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洋开发4.1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教案湘教版选修2
- 格式:doc
- 大小:270.00 KB
- 文档页数:5
湘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海底地形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3.了解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海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海底地形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
2.2 教学难点1.理解海底地形和洋流的形成原因;2.掌握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内容。
三、教学内容3.1 海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海洋是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区域,包括五大洋和海湾、海峡、海角、海岬、海台等地理单元。
根据其面积大小,可将海洋划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五大洋。
3.2 海底地形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海底地形:海洋底部形态复杂多样,有海岭、海沟、海台、海山、海谷和海底平原等特殊地形。
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包括板块构造运动、地质作用和海洋生物作用等因素。
洋流:洋流是指海洋表层和深层水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洋流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自转、风力、重力、潮汐等因素。
洋流可以分为西风漂流、赤道逆流、极地水团、海岸洋流和涡旋等类型,其分布特征与地形和环流有关。
3.3 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内容海洋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动维护、恢复和改善海洋环境的工作。
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内容包括控制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展海洋资源保护和回复、加强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参与感。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采用到海洋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5.1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本课教材P1-10页,了解海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5.2 课堂讲解(30分钟)教师针对海底地形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进行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3 知识检测(2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
5.4 实践教学(1小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到海洋博物馆参观、实地考察等活动。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第一节海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及海洋能开发【学习指导】1、了解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明确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知识结构】【重难点知识讲解】一、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的水资源化利用包括从海水中提取淡水,用海水代替淡水和海水养殖、海水农业等,即通常所讲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从海水中析出各种化学元素,从而达到获取淡水的目的,如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和压渗法等;二是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如蒸馏法、反渗透法、水合物法、溶剂萃取法和冰冻法等。
蒸馏淡化技术又分为低温多效、多级闪蒸和压汽蒸馏三种。
目前反渗透法海水淡化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也较适于产业化的技术。
海水直接利用,主要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节约淡水资源。
包括海水冷却、海水冲厕等。
据统计,城市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
开发利用海水代替淡水做工业冷却用水,对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意义深远。
利用海水作为大生活用水(海水冲厕)代替城市生活用淡水,具有非常重要的节水意义。
城市生活用水占城市用水的20%,而冲厕用水占城市生活用水量的35%—40%,利用海水代替淡水作为冲厕用水,是节约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
海水综合利用涉及海水中微量元素的提取以及相关元素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以及海水养殖、海水农业等方面。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排放的浓缩海水,开展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海水冷却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二、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4%,海中不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还蕴藏着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盐及其他物质,所以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含有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学物质。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海洋旅游业【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海洋空间利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2.了解海洋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的情况,以及围海造陆等扩大生活空间的状况。
3.了解海洋环境问题。
二、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综合分析法,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来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分析海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预防、解决措施,提高和增强海洋意识。
三、德育目标1.通过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
2.正确认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利用海洋的观念。
【学习重点】1.海洋空间利用和港口建设。
2.海洋环境保护。
【学习难点】1.海洋港口建设与交通运输、经济状况等是密切相关的,应注意其关联性。
2.海洋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思想教育的渗透。
【学习过程】一、海洋空间利用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以下三方面内容:(1)开发海洋空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3)海洋空间利用领域的拓展。
补充材料1:海洋空间利用形式(1)交通运输空间海洋交通运输的优点是连续性强、成本低廉,适宜对各种笨重的大宗货物作远距离运输,如粮食、矿石、石油等。
缺点是速度慢,航行受天气影响较大。
(2)生产空间海上生产项目建设的优点是可大大节约土地,空间利用代价低;交通运输便利,运费低,能免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冷却水充足,取排方便,价格低廉,可免遭热污染危害。
缺点是基础设施投资较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3)储藏空间利用海洋建设仓储设施,具有安全性高、隐蔽性好、交通便利、节约土地等优点。
(4)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指海底电缆。
通信电缆包括横越大洋的洲际海底通信电缆、陆地和海上设施间的通信电缆;电力输送电缆主要用于海上建筑物、石油平台等和陆地间的输电。
(5)文化、生活、娱乐空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各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开发海洋空间的旅游和娱乐功能,利用海底、海中、海面进行娱乐和知识相结合的旅游中心综合开发建设。
