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 鄂伦春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鄂伦春族丧葬习俗作者:云双双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1年第04期鄂伦春族讲究安葬迅捷。
在葬地选择上,一般要选择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树有根,水有源,意味着子孙后代永续不断。
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
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
鄂伦春族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变成鬼,要到“阎门坎”(阴间)去,对鬼不能随便冒犯。
这些观念影响到他们的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讲究安葬迅捷。
在葬地选择上,一般要选择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树有根,水有源,意味着子孙后代永续不断。
民族概况鄂伦春族历史上曾有“使鹿部”、“使马部”之称,与达斡尔、鄂温克族同被称做“索伦部”。
鄂伦春的称谓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形成的。
鄂伦春族自古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他们的先民据考证系生活于公元390年左右的大室韦人。
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
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活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制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
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
鄂伦春族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是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的两大山脉。
大兴安岭由东北向西南斜贯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山高谷深、溪流纵横;小兴安岭沿黑龙江上游斜向东南,山势平缓。
绵亘千里的兴安岭上,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松、红松、桦、柞、杨等耐寒树种和木耳、蘑菇、榛子、都柿等土特产品和药材。
浅谈鄂伦春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作者:王毳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我国北方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族,宗教信仰“萨满教”,以黑熊作为民族崇拜的图腾,性格爽朗、豁达,喜爱歌舞的民族。
他们的民歌多为自编自唱的即兴歌曲,而舞蹈内容和动态也因生活地域及方式的特殊,形成了以模拟动物姿态和生活动作为主的特点。
舞蹈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和原生态性。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鄂伦春族是居住在黑龙江省人口较为稀少的民族,他们和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同属于通古斯语系,解放前在大小兴安岭山林中过着逐兽游猎的原始生活,信仰“萨满教”。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鄂伦春人不仅喜爱“赞达仁”那样的歌唱艺术,也喜爱“吕日格仁”那样的舞蹈艺术,同时在长期原始狩猎生产过程中,创造了“摩苏昆”“萨满舞”那样的民间口头文学。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保持了原生态狩猎和采集的生产生活情景,作为没有文字记载的鄂伦春族,具有较高的文化记载价值。
一、鄂伦春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鄂伦春族喜欢在劳动之余和节日之时,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常见的民族舞蹈“熊斗舞”,充满了原始祭祀的色彩。
表演“熊斗舞”时,可根据不同场合,进行二人表演和三人表演。
黑熊是鄂伦春族的原始“图腾”崇拜,鄂伦春人信奉与熊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连称呼也不能直呼其名,更不准许捕猎黑熊,如果为了自卫被迫打死黑熊,所在部落要举行风葬仪式进行隆重的祭祀。
“熊斗舞”是二人表演时舞蹈者模拟黑熊形象做动作,边唱歌谣边舞蹈,而且没有伴奏,歌谣呼叫衬词,主要是“额呼兰德”“额乎德乎”“介边介回”等语调,有时也采用“加黑加”“哲黑哲”“达乎达乎”之类衬词呼号,舞步主要有拖步、搏斗士步等基本步伐。
三人表演时,也都扮作熊态表演,先由两人面对面站立,第三个人进入舞蹈,模仿劝解正在用下巴袭击对方肩部的舞者。
“熊斗舞”表现了人熊之间的融通与亲和,从表演上能看出对黑熊的膜拜和崇敬。
