢痛,感受器与传入通路特点,初级和次级痛觉过敏,躯体深部痛,内脏痛与牵涉痛。

5.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简化眼和视敏度,眼的调节(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双眼球会聚),瞳孔对光反射,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近视、远视、散光)和调节能力异常(老视)。视网膜的结构,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三原色学说和色觉。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视觉传入通路和视皮层的视觉分析功能。

6.听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音效应,听小肌(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及咽鼓管的功能。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结构要点,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耳蜗内电位,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听觉传入通路和听皮层的听觉分析功能。

7.平衡感觉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平衡感觉的中枢分析。

8.嗅觉、味觉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和嗅觉、味觉的一般性质,味觉和嗅觉的中枢分析。

9.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概述;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牵张反射的机制;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及其功能特征,其他运动区;运动传导通路。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脊髓的整合功能:脊休克,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去大脑僵直,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和易化区,去皮层僵直,状态反射,翻正反射。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以及损害时的主要表现和中枢递质改变:震颤麻痹和舞蹈病。小脑的功能: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

10.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紧张性支配,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脊髓、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课程代码编制办法

课程代码编制办法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课程代码编制办法 为规范课程管理,促进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与管理水平,并满足人才培养状态平台系统数据填报的需求,特制订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1.课程代码是课程身份识别码,是课程“身份证”。同一名称的课程有且只有一个独立代码,不论是在一个专业还是在多个专业开课。 2.教学大纲内容相同的课程必须使用同一名称。每门课程名称要规范(包括部分课程的中英文名称);课程名称必须反映课程核心内容。 3.当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作重大修改,原课程名称已不能准确反映课程内容时,应按新开课程重新申请备案,另行编制课程代码。 4.课程代码编制以教务处统一制定的编制办法为实施原则。 二、课程代码编制方法 课程代码由11位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构成情况如下: A B F G H I J 层次代码专业代码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流水号 1.A位数字为层次代码——卫职院层次代码,三年制高职为A,五年一贯制高职为B,二年制高职为C;卫校层次代码,一律为Z。 2.B-F位数字为专业代码—— 卫职院开设的医药卫生大类(62):护理类(6202)的护理专业代码为620201,助产专业代码为620202;药学类(6203)的药学专业代码为620301;医学技术类(6204)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代码为620401;康复治疗类(6205)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代码为620501。

卫校开设的医药卫生大类(10):护理专业代码为100100,助产专业代码为100200,农村医学专业代码为100300,康复技术专业代码为100500,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代码为100700,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代码为100800,口腔修复工艺专业代码为100900,药剂专业代码为101100,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代码为101700,中药专业代码为101800,制药技术专业代码为102000。 注1:不同专业的同一门公共课程在医药卫生大类(高职为62,中职为10)下+9999为专业代码。比如五个高职专业都开设的公共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其专业代码为629999;中职各专业都开设的公共课《职业生涯规划》,其专业代码为109999。 注2:不同专业的同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在医药卫生大类(高职为62,中职为10)下+8888为专业代码。比如三年制高职护理、助产都开设的专业课《内科护理学》,其专业代码为628888;三年制高职检验技术、药学都开设的专业课《临床医学概要》,其专业代码为628888。 3.G位数字为课程类别代码——公共课为1,专业基础课为2,专业课为3。 4.H位数字为课程性质代码——必修课为1,公共选修课程为2,专业选修课程为3。 4.I-J位数字为课程流水号——按照教学计划中的开课顺序由01到99(同一学期开课的,按教学计划中排列先后进行流水排序)。 注:不同专业的同一门课程整体代码应相同,即同一门课程有且只能有一个代码。 教务处 2017年7月22日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模具拆装》教学大纲讲解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教 学 大 纲 课程名称:典型模具拆装 适用对象:中、高职________ 修订人员:王赞开、蔡职华 修订时间:2013年5月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大纲 、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典型模具拆装》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岗位必须掌握的工作技能,也是模具专业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关键的影响,是模具专业建设的重点。本课程通过多媒体、虚拟软件、实物操作等教学手段,主要学习典型模具(包括注塑模具与冷冲压模具)的结构、运动原理、拆装方法与绘制装配图等知识技能,为必修课,周课时4节,总课时72节。 (2)任务:典型模具拆装一般在专用实训室进行,学生通过操作虚拟软件、拆装和测量模具实物或教学模型,绘制装配图等方法,达到了解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模具拆装,巩固模具设计知识等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在训练中形成脚踏实地、尊重科学、精益求精、文明生产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并注重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创业思想的培养。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参照实物叙述出典型模具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手动完成典型模具的装配与拆卸,并读懂及绘制典型模具的装配图。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教学大纲 3、教学注意事项 (1)先导课程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等课程为主。 (2)根据目前企业运用模具的实际情况,选择4种典型的注塑模具和3种典型的冷冲模具作为教学载体。 (3)本门课程所用虚拟软件、CAD制图对计算机性能也有一定要求,应配置合适性能要求的多媒体电脑系统。 二、学时分配表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 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 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 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 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验

