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13.65 KB
- 文档页数:2
培养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不仅仅是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感、公民心,既关心自我价值实现,又关心社会甚至人类的前途命运,使学生能成为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能负责的人。
关键词学科历史教学人文素质所谓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
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
所以历史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体现人文关怀。
那么历史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呢?一、加强情感的陶冶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
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
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二、挖掘教材的内涵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
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浓厚的人文内涵,如能得到较好的挖掘,让学生内心真正体悟到,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
激活历史课堂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
它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需要、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格健康成长的需要。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粗浅探讨: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越发达,越需要倡导人文精神,以制约科学技术的盲目发展和应用,维持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教导学生抛开传统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观念,强化公民意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种族,以真诚的态度善待他人、善待生命,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民族振兴的重担等等,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塑造一种文明、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近几年,以数理化为代表的自然学科是“主科”,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是“副科”这样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盘踞在许多教师、学生、家长的头脑中,尤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对自然学科的重视远远超过人文学科。
由此带来的恶果是虽然信息交流越来越广、知识积累越来越多,但道德水平整体滑坡,各种恶习层出不穷,个人追求模糊不清甚至畸形发展,社会责任感逐步降低。
任其发展的话,不仅是青年一代的悲哀,更是整个人类的悲哀。
3.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历史学科发展的需要许多调查证明,历史课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这不能不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当我们撇开上述社会现象表面上那层追逐潮流的浮沫,深入其中探究原因,就会发现,并不是人们盲目排斥历史,不渴望了解历史,而是传统的围绕考试指挥棒旋转的、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进行应试教育为终极目标的历史学科教学太缺乏一种人文关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法国作家孔巴兹曾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
”①但今天,培养人文精神这一教育功能已快被泛滥的科学主义所吞噬,直面诸如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人口膨胀、种族隔膜、人际冷漠等一系列人类生存危机的时候,人们开始深刻的反思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于是弘扬教育的人文精神,成为了现代教育的热门课题。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涵义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格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放在首要地位。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他们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那么,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就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阐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可以概括为“一观两情三感四态”。
1.“一观”: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2.“两情”: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情。
3.“三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四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
②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1、高扬人文精神是历史教师自我实现的要求。
历史教师是人,生活中的人,不是吞吐历史知识的机器,因此历史课总要深深地打上教师个人的烙印。
对于一个热爱生活、酷爱思考的历史教师来讲,课堂就是他展示个人魅力的地方,他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无不源于他对历史的体验、认识。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文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与尊重,是一种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品质。
下面将介绍如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强调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历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时间序列,其渊源纵深、博大精深,并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激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事例和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历史文化的美好,并强调它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文化的厚重性、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
二、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一个人在思想上、情感上、道德上的成熟和高尚。
1、思想素质:要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的学习。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思考,尊重自己的思想,同时理解、尊重、包容别人的思想,不要轻易地否定别人的观点。
2、情感素质:情感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教学中要通过感性认识、情感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人文文化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情感的共鸣和热爱,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3、道德素质:道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和其行为的伟大性,培养学生尊重人的尊严、崇尚正义、感恩师长等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人文精神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素养,是在人与人相互尊重、彼此关心、互帮互助的温情互动中培养形成的。
学生的人文精神也需要一种宽容、包容的教育氛围来培养。
