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茶多酚类

(整理)茶多酚类

(整理)茶多酚类
(整理)茶多酚类

茶多酚类

1多酚类(占干重18-36%,高多酚:>34-38%)

涩味;儿茶多酚类含量高,滋味较强

含量:一芽一叶>独芽>一芽二叶;夏梢>秋梢>春梢;大叶种>小叶种云南大叶种黄烷醇

含量较高;儿茶多酚类总量随成熟老化而降低;超过500m 多酚类含量随海拔增加而

降低

干旱时节灌溉能提高茶叶中多酚类含量,适当增施P 肥及或有机肥料亦可提升茶

叶中多酚含量。

黄烷醇(占多酚类70-80%):儿茶素(占干重12-24%)

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占干重3-4%)

花青素(占干重0.01%,紫芽0.5-0.1%)、花白素(占干重2-3%)

黄烷酮类2-3%

酚酸、缩酚酸(占干重5%)

1.1儿茶素 (儿茶多分含量及其组成与制茶品质密切相关)

EC/EGC :非酯型儿茶素,简单儿茶素——游离儿茶酚收敛性较弱,不苦涩

ECG/EGCG :酯型儿茶素,复杂儿茶素——酯型儿茶酚苦涩味较强

简单/游离/非酯型儿茶酚:C (10%)、GC (20%,随芽叶成熟而增加)

酯型/复杂儿茶酚:CG (20%,随芽叶成熟而减少)、GCG (50%)

【EGCG ,一般占茶多酚总量40%】高EGCG :>7%(一说13%)

多L 型:左旋光,顺式

主要特性:

1白色固体,易溶于热水、含水乙醇、含水乙醚、乙酸乙酯、含水丙酮、冰醋酸等

2与分类络合的金属离子可与其发生沉淀反应:Ag +、Hg 2+、Cu 2+、Pb 2+、Fe 3+、Ca 2+

3 B 环邻位、连位酚性羟基易被KMnO 4氧化;高温、光、碱性、氧化酶等作用下,儿茶素

易氧化、聚合、缩合,在空气中可自动氧化为黄棕色物质。

儿茶素生物合成

莽草酸——苯丙酸盐(苯丙氨酸+PAL )——儿茶素

光被认为对苯丙氨酸脱氢酶起诱导作用

苯甲酸是主要降解产物

1.2黄酮及黄铜苷类

苷类,甙类(da ì)的别称,又称配糖体,是由糖或糖衍生物的端基碳原子与另一类非糖物

质(称为苷元、配基或甙元)连接形成的化合物

黄酮类(花黄素)——黄色色素

其结构C 3位易羟基化,形成非酚性羟基——黄酮醇:山萘素、槲皮素(降低血管通透性,

维生素P 的组成成分)、杨梅素

茶叶中黄酮醇多与糖结合形成黄酮苷类,结合的糖不同,形成的糖苷不同;春茶高于夏茶

黄酮苷是绿茶汤色重要组分

主要特性

类黄酮物质 多酚类

1黄酮及黄酮苷类多为亮黄色结晶

2黄酮及黄酮醇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冰醋酸、乙酸乙酯等;黄酮苷类在水中溶解度比其苷元【糖苷类化合物中,与糖缩合的非糖部分】大,其水溶液为绿黄色,对绿茶汤色形成作用较大

3黄酮苷在热和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脱去苷类配基变成黄酮或黄酮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苷类物质的苦味

1.3花青素、花白素

花青素(花色素)常与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类等缩合成苷类物质

花青素苷元水溶性较黄酮苷元强

不同酸碱度溶液中颜色不同;PH<7:红色;PH7-8:紫色;PH>11:蓝色

茶叶内若含0.01%的花青素,则滋味发苦

花白素(隐色花青素、4-羟基黄烷醇)是一类所谓还原的黄酮类化合物

化学性质比儿茶素更活泼,易发生氧化聚合,红茶发酵中,可氧化成有色氧化产物

1.4酚酸及缩酚酸

酚酸:分子中具有羧基和羟基的芳香族化合物

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及含水乙醇

茶没食子酸是一类重要的酚酸类衍生物

【没食子酸具有抗炎、抗突变、抗氧化、抗自由基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同时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瘤的转移,从而延长生存期;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抵抗四氯化碳诱导的肝脏生理和生化的转变;可以通过抑制内皮NO的生成诱导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和对内皮依赖性松弛

