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289.04 KB
- 文档页数:3
作者简介:薛海滨,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收稿日期:2020-11-10化素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为国家提供适应社会发展及跨文化交流的各类人才。
在当前的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育人模式的有效落实十分关键。
英语翻译教学本身具有德育的功能,英语翻译教学主要以语言为载体,具有重要的跨文化传递功能。
英语翻译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而应从文化的层面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译者的文化素养十分重要,译者只有在认知自身文化并接触更多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不同文化知识转换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因此,英语翻译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弘扬中国文化并展现文化自信。
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深入挖掘翻译课程的思政元素,注重翻译教学的育人功能,而这也是各高校在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各专业课程中。
但是,许多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仍然存在只重视专业传授、不重视思政元素融入的问题。
首先,许多英语教师并没有有效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课程讲授模式较为单一。
而在大多数英语翻译教材中,西方文化元素占比较大。
这种文化的单方面输入难免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文化自信。
其次,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性,他们容易忽视对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引导。
无论是哪种语言的翻译教学,只注重语言层面的转换是不够的,教师要着重探讨语言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导向,这才是英语翻译教学的关键。
最后,英语翻译教学缺乏有效的标准,教学内容中错译较多。
从发展的角度看,虽然英语翻译的历史较长,但翻译教学的时间并不长。
特别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翻译难度较大。
2 英语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作用及价值2.1 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英语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Lesson1 Civil engineering,the oldest of the engineering specialties,木工程学作为最老的工程技术学科is the planning,design,construcion,and managemen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是指规划,设计,施工及对建筑环境的管理。
This environment includes all structures built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principles,from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 to rocke-launching facilities. 此处的环境包括建筑符合科学规范的所有结构,从灌溉和排水系统到火箭发射设施。
Civil engineers木工程师build roads, bridges,tunnels,dams,harbors,power plants,water and sewage systems,hospitals schools,mass transit,and other public facilities essential to modern society and large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s.建造道路,桥梁,管道,大坝,海港,发电厂,给排水系统,医院,学校,公共交通和其他现代社会和大量人口集中地区的基础公共设施。
They also build privately owned facilities such as airports,railroads,pipelines, skyscrapers,and other large stuctures designed for industrial,commercial,or residential use. 他们也建造私有设施,比如飞机场,铁路,管线,摩天大楼,以及其他设计用作工业,商业和住宅途径的大型结构。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推荐阅读书目一、翻译理论(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郭建中,2000,《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黄忠廉,2002,《变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廖七一,2001,《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刘宓庆,1999,《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宓庆,1999,《文化翻译论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刘重德,1991,《文学翻译十讲》。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申雨平(编),2002,《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孙致礼,1996,《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谭载喜,1999,《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谭载喜,2000,《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克非,1997,《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刘学云(编),1994,《翻译新论(1983-1992)》。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主编),2002,《译学新探》。
青岛:青岛出版社。
张柏然、许钧(主编),2002,《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二、翻译实践(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包惠南,200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陈廷祐,2001,《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陈文伯,1998,《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程镇球,2002,《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冯庆华主编,2002,《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炳威,2002,《容易误译的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胡晓吉,1990,《实用英汉对比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惠康,2003,《跨文化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队外翻译出版公司。
思果,2002,《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倜西、董乐山等(编),2002,《英汉翻译手册》。