《病毒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病毒学检验(Experimental Virology)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必修课(专业课) 适用专业: 卫生检验学本科 开课学期: 第七学期 课程学时: 63学时(理论学时27,实验学时36) 课程学分:3.5 先修课程:医学寄生虫学及检验、细菌学检验、临床医学概要等 课程简介:病毒学检验是卫生检验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卫生检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网络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选用教材:李洪源、王志玉主编:《病毒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7月。 参考书: 1. 张朝武主编:《现代卫生检验》,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李影林主编:《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 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5. 李凡、刘星晶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年1月。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悉病毒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知悉 常见重要致病病毒。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 生物学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常见重要致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为学生能独立开展各种病毒学检验打下良好基 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病毒的特性;病毒学检验的内容及其应用范围;病毒学检验的一般原则。 【熟悉】病毒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病毒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了解】病毒学和病毒学检验的发展史。 第一篇病毒学检验技术 第一章细胞培养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体外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细胞培养的条件;组织培养的种类;细胞系和细胞株的概念;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培养中平衡盐、消化液和血清的作用;细胞检查方法;细胞的冻存。 【熟悉】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选择、细胞培养操作过程和细胞培养污染与监测。 【了解】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发展;细胞系的鉴定。 第二章鸡胚接种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鸡胚的结构;鸡胚的孵育与检查;接种途径与方法及其用途;病毒的检测;鸡胚接种技术的应用。 【熟悉】实验材料、器械与准备。 【了解】鸡胚的解剖与生理。 第三章动物实验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实验动物的分类;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近交系动物、封闭群动物、突变系动物、杂交群动物及其特点;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及其品系;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 2、课程类别:必修课 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7、先修课程:预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 二、课程目标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验 四、出声思考 五、计算机模拟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内部原因: 2.外部因素: 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第四节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二、关于加工方式 第二章知觉(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地问题。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二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和刺激物说 三、知觉加工 (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四、模式识别 (一)模板说 (二)原型说 (三)特征说 “鬼城”模型 (四)优势效应

幼儿园教学大纲说课讲解

幼儿园教学大纲

小班第一学期 完成各科教育大纲方面 生活卫生习惯l、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用自巳的毛巾擦手。2、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按次序穿脱衣和鞋袜并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3、逐步养成勤理发,洗头,洗脚,洗澡剪指甲的习惯。4、知道牙齿的用处,养成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 体育活动l、会跑走交替和在指定范围内散跑。2、学在15—20厘米斜坡上走上走下。3、会两手膝着向前爬行和攀架上爬下。4、会听口令、看齐、齐步走、跑步走,立定。 5、初步学会拍皮球 6、会双脚站立,由高15—25厘米往下跳,并会双脚向前行进跳 思想品德1、能和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争夺和独占玩具不打人不骂人。2、爱护树木花草,不乱采折3、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4、学习在日常用语中、对大小使用尊称和礼貌用语(问早,好、再见、谢谢) 语言1、学说普通话,逐步能正确发出感到困难和容易发错的音。2、学会运用理解的常用词、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和人称代词。3、学会昕成人和同伴讲话、愿意和别人交谈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4、学会用简单句讲出图片主要内容,学会4—6首儿歌在老师的帮助下复述一、二个故事。 常识 1.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和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2、认识幼儿园,老师 和同班小朋友。 3、认识日常接触的玩具、餐具和家具的名称用途并会正确使用。 4、认识四季里给幼儿印象最深的特征和人们的活动。 计算1、复习“1”和“许多”及其关系。2、复习在两组物体中,一一对应进行比较,则物体有多少或一样多。3、认识前后、长短。 音乐l、训练听觉、逐步做到唱准曲调,吐字清楚。2、学会5—6首歌曲(音域一般在c—A1) 3、喜欢跳舞和做音乐游戏。4、能按音乐节拍做动作、如开火车、小鸟飞、小兔跳、拍手、点头、碎步、跳步。 绘l、养成正确的绘画姿势,手跟头保持一定的距离握笔自然。2、认识并会使用六种颜色(红、绿、蓝、黄、黑褐色)。3、认识泥工的材料和工具的名称(粘土、橡皮泥或面团),知道它们的性质是柔软的可以塑造的。4、进一步学会用搓、团圆、扁 压、粘合等方法简单地塑造一些物体、并能按自己的愿望制做。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技能课》 英文名称:《Clinical skill training》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200学时 学分:12.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 选修课程: 临床技能课五年制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临床技能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技能是医生和医学生的基本功,医学生能否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是衡量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技能主要包括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技能,问诊和病历书写、全身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无菌术、判读心电图、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技能,以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临床分析能力等。依据“全球医学最基本要求”的内容,按照“昆明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要求,课程开设于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个模块:人文技能教学模块,临床技能教学模块和OSCE 考试模块。临床技能课总学时为200学时,其中专题讲座30学时,170学时均为实验课教学。 临床技能课着重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应首先相互之间反复训练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的基本手法,再通过临床技能中心各实验室的教学模型模拟教学、临场综合能力训练、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思维训练、动物手术操作训练等方式的教学,达到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