1. 抗菌抗病毒: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α-型键球菌、奈瑟氏球菌、绿脓杆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Hd、副伤寒杆菌A等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浓度为5mg/ml。体外,在3%的浓度下对17种真菌有抑菌作用,对流感病毒亦有一定抑制作用。可治疗菌痢。具有收敛、止血、止泻作用。

2. 抗肿瘤:对吗啉加亚硝钠所致的小鼠肺腺瘤有强抑制作用。】

2茶多酚功能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 儿茶素又可分为非酯型儿茶素(即简单型儿茶素, 主要

包括EC、EGC、C、GC 等)和酯型儿茶素(即复杂型儿茶素, 主要包括EGCG、ECG、GCG、CG等)。EGCG为酯型儿茶素。

近年来大量科学研究表明EGCG是绿茶的主要活性成分, 具有多种功效, 在抑菌、抗病毒、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防辐射、延缓衰老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EGCG 茶在国内外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 目前EGCG还不能人工合成, 茶叶是EGCG 唯一的来源。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丰富的活性羟基,可以影响很多酶的活性,从而对许多病理过程起到显著抑制作用。

1抗氧化作用

1.1自由基

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由于自由基含未配对的电子,所以极不稳定(特别是羟自由基),因此会从邻近的分子(包括脂肪、蛋白质、和DNA)上夺取电子,让自己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样一来,邻近的分子又变成一个新的自由基,然后再去夺取电子…。如此

连锁反应的结果,让细胞的结构受到破坏,造成细胞功能丧失、基因突变、甚至死亡。受控的自由基对人体是有益的。它们既可以帮助传递维持生命活力的能量,也可以被用来杀灭细菌和寄生虫,还能参与排除毒素。但当人体中的自由基超过一定的量,便会失去控制,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伤害。

研究表明,自由基从产生到衰亡的过程就是电子转移的过程。在生命体系中,电子的转移是一种最基本的运动,而氧的得电子能力很强,因此,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映都与氧有关。科学家们发现损害人体健康的自由基几乎都与那些活性较强的含氧物质有关,他们把与这些物质相结合的自由基叫作活性氧自由基。

活性氧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实际上是一种氧化过程。因此,要降低自由基的损害,就要从抗氧化做起。

1.2自由基清除

人体内本身就具有清除多余自由基的能力,这主要是靠内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统,它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等一些酶和维生素C、维生素E、还原性谷胱甘肽、胡萝卜素和硒等一些抗氧化剂。酶类物质可以使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变为活性较低的物质,从而削弱它们对肌体的攻击力。酶的防御作用仅限于细胞内,而抗氧化剂有些作用于细胞膜,有些则是在细胞外就可起到防御作用。这些物质就深藏于我们体内,只要保持它们的量和活力它们就会发挥清除多余自由基的能力,使我们体内的自由基保持平衡。

要降低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除了依靠体内自由基清除系统外,还要寻找和发掘外源性自由基清除剂,利用这些物质作为替身,让它们在自由基进入人体之前就先与自由基结合,以阻断外界自由基的攻击,使人体免受伤害。中国一些特有的食用和药用植物中,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这些物质的特点是,有着很容易被自由基夺走的电子,而它们在失去电子后就会成为一种对人没有伤害的稳定物质。

1.3茶多酚与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是一类含有多个酚性羟基的化合物,较易氧化而提供质子,具有酚类抗氧化剂的通性。其氧化生成邻醌类物质,而提供的H+与自由基结合,可使之还原为惰性化合物或较稳定的自由基;还可作用于产生自由基的相关酶类,络合金属离子,间接清除。

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且活性强度超过维生素C和维生素E【茶多酚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维生素C的64倍】,且对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增效作用。研究证明,1 mg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μg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