102当前,由于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电子设备的保有量持续增长,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也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疫情在不同阶段的反复,也影响着高校各门课程的授课方式的改变,英语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前将教学资料发布,学生预习学习内容,在进行线下的课堂授课之后,完成学习平台的作业,也可与教师进行问题的探讨、与同学们进行话题的讨论。
这种授课方式,可以改变课堂授课“一刀切”的做法,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发布不同的学习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一、英语翻译线上教学翻译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之一,翻译教学也是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重要部分。
在当今教育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专业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线上教学模式,以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发挥互联网等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互联网等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在线阅读时事新闻,并摘取相关的段落进行翻译练习,一方面帮助学生扩充了知识面,另一方面,还能了解到最新的时事新闻,理性看待各国对国际事件的反应,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国际事件中影响力的认识,这也是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的体现。
在词汇翻译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不仅了解单词的字面含义,还应掌握其文化涵义。
大多数英语词汇来自于英语的谚语、神话、寓言、典故等,这些词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涵义。
在教师进行在线授课时,可以在课前先发布英文原文供学生练习,课上的授课中,再发布对应的正确译文,供学生比较、理解。
很多有着文化内涵的表达,学生在阅读完译文后再进行笔记整理,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比如swan song在英语中翻译成“辞世之作”,而不是“天鹅的歌声”,这是因为在西方传说中,它是指天鹅快要死的时候发出的优美的歌声。
英语翻译(笔译与口译)课程总结本学期本人担任了08级英语专业《英语翻译(笔译与口译)》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现总结如下:该课程于英语专业第五学期开设,是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高年级阶段的主要和重要课程。
该学期本课程着重讲解了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是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授课过程中本人采取讲解为辅,学生练习为主的授课方法。
1-8周为理论教学周,9-18周为实训周。
并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加强了对学生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使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另外,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例如网络资源,督促学生自觉地利用网络上丰富的翻译资源进行自学和自我测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现代教育技术为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供重要的补充。
在讲授新的课程单元之前,分配学生预习工作,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以及查阅各种课外书籍的方式寻找所需资料。
并以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他们期末考试的依据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老师上课“一言堂”的现象的发生。
理论教学周结束后,正式进入实训周。
由于08级大部分毕业生外出实习,学院采取了合班教学的上课方式。
针对毕业生的工作需要以及学生们的实际要求,实训课的授课内容主要与学生就业求职的工作岗位需要联系起来。
本人指导了学生学习英文名片的制作,英文简历以及求职信的书写,酒店餐厅菜单的翻译等等,此外,实训周期间,广州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因此,在教学内容中本人结合理论教学周中有关公司介绍部分的翻译技巧,带领学生翻译了亚运相关资料,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学期下来,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翻译技巧的情况下了解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并且较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一)翻译课的课时不足。
翻译课课时不足,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均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英汉翻译》课程简介中文名称:英汉翻译英文名称: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学时数: 2 学分:2(1)课程性质和目的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类别为必修。
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门课程教学,力求培养学生较强的的翻译能力。
(2)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英汉翻译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
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
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
译文忠实原文,语言通顺,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
翻译测试的重点不在于词汇的艰深和语法的繁复,而在于一定的上下文中体现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
翻译要求达到忠实标准。
优秀的标准是:原文的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文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
在通顺上要求断句恰当,句式正确。
选词妥贴。
段落之间、句子之间呼应自然,有一定文采。
如果误译、漏译较多,不能传达原文主要精神;用词不当,行文不通顺,语言不符合汉语规范,则为不及格。
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中文修养,学习态度认真。
英汉翻译课程的基本构成第一章:翻译的基本知识;第二章:翻译的理解:理解与词汇研究第二章:翻译的理解:理解与句法分析第三章:翻译的技巧:拆译、转换第三章:翻译的技巧:精简与增补、实译与虚译第三章:翻译的技巧:褒译与贬译、倒译与顺译、反译、被动式翻译第四章:翻译的文采:巧用古代诗文典籍词语、句法第五章:八级翻译简介(3)先修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英汉两种语言知识,能写流畅的中英文。
业已完成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业。
(4)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名称(版次):英汉翻译教程(2006版,第二次印刷)编者:杨士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英译汉教程,司显柱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考核方式拟百分制,课程平时成绩占20%(方式:小测验)期中考试成绩占20%(方式:开卷考);期末考试成绩占60%(方式:开卷考)。
