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若干当代哲学问题的梳理和论析
- 格式:pdf
- 大小:152.29 KB
- 文档页数:5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探讨它们在核心理论观点、主要流派、共同点、差异及现代意义上的异同。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而现代西方哲学包括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强调个体自由和社会建构的重要性。
两者共同关注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但在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上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总结研究发现,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指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具有互补性,可为当代哲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 比较研究, 核心理论观点, 主要流派, 共同点, 差异, 当代意义, 总结,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互补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在当代世界的意义和作用,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比较研究,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理论观点,有利于增进对两者思想体系的深刻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它们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推动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在当代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的思想潮流和哲学发展趋势,为推动哲学研究和思想解放提供有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对于促进哲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来获取并分析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马克思主义论文-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及评述【正文】综观2005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热点仍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具体而言,其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继续追踪和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人物和问题的研究,如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列斐伏尔等;二是扩展并加强了对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深度挖掘;三是对后马克思主义或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景观,以及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迫切性,国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似有重“热”之趋向。
因此,整理并发掘已有的史料,立足于新的视野,重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流派,就成为一项摆在面前的重要工作。
就过去的一年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覆盖了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列斐伏尔和阿尔都塞等人,也包括了各个思想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等。
既有新译着的面世,也有立足新角度的深入挖掘。
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研究在过去的一年中,对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晚期列斐伏尔等人的研究是国内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首先要提及的是卢卡奇的一本重要著作《理性的毁灭》,于2005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意识形态上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做了“追究既往”式的思想清算。
作者把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责追溯到了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学说,对自20世纪起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源流、演变和社会后果等做了系统的考察和批判。
作者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承担了不可推卸的“思想责任”。
卢卡奇的这一观点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也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此书的出版为国内的卢卡奇研究提供了另一新的材料来源。
另外,其它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卢卡奇的思想做了分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略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曹玉涛(洛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河南洛阳471022)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衰落后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引领了英美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追求语言的精确性和论证的严谨性、否定辩证法、推崇方法论个人主义、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等特征。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 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 特征收稿日期: 2008 - 04 - 04基金项目: 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 07C KS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析马克思主义”(A n a ly tic a l M a rx ism )是20世纪70 年代后期出现于英美的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由于产生较晚, 到目前为止也不过20 多年的历史, 所以国内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跟踪译介和简要评述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 我国学者曾就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焦点是分析的方法与分析哲学的方法之争。
[ 1 ] 当时的争论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一新兴学派具有很大的意义。
但是, 仅仅在方法论层面讨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因为如怀特所说,“分析”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所有的理论都是分析的。
要真正把握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就必须把它放到整个西方哲学史中, 特别是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对比中来加以阐述, 从而说明, 作为一种“新马克思主义”, 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研究方法、主题、内容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为进一步加深对这一学派的认识, 本文在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比的基础上对其特征加以描述。
一、语言精确, 论证严谨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古怪深奥, 概念不清晰, 表述不严谨。
安德森在谈到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风时这样写到:“卢卡奇的语言繁琐难解, 充满学究气; 葛兰西则因多年遭到监禁而养成使人绞尽脑汁的支离破碎的深奥文风; 本杰明爱用简短而迂回的格言式语言; 德拉·沃尔佩的语句令人无法捉摸, 并喜欢反复地自我引证; 萨特的语言则犹如炼金术士的一套刻板的新奇词汇的迷宫; 阿尔都塞的语言则充满女巫般的遁词秘语。
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卡尔·马克思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让哲学的研究目标不再停留在对外部自然世界的苦思冥想,而是转向对人类自己的具有启发性的探索。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思想给了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自己的思考则赋予了生活的真谛。
人历来是哲学探究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人对于自己的思考就是哲学,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人学。
这本书开启了我对人自身问题的探究,让我了解到了人学的概念并且纠正了我在学习西方哲学史时形成的错误观点:传统西方哲学是本体论哲学,并没有开始对人自身的思考。
其实不然,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存在,价值,发展的探究起点放在了本体上,但并不是停止对人自身的思考。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书着重讲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内涵,一共分为八章,前两章介绍马克思人学的内涵与现代意义,后六章是结合现代生活来谈马克思人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的人学理念所以我对于前两章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第一章对于马克思人学的介绍,没有感到理论的枯燥,而是从中感受到人作为人应该了解人学的理念才能在现实中获得单纯的高速的发展并且摆正自己的位置。
所以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书中所提的马克思人学理论和我的理解。
马克思人学是马克思运用综合方法对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整体思考的思想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它虽然不同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却是一种从哲学的层面对人的自我认识。
马克思对人的解读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对人的解读的起点;解读人的本质;解读人的两重性;解读人的异化和人学的理论归宿。
马克思人学的价值不仅在于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系统解读,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研究人的起点。
对人的解读从希腊到近代形成了两条认识人的理路:人的主观认识理路和人的客观认识理路。