1.4茶多酚与抗衰老

按照自由基学说的理论, 衰老的原因是组织中自由基含量的改变, 这种改变将使机体的细胞功能遭到破坏, 从而加速机体的衰老进程。研究也表明, 过氧化脂质在体内的增加与机体衰老进程是一致的, 过量自由基引发的毒性反应与老年人易发疾病的成因直接相关。机体内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相联系,抑制脂质过氧化可减少自由基产生,从而减少脂褐质产生,延长细胞衰老。

茶多酚可抑制细胞线粒体和微粒体中的脂质过氧化,对生物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消除效应。茶色素无论是从茶叶中茶叶中直接提取而来还是由茶多酚转化而来,都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茶儿茶素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有利于延缓机体衰老。

当机体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自由基增多或者维生素E和辅酶Q的保护不足时,生物膜中的磷脂发生过氧化作用,细胞破坏而导致细胞衰老。茶儿茶素对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抑制作用,其效果比现有服用的维生素E更明显。

2心血管疾病

2.1动脉粥样硬化机理

胆固醇含量与冠心病及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血浆中胆固醇主要和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进行转运。

动脉粥样硬化:代谢失调,胆固醇沉集于动脉管壁。

高密度脂蛋白(HDL)主要功能是将外围组织和血液中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被称为清道夫,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LDL)LDL中含有50%的胆固醇,是胆固醇运出肝脏外组织的主要形式,LDL的代谢障碍会使血浆中LDL升高。LDL升高则会浸入动脉壁,又因LDL极不稳定,在动脉管壁中使胆固醇沉着,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LDL可致动脉粥样硬化,而HDL起拮抗作用。载体脂蛋白缺乏和异常可能影响血脂的运输和代谢,LDL的氧化修饰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有效地抑制LDL的氧化修饰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表明,血浆中的LDL在茶多酚的存在下难以被氧化。同时茶多酚还可以和维生素C和维生素E协调作用,更有效地抑制LDL的氧化修饰,从而预防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2.2调节血脂代谢

高脂血症, 即血浆所含脂类有一种或多种含量增加,茶多酚和维生素C 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茶多酚能降低血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LDL-C,提高HDL-C,降低载体脂蛋白,影响LDL氧化修饰。高剂量的红茶提取物减少血浆中的脂水平,促进总脂和胆固醇的排泄,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

另外,茶多酚能阻止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胆固醇的流动和转化,还可以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减少血清胆固醇的含量以及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上的沉积,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3降血压

茶多酚能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直接扩张血管,还能通过促进内皮依赖性松弛因子的形成、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强血管壁弹性和调节血管壁透性而起到抗高血压的作用。黄酮类物质能刺激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又能抑制儿茶酚胺的生物降解,从而加强毛细血管弹性,降低了血管的脆性,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茶色素可以通过改善红细胞变形性,调整红细胞聚集性及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性,降低血浆黏度,从而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保障组织血液和氧的供应,提高机体整体的免疫力和代谢水平。

2.4国外红茶心血管疾病实验

红茶降低易受心血管疾病感染的人体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建议至少每天饮9g红茶】

近十年的研究揭示了CRP直接参与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并且是心血管疾病最强有力的预示因子与危险因子。

升高的CRP有引起血栓形成的危险。升高的尿酸水平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其次,升高的尿酸水平随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并参与炎症反应,后者在动脉硬化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同时,升高的尿酸水平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

定期饮用红茶可降低口腔黏膜中与烟草关联的活性氧产生及DNA损伤

3抗变态反应及调节免疫功能

饮茶还可提高人体的白血球和淋巴细胞数和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

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的病原体时对病原体采取防御抵抗的反应,称为免疫反应。

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机体可能反应过于强烈使机体本身遭受损伤,这种防卫过当对机体不利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称变态反应。

