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西方马克思主义_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882.78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论体系,在现代社会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展开探讨,并对其相关主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以哲学的思辨方法和思维模式为基础来进行社会和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马克思主义将哲学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通过对社会和历史的批判性思考,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案。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是重要的理论支撑,它强调了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认识,认为世界是以矛盾为驱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对话1. 马克思主义与康德哲学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其关注的焦点是认识论和伦理学方面的问题。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康德哲学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但两者都试图通过对人类认识活动和道德规范的探讨,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指导。
2. 马克思主义与尼采哲学尼采哲学以其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对意志力的强调而闻名。
马克思主义对尼采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对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上。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尼采哲学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但两者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深入的思考和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和挑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的方法,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问题。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的解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导。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面临新的考验。
其次,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我用800字回答西方哲学史中的马克思:首先,马克思的思想背景是批判性思考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的理论根源深深地扎根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剥削、不平等、压迫和异化,并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所推动的。
他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由少数精英所决定的。
他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哲学不仅仅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探讨,更是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主义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第三,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理论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发展。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批判现代社会。
例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和加缪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他们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
第四,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理论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这些思想对于反对剥削和压迫、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也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这对于提高劳动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马克思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具有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发展,并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也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其发展经历了形成、鼎盛和转型三个阶段,并形成了众多流派。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历史理论、历史辩证法、意识形态和异化等多方面的研究都有所贡献。
标签: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流派;理论热点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演进“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柯尔施于1930年重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的增补材料中。
提出的背景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阵营内对西方革命道路的争论,柯尔施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表示与俄国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倾向[1]。
1955年,梅劳·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第二章——《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不同,并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将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他把受此著作影响、倾向于从人本主义和社会理论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包括他自己)都归属到这一思潮下[2]。
1976年,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扩大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使用范围,主要从理论主题和关切问题的转移来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已从传统的注重经济转移到注重哲学,并将具有共同学术传统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包括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中[3]。
我国学术界使用较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是1982年徐崇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提出的,意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十月革命胜利而西方革命相继失败的背景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出来的,既反对第二国际的新康德主义,又反对共产国际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展望,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列宁主义的见解;在哲学上,则提出了不同于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要求重新发现马克思的原来设计,主要表现为‘左’的意识形态”[4]。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球性的思想体系,被广泛运用于各国各个领域。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两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虽然都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但在一些主要观点和实践应用上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展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一些留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带回国内,并在中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推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执政党的纲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更加强调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做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相结合,通过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时俱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通过实践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从而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种特点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和变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被引入西方国家。
然而,在实践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更加注重个体权利和民主价值观的实现,强调国家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在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往往与其他学科相交叉,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氛围。
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变革、阶级分析、资本主义批判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西方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自我反思和调整。
一些西方国家在实践中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转向了与社会现实更加契合的理论体系。
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后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派别,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关系在探讨社会理论和哲学思想的广袤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无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要深入理解这一复杂的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然后对比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它的异同和联系。
经典马克思主义,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以其对社会结构、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的强大理论工具。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则被迫出卖劳动力,遭受剥削和压迫。