湘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评课稿1. 引言湘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课程中的《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海水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本评课稿将对该单元的设计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优化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2.1 教学内容本单元涵盖以下内容: - 海水的组成和成分 -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 海水的化学特性及其应用 - 海水淡化技术与海水资源利用2.2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理解海水的组成和成分,了解海水中的元素含量 - 掌握海水的化学特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 了解海水淡化技术及海水资源的利用方法- 培养对海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3. 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包括: -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海水的组成和成分,海水的化学特性以及海水资源的利用方法。
-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的浓度变化等。
-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海水资源的利用价值,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水资源。
3.2 教学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 教学PPT: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海水的组成和成分,以及海水化学资源的应用例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 实验器材:准备适当的实验器材,如比色皿、试剂和烧杯等,供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 小组讨论:提供相关问题,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交流。
4. 教学过程4.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有关海洋地理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
4.2 探究海水的组成和成分教师以清晰简明的语言介绍海水的组成和主要成分,配合教学PPT展示相关图表。
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海水组成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3 实验探究海水中的重要元素教师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测定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的浓度变化。
我国的海洋 - 湘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海洋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边海海域的地理状况。
2.掌握我国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开发利用现状。
3.了解我国海洋生态状况和海洋环境保护现状。
4.加强环保意识,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教学内容2.1 海洋地理基本概念1.海洋的定义2.海洋的分类3.中国海洋地理基本概念2.2 中国边海海域的地理状况1.中国海岸线2.中国东海和南海区域的特点和划分3.岛礁资源和海洋油气资源2.3 中国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1.中国海洋资源概述2.中国重点渔区3.中国重要的海涛运输航线2.4 开发利用和生态环保1.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2.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现状3.中国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实践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合案例分析、视频展示、小组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素材1.中国地图和海洋地图2.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3.中国海洋环保方案和政策文件五、教学评估1.能否对中国海洋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有清晰的认识?2.能否掌握中国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开发利用现状?3.能否了解中国海洋生态状况和海洋环境保护现状?4.能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六、教学建议海洋是我们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在教育中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教导,让他们从小学会关注并爱护我们的海洋资源,以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
第一节水循环目标与素拆1.通过丁商随迫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园互转化规律,不同尺奥木体的循环运动,垍界学生的区域认口组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2.通过分断水循环的过程,知边水循环将水厢、齿石圆、生物图和大气圈联系自来,理解自然界水盾环的类园、主要环节以反海陆用婚环对地理环坝及人类活动的剧响,从而报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值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3、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类型、环节、过程和退又以及洪涉灭省的概念和防旧措施,付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皿念,面丹人类在利用水循环、改造水盾环的过程中必须厚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增强人地协阙观,达到水平1的要求。
4.通过学习水简环,绘制“木循环示意图”,使学生能答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双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地理实顾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情境与月题通过读旧分析题型判别学生是否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前,让学生通过阅读示意图归纳、解释海陆间水低环的基木过程,并通过现实中的案例,比如引贸入淮、南水北训等人类活动对木质环的影响以反由于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面、视康和文宇资料,把学生轻松地引入本课,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讨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利用教材的“活动”和“阅读”内容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科学发展观。
重点1.丁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了解陆地木体的各种类型。
2.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地理意义。
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了解海水作为资源的价值。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海水水资源与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特点与现状。
3.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能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4.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习重点】1.通过自读了解海水作为资源的价值。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海水水资源与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特点与现状。
【学习难点】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兴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点一/活动一:海水水资源及其利用1.海水水资源的用途主要有两种:海水直接利用和_____。
2.海水直接利用主要用于_____用水、_____用水和_____用水三个方面。
3.由于_____,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有些地区甚至因水而引发冲突。
为了缓解水资源危机,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呼吁人们“_____,_____”,但是节约用水并不能增加淡水的总量。
而海水水量巨大,占地表面积71%,占整个水圈水量的96.53%。
因此利用海水将成为解决淡水危机的重要途径。
(二)知识点二/活动二:海水化学资源1.海水制盐:(1)资源特点:海水含盐量_____(2)应用领域: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基本的化工原料之一,有“_____”之称。
