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概述》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16
湘教版地理选修6《环境概述》word教案
1.1 环境概述
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概述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分类方法
3、环境因素
4、环境质量
本讲重点:环境问题的内涵及其分类
本讲难点:
1. 环境问题的分类方式
2. 环境因素
考点点拨:环境是分类依据和分类标准
一、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依照属性)
(依照范畴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依照时刻分类)古代环境近代环境现代环境以后环境
(依照因素分类)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二、环境因素
1、概念:构成人类环境质量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同时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差不多成分
2、分类: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自然: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
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
三、环境质量
1、概念:环境因素受污染的程度
2、缘故:自然和人为
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
活动:
调查我们生活的地区的环境质量如何?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差别?。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 环境概述自然社会两大类, 岩土阳光水生气。
人口工农交通科, 环境污染谁之罪。
注解: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包括岩石、土壤、阳光、水、生物、空气等。
社会环境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环境污染的形成,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一) 次生问题人之罪, 环境污染生破碎。
排放超标索取多, 科技助推杀伤力。
注解: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等。
科技的进步在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阳光岩石土壤生物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过量排放废弃物,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等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如森林毁灭、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破坏等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二) 变暖酸雨臭氧破, 危害健康陆淹没。
植被破坏生物减, 流失荒漠人之过。
注解:全球性环境污染包括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全球变暖的主要危害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酸雨危害植物生长、建筑物,还可能损害人体健康;臭氧层破坏使其对紫外线的吸收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这些环境问题多是因为人类活动产生的。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人赖环境亦改反, 二者关系随时迁。
尊重自然泛爱众, 当代后代皆应兼。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B.其他标准二、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三、环境质量1.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A.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1.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危害:A.威胁生态平衡B.危害人类健康C.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特点: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1.采猎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2.农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出现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3.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蔓延的全球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4.后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和谐1.尊重和善待自然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的涵义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环境概述-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环境保障和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3.认识环境保护的国家政策并且了解环境保护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4.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二、课堂活动1. 导入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环保意识的序列,本节课将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生活现象开始,引出本次课的主题。
教师可以从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这一现象导入课堂,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讲解环保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境保护,教师需要讲解环保概念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环境保护的定义: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发展,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
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能够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存,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环保指标和系统:环保指标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环保系统主要包括环保法规、环保部门、环保监测等。
3. 环保案例分析通过对环保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现状和环境保护困境。
例如:1.PM2.5的影响;2.北京雾霾事件;3.湖泊富营养化等。
通过环保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4. 环保政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保政策,教师可以讲解环保政策和政策内容。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十三五规划环保参考资料》等。
5. 小结教师通过课堂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为主题导入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效果。
四、教学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十三五规划环保参考资料》;3.环境保护案例相关资料;4.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第一节环境概述教学建议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要素的分类、环境质量的概念以及环境污染的成因和评价指标。
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具体的实例,效果较好。
教师课前可以搜集环境、环境要素以及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在讲解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时,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对比讲解,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1.自然环境与自然界的区别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
然而,由于人类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的。
2.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区别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的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但就对传播活动的影响说,它主要有四个因素(1)政治因素,它包括政治制度及政治状况,如政局稳定情况、公民参政状况、法制建设情况、决策透明度、言论自由度、媒介受控度等;(2)经济因素,它关系到经济制度和经济状况,如实行市场经济的程度、媒介产业化进程、经济发展速度、物质丰富程度、人民生活状况、广告活动情况等;(3)文化因素,它是指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4)讯息因素,它包括讯息和传输情况,讯息的真实公正程度、讯息爆炸和污染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