【关键字】英语如何重视并发挥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本文从中国大学生(非英语专业)学习英语的现状来分析他们在英语学习碰到的困难,特别是在翻译方面的困难及原因。
并试图从翻译教学这个较传统的教学法来入手,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比较法来改进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中英语互译水平关键词: 翻译教学学习比较测试写作本国语外国语全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是这样描述的: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对三个层次,一般,较高,更高,作了具体的说明: “一般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汉字.较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语国家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 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300汉字.更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4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350汉字.”但是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五项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读和听(输入)相对较强;说,写,译(输出)相对较弱.制约和影响输出能力的提高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翻译基本功差,而基本功差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教师忽视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以下几方面和同仁们探讨一下翻译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当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接受能力(receptive ability)和输出能力(productive ability)之间的不平衡.由于我国的数千年的教育传统,学生已养成了一种依赖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他们多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老师说什么他们记什么.这对学习语言特别是外语是一个极大的障碍.他们的脑袋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语法规则,构词规则,单词,词组,等等.近年来由于标准化测试形式的引进,加上应试型的教育,我们的外语考试大都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而忽略甚至取消了翻译题,使得学生们习惯并擅长做选择题.翻译实际上是学生写作的根底,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的写作分每年都低于9分(及格分)就是个明证.第二个问题是由于考试的导向,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做多项选择题,不重视翻译和写作.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必须引导他们多说,多写.但在目前由于高校扩招造成教师匮乏,同时大学外语教师队伍还有很多人未接触过真正外语,自己都不能说写流利的外语,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学生说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而提高学生翻译和写作的能力可能会觉得比较容易一些.我们都知道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和印欧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而我们绝大部分学生是在没有英语环境气氛下学习英语的,所以学生在学英语时受到母语的强烈干扰是完全正常并且是无法避免的,强求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是不符合实际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找出不同点克服母语的干扰才是上策.所以,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写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从英语到中文再从中文到英语这样一种重复翻译的过程,他们往往先把汉语句子写好,然后再变成英语.我们不能奢望学生在教师给他们一些范文和常用句型,模式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就会写作.但我们在课堂中采用翻译教学改进他们的写作,这点是不难做到的.同时就学生的未来工作来说,在英语教学中加强翻译的训练也是必要的.虽然大部份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很少有人会马上去从事专门英语翻译工作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大学生在工作中用英语的场合将越来越多,尤其在上海.例如参加国际间的学术会议,对外交流,一些资料的编译,发表刊物的所需要的英语摘要等等都需要他们把中文材料译成英语或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见解.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首先应让他们做大量的练习,让他们熟悉翻译,了解翻译.从翻译入手(尤其是中译英)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似乎是一条可行的方法.二.翻译教学法目前还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不屑一顾,认为已经过时.他们认为英语课应全部用英语讲授,这样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当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说英语但部分地用中文解释还是必要的,因为有些用汉语完全可以表达清楚的词或句而你非用英语解释,结果讲了半天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在我们这个环境下,中文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不可分离的影响,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通过中英文的对比来学习英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往往有这种情况,虽然课文生词表上已用英语解释了生词,但部分学生还是感到困惑这时及时的中文翻译是完全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教师只将单词的用法和语法现象而不给整句或整段乃至整篇课文翻译学生仍可能只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而没欣赏到课文的精彩部分,习惯满足于对课文片言只语的理解不考虑对全篇的准确理解,更谈不上用母语翻译了,例如我在给本科生讲课时讲到这么一句:But there was in her a certain pride and love of labor with which many members of the labor force have been blessed with.<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P92.L23-25.当我用英语解释了be blessed with之后并举了一例句:Yaoming is blessed with the capability of a basketball player.我想学生应该明白此句的意思了,然而一下课就有几个同学上来问我此句汉语究竟是什么意思题.另外,我们的学生来自各地,他们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差别.对那些听力根底差,语法知识差,词汇量又少的学生来说,课上全部用英语对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都是一个打击.我们在很多高校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有趣现象,学生在对中外教师的教学经过比较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表示更喜欢中国教师上课,因为他们觉得中国教师能在他们不明白的情况下用中文表达清楚,而外籍教师大多数不懂中文.所以在英语学习的根底阶段, 用翻译教学来区分母语和外语的不同点,应该说是有效的而且是必须的.三、翻译与学习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当你在背诵英语单词时,你能知道中文的对应词将大大加快你的记忆速度.在阅读理解这个过程中,翻译几乎贯彻于始终.母语在阅读理解中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加明显.马克思曾经说过“ 外语初学者总是试图先用本国语来对外语进行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应拘泥于争论是否用翻译教学而是怎样挖掘潜力学生潜在的能力并充分利用.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看到公共场所的英语翻译有错误或不够准确的地方,用数码相机拍下,然后大家再提出满意的译法。
