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环境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6.00 MB
- 文档页数:40
环境概述-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环境保障和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3.认识环境保护的国家政策并且了解环境保护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4.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二、课堂活动1. 导入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环保意识的序列,本节课将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生活现象开始,引出本次课的主题。
教师可以从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这一现象导入课堂,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讲解环保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境保护,教师需要讲解环保概念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环境保护的定义: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发展,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
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能够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存,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环保指标和系统:环保指标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环保系统主要包括环保法规、环保部门、环保监测等。
3. 环保案例分析通过对环保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现状和环境保护困境。
例如:1.PM2.5的影响;2.北京雾霾事件;3.湖泊富营养化等。
通过环保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4. 环保政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保政策,教师可以讲解环保政策和政策内容。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十三五规划环保参考资料》等。
5. 小结教师通过课堂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为主题导入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效果。
四、教学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十三五规划环保参考资料》;3.环境保护案例相关资料;4.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开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B.其他标准二、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2.社会环境因素:消费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三、环境质量1.成因: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2.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缘由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更,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开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A.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及危害1.缘由: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2.危害:A.威逼生态平衡B.危害人类安康C.干脆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开展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削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突发性的严峻污染事务特点: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峻,经济损失宏大。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作用A.人类依靠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开展;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人类对自然看法的演化对自然的看法:依靠自然1.采猎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局部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对自然的看法:改造自然2.农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出现对自然的看法:折服自然3.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扩散的全球对自然的看法:善待自然4.后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和谐1.敬重和蔼待自然2.关爱人类并敬重个人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第二章自然资源爱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的涵义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教学建议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分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材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所了解,或者让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总结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危害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议多运用比较的方法,如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的比较、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比较以及主要环境问题的比较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1.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20~30千米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他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 400万平方千米。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
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酸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20世纪70年代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
第一节环境概述教学建议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要素的分类、环境质量的概念以及环境污染的成因和评价指标。
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具体的实例,效果较好。
教师课前可以搜集环境、环境要素以及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在讲解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时,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对比讲解,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1.自然环境与自然界的区别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
然而,由于人类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的。
2.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区别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的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但就对传播活动的影响说,它主要有四个因素(1)政治因素,它包括政治制度及政治状况,如政局稳定情况、公民参政状况、法制建设情况、决策透明度、言论自由度、媒介受控度等;(2)经济因素,它关系到经济制度和经济状况,如实行市场经济的程度、媒介产业化进程、经济发展速度、物质丰富程度、人民生活状况、广告活动情况等;(3)文化因素,它是指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4)讯息因素,它包括讯息和传输情况,讯息的真实公正程度、讯息爆炸和污染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