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425.50 KB
- 文档页数:26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2015年09月18日18:08 卢婷婷点击:[308]《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of Marxism、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编码:S0305202学分:2 总学时:36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潘建屯(副教授)、刘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1、课程地位作用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楚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与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与规律的科学。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必定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与策略理论的新探究,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究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与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在不同历史时期上发展的特不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与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概述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ﻫ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ﻫ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与方法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时安排:2学时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马克思传》,分组讨论学习马克思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必定性。
第十讲斯大林评传自称为“钢人”(Stalin)的斯大林,与其他许多居于领导地位的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同,也与此前的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者迥异,作为一国执政党的领袖,他的一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伟绩,也有许多令人遗憾之事。
世人对他功过是非的争议也最多。
他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有着不愿提及的家世和并不幸福的童年。
母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神父,九岁把他送到哥里神学校学习。
之后因学业优异,被保送到第比利斯神学院,在那里表现出了许多特点:出众的智能、勇敢顽强的个性、讨论时的缺乏耐心和极其善于压抑自己的感情。
在神学院,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社会民主党组织“麦撒墨达西社”。
1899年被神学院开除以后,就献身于革命工作,作为一名十分重要的地下工作者,他曾多次遭到被捕和流放。
他从社会民主党一开始发生分裂,就拥护布尔什维克,属于布尔什维克派。
所以1912年他当选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并在十年以后当上了党的总书记。
一、斯大林党建理论的来源1.马克思恩格斯党建理论对斯大林的影响19世纪末,俄国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工农斗争运动的兴起,像星星之火一样,在广阔的原野上蔓延。
而随着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国传播逐渐深入。
斯大林15岁参加革命斗争时,正是俄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由国外向国内、由地下转入地上传播的时期,当时侨居国外的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和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译成俄文,在国外刊印后秘密散发在俄国国内。
而沙皇政府欢迎批判民粹派,这就给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著作开了方便之门。
正如列宁所说,“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一本又一本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的杂志和报纸相继创办起来了。
”1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俄罗斯大地意想不到的可以“合法”传播的现象,使正在中学读书的斯大林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攻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而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高加索一代的革命者,成了斯大林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老师。
第五单元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渗透时空观念,通过地图、时间梳理等方式,把握同时段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历史线索,拉大格局,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阐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提升阅读能力,进而利用各种文字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3.结合时空,通过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阶级和思想背景。
2.难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教法:讲述法、直观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归纳法学法:分析归纳、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四、课型、课时和教具课型:讲授新课课时:40分钟教具:多媒体、欧洲地图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计划用时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鲜明的图片来体现贫富差距,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教师(导入语):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先来看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片,左边是工人们在一天的劳累的工作后,只能挤在脏乱不堪的贫民窟里;而富人们,却好像生来就该享受一样,悠闲品尝着自己的下午茶。
教师提问:这两张图片给我们一个很直观的印象,是什么一种印象呢?学生:贫富差距教师:没错,就是贫富差距,那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腐朽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有关系的。
于是一些人就会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来改变这样一种现象呢?逐渐地,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那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呢?它的主要的内容有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在实践当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篇一、马克思主义起源的时代背景【设计意图】:通过看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通过图表、史料阅读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提升学生分析、概括、总结和历史解释能力。
第十一讲漫谈美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第一节美国革命(文明)导言:1、我国早期关于美国史研究中对于独立战争的意识形态化: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理论解释美国独立战争,强调普通民众、黑人、妇女地位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动力”2、美国历史的开端问题:—印第安土著居民历史与美国历史的关系,是背景还是有机组成部分?美国历史上端与欧洲封建社会连接,因而印第安人历史不能算美国历史。
—印第安人历史是美国古代史,美国历史的开端以殖民地建立为开端,印第安人历史属于世界古代史。
3、美利坚民族形成问题:同独立战争性质、起因有直接关系:资产阶级民族解放战争,如果美利坚民族都没有形成,那不存所谓独立问题。
4、中国给美国起了100多个名字,亚美利加、花旗国,930万平方公里,没有遭受外地入侵,除了珍珠港和911,但150多次把他的军队送到世界各地追求利益。
一、关于独立战争1、关于殖民主义(1)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初衷是扩张实力、传播基督教、安置过剩人口、发展贸易增加财富。
政治管理轻松,自我依靠、自我治理、自我维持。
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受到英国的殖民控制,送审的法律只有5.5%被废止。
(2)英国在北美的殖民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渐次建立的13个不同法人和政治实体,是根据英王特许状英王的下属领地,与英国是平等的。
(3)1763年以前英国在北美没有驻常备军,并没有暴力强制,而是基于国家认同和利益需要的一种自愿选择。
自认是北美人并以此自豪,受到英国宪法保护享有英国人权力。
2、关于独立战争的性质(1)不是民族解放运动而是脱离母国的政治独立运动。
独立运动领导人在独立运动爆发一年后,对脱离母国的正当性还没有充分信心,希望通过联盟或联邦来重新界定殖民地和母国的关系。
二元帝国,汉密尔顿呼吁在帝国框架内结束争论尽快和解共同拥戴英王实现永久互利联盟。
(2)是北美社会力量的成长、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使自治倾向达到极点而导致独立。
(3)富兰克林认为:只有土地少而人口密度大的国家才必须以制造业发达来养活居民,所以美洲不需要制造业,重商主义对殖民地没有损害,土地廉价、劳动力昂贵,殖民地从英国进口货物质量好而且价格比自己制造还要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