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2011版数学一年级上《一 生活中的数 动物乐园》教学设计_8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动物乐园》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动物乐园》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的活动,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会用这种方法比较多少。
2、识数学符号“>”、“<”、“=”的含义,学会用这些符号比较数的大小。
3、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4、让学生经历比较活动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导入---10分钟)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好啊,秋高气爽,阳光灿烂,老师的心情格外爽!小动物们今天也很高兴,他们要在动物乐园举行盛大的庆典,邀请我们一块去,大家想不想去?(出示动物乐园图:一群小动物正在忙碌。
)2、动物乐园的动物真多呀,你都发现什么?学生分别说出每种物体的数量时,教师同时分别出示每种物体的图片。
(4只小兔,3只小猴,2个秋千和4个篮子等。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议---20分钟)1、比一比,认一认。
(1)认识“=”师:听!谁在争吵?“这是我先看到的篮子!”“哼!我先拿到的!”“我的!”“我的!”咦!篮子不够吗?咱们赶快比比看!静悄悄地从笔槽中拿出圆,用圆代替兔子,用长方形代替篮子!学生摆、比!小组互相说一说怎么摆!指名汇报!(教师出示兔子头像和篮子图片,注意一一对应。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4=4,了解等号的意义和算式的读法。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之间的多少可以用“=”连接。
师出题练习!(2)认识“<”孩子们!兔子还争吵吗?(不吵了!)大家都知道兔子喜欢吃萝卜,请大家仔细看看图上有几根萝卜,如果每个兔子吃一根萝卜,够吗?(生回答)咱们比一比吧!学生摆、比!互相交流!指名汇报!那么是兔子多还是萝卜多?怎样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动物乐园〖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等活动,掌握比多少的方法;借助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认识符号“>”“<”和“=”,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材分析〗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数的大小,而且要使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动物乐园”为情境的主题图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主题图中选择对象进行比较,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标准》的理念。
要掌握“>”“<”符号,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本市两大区之一——云岩区,在本区小学中,我校属于实验性大型学校,在办学水平及硬件设施方面名列云岩区前茅。
“比多少”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更没有符号感。
因此,这节课教师要利用各种形式,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比较方法以及建立符号感。
〖教学设计〗(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动物乐园》教案教学目标:1、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2、认识符号>、<、=,明白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判定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教学重点:1、认识符号、、=,明白它们的含义;2、学会比较10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正确表示1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结果。
教学预备:课件、各种动物头像图片、三角形和正方形各5个、0~10的数字卡片。
学具预备:三角形5个、正方形7个、0~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你们在动物园看到过什么动物?你们最喜爱哪种动物?什么缘故?生1:我喜爱大象,大象鼻子长长的,能够举起专门重的东西。
生2:我喜爱小猴子,小猴子聪慧、爱动脑。
生3:我喜爱孔雀,孔雀开屏专门漂亮。
师:你们还想看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吗?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去帮忙了。
可喧闹了!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二、发觉问题,自主探究1、数一数课件出示动物乐园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都看到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先在自己内心数一数,一会儿再告诉大伙儿。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并出示相应的数量。
师:你们数的这么快,是如何数的呢?生1:我用手指着一个一个数的。
生2:我是数一个就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3:我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的。
生4:我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数的,树上一只小猴子,洞里一只小猴子,还有一只小猴子在地上跑。
生5:我是先数跟前的小熊,再数远处的小熊。
师:大伙儿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每种动物的只数,真不错!学习数学就应该把握方法,学会有序的观看。
2、比一比⑴、学习谁与谁同样多①、情境导入师:小动物们忙活了半天,老师想送4朵小红花奖励它们,然而只能送给一种小动物,使这种小动物每只都能得到一朵,你认为送给哪种小动物最合适?生1:给小猴,它最机警了。
生2:4朵红花3只小猴,还多出了一朵花。
第7课时动物乐园教材第16、17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学习读写“=”“<”“>”,并能正确运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在操作过程中感受相等和不等关系。