第一单元人文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一医患沟通 目的要求: 熟悉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会运用沟通技巧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及其亲属交流和同行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环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沟通的技巧和艺术; 2.医患沟通的方法。 实验二医疗纠纷防范 目的要求: 掌握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内容,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 2.医学伦理、卫生法律; 3.医疗纠纷防范。 第二单元临床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三病历书写规范 目的要求:熟练掌握病历及其他常用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案书写的一般要求及注意事项;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病毒性肝炎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霍乱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010073 2.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3.总课时:50 4.总学分:2 5.开课时间:第4学期 6.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 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学科。它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做出解释。学习并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与管理者的理论意识、工作方法和管理水平,并且结合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工作,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社会心理学相关内容与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紧密关联,开设这门课程不仅可以直接增进学生心理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使学生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形成的内在社会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并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促使人们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人、理解人,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更好地去解释和预测到人的行为,进而提高人们实际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2.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系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对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处理、归纳、综合,培养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重点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社会化;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社会沟通;社会群体及其行为;社会角色;文化与人格。 本课程属于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都属于心理学科的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应该在掌握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并对社会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哲学有一定的基础。 3.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案例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中,积极推行亲验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创建学习型小组,培养学生在共同目标下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分享知识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以基础知识为教学核心,重点在于介绍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群体心理、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问题,同时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难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经典实验和结论,要求对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有一定了解,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应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并要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五、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社会心理学崔丽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2月 参考教材: 1、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1版 3、郑全全著社会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年1版 4、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1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知识讲解

《写作》课程教学大 纲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3000、0933001 课程名称:写作(1)、写作(2) 总学时数:40+40=80学时 实验学时:15+15=30学时(另见“实验大纲”)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和任务 《写作》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传授写作理论(含传统与现代),指导写作实践,培养专业素质和学科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能熟练运用写作技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分析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从而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讲授写作学的基本理论“写作四体”、“写作过程”和“写作技法”;讲授并训练写作的基本文体“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和“应用写作”四大类型。 学生应了解写作的特性,熟悉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能写出文风端正、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文章。 4.教学重点、难点 上学期,即《写作》(1)着重讲解写作“四体理论”,即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写作过程”理论,涉及到思维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知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 下学期,即《写作》(2)着重介绍各大类型文体的特征以及写法,着重训练各大类文体中的基础文体。社会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应用文的实用性操作也是教学的难点。 5.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课堂提问法、当堂实验操作法、课后自我练习法等综合运用。