(3)提取方法工艺:①传统:日晒法②近年:离子交换膜制卤——蒸发制盐新工艺(4)开发现状及前景:世界上约有60个国家以工业规模生产海盐。
我国是世界海盐_____。
2.海水提镁:(1)资源特点:含量很高,仅次于氯和钠,居_____。
(2)应用领域:①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②氧化镁晶粒是制作炼钢炉的优质耐高温材料。
③在机械制造中有替代钢、铅、锌的趋势。
(3)提取方法工艺:(4)开发现状及前景:由于海水中提炼的高纯度氧化镁很适合市场要求,所以海水提镁工业前程似锦。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已有描述记录的物种达2万多种。
海产鱼类1500种以上,产量较大的有200多种。
渔场面积280万平方公里,水产品年产量达2800多万吨,居世界首位。
我国海洋生物的物种较淡水多得多,有记录的3802种鱼类,海洋就占3014种。
此外,我国还拥有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河口海湾、海岛等各种海洋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对各类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极为有利。
经济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
“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蓝色革命计划”和“海水农业”构成未来海洋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海洋能源海洋能包括温度差能、波浪能、潮汐与潮流能、海流能、盐度差能、岸外风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8种。
这些能量是蕴藏于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属新能源范畴。
所谓“可再生”是指它们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永不会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储量有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
人们可以把这些海洋能以各种手段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类使用。
海洋能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主要是月球、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
蕴藏于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其理论储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国每年耗能量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海洋能源海洋能包括温度差能、波浪能、潮汐与潮流能、海流能、盐度差能、岸外风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8种。
这些能量是蕴藏于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属新能源范畴。
所谓“可再生”是指它们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永不会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储量有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
人们可以把这些海洋能以各种手段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类使用。
海洋能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主要是月球、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
蕴藏于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其理论储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国每年耗能量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鲁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海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及海洋能开发》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中的水资源、化学资源和能源开发;2.学习海洋水质的判定因素;3.了解海水的组成及其化学特性;4.熟悉海水淡化技术和海洋能源的开发;5.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海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海水资源的类型和分布;2.海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3.海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二课时:海水化学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海水中的元素和化合物;2.海水化学资源的种类和分布;3.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三课时:海洋能开发1.海洋能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海洋能的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3.海洋能的保护和利用状况。
1.演讲课;2.PPT展示;3.讨论;4.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2.学生成绩;3.学生反馈意见。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针对高中生的海洋地理选修课程进行设计,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达到并甚至超越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的三个主题有:1.海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海水化学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海洋能开发。
每一课时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海洋地理的理解也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有良好的课堂反馈和学生参与度。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总结:教学内容设计对于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不仅仅是在教材上进行解读,更是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细致解读,加深了学生对于概念和关键因素的理解度和记忆度。
在教学课堂上,我也会结合一些实践活动向学生展示海洋资源开发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度。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通过演讲课、PPT展示、讨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讲解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对于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和思考,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此外,在每一次讨论中,我也引导学生针对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到海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环保意识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1 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水作为资源的价值。
2.了解海水水资源与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特点与现状。
3.学习海水制盐以后,能举一反三,形成知识迁移,探究并掌握海水中的镁、溴、碘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课堂交流、共同认识海洋水资源开发现状。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海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体会其对缓解陆地“水危机”所具有的意义。
2.通过对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利用实例的了解,体会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弥补陆地上工业原料不足所具有的意义。
3.体会科学技术对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开发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1.海水如何利用及利用的领域、意义;
2.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及开发意义。
[教学难点]
1.海水的淡化技术;
2.某些海洋化学资源提取工艺。
[教学媒体与教具]
课本插图、反映水资源短缺的图片、海水提取化学资源的流程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浩翰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海洋为什么被誉为“资源的宝库”?