要让教室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面带微笑的地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包容和关爱,老师和学生共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重从学生兴趣、学习需要等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兴趣和审美情趣。
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摘要: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科学、政治、文学、经济等诸多领域知识,成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学科。
初中历史教学要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此点,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师素质人文素质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03-02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现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学校、教师、家长和全社会均认识到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内容保守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形式固定化等弊端,致使应试教育模式难以在短期内摒除。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的影响,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历史责任感缺失,不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形成。
所以,初中历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1.1 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利于教导学生摒弃腐朽的专制主义、封建主义观念,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能够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种族,以真诚和积极的心态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并增强自身历史责任感,肩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
国家只有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前提,才能为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奠定基础,从而塑造科学、文明、进步的民族精神。
1.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是在初中教学中,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是主科,而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是副科,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但是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却无法提高。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
历史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要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通过科学地诠释和分析,形成历史认识,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展示学生的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已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文精神是当今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辱,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
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
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人文精神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比较薄弱。
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重要。
1.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学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例如从“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挖掘富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也可以适当补充史料,以具体的、鲜明生动的材料感染学生,增强教育效果。
2.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关爱,它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珍视,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
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历史学科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更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思想美德,乐观向上的人生信念,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以及种种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教育目标。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下面谈一些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课程改革下重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提升者,理念的引导者,是进行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直接作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
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如,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鼓励那些学习一般、不善言谈、爱搞动作的同学,课后还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快乐。
就算学习成绩可能不算好,但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
二、扩充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在浩瀚的历史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丰富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或进行知识拓展,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和影响,滋润和震撼学生的心灵。
如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孔子儒家思想,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为人一旦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教养,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中就会显得如鱼得水,这也要求高中老师在讲课时应该主动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方面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一边学习历史,一边体会历史中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在当前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在高中教育阶段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属于重要任务,而人文精神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十分必要。
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非常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民族风貌,因而,教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培养。
一、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就目前我国高中教学阶段来说,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其他方面可谓是毫不关心,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忽视,从而成长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历史这一门功课并没有得到重视,仅仅只关注于高考,仿佛高考一槌定音。