接受化疗和放疗的癌症病人服用茶多酚后,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加。

4防癌抗癌及抗突变作用

茶叶具有抗肿瘤作用,茶多酚是主要成分。

4.1肝癌

茶色素具与儿茶素单体一样对肝癌的化学预防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儿茶素是肝脏保护剂,对治疗病毒肝炎和酒精引起的慢性肝炎类有良好疗效。儿茶素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作用是由于它能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过程,清除自由基,活化吞噬细胞,改善氨基酸转移酶活性及抑制血清中丁二醛的含量水平,促进人体免痊力。儿茶素还可防止血液和肝脏中胆固醇及其它烯醇类和中性脂肪的积累,预防动脉和肝脏的硬化。

4.2皮肤肿瘤、癌

4.3结肠直肠肿瘤

4.4前列腺重量

4.5乳房肿瘤

大量饮用绿茶可增加孕酮和雌激素受体的表达。

4.6胃癌

4.7肺癌

4.8口腔癌

4.9抗突变

4.10机理

儿茶素还具有沉淀蛋白质和络合多种金属作用, 使之能抑制某些氧化酶的活性, 起到间接清除生物体内自由基的作用,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 均有裨益。其抗癌机理为: (1)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 (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 (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4) 调控对肿瘤细胞器关键作用的酶类, 如端粒酶; (5)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a抗氧化作用

诱导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致癌物的代谢活化,抑制癌基因的激活、复制,阻断启动,改变活性氧所诱发的生长有关的基因表达,直接影响转录因子活性,以消除氧化损伤带来的信息通路上的障碍,以致肿瘤的异常增生。促进对致癌物活性代谢产物的排泄。

b诱发细胞凋亡

c调节基因表达,抑制肿瘤转化、增生

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还可与生物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相结合,或作用于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的酶,影响细胞间信号传导。茶多酚可明显拮抗促癌物对细胞间通讯的抑制作用,加强细胞间信息交流,抑制促癌剂诱导的基因突变,微核形成以及癌基因表达。

所有的肿瘤生长都依靠血管的生长,茶多酚的这种对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解释饮茶可抑制多种不同肿瘤生长。

5抗菌、抗病毒、杀菌

现代研究表明,茶叶中起杀菌消炎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和茶叶皂贰。儿茶素类化合物对口腔细菌、螺旋杆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黄色溶血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链球菌、流行性扭乱和痢疾等多种病原菌的生长都有一定抑制作用。

茶多酚的抗菌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茶色素具有与绿茶多酚相似的抑菌作用

茶多酚抗菌的主要机制是能特异性地凝固细菌蛋白、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与细菌遗传物质DNA 结合, 从而改变细菌生理抑制其生长。另外茶多酚受潮后容易发生氧化, 在环境中与细菌争夺氧,不利于需氧细菌生长。

茶色素对流感病毒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增殖。且茶多酚、茶色素是决定变形链球菌致龋能力的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抑制剂,对该酶的催化的胞外多糖——葡萄糖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这样病菌就不能在牙上着床, 使龋齿形成的过程中断。

残留于齿缝中的蛋白质食物成为腐败细菌增殖的基质, 茶多酚可以杀死此类细菌, 因此表现有清除口臭的作用。

6消炎、解毒及抗过敏作用

茶多酚能沉淀咖啡碱和重金属盐(Pb2+、Hg2+、Cr6+),从而饮茶可起到对饮用水消毒的作用。另外茶多酚还能作为生物碱和重金属盐中毒的抗解剂,缓解毒害。茶多酚的化学沉淀特性,茶多酚能与饮用水以及食物中的重金属盐、有害生物碱、亚硝酸盐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毒性小或无明显毒性的水不溶性沉淀物而析出,而茶中有机酸可中和有毒生物碱,因此茶汤尤其是浓茶可作为有毒物质的解抗剂。

茶多酚可明显抑制香烟凝集物诱导的细胞突变和染色体的损伤,其抑制作用比维生素C、E及β-胡萝卜素更强。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可防止乙醇自由基及乙醇氧化成乙醛后对肝脏的伤害,从而减轻酒精中毒。

