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23.25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基于法团主义的视
角
李广斌;王勇;袁中金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3(037)010
【摘要】基于法团主义的视角,为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化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动态的制度分析框架.在由“国家法团主义→地方法团主义→社会法团主义”的治理形态演进中,行政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此消彼长,三种力量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演化产生深刻影响.从国家法团主义下的行政权力主导资源空间配置,到地方法团主义下的“权力十市场”主导资源空间配置,再到社会法团主义下的多元治理和资源分散配置,城市群空间存在“单中心→多中心(或类多中心)→多中心网络化”的演化趋势.
【总页数】6页(P9-13,38)
【作者】李广斌;王勇;袁中金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系;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 [J], 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潮
2.基于3D框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研究 [J], 白永亮;党彦龙
3.空间结构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演化分析 [J], 曹薇; 薛秋霞; 苗建军
4.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J], 张衔春;唐承辉;许顺才;岳文泽
5.价值链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基于中国三大城市群的证据 [J], 周韬;郭志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19-12-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15CGL032)作者简介:刘晓萌(1982—),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金融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经济、区域经济;胡叶星寒(1983—),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刘妮雅(1983—)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分析——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一、引言作为旅游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区域间的旅游经济空间关系研究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热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坎贝尔(Campbell )[1]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开始研究旅游流(Tourism Flow )的空间模式和旅游流影响,奠定了旅游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归纳总结法、德尔菲法等定性研究方法,之后定量研究方法逐渐成为主流,当前旅游流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 )分析法、计量统计方法等,其特点是主要借鉴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并加以修正。
物理学理论方法是旅游流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引力模型成为分析旅游时空演化最主要的手段而被广泛运用[2]。
引力模型最早可追溯到物理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认为城市之间在经济上也具有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引力与城市质量成正比,与两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19世纪40年代,天体物理学家斯图尔特(Stewart )[3]通过研究得出原始引力模型:I =P 1×P 2D。
公式中,吸引力指数用I 表示,两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用P 1、P 2表示,城市间距离刘晓萌,胡叶星寒,刘妮雅(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摘要:在引力模型框架下,将城市间物理距离改进为基于交通时间和货币上的相对距离,构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计算2012年和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及旅游影响力,并运用ArcGIS10.2软件对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
and mutual benefit, symbiosis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spatial units.Key word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urban central area; shadow area; urban renewal1 引言特大城市的中心区形成往往具有复杂性,其发展状态在空间层面上并非由内向外地均质减弱,在紧邻发展核心的地带常会出现处于劣势的弱发展现象。
这些原本具有较好区位条件的发展阴影区,由于业态低档、建筑衰败、活力度低等问题牵制,将导致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造成城市土地低效利用。
而各类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朝着城市中心单向集中,也使得城市中心与周边地区无法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1]。
为响应十九大以来所提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挖掘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关联,促进城市中心区及阴影区形成高效的竞争合作关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苏州市姑苏区25号街坊为例,分析其与城市中心的内在关联,并提出竞合发展的更新策略。
2 研究综述2.1 竞合关系“竞合”最早出现在企业发展领域,后逐渐进入经济摘要 随着人们对城市发展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中心区内存在阴影区的现象日益被重视。
文章从竞合关系视角阐述中心区及阴影区的内在关系,分析苏州市姑苏区25号街坊现存的发展瓶颈。
不仅存在物质空间老化、业态服务低档、人群活力欠缺等内在问题,还存在与中心发展核心联系不足、互动受阻等现实因素。
基于竞合关系的认知,提出中心区协同阴影区的更新发展思路,为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提质升级提供借鉴,最终走向各空间单元合作互利、共生共荣。
关键词 竞合;城市中心区;阴影区;城市更新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23.34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quality, the phenomenon of shadow areas in urban central area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area and the shadow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No.25 Neighborhood in Gusu District, Suzhou. There are not only internal problems, such as aging material space, low-grade business services, and lack of vitality of the crowd, etc., but also some realistic factor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nt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core of the center and blocked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cognition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upd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hadow area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central area,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this kind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nd finally lead to the cooperation作者简介:陈欣然(1997—),女。
The Network Structure and Space Cooperation Pat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Economic Zone作者: 王圣云[1,2];翟晨阳[1]作者机构: [1]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江西南昌330031;[2]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江西南昌330047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页码: 61-70页年卷期: 2015年 第11期主题词: 长江经济带;交通物流竞争力;城市群;空间合作;社会网络摘要: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空间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进行分析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按交通物流竞争力可分为一类中心城市、二类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边缘城市四个层级,上中下游分别形成成渝城市群、滇中、黔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等城市小群体。
②长江经济带城市交通物流竞争力和城际联系网络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弱东强”、“东密西疏”空间特征。
③上海市、重庆市与武汉市是长江经济带对外辐射能力最强的三个城市,也是长、江下游、上游和中游交通物流竞争力最强的中心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
④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互动合作中,重庆市和成都市起着关键的桥梁媒介作用。
长江中游与下游互动合作以“汉长昌”和下游的“沪宁杭甬”、“苏锡常合”联系为主,以九江市、上饶市和下游的衢州市、合肥市、安庆市、金华市联系为辅。
⑤提高中心城市及中介城市的交通物流竞争力,通过上中下游城市优势互补、合作互动和梯度辐射,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城际经济联系,优化长江经济带城际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与合作路径,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作者:王欣, 吴殿廷, 王红强, WANG Xin, WU Dianting, WANG Hongqiang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刊名:城市发展研究英文刊名:URBAN STUDIES年,卷(期):2006,13(3)被引用次数:13次1.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 19992.姚士谋厦门经济特区经济辐射功能与发展趋势 1989(02)3.杨吾扬区位论原理 19894.塔费城市等级--飞机乘客的限界 19625.经济学大词典 19936.牛慧恩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 1998(03)7.王德忠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 1996(01)8.郑国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05)9.周一星市带县体制对辖县经济影响的问卷调查分析 1992(01)10.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 1998(02)11.Bryan R Roberts Globalization and Latin American Cities 20051.学位论文张晓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实证研究——基于地区专业化指数对GDP的修正数据2009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该地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周边省区的影响逐渐增强,泛长三角概念应运而生。
泛长三角地区各自利用区域分工并协调发展,可以缓解长三角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约束。
本文旨在研究泛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该区域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吸引力。
在研究方法上对度量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地区专业化指数使原有模型能够反映产业差异,并应用修正后的模型对上海与江浙皖赣四省主要城市间、各省会城市与其他城市间及南京、杭州与安徽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定量化实证分析,并依据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