这种阶级对立必然导致阶级斗争,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则是在 20 世纪兴起的一股思潮,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更加侧重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
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就强调文化工业对大众的操纵和控制,认为资本主义通过文化手段来维护其统治。
从理论基础来看,经典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会导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更加注重上层建筑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甚至有时将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置于与经济基础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研究方法上,经典马克思主义注重对社会历史的宏观分析,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西方马克思主义则更多地采用微观分析、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的方法,关注个体的心理、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例如,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强调社会结构的多元决定论。
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看法上,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途径,强调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革命性。
浅谈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柯尔施通过对第二、第三国际理论家和资产阶级思想家马克思主义观的批判,主张恢复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原始关联,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的超越性和实践性,这对于克服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哲学观层面上的知识论和教条化倾向,在当代意义上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柯尔施安德森在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时指出,“哲学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又重新占据统治地位,是1920年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化发生普遍变化的迹象之一”〔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心不再像马克思那样从哲学转向政治学和经济学,而是相反,“取而代之的是哲学的讨论本身的复兴。
”〔2〕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强调最具有开拓性和代表性,正因如此,柯尔施的思想日益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
那么,柯尔施为什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柯尔施所谓的哲学是指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一种哲学?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柯尔施哲学观的挖掘、分析和梳理,彰显其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哲学柯尔施认为,资产阶级理论家、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第三国际理论家对哲学问题的轻视和对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关系的否定性回答,是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危机的重要根源。
尽管这些理论之间有很多矛盾,甚至第三国际的列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重视,但在柯尔施看来,由于对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辩证法的遗忘,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问题上是一致的,都否定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内在关联。
因此,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的捍卫是首先是通过对上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批判来进行的。
柯尔施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关系上的这种纯粹否定的观点……起因于对历史和逻辑的非常肤浅和不完整的分析”。
〔3〕对此,柯尔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
(一)对资产阶级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批判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费舍、宇伯威格和朗格等资产阶级哲学史家那里是不会得到重视的,在这些哲学史家的著作中,很少提及和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面”,因为,“对于资产阶级教授们来说,马克思主义充其量不过是19世纪哲学史中一个相当不重要的分支,因而把它当作…黑格尔主义的余波‟而不予理睬。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在西方国家传播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由于具有学术思想多样性,因此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概念和理论。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力量的崛起,西方国家和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增强。
这种认识主要源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认识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现实的认识。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但总体而言,西方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成熟。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讨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首先,西方人应当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在学术上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缺点。
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归结为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和斯大林时代。
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阶段和分化趋势。
在马克思时代,马克思主义被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经历过多次思想摇摆。
列宁时代,列宁主义阐述了“党的领导”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领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向革命实践的转化。
迈向斯大林时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围绕马克思的一系列原理,包括无阶级社会、暴力革命和集体领导等,开始向强制性一体化倾斜。
这三个时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重心和变化趋势。
这些变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往往是承继和发展自列宁主义的,更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解析。
这种思想背景下,不乏涌现新学管系、泛左翼等新领域,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其次,要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思想上的多样性和本质区别。
从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拥有复杂哲学体系的思想。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解决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变化,变得比较成熟。
西方马克思主义众说纷纭,例如苏丹尼学派强调的是文化批判、哲学语言和资本主义的性别化范式;弗洛伊德主义者强调的是心理学和个人历史的存在论;但又有其他思潮,例如科特纳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他们强调的是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和资本主义的文化研究。
国外四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马克思学”代表着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种特殊的思路和方式,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它旨在从文本、文献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
本文介绍了国外四位最著名的马克思学家的理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吕贝尔严格区分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诺曼·莱文最引人注目的观点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奥伊泽尔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讨;弗罗洛夫的人学研究、生态问题研究及对苏联哲学的反思,体现了前苏联和俄罗斯两个不同时期哲学发展的状况及其转型的艰难过程。
对他们所做过的工作,我们应当给予客观的评价。
旨在从文本、文献的角度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学”,尽管没有产生诸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那样巨大的社会影响,但它代表着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种特殊的思路和方式。
过去由于国内学者对这一派别或所知甚少,或评价过低,甚至把它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所以,对它所做过的工作缺乏全面的理解和客观的评判。
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为此本文特介绍法国的吕贝尔、美国的诺曼·莱文、前苏联的奥伊则尔曼和弗罗洛夫四人的情况及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以期引起国内同行的注意。
一、吕贝尔及其对“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思考“马克思学”一词是因1959年由法国学者吕贝尔主编的杂志《马克思学研究》创刊而流传开来的。
马科斯米里安·吕贝尔(Maximilien Rubel,1905—1996 ),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捷尔诺维茨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罗马尼亚完成大学本科学习,于1928年和1930年分别获得法学、哲学学士学位,1931年到法国留学,1937年申请移民,成为法国公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被动员加入法军救护队。
1941年,吕贝尔在地下抵抗运动中开始接近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决心自己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著作。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近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哲学思想,对世界范围内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始于20世纪初之后的欧洲共产党诞生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演化成为了来自不同派系和流派的一系列思想和学说。