以课堂讲授和课堂训练为主,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以课后阅读和写作实践为辅。讲评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8年6月版 主要参考书: ①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版 ②张佐邦主编.《现代写作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版 ③刘孟宇,诸孝正主编.《写作大要》(第三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④姚承嵘著.《写作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⑥张德实主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⑦尹德刚,周胜著.《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⑧康贻祥编著.《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⑨江少川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⑩江少川,张泽萱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7.其他 (1)关于本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严格按照《合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规程(试行)》编写,以“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为本大纲的教学体系,并注意运用“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成果”;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为非师范类学生,因此,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写作教程》中的“写作教学论”等章节未被纳入。在具体使用中应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和当代写作新现象、新规律以及写作学的新理论,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以适应新世纪写作技能的需要。 (2)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总课时为96,周学时为3。考核方式为“N+2模式”: 3≤N≤5,占50%;1为课堂笔记,占10%;1为期末考查占40%。 二、正文部分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111501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901(第二临床医学院)、11480015(附四院)、11490014(附属延安 医院)、11500016(附属甘美医院)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 总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学分:2.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 课考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 网络课程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3. 掌握气道开放、静脉开放基本操作技术及呼吸机的基本使用。 4. 掌握常用急诊操作技术:洗胃、导尿、胸穿、腹穿、心包穿刺、颈托的使用。 (三)掌握各类急症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加强本科学生的“三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急救医学Ⅰ》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 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以现代医学所需要的急救医学基础为主,力求反映现代医学技术所涉及的急救医学临床思路及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为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在部分章节后面提供了一些急救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阅读材料。 第一篇急救医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急救医学的概念。 二、熟悉: 1. 急救医学形成的基础。 2. 急救医学的临床特点。 三、了解: 1. 急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2. 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3. 急救医学的未来展望。 4. 急救护理。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 时间过得真快啊,马上就要毕业了,在临近毕业之际对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全面的鉴定。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一) 光阴似箭,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从二0XX年进入XX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就读以来,经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本人各方面都有较大提高,顺利完成了学业。回首四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四年,是收获的四年,是不断汲取养分的四年,是成长的四年,是值得思念的四年。在毕业之际,总结归纳了这四年来的点点滴滴,我成长了不少,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学无止境,需要加紧步伐去完善自己,提高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师的教导下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结实的掌握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把所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本身的思想文化素质。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方面的等级考试已达标,除了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方面锦上添花外,还利用课余时间专修计算机专业知识,使我能够熟练的操在人事心理学学习中,实践并学会了工作分析基本流程规范,了

解了一些HRM基本知识;在管理心理学中,掌握了部分管理学理论知识及流程规范,如EAP、不同的工作设计;选修了劳动法,知晓了一些关于劳动法、就业法、仲裁法等知识;通过团体心理培训课,看到了团体游戏对鼓励士气、培养相关能力的意义。 计划安排较细致,注重随时记录在案;做事较细心,注意事后检查;较诚实乐观,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能承担强度较大、连续的工作;乐于融入团体,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乐于承担额外工作;心理学基础知识较扎实,善于主动学习并向别人请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二) 我是xx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大学期间,我努力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帮组下我的专业知识更是获得优秀的成绩,思想上也和祖国高度统一,坚持拥护党的领导,社会实践能力也有质的飞跃,下面就是这段时光的自我鉴定。 专业学习上,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主观的心理世界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认清了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陷,明了了自己的潜力所在,为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指明了方向,心理学教会我在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习题和对待问习题。心理学教给我如何适应纷繁社会,在剧烈的竞争环境中迅速成长的技能与技巧,让我能够抱着一份平淡与坦诚去面对现实中的人与事。 社会实践方面,屡次社会实践经历,如营销计划方案,车展设计,也证明和表现了我较高水准的组织计划方案和沟通协调能力,显示了相关的问习题解决及管理能力。现在我已不单单满足于单纯的实践,

工程心理学-教学大纲

《工程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060122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sychology ◆学分/学时:3学分/51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三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和应用极为广泛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涉及工程技术、人机工程、环境工程学、人体测量学、营销学、美学等学科内容。本课程从宜人性角度介绍了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方式、运动系统的机能、作业岗位等特点,讨论了通过对工具、机器、系统、环境、作业空间布置、显示与控制装置的合理设计来提高工作的效率、舒适性、有效性和人-机-环境协调性等问题。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有关人机工程学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建立系统设计观,树立工业产品设计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能初步通过对工具、机器、作业空间布置、显示与控制装置的合理设计来解决有关工作的效率、舒适性和人-机-环境协调性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学习以人机工程学所涉及到的人、机、环境三要素的核心问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适当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若干专题设计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表述能力。本课程强调小组学习,由学生根据教案,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资料解决问题,以获得最有效率的学习。通过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期刊,网络检索,和他人讨论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对新旧知识结构重新整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显示装置的人机学设计;操纵(控制)装置的人机学设计;工作台椅与手握工具的人机学设计;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典型人机系统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专题(主题)设计;人机工程学实验。 (二)教学难点 人机工程学中的常用人体测量数据及应用;显示装置的人机学设计;操纵(控制)装置的人机学设计;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人机系统总体设计;典型人机系统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专题(主题)设计。