这让许多学生的高中生涯过得十分忙碌又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而历史课程的地位却得不到重视,课时较少,所以学生对于历史这门课程上花的功夫少;并且历史课本的篇幅也有限,内容也不够详细,多为简要的叙述,实则的精神内涵却很少有体现,学生也无法从中提炼出人文精神的蕴含。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的问题1.教学的目标缺乏培养人文精神我们必须要明确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而老师的教学努力,学生们主动学习,还需要学校组织师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意义非凡。
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没有制定专门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计划,偏执的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给了学生更大的压力,也更加阻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GDJ Y
广东教育
6年第期
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育应该不仅仅是追求学业的成功,还应包括让人格、个性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而后者的实现,有赖于人文教育的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使命。
1.弘扬人文精神的关键
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师的人文精神从哪里来呢?首先是要有学习力,能主动地去阅读、去参悟,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
其次是要养出一股浪漫主义的气质。
刘晓明先生认为这种浪漫主义是“人的格调、品位,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文精神的时代升华”。
“乐观的态度、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设想、风趣的语言,都是浪漫主义情怀的元素。
”教师一旦拥有了这种浪漫的气质,就会对教学充满激情,对知识的讲授充满创意,对课堂的安排充满艺术感。
如此授课,本身就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生动演绎。
2.开展人文教育应追求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教育的真谛是激扬人的生命,
教人真,导人善,予人美。
因此,教育应不矫情、不机械、不人为地复杂化,应立足于纯粹、立足于感动,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人文教育当然也应如此。
课程标准的文化史中有《命运交响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内容,如何处理才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呢?赏析作品本身,将是一种“美”的教育。
而从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经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故事去引申,收获的将是一种正确的生命态度:他们把对生命的热爱化作对命运的抗争、对人类的贡献。
这样去处理教材,将在不经意间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3.教师应树立起“每一
节课皆人文”的思想
历史教材中乘载了人类社会众多的文化遗产,拥有众多的人文教育素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是可以做到“每一节课皆人文”的。
历史人物身上有人文,如:唐太宗。
他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征伐有度,以和为贵;他对外开放,对本国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如此等等,成就“贞观之治”。
讲述唐太宗的这些举措,在反映其政治智慧的同时,要对其健全人格做
充分的肯定。
物质的变迁中有人文,如:黄河。
她原本温情、润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越是往后,越是桀骜不驯,竟成国殇。
究其原因,除战祸外,是人口的不断膨胀,并伴随攫掠式发展的恶果。
如此述说,将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
四、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对《必修①》和《必修②》的学习,学生已具有的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除了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更应重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材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在其他模块的教学中,同样应重视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如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苯”的教学中,可联系“吉林化工双苯厂爆炸造成松花江污染”这一事件,向学生介绍双苯厂主要利用哪些原料进行哪些产品的生产,然后引导学生分析:①双苯厂爆炸的可能原因;②该化工厂爆炸后可
能造成污染的物质有哪些;③对此次污染可以做如何的处理,等等。
通过讨论、分析,可使学生加深对苯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准确把握新课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
潘孟良
3
20094
广东教育
6年第期
在多种高中生物参考资料或练习中,常出现这样一道题目:
隐性基因(a)可导致人患某一种遗传病,基因型为aa 的儿童10岁前全部死亡,而基因型为AA 和Aa 的个体都表现正常,在一个隔离的群体的第一代中,基因a 在成人中的频率为0.01,如果没有新的突变发生,在下一代(第二代)的成人中a 的频率以及第二代的新生儿中杂合子(Aa)的概率变化趋势分别是(
)
A.下降、上升
B.上升、下降
C.下降、下降
D.上升、上升
许多资料上是这样解释的:基因型为aa 的儿童10岁前全部死亡,不能产生后代。
第一代中,只有基因型为AA 和Aa 的个体才能产生后代,且基因型为aa 的后代不能长到成人,所以a 的频率下降。
第一代中基因a 在成人(AA 和)中的频率为,则基因
A 的频率为0.99,第一代中Aa 基因型的概率为2×0.01×0.99=0.0198。
第二代中基因a 的频率比第一代的有所下降,假设为0.008,则基因A 的频率为0.992,第二代中Aa 基因型的概率为2×0.008×0.992=0.015872。
因此选C 。
以上关于基因a 的频率的分析推理无疑是正确的。
但关于杂合子(Aa)的概率的分析难以令人信服,第二代中基因a 的频率虽然是下降了,但具体下降到多少,是无法作出判断的,明显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师生都感到很迷茫。
笔者从数学函数的角度来解答此问题。
设基因a 的频率为X,基因A 的频率为1-X,
则杂合子(Aa)的概率为Y=2X
(1-X )。
再将此函数进行一些转化:Y=2X (1-X)=2(X-X 2)=-2(X 2-X)=(X 5)2+5≤5,
画成曲线即为下图。
很显然,随着X(即基因a 的频率)从0.01向左方向减小,Y 值(即杂合子Aa 的概率)也随之减小。
这样向学生解释,显得十分严谨,且能将数学知识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落实。
要做到“每一节课皆人文”,除了善于挖掘教材外,教师还要对课本外纷繁的信息有一种敏锐而理性的把握。
紧密联系时事,是一种重要的做法。
2005年11月15日,广东改革开放的先驱人物任仲夷同志逝世,当时的课正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目。
于是,笔者介绍了任仲夷同志生前在广东实施改革开放的情形,并举出了任老许多睿智、风趣的语言,如“排污不排外”“浑身是胆”“无
所畏惧”等。
这些拓展,让学生在领略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风采的同时,能具体感受当时的国情,能准确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深刻变化与伟大成就。
4.开展人文教育,基点
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的尊重和感恩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就是当教师谈及杰出的历史人物时,不仅要向学生展现他们的丰功伟绩,还要让学生认识这是他们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并注重理论联
系实际的结果。
而以民族和国家的兴衰为己任,是激励他们百折不挠地去夺取胜利的原动力。
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这些人物的典范。
与此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杰出人物的成功,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
陈毅同志在淮海战役后感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他们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
责任编辑
陈开斌
巧用数学函数解答一道生物计算题
2009Aa 0.01-2-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