黑龙江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比较研究——以鄂伦春族、满族为例摘要:民族服饰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代表,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民族之间的服饰差异性较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基于此,本文以黑龙江为例,对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民俗进行比较,对比满族与鄂伦春族,从着装的角度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明确现阶段的差异化因素,分析服饰的内涵,以促使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得到长远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族服饰;文化;引言: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是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服饰已经不再单纯是表面上的含义,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审美特征表现,体现着民族的精神。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尤其是在民族服饰上,各不相同,差异化较为明显,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比较—以鄂伦春族、满族为例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数量较多,进而其民族服饰呈现出多样化,尤其是在黑龙江流域一带,以丰富华美、绚烂多彩为特征,形成独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现出独特的特征性。
在研究过程中,满族、鄂伦春族为例,从上身着装、服装饰品以及下身着装开展:(一)上身着装对比1.短衣短衣是我国少数民族常见的服饰,呈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其类型较多,如马褂、坎肩、端罩等,以短小的形式存在,符合人们的需求。
短衣的构成较为独特,从肩头到袖头,呈现出直线型,其袖笼与下摆呈弧线形,领子为曲线形,在衣襟与袖口处进行镶边,选择彩色绸缎进行装饰,具有良好的色彩性,可以呈现出女性的美。
以满族的短衣为例,马褂是一种常见的衣服源自于男子骑马而得名,马褂的长度较短,不过腰,四面开叉,通常情况下在长袍之外,起到抵御风险的目的[1]。
马褂的形式较为独特,有对襟、大襟、琵琶襟多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一种独特的高领对襟,同样是四面开叉,袖子较短,穿着时可以漏出长袍,该形式的服装在民国时期还是正式场合的服装,男女形式均有,如下图为马褂,1.长袍鄂伦春族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上身常见袍装,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人们长期的从事游猎活动,因而设计者需要保证其着装便于游猎,并且其材质通常为当地的动物皮毛,多数为鹿皮或者狍子皮,达到保暖御寒的目的。
2023年最新的鄂伦春族服饰在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就是鄂伦春族,主要是居住在东北部地区,而鄂伦春族的在民俗上也是最大的体现在尊老爱幼的传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场合里,而正位永远都是老者来坐的,而且饮酒也是从老人开杯才能喝,一起跟5068网来看看鄂伦春族民俗风情特点介绍到底如何吧。
关于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使用鄂伦春语,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元朝时,鄂伦春人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极为广阔,在辽阳行省的管辖之中。
明朝时黑龙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游猎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伦春人。
清初文献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
鄂伦春这一族称,在1640年4月28 日(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2] 。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以后,文献中多次出现俄罗春、鄂罗春、鄂伦春等不同写法。
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伦春才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来。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
另外,鄂伦的发音与驯鹿的发音(oron)相同,(cho)是表示人的附加成分,两者合起来为(oroncho),即鄂伦春,汉语就是打鹿人之意。
根据居住区域的不同,鄂伦春人内部还有不同的名称。