大学英语翻译学习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当今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这对语言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一定的挑战。
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可以将英语短文译成汉语。
作为学习者,不仅要强调掌握和准确应用语言知识,与此同时,还需要流利得体的应用语言。
但从目前大学英语翻译学习情况看,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学习成效,对此,本文通过分析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希望可以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学习问题;解决对策社会在不断发展,世界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都提高了交流和联系,而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也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大潮流之中。
随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为大学生应当提高对语言跨文化传播的高度重视,将英语翻译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为自身所学专业提供支持。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英语更深层此学习,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因此,基于现代社会不断对人才提高要求的下,有必要分析出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大学英语翻译学习常见问题分析(一)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汉语与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如果使用汉语思维翻译英语,则难以将英语所要表达的含义正确诠释。
但由于受到长久的汉语文化熏陶,在实际学习过程,已经习惯用中式思维理解、分析、翻译英语。
比如,在“He was in the blues on account of his failure in business”一句中,其中的“b1ue”,我们正常翻译时为“蓝色”,但在西方文化中,该词语则表示为“忧郁,沮丧”的意思,所以,该句子正确翻译为“他因事业失败而意志消沉”。
再如:“Paul is now with his wife in Beijing;it is already five years since he was a teacher of English.”如果按照中式思维翻译,会错误的翻译成保罗同妻子住在北京;他任英语教师已有五年了。
Lesson Seven Plot第七课情节E.M. ForsterE.M.福斯特New wordssequence (n.) A number of things in or as if in line: series, chain, catena, course, ordercausality n. pl. causalities 1. The principle of or relationship between cause and effect. 2. A causal agency, force, or quality.preserve, keepovershadow (v.) To surpass in power, importance, or influence: predominate, dominate, govern, loom large, prevailUnderline the keywords1 Let us define a plot. We have defined a story as a narrative of events arranged in their time-sequence. A plot is also a narrative of events, the emphasis falling on causality. "The king died and then the queen dies," is a story. "The king dies, and then the queen died of grief," is a plot. The time-sequence is preserved, but the sense of causality overshadows it.译文让我们给情节下一个定义,我们已经把故事定义为按时间叙事。
2004年6月第22卷第2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
Vol. 222004
N0
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高玉芳(太原理工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丈章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要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并且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出了五条建议。 关扭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语篇意识中圈分类号:G642. 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37(2004)02-0078-03
中国加人WTO以后,对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翻译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语篇意识的培养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必须认真对待。一、语篇及语篇意识的定义 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语篇意识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语篇和语篇意识。韩立德和哈桑(Halliday and Hasan) (1967)[']认为,语篇是语义单位,不是形式单位,语篇不是由句子构成的,而是由句子实现的。胡壮麟(1994)则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n[2〕语篇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是语言使用中的一个单位。总之,语篇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31所谓语篇意识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把语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不能孤立地处理一字、一词、一句或一段。不能片面追求一词一句的对等而忽略了整体的效果。要使学生具有语篇意识并不容易,需要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二、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策略 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讲过一种翻译技巧之后,让学生所做的练习,必须是完整的语篇。