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一、创设情境师:(出示课件)小朋友们,在动物乐园有一些小动物在快乐的生活,他们在干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
小猴子在玩秋千,小兔子在拔胡萝卜,小鸟在天上飞。
二、探究新知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这些小动物使用的用具够吗?谁多谁少呢?你能想办法比出来吗?请小朋友们自己用学具中的图片比一比,说一说。
2.动手操作。
(1)学生自己用学具摆一摆(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摆好后说给同桌同学听,同学注意倾听,并进行判断。
(3)集体交流。
指名学生运用学具到黑板上摆一摆,边摆边说,如:我用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比一比,一只小兔对着一个篮子,发现小兔和篮子同样多。
其他同学判断和补充。
(4)那么,同学们比较出来的结果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呢?指名学生试着说一说,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符号。
3.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比)师:咱们先看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2)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小兔有4只,篮子也有4个,兔子和篮子个数一样多,我们就说:它们同样多(“同样多”“一样多”……),用一个符号“=”来表示。
②认识“=”,生跟老师一起书空书写“=”。
怎样用符号表示小兔子只数和篮子的个数同样多呢?小兔子有4只用4表示,篮子也有4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我们就用等号把4和4连起来。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名学生说一说4=4表示什么。
(3)认识“>”“<”。
①表示兔子只数和胡萝卜的个数的比较结果。
师:我们用哪个符号来表示小兔子比胡萝卜少呢?出示“<”,介绍小于号,生和老师一起边读边书空,练习书写。
《动物乐园(“=”“<”“>”的理解与书写)》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能准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学习读写“=”“<”“>”,并能准确使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在操作过程中感受相等和不等关系。
4.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比较的乐趣。
编写说明
在“快乐的午餐”一一课的基础上,本节课依然注重通过“比一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理解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和多与少。
在比较中引入“=”“<”“>”关系符号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
情境图中安排了几组相关数量比较的信息,目的是突出两个数量实行比较的必要性。
在小动物们愉快玩耍的情境中,自然引出动物数量之间多少的比较需求,进而达到会比较、会表示、积累活动经验的目的。
•比一比,认一认。
教科书通过比较动物乐园中的小兔和小筐(1只小兔对1个筐,4只小兔正好对着4个筐),小兔和萝卜(1只小兔对1根萝卜,多了1根萝卜),猴子和秋千(1只猴子对1个秋千,少了1个秋千),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使学生直观看到:1只小兔拿1个筐,筐没有剩余,小兔的数量和筐的数量“一样多”;1只小兔拿1根萝卜,还多余1根萝卜,萝卜的数量“大于”小兔的数量;1只猴子荡1个秋千,还少1个秋千,秋千的数量“小于”猴子的数量,非常自然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同时,结合比较,介绍了“=”“<”“>”的名称及其读法。
•看一看,写一写。
教科书提供了田字格和示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的规范写法。
•说一说,填一填。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小兔和小鸟数量的多与少,鼓励学生主动寻找情境
图中的相关数量实行比较,并用数和符号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教学建议
比一比,认一认。
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数一数情境图中有什么,各有多少。
教师要注重学生数数结果的准确性,也要注意发现学生中好的数数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会在数过的小动物身上做个记号,有的按照一定的顺序数等。
能够请按顺序数的学生介绍数的窍门,这样能够逐步教给学生一些发现或提炼数学信息的水平。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提出问题:谁和谁的数量同样多?引导学生用实物图或学具摆一摆,直观建立两个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例如,学生数了小兔和小筐的数量后,能够用小圆片代替小兔,用小三角形代替小筐,实行比一比、说一说。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等于”“同样多”来实行交流,说小兔和筐的数量都是4、相等、一样多等表述都是能够的。
在比较多少时,不宜要求学生用程式化的语言表述或记忆比较的过程,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实行交流。
在此基础上板书出等式4=4,示范“=”的写法和读法。
接着提出问题:小兔和萝卜的数量一样吗?猴子和秋千的数量比,谁多,谁少?通过数量两两间的比较,教师分别板书出关系式4<5,3>2,并示范符号的准确读法。
小于号和大于号容易混淆,教师能够用“开口对着大数笑”的形象语言,协助学生加深理解。
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还能够结合“3>2”这两个数的比较,引导学生用图中的情境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实行解释,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符号的理解。
•看一看,写一写。
在会认、读“=”“<”“>”的基础上学习书写。
教师要在田字格中实行示范,再让学生模仿书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说一说,填一填。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说一说:图中谁和谁在比?再实行交流:谁最多,谁最少?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更多的能够比较的问题,展开充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