如居住于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库玛尔千;居住在逊克县、嘉荫县河边的鄂伦春人自称毕拉千;居住在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甘千;居住在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托千等。
比如,库玛尔千的库玛尔表示地点,千表示人的附加成分,表示某地人之意关于其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室韦说,二是肃慎说。
学界多倾向于后者。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以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关于北方民族信奉的萨满教——以赫哲族与满族为例杨永琴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有各自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赫哲、满、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的宗教信仰与通古斯语族的其他各族一样,都是信奉原始的宗教——萨满教。
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其萌芽、形成、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萨满教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有人以为萨满教只盛行于亚欧两洲北部的寒带,住在北太平洋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诸民族之间;近代民族学发达,发现美洲的印第安人亦有同样的萨满。
在中国的巫亦不仪限于汉民族,蒙古的黑教、回民的毛拉都是萨满的遗迹。
在佛教、回教未人中国以前,巫为中国的唯一宗教,道教不过是由巫转变而来的。
至亚洲的南部马来群岛亦有类似萨满教的存在。
现代萨满教最盛行的地方有西比利亚的东北及满洲的通古斯民族、土耳其”Ⅲ一、萨满教的产生我国记载古代宗教的典籍,都是在建立了国家政权以后才出现的。
最早出现“萨满”一词的是记载女真人的“珊蛮”(即萨满的异写),《三朝北盟会编》载:“兀室(即完颜希尹)奸滑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
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
以其通变如神。
”萨满的意思是极为激动不安和狂怒的人。
进而演变为司祭者、医生。
萨满是沟通人神之间的中介,能为人求生子女,昭祖“久无继嗣,与威顺皇后徒单氏,祷于巫”④。
这一记载说明女真人对萨满求子能力深信不疑。
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们的万物有灵观念,认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都由神来主宰.因此崇拜自然界;认为天灾人祸都是由鬼神主宰的,从而崇拜鬼神。
相信人与动物都有灵魂,而且灵魂不死,出现了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到阶级社会,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农业的丰歉、畜牧的繁盛与灾疫,直接表现自然支配力的各种现象,统治阶级都视为神秘化的东西并被其利用,于是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转化为具有最高统治权的一神的崇拜观念,构成古代的一神教。
他们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等级观念也依样转移到神的世界中,萨满教产生也正是如此。
【祭祀文化】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哪些?萨满教是分布于北亚的的一种巫觋宗教,也包含了我国的满族蒙古族的萨满教。
在萨满教文化中,祭祀活动是很重要的一种仪式,举行祭祀活动都非常的庄严而隆重。
那么萨满教有一些什么祭祀活动,你知道吗?下面跟随留学一起去了解萨满教的祭祀活动吧。
奥来那楞萨满教传统的隆重祭祖仪典,全体氏族或部落成员参与祈祷人畜平安、农牧丰收。
氏族新萨满领神仪式亦常同时举行。
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多于春季举行,又称“四月会”。
届时众人携带牛羊、兽肉、粮食和酒前往参加连续数日的聚会。
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林区鄂温克人举行祭祖议典时,将祖神偶像挂于树梢,东、西两侧分别挂日、月和大雁、布谷鸟等木制模型各一个,树间皮绳上悬挂驯鹿或犴等兽头、喉、舌、心、肺、肾脏以及四肢和尾巴,兽头朝向祖神;禁用他们认为不祥的四爪兽供祭。
祭祀场所附近的树干涂抹兽血。
草原的鄂温克人常于农历八月聚会。
场地装饰如林区景象,祭品丰盛。
聚会期间纵情歌舞、赛马、摔跤,交结情侣。
萨满们穿戴神衣、面具,到各户跳神念经表示驱邪纳吉,各家主人向他们泼酸奶讨吉利。
达斡尔人在聚会的第三天举行“库热”仪式。
届时萨满将本氏族男女老幼集中在一处,绕以皮绳,三次将皮绳收紧又再放松,若质绳长度每次都有所增加,即认为是人丁兴旺的预兆;众人从绳下钻出,可免灾祸。
当夜,萨满模仿飞禽的动作和鸣叫,举行吃血仪式,并将牛羊血抹在众神偶像嘴上,以求福佑。
求乌麦为婴儿抓回灵魂的仪式。
在古突厥语中,乌表一词含胎盘之意,雅库特人认为它是一种吉祥的小鸟,供奉鸟麦能使人丁兴旺。