即使是词的翻译技巧,比如增益、省略和重复法,也应让学生进行完整语篇的练习,因为词的翻译也离不开语境,只有在完整的语篇中,学生们才能根据语境选择词义,体会到这些技巧的作用,以及知道何种情况下使用这些技巧。 例1:Optimists may think they are better thanthe facts would justify and sometimes that's whatkeeps them alive. Dr. Sandra Levey of the Pittsbur-gh Cancer Institute studied women with advancedbreast cancer. For the women who were generallyoptimistic there was a longer disease-free interval,the best predicator of survival. In a pilot study ofwome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breast cancer,Dr.Levey found the disease recurred sooner among thepessimists. (You are What You Think) 译文:乐观者认为他们比事实证明的还要好,有时,正是这种信念使他们得以活下来。匹兹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利维博士曾对晚期乳腺癌的患者作过研究,研究发现那些总的来说比较乐观的妇女,疾病间隔期就比较长,这是能够存活下去的最好征兆。在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的初步研究中,利维博士发现那些悲观的患者疾病复发较快。(喻云根译) 文中“alive”一词是个多义词,它的翻译必须依据下文,下文中谈论的是癌症患者的情况,所以这个词应译为“活下去”而不是“保持活力”。在译第三句时,为了和第二句衔接,开头加了“研究发现”。另外,在翻译这句中的“the best predicator of survival"
时,为了和上文衔接,加了“而这是”。
收稿日期:2003-12-24 作者简介:高玉芳(1967-),女,山西阳高人,太原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期高玉芳: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 2.作业讲评时,应站在语篇的角度对学生译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不仅要指出其错误而且还要说明原因,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例2:But if you open your mind as widely aspossible,then signs and hints of almost impercepti-ble fineness,from the twist and turn of the firstsentences will bring you into the presence of ahuman being unlike any other. (Verginia Woolf) 译文1:但如果你尽量敞开思维,从文章开头的几句晦涩难懂的话中,你会发现一些细微的难以察觉的暗示,这些会使你脑海中出现一副书中人物与众不同的活生生的形象。(学生译) 译文2:但是如果你能心扉洞开,那么那种种几乎不易察觉的精微细腻之处,就会随着文句的渐次展开,而或明或暗和迂回曲折地将你带人到一位全然与众不同的人物面前。(高健译) 译文1之所以译错,一方面是由于理解上的错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考虑。其实在此文的第二段中,作者已经说得很明确了,"It is not merely that we are in the presence ofa different person— Defoe,Jane Austen,or Th-omas Hardy-but that we are living in a differ-ent world.”从此句可知“a human being”不是指书中人物,而是指书的作者。 3.让学生进行双语阅读。选各种文体的佳译,在做此种文体的练习之前,让学生对照原文认真阅读,细心体会英汉语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认真观摩学习佳译在处理语篇各个层次时的高超技巧。比如说,在讲授报刊文体的翻译时,先选出各类报刊文章的佳译,让学生对照原文阅读;讲小说文体的翻译之前,先从杨必译的《名利场》、张谷若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中选取有关章节让学生对照原文阅读。通过此种阅读,学生们可以体会到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英汉语篇结构模式的不同特点,在听讲时可以加深印象,练习时可以将从各种名译中汲取的有益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应将语篇语言学的理论融人到日常的教学中。Neubert and Shreve (1992)曾说,“翻译作品是
语篇;翻译是一个将语言的形式与过程结合起来的谋篇过程。语篇在广义上可谓交际的材料,在狭义上可谓翻译的材料。’心〕而语篇语言学不只研究语篇的形式和功能还研究语篇的生产和解读过程,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所以我们应该用其指导翻译实践。刘亦庆主张翻译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大学本科阶段和研
究生阶段)进行。大学本科阶段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其内容包括翻译的常规手段及基本变通手段。国家教学大纲也有明确规定,本科学生主要是翻译技能的培养,所以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系统的理论讲授,只需根据实际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指导。例如在讲到词义选择时,应该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一下翻译的语境理论,使学生明白语境的重要作用。 5.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种语言的差异,尤其是语篇的对比。因为绝大多数的翻译技巧是基于两种语言、两种语篇模式的差异提出的。而英语和汉语语篇模式的差异是由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的。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呈螺旋型,而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由于西方人思维呈直线型,所以英语语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点明主题,阐明文章的要点,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主体”是语篇的中心部分,涵盖与主题相关的要点,以及支持要点的论据与事实。可用空间式、例证式、对比式、因果式、逻辑推理式和问答式等展开。“结尾”概括要点。汉语语篇,多数以“起、承、转、合”为基本框架。“起”就是开头,主要解释主题的重要性或意义,或介绍主题产生背景,或建立与听话人能共享的情感框架。与英语语篇中的开头不一样,汉语语篇中的“起”很少介绍语篇要点,有关要点通常要保留到最后。“承”和“转”是指对主题思想的发展。而“合”是对主体的进一步展开,是语篇的高潮,对主题思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了解了英汉语篇的不同和相似之处,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握原文的主题及发展脉络,加快翻译的过程,少犯逻辑连贯方面的错误,并且在表达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 例3:It is simple enough to say that sincebooks have classes-fiction,biography, poetry—we should separate them and take from eachwhat it is right that each should give us. Yet fewpeople ask from books what books can give us.(Virginia woolf) 译文:书不是有着不同的类型吗—小说、传记、诗歌,等等?—所以我们只需把它们区分开来,然后将书中可以给我们的恰当东西从那里面汲取过来,也就是了。这话说起来倒也轻松愉快。只可惜书所能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却很少向那里认真求索。(高健译) 这是弗吉尼亚・沃尔夫所写散文《书该是如何读法)}(How Should One Read a Book?)开头部分。可以说是英语语篇模式的一个缩影,先说出结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