人的主观化认识包括:第一、柏拉图的“理念人”;第二、笛卡尔的“知识人”;第三、存在主义的“孤独的人”。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在核心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而现代西方哲学则包括分析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等流派。
在具体比较中,辩证唯物主义注重整体和发展,而分析哲学偏向于逻辑和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和经济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关注文化和权力关系。
实践哲学与批判理性的比较则探讨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文章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和差异,并提出对当代哲学研究的启示。
这对于扩展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和促进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 比较研究, 核心理论, 流派,辩证唯物主义, 分析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后现代主义, 实践哲学, 批判理性, 共同点, 差异, 启示, 当代哲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概述通过比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分析哲学,可以发现二者在许多观念上存在异议和差异。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哲学应当带有社会改变的使命,而现代西方哲学则更注重理性思辨和概念建构。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时期哲学思潮之间的理论演变和观念碰撞,为我们理解现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提供启示。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研究的启示,希冀能够为哲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思想体系背后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论,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思维路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探索它们相互影响的深层次机制,从而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开展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论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现代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观念不断演变和发展,甚至影响了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
现代性在西方哲学中,被定义为用理性来看待世界,进而获得真理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特别是现代性的定义和现代性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
一、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的定义是多样的,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术界都有自己的看法。
其中最经典的定义来自于哲学家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一个“解放的和自由的社会”,现代性的出现是在工业化时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现代性,人们不再由传统的社会和习俗所束缚,反而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但是,这个定义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认同的。
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深刻矛盾的概念。
他认为现代性既是基于理性的进步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异化现象,因为现代性为了进步打破了自然和人类个体之间的纽带。
它代表了一种分化的现实,一种残缺不全的现实。
总的来说,现代性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哲学家的看法而变化的。
二、现代性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现代性的出现对于人类自我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现代性代表着一种理性与科学的出现。
在现代性的时代,科学家们通过知识和理性手段来发掘真理和规律,因此科学的发展成为了现代人的重要标志。
科学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现代性的出现也意味着人们对于本质和个体的忽视,人们对于理性和科学更加关注,而忽略了人类自身的感性体验。
在现代性中,人们常常忘记了人类独特的个体性。
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自己的内心,而是外在的世界。
现代性可能会带来人类自我认知的缺失。
三、现代性对于亚文化的影响现代性的出现也对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性的时代,世界上许多新兴的亚文化如音乐、电影等迅速兴起。
这些亚文化往往代表着人们非传统的、自由的、公共的一面,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重要标志。
然而,现代性中亚文化的兴起也意味着传统文化被打破。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99.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什么?(1)20世纪出现了一批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一般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以卢卡契、萨特、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阿尔都塞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为代表。
(2)理论背景:①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下爆发的匈牙利、奥地利和德国革命都遭到了失败,苏联革命胜利后许多政策措施被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视为“庸俗经济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物,斯大林集权主义更是引起了不满和抵制。
②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垂死性等学说遭到了是否过时的质疑。
③由于西方国家革命失败、西方社会战后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不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种种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④一般认为卢卡契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西马流派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理论主张:①从理论主张的角度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往往运用他们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其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延伸和补充,由于理解不同,其观点也多有不一致之处。
但他们都打出了重新研究、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例如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都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往往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或社会理论的某些流派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理论学说,例如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4)评价: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要肯定和突出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特点,吸收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说观点,高举社会批判的旗帜,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辩护和支持,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部分,这是值得肯定的。
当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发展的阶段性,是由一些重要因素所决定的。
这些因素主要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一)扮演主要角色的关键哲学家;(二)有决定性影响和有分量的哲学著作;(三)重大的理论争论的内容及其结果;(四)社会和文化层面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不可替代性。
所有这些因素,都呈现非常明显的…一次性‟或…不可重复性‟,对哲学思想的创造活动,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精神力量;但是,同一般历史一样,思想史和哲学史也经常走回头路,在不可预测的力量的影响下,往往出现多次重复、回归、退后、迂回、旋转和…反刍‟,使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显示历史延续性的特征,又展现断裂、重叠、偶然性和突发性的特殊轨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哲学思想演变过程中,就其社会基础而言,有两个重要的分水岭:1968年的学生运动和八十年代末发生的五大历史事件:(1)全球化和消费文化的洪水般泛滥、(2)苏联东欧国家集团的垮台、(3)欧盟的扩大、(4)基因工程和电子数码化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5)恐怖活动及突发性社会和自然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
如果说,1968年学生运动充分暴露了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总危机的话,那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发生的上述五大历史事件,则成为当代哲学理论探讨的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土壤,并把1968年后所显示的西方哲学思想的矛盾及其解决的可能性,具体地在新世纪的人类文化平台上展现出来。
正是在总结1968年学生运动和80年代末的五大社会事件的历史经验之后,西方哲学全面地反省西方传统的根本问题,即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建构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基本原则,使近半个世纪以来,由现代分析哲学、现象学、新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新文化符号论所集中批判的哲学传统,进一步得到全面的更新,也使之从原有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人本中心主义、逻辑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西方种族中心主义的约束中解脱出来,重新探索新世纪的多元文化模式的创造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