额尔古纳河鄂温克人小孩患重病,认为病儿灵魂去另一世界了,须以驯鹿、犴为祭品,请萨满举行求乌麦仪式,抓回灵魂。
夜间跳神前,杀一黑色驯鹿作萨满去寻魂的乘骑。
跳神后,帐篷内熄灯灭火,萨满在黑暗中作往返奔跑寻找状,然后再点灯察看萨满的鼓面,如有小孩头发,意即病儿灵魂己被找回,父母即抢取头发,用洁净的布包好夹在腋下或垫于臀部,不让它飞掉。
鄂伦春族清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除满族和蒙古族之外还有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和朝鲜族。
这些民族大多数从古代民族发展起来的,例如满族就是由原来的建州女真人发展演变而来的,鄂伦春族是明代野人女真人的一支,达斡尔人是辽代契丹人的后裔,而有的少数民族是在较晚的时候迁入中国境内的,例如,朝鲜族本源是高丽国人的高丽族人,通过迁徙聚居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的是属于野人女真一支的鄂伦春人,看看他们的传统民族服饰特色和产生这些服饰特色的原因何在。
鄂伦春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成员之一,人口将近万人。
一部分鄂伦春人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和扎兰屯市,还有很大一部分鄂伦春人聚居在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因为他们一直从事狩猎生产,性情淳朴、坚强,以勇敢强悍而著称,所以被誉为“兴安岭之王”。
而“鄂伦春”这一族名包含着两重意思,一重意思是“山岭上的人们”,另一重意思是“使用驯鹿的人”。
鄂伦春族长期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游猎生活并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无边际的游荡,而是有固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
解放前,鄂伦春人还处在原始社会,所以还保留着完整的氏族血缘组织,他们以氏族为中心在一条或几条河的流域范围内活动。
冬季的住地比较固定,春、夏、秋季随着主要狩猎对象栖息地的不同而迁徙。
到了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才走出森林,逐步实现了定居,但是相当多的鄂伦春人仍保留着他们时代沿袭的狩猎生活方式。
对于这样一个生活在绵亘数千里的慢慢林海中的少数民族,我们会禁不住投去好奇的眼光,想了解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穿衣打扮。
下面我们先走进鄂伦春人的生活,看看他们的住房和服装服饰。
勇敢强悍、不屈不挠的鄂伦春人属于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他们富有代表性的传统居所叫“仙人柱”,“仙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是用木杆和桦树皮或兽皮搭盖而成的简易房屋。
【祭祀文化】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些萨满教是分布于北亚的的一种巫觋宗教,也包含了我国的满族蒙古族的萨满教。
在萨满教文化中,祭祀活动是很重要的一种仪式,举行祭祀活动都非常的庄严而隆重。
那么萨满教有一些什么祭祀活动,你知道吗?下面跟随一起去了解萨满教的祭祀活动吧。
萨满教传统的隆重祭祖仪典,全体氏族或部落成员参与祈祷人畜平安、农牧丰收。
氏族新萨满领神仪式亦常同时举行。
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多于春季举行,又称“四月会”。
届时众人携带牛羊、兽肉、粮食和酒前往参加连续数日的聚会。
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林区鄂温克人举行祭祖议典时,将祖神偶像挂于树梢,东、西两侧分别挂日、月和大雁、布谷鸟等木制模型各一个,树间皮绳上悬挂驯鹿或犴等兽头、喉、舌、心、肺、肾脏以及四肢和尾巴,兽头朝向祖神;禁用他们认为不祥的四爪兽供祭。
祭祀场所附近的树干涂抹兽血。
草原的鄂温克人常于农历八月聚会。
场地装饰如林区景象,祭品丰盛。
聚会期间纵情歌舞、赛马、摔跤,交结情侣。
萨满们穿戴神衣、面具,到各户跳神念经表示驱邪纳吉,各家主人向他们泼酸奶讨吉利。
达斡尔人在聚会的第三天举行“库热”仪式。
届时萨满将本氏族男女老幼集中在一处,绕以皮绳,三次将皮绳收紧又再放松,若质绳长度每次都有所增加,即认为是人丁兴旺的预兆;众人从绳下钻出,可免灾祸。
当夜,萨满模仿飞禽的动作和鸣叫,举行吃血仪式,并将牛羊血抹在众神偶像嘴上,以求福佑。
为婴儿抓回灵魂的仪式。
在古突厥语中,乌表一词含胎盘之意,雅库特人认为它是一种吉祥的小鸟,供奉鸟麦能使人丁兴旺。
额尔古纳河鄂温克人小孩患重病,认为病儿灵魂去另一世界了,须以驯鹿、犴为祭品,请萨满举行求乌麦仪式,抓回灵魂。
夜间跳神前,杀一黑色驯鹿作萨满去寻魂的乘骑。
跳神后,帐篷内熄灯灭火,萨满在黑暗中作往返奔跑寻找状,然后再点灯察看萨满的鼓面,如有小孩头发,意即病儿灵魂己被找回,父母即抢取头发,用洁净的布包好夹在腋下或垫于臀部,不让它飞掉。
次日再杀一白色驯鹿祭祖神玛鲁。
“万物有灵”
——鄂伦春人的萨满教信仰
11级汉语言文学1班虞婧 BK1122105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传于我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持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萨满教也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