饮茶还可以增强饭对大脑血管的营养过程,使呼吸过程深化机体获得净化,防止血管系统受毒素为害。

7抗辐射

包括日射病、石英灼伤、X射线等放射线疾病

1945 年, 日本广岛原子弹袭击幸存者中受辐射伤害较轻者, 存活率较高者, 大都是爱

饮茶者。

8抗疲劳

红茶可能通过增强LDH(血乳酸脱氢酶)活力,清除肌肉中过多的乳酸,从而减少运动中乳酸的生成,伴随着尿素氮生成的减少,机体对负荷的适应性提高,达到延缓疲劳产生的效果。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及产品中茶多酚的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及用途; 2、了解植物天然产物常规提取和精制的方法; 3、掌握茶多酚提取与精制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 【实验材料和仪器】 1、仪器 电动搅拌器离心机酸度计真空干燥箱抽滤瓶真空蒸发浓缩装置水环式真空泵电子天平水浴锅紫外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干燥箱 分液漏斗微量吸管器 2、试剂 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 维生素C 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 没食子酸丙酯 Ⅰ、工艺过程及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30 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是一类富含于茶叶中、主要由 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没食子酸酯类等组成的多羟基化合物,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OH),可终止人体中自由基链式反应,清除超氧离子,类似SOD 之功效。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与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清除率达98%以上,呈显著的量效关系,其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茶多酚还有抑菌、杀菌作用,能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逆转录酶的强抑制物,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并具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防衰老机理。茶多酚安全、无毒,是食品、饮料、药品及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目前茶多酚已在医药、饮料、食品、保健等行业中广泛应用。 由于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因此本实验首先用热水在一定温度下将茶多酚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然后对茶叶浸提液盐析处理除去部分杂质;再利用某些金属离子与茶多酚形成的络合物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最低的特性,将茶多酚从浸提液中沉淀出来并高效地与咖啡碱等杂质分离;经过稀酸转溶将茶多酚游离出来后,用对茶多酚具有很好选择性的有机溶剂再次对其进行萃取分离;最后将茶多酚萃取液通过真空浓缩、真空干燥得到茶多酚精品。 【实验步骤】 1、浸提:称取一定重量过20目的茶叶末,加入其重量20倍的70℃~95℃的热水,搅拌下恒温浸提60min,过滤得茶叶浸提液。取样分析浸提液中茶多酚的含量,计算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茶多酚的浸提率。 2、盐析:加氯化钠于茶叶浸提液中,使其质量分数为6%,静置盐析1.5h后过滤。

茶多酚提取精制工艺及含量测定-溶剂萃取法

综合实训绿茶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及含量测定 [实验目的] 了解茶多酚性质、用途及植物天然产物常规提取和精制方法;掌握茶多酚提取和精制的原理和方法;讨论方法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条件; [实验材料和仪器] 磁力搅拌器、离心机、pH计、真空干燥箱、抽滤瓶、真空浓缩蒸发装置、真空泵、天平、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烘箱、分液漏斗、移液管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维生素C、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 Ⅰ工艺过程及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茶多酚(Tea polyphones,简称TP)是从天然植物茶叶中分离提纯的多酚类化合物总称。其抗氧化活性高于一般非酚性或单酚羟基类抗氧化剂。茶多酚由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它们的没食子酸酯类等组成,在干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一30%左右。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许多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衰老、清除自由基、降血脂血糖、降血压、抗辐射、抗癌防癌等。食品中的很多添加剂如柠檬酸、苹果酸等,对其抗氧活性存在协同效应,因而茶多酚作为食品抗化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采取溶剂法、沉淀法、树脂吸附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方法提取绿茶茶多酚。由于茶多酚容易溶于热水,因此首先用热水在一定温度下将茶多酚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然后对茶叶浸提液盐析除去部分杂质,利用某些金属离子与茶多酚形成络合物在一定pH下溶解度最低的特性,将茶多酚从浸提液中沉淀出来,经过稀酸转溶将茶多酚游离出来后,用对茶多酚有很好选择性的有机溶剂再次萃取分离,最后对茶多酚进行真空浓缩和干燥得到成品。常用的金属离子有Al3+、Ca2+、Fe2+、Mg2+、Zn2+等,其中Al3+、Zn2+是较适宜的弱酸性沉淀剂。 [实验步骤] 1.浸提:称取一定量过20目的茶叶,加入其重量15-25倍70-90℃的热水,搅 拌下恒温浸提20-60min,过滤得到茶叶浸提液。取样分析浸提液中茶多 酚的含量,计算浸提液中茶多酚总量、茶多酚浸提率。 2.盐析:加氯化钠于浸提液中,使其质量分数为2-6%,静置盐析0.5-1.5h后 过滤。 3.沉淀:在上述滤液中加入茶叶重量2-5%的亚硫酸氢钠,然后加入茶叶重 量15-25%的硫酸铝饱和水溶液,加热至70-80℃,用10-20%的碳酸氢钠溶 液在快速搅拌下调节pH至5-6,此时有大量沉淀析出,沉淀自然沉降一段 时间后过滤,最后用等体积70℃的热水洗涤沉淀3次; 4.酸溶:将沉淀在快速搅拌下放入茶叶重量1-3倍的pH=2.5-4.5的盐酸水溶 液中溶解沉淀,控制酸转溶液pH=2.5-4.5,酸溶时间10-50min,少量胶状 沉淀经过离心分离除去。取样分析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含量和总量,计 算茶多酚经过盐析、沉淀和酸溶后的回收率; 5.萃取:加入茶叶重量2-5%的碳酸氢钠至酸转溶液中,然后用其体积0.3-1.5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物质侵入,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 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