《谱图解析》教学大纲

《谱图解析》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Spectroscopy 课程编号:SS022016 总学时:32 (其中理论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 总学分:2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分析化学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发酵工程 开课单位:生物工程学院 执笔人:杨亲正审校人:王燕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基础知识 紫外光谱基本原理,电子光谱的产生;电子跃迁选择定则;有机分子电子跃迁类型;紫外光谱常用术语;紫外光谱溶剂效应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 共轭烯烃及其衍生物;共轭炔化合物;不饱和醛、酮;不饱和酸、酯、酰胺、芳香族化合物 第三节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紫外光谱提供的结构信息;紫外光谱解析实例;紫外谱图和数据检索;紫外光谱的应用第二章、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 第—节基础知识 分子能级与分子光谱;红外吸收与拉曼散射; 振动自由度;分子的振动方式与谱带; 红外光谱仪结构及工作原理;激光拉曼光谱仪 红外光谱中-2500cm-1);第二峰区(2500-1900cm-1); 第三峰区(1900-1500 cm-1); 第四峰区(1500-600 cm-1) 第二节红外光谱解析及应用 红外光谱解析一般程序;红外谱图的检索; 红外光谱解析实例; 红外光谱的应用 第三节拉曼光谱在生物分子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拉曼光谱的应用;拉曼光谱的特征谱带;表面增强激光拉曼光谱的应用;用子生物大分

子的研究 第三章、核磁共振 第一节核磁共振的基础知识 原子核的磁矩;核磁共振;弛豫过程;核磁共振仪;连续波波谱仪 第二节氢核磁共振 电子屏蔽效应;化学位移;核磁共振氢谱图示;诱导效应;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共轭效应;浓度、温度、溶剂对化学位移值的影响;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及经验计算;(M十1)规律;核的等价性;偶合常数与分子结构关系;同碳质子间的偶合;邻碳质子间的偶合;远程偶合;氢核磁共振谱解析一般程序;氢核磁共振谱解析实例;氢核磁共振谱图检索 第三节碳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碳谱图示;碳核磁共振谱解析一般程序;碳核磁共振谱解析实例;碳核磁共振谱图检索 第四节二维核磁共振 二维核磁共振谱解析实例;二维核磁共振谱图检索;二维核磁共振应用 第四章、质谱 第一节质谐的基本原理 离子化的方法;质量分析器;质谱术语及质谱中的离子 第二节质谱中的主要离子 分子离子峰的识别;分子离子峰的相对强度;分子式的推导 第三节离子开裂类型 研究有机质谱裂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反应机理;有机化台物的—般裂解规律;质谱常见碎片离子及共可能来源 第四节基本生物分子的质谱 有机类化合物的质谱;基本生物分子的质谱 第五节质谱解析程序 质谱解析一般程序;质谱解析实例;质谱应用实例 第五章生物药物分子结构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生物药物分子结构分析的一般程序 谱图综合解析一般程序 第二节综合解析练习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 英文名称:S ocial Psychology 课程编码:1411011B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了解和说明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是一门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心理学学科。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对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社会心理的探讨,使得学生能够从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行为,并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特点有所把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与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社会心理观 二、认识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四、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社会心理观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 第二章社会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 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 3、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三、社会化的种类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三、教师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四、同辈集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五、大众传播工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第三章自我意识 [目的与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理与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光谱解析教学大纲解析

光谱解析教学大纲 适用本科药学专业 审定人:田燕 教研室主任:田燕 学院负责人:姚继红 大连医科大学教务处 2004年7月

光谱解析教学大纲 适用本科药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光谱解析》是研究四大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确定及有关知识的科学。 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有机化合物,都需要确认其结构。光谱解析是应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技术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这些测试手段的出现与应用,使有机分子的结构测定更加准确,快速和简便,而且用量少,常在毫克乃至毫微克水平。对于新化合物的结构确定,需要以上光谱综合起来分析,也可用于判断未知物是否为某个已知化合物。首先查阅原始文献或有关手册获得已知物的标准光谱图或光谱数据,然后与测得的未知物的光谱图或光谱数据进行对照。 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大光谱进行结构确定的原理及利用其综合解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了解光谱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依据大连医科大学出版的《光谱解析》(田燕主编)校内教材制订,理论学时数36,总学时为36。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指定必修课。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紫外光谱 一、基础知识 峰位的经验规则 二、推测不饱和化合物λ max 三、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掌握: 1.掌握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定义,Lambertt —beer定律。 2.掌握共轭体系越长,吸收峰的波长也越长的道理 3.会计算共轭烯烃,α、β不饱和醛、酮、酸、酯及某些芳香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熟悉: 1.了解电磁辐射能与分子吸收光谱类型之间的关系。 2.了解电子跃迁类型、发色团类型及其与紫外光吸收峰波长的关系。 3.了解溶剂对π一π*及n—π*跃迁的影响。 4.计算最大摩尔吸光系数(εmax)。 了解: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