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
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
它在我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的影响根深蒂固,直到后来,甚至在佛教或伊斯兰教成为主流信仰的我国北方一些民族当中,仍可明显见到萨满教的遗留。
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朝鲜、以及大和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萨满教信仰活动。
但是,相对地说,在三江流域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以及在部分锡伯族当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继承。
而本文将以鄂伦春族为例,围绕“万物有灵”这一理论根基展开论述鄂伦春人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萨满教信仰。
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族同我国北方其他阿尔泰语系民族类似,在其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在自然面前感到无力,因此产生了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的想法,把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人间祸福都看成是各种神灵意志的体现,即“万物有灵”的观念。
鄂伦春人在萨满教的众多崇信中,围绕“万物有灵”的观念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范围。
就自然崇拜而言,在鄂伦春族精神生活中,“得勒钦”(太阳)、“别亚”(月亮)、“奥伦”(北斗星)、“根球鲁阿狄尔(风神)”、“阿路狄达力”(雷神)等,都具有和人一样的知觉、感情,它同人类的关系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可以获得帮助也会带来灾祸。
因此,他们在狩猎中供奉“白那恰”(山神)、树神等,来保佑多打到野兽。
图腾崇拜上,动物和植物都
是鄂伦春人游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赖以生存的物质。
他们把动物化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的精灵加以崇拜,把熊当做自己祖先的图腾,尊称其为“太贴”(祖母)、“阿马哈”(舅父)或“雅亚”(祖父),在打猎中捕杀熊不说打死了,而是说“阿帕恰”(睡了)。
而关于祖先崇拜,鄂伦春人所崇拜的祖先灵魂是他们氏族共同的祖先——“阿娇儒博如坎”(母系氏族的祖先)和“博如坎”(父系氏族的祖先)。
他们认为供奉祖先可以保佑家族和氏族狩猎顺利、子孙繁衍平安。
另外他们也相信人死后灵魂和肉体分开但灵魂不素,因此人死后的第一件要事是请萨满跳神把灵魂安渡到阴间。
鄂伦春族崇信萨满,具有游猎民族及萨满文化的典型形态,这种典型文化形态在鄂伦春氏族社会成为一种凝聚力,大至军事行动、游猎生产,小至生活起居、出行动土,鄂伦春人都要请萨满跳神来抉择和保护。
萨满文化对鄂伦春氏族社会的巩固和维护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对鄂伦春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1992年中央电视台以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为故事主人公,拍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
孟金福和妻子丁桂琴常年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深林中,过着几近原始的生活。
靠天吃饭的他对天地万物、自然生灵保有最虔诚的敬畏,生活虽然艰苦,却自由快活,但树木不断遭到砍伐,动物随之减少,这些都让孟金福忧心忡忡。
山下定居的生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鄂伦春人的习俗,孟金福怀念山上的岁月,子辈们却在山下闹市文明中乐享太平,对本族文化以及萨满文化的概念都日益模糊。
萨满文化对鄂伦春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此鄂伦春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起构成了灿烂瑰丽的中华文化。
而“万物有灵”的萨满教信仰对于鄂伦春人来说也不应在现代社会与文明的冲击中被遗忘,而更应在时事变迁中心怀一份敬畏和信仰。
参考文献:
[1]关小云. “最后的山神”——记述大兴安岭鄂伦春族萨满教文化的传播者[J]. 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 1998(3).
[2]赵复光. 鄂伦春族游猎文化[M]. 包头.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6.
[3]张一凡. 试论萨满文化与鄂伦春族文化艺术的融合[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4).
[4]包清文. 鄂伦春族萨满田野实地考察报告[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