【学生回答】略
【讲述】大家都知道,海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与陆地资源比较,海洋资源分布更广,储量更大,是陆地资源的补充和替代。
丰富的海洋资源,按其性质、特点及存在形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
【板书】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
一、海水水资源及其利用
【提问】你能说出目前人类对海水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可用作工业冷却水、消防用水、卫生用水等
【教师总结】海水水资源的用途主要有两种: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
海水直接利用主要用于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三个方面。
【板书】(一)海水直接利用
【阅读】课本P48正文及阅读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海水在工业、生活、灌溉三个方面的直接利用方向。
(2)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的意义
【点拨】海水在工业上,除用于冷却、制冷外,还可以用作溶剂、还原剂,以及洗涤、净化等;在生活上可用于洗刷、卫生、消防和游泳等;在农业上,低盐度海水可直接用来灌溉农田。
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将大大缓解沿海城市的淡水资源紧缺状况。
但是,海水水资源利用中也存在着海水对用水管线和设备有腐蚀性、海洋生物的黏附等问题,因此,要想大规模实现海水直接利用,还有待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投影】“干涸的土地”、“印尼小姑娘在干涸的河床取水”和“2006年3月16日,孟加拉国妇女在达卡水供应部门外手举空水罐抗议供水短缺”等图片
【承转】联合国每3年发表一次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对全球淡水资源进行评估后显示,水资源的缺乏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由于缺水,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有些地区甚至因水而引发冲突。
为了缓解水资源危机,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呼吁人们“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但是节约用水并不能增加淡水的总量。
而海水水量巨大,占地表面积71%,占整个水圈水量的96.53%。
因此利用海水将成为解决淡水危机的重要途径。
【板书】(二)海水淡化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9内容,了解以下问题:
(1)目前,世界上已经成熟且经济实用的海水淡化技术有哪些?
(2)目前,海水淡化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什么?
(3)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情况如何?
【点拨】(1)目前,技术成熟、经济效果好、具有实用价值的海水淡化技术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析法等。
(2)海水淡化由于目前成本较高,主要局限在富裕的缺水国家,如中东地区、日本等(3)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很快,装置日趋现代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有些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已研制成功几种有关反渗透技术的装置,已少量用于生产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承转】海洋中除了为人类提供水资源外,还被称为“盐类的故乡”,与陆地资源比较,海洋中化学资源含量丰富。
【板书】二、海水化学资源
【讲述】海水中储量可观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已有70多种可以提取,形成工业规模的产品主要有食盐、镁、溴、碘等。
【思考】(1)我国最大的盐场是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条件有哪些?
(2)人类为什么要开发海洋化学资源?
(3)你认为人类应当怎样开发海洋中的化学资源?
【点拨】(1)我国最大的盐场是位于河北省的长芦盐厂,这里适合晒盐的条件有:地势平坦,降水集中在夏季,其余三个季节晴天多,蒸发强,有利于晒盐。
(2)陆地资源与海洋资源比较,陆地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大规模开采已逐渐枯竭,而海洋中化学资源含量丰富。
因此,人类必然把眼光投向海洋。
(3)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注意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海水化学资源,是节约成本,实施循环经济的最佳途径。
【探究活动】结合阅读材料“海水的综合利用”,设计框图说明如何综合利用海水制盐、溴、镁、碘。
【参考答案】
【板书设计】
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
一、海水水资源及其积
1.海水直接利用: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灌溉用水
2.利用海水水资源的意义
3.海水淡化
(1)淡化技术①世界②我国
(2)使用地区
二、海水化学资源
1.海水制盐
2.海水提镁
3.海水提涅
4.海水提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