本文将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概念的探究开始,逐步深入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学派的理论差异,最后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基础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础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核心概念:剩余价值论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和剥削工人的基础上的,而剩余价值便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出工人自身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被资本家占有。
阶级斗争则是指工人阶级通过团结和斗争,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发展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若干次的领袖交替和意识形态的改变。
最早的欧洲共产党和政党世界内部,西方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延续,特别是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及其实践成果。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展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被大量学者和政治家所采纳,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同时也影响到了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二战前后的若干次重要转折,如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巴黎学生运动,这些事件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认可带来很大的冲击。
理论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派包括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系统和关注点。
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是反对权力和封闭主义,促进人类的进步和自由,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则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价值,实践人性和渴望自我实现的能力;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人类自由、个人权利和公正;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社会结构和框架决定个人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则关注权力和文化制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比较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世纪初,在俄国革命取得胜利,中西欧革命屡遭挫折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工人运动领导者和理论家企图寻找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革命道路。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张重新发现、创造马克思主义,他们强调无产阶级的能动作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积极探索西方革命的道路,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变革。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属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地域的发展,两者之间既有理论特性上的相似性,又存在着重大区别。
比较二者之间的理论特性之异同,有利于正确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价值。
本文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外延和各流派的理论特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理论特性;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异同。
正文: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中西欧革命却遭到了失败。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
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
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起源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们吸取.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
从1842年10月至1843年 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
他在实践中第一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
恩格斯于1842年底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
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 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H.de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加工人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工人阶级立场,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测中吸取合理因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起源于西方矛盾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浅谈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浅谈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从现实、实践出发解决人的现实生活问题并注重现存世界的唯物主义。
尽管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性质和立场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但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并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因而也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扬弃。
我们不能把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继承和转变同马克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学的创新等同起来,但也不能能把它们简单地对立起来,而而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实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它们之间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同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同现代西方哲学有相同的历史史渊源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是西方近代哲学是他们哲学理理论的共同直接思想来源。
近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如如培根的实验科学精神及归纳纳法等,对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现现代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现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从孔德的实实证主义开始贯穿整个现代西西方哲学的历史过程之中。
对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响的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和和法国的唯物主义、理性主义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主义的人本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西方哲学有共同的时代背景他们都产生于19世纪中叶叶。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经经过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国资产阶阶级成为社会的真正的统治阶阶级,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
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也已发展展到了的成熟期,社会的基本本矛盾明显的暴露出来,周期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
这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明显,工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无产阶级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有共同同的自然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学以研究客观物质发展过程为为特征的科学,有机化学、地地质学、动植物学以及生理学学、等已纷纷建立起来。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作为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扬弃而产生的,它们的流传和发生影响又大致是在同一历史时代,因而二者之间必然有着许多相同点。
但是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立场、原则和方法出发开创现代哲学的,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是不容忽视的,不能因为其共性而混淆他们之间的原则性界限。
?关键词:哲学;超越;异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作为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扬弃而产生的,它们的流传和发生影响又大致是在同一历史时代,因而二者之间必然有着许多相同点。
?1.时代背景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19 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产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
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也已发展到了自己的成熟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烈,工人运功此起彼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自然科学前提相同?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像近代早期处于分门别类的研究、搜集材料科学阶段,而是已发展到"整理材料科学"阶段。
自然科学是以研究客观物质发展过程为特征的科学,有机化学、地质学、动植物学以及生理学、胚胎学等已纷纷建立起来。
最重要的是当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
这些划时代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人们超越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创立现代西方哲学奠定了自然科学前提。
正因为如此,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证精神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3.哲学思想来源相同1? 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是它们的哲学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如培根的实验科学精神及归纳法等,对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