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19.50 KB
- 文档页数:26
1 / 9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产生一、哲学的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是什么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观点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世界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的分类具体科学的分类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举例举例 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物理学 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经济学 思维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心理学心理学2.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第二课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关系问题)l 内容内容(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谁决定谁)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标准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问题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基本形态三种基本形态: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特点特点局限性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地本质上是正确地但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唯物主义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基本形态本原本原 举例举例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 人的主观精神 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三、两个对子三、两个对子1.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2.辩证法&形而上学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关系从属关系关系 研究研究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分歧分歧 辩证法:全面、发展、联系辩证法:全面、发展、联系 形而上学:片面、静止、孤立形而上学:片面、静止、孤立第三课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科学的哲学)(≠科学的哲学)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神上的反映二、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3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的有机结合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是物质的一、世界是物质的(一)什么是物质(一)什么是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唯心主义教案一、教材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
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
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通过歌曲识记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通过歌词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过程与方法(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根本观点难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思想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
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五、教学方法教法:学生自主探究、创设教学情境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大家上半天的课,肚子空空,并且有了饿的感觉。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是肚子先空空,才有饿的感觉,还是先有饿的感觉,肚子才空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肚子空空属于物质范畴,饿的感觉属于意识范畴。
如果认为先空后饿,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即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认为先饿后空,是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即唯心主义观点。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为了更好地理解《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的知识结构,我们需要了解包
括哲学概念、哲学问题、哲学方法以及哲学思想流派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哲学概念是我们理解第一单元的基础。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
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如真理、价值、意义等。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
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比如,什么是真理?我们如何判断件事的价值?
其次,哲学问题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哲学中,存在许多
复杂的问题,例如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道德与道德判断的正确性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人
类存在的意义。
此外,哲学方法也是学习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哲学中,有许多不
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形而上学、伦理学、实证主义等。
通过学习这些
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获得对哲学问题的更深入理解。
最后,哲学思想流派是学习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看待世界和问题
的方式上,存在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如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等。
通过学习这些流派,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考方式,进
一步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包括哲学概念、哲学问题、哲学方法以及哲学思想流派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
1、世界观:(1)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怎样的?【区别】: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②特征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并不是人人都有,哲学是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联系】:①认识对象相同:认识的都是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②相互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
2、方法论:(1)含义: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是怎样的?【区别】: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①共同之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两者都是哲学的组成部分。
②相互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1)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具体知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功能(社会作用):①从总体来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②从宏观来看,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哲学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B、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选修学习要求】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理解世界观的含义,懂得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理解方法论的含义,懂得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考点讲解】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理解世界观的含义,懂得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2)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3、理解方法论的含义,懂得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知识点梳理】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2.哲学源于:3.哲学是一门学问。
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提纲篇一:《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起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的含义1、含义: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⑶、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三个关系:⑴、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形成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是自觉形成的。
③、特点不同: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⑵、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⑶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区别:⑴、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研究整个世界,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定领域。
⑵、任务不同:哲学揭示世界的普遍规律与一般本质,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和特殊本质:⑶、功能不同:哲学提供根本方法的指导,具体科学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联系: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㈠、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的唯一标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