茶多酚研究

期末论文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的研究进展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development 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目录 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2) 1.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2) 【1】物理性质 (2) 【2】化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生理功能 (3) 二提取工艺 (5) 2.1 溶剂提取法 (5) 2.2离子沉淀法 (5) 2.3 柱分离制备法 (5) 三新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6) 四就业思考与展望 (6) 五参考文献 (8)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 摘要: 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般特效、生理功能。探讨其在社会生活成产中作为添加剂在食品、药品等众多生活用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简单说明茶多酚的几种工艺,溶剂提取法、离子沉降法、柱分离制备法等。阐述茶多酚作为油脂类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医药美容等领域所获得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提取工艺社会前景 一、概述 1、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茶多酚属于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①。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1] 2、理化性质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

茶多酚及提取工艺

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简称:GTP 别名:茶鞣质、茶单宁 英文名:tea Polyphenol,简称TP 定义: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状: 1 外观: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粉末。 2 性状:易溶于水及乙醇,味苦涩。 稳定性:在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安全性评价:无毒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 的4-6倍,是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 【药理作用】 1.具有很强的消除有害自由基的作用。 2.抗衰老作用。 3.抗辐射作用。 4.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5.抗菌、杀菌作用。 6.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作用。 【主要用途】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茶多酚提取论文

茶多酚提取的研究进展 院系:xxx 班级:文生105-2 姓名:xxx 学号:201090621216 茶多酚提取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茶多酚的提取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并介绍了新工艺。关键词:茶多酚;提取

前言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保健饮品,在中国饮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茶苦而寒, 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因,火降则百病清也。”说明茶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该作用是由茶叶中特定的化学成分决定的。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有: 多酚类、氨基酸和蛋白质、芳香类物质、生物碱、糖类化合物、色素及其他化学成分[1]。其显著特点是富含酚类化合物,茶叶的许多作用是其中茶多酚在起作用。目前,国内外有关茶多酚的应用研究已有很多方面, 主要包括抗癌、抗氧化和延缓衰老、抗菌和抗病毒、降血脂、油脂抗氧化作用、色素保护作用、除臭剂、防龋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功能。其抗氧化活性高于一般非酚性或单酚羟基类抗氧化剂[2]。茶多酚已成为医药、食品界开发的热点,目前除了茶多酚片剂、胶囊剂等外,作为抗氧化剂和食品添加剂,在粮油食品、方便食品、水产品、肉制品、调味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可应用, 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茶多酚的强还原性可以防止天然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红花黄、胭脂红和维生素B 等色素受光氧化作用而褪色,可作为保鲜剂保持色泽鲜艳稳定[6]。中国是世界上茶叶产量最高的国家,每年约产65万吨茶叶,其中约有13万吨的茶片和茶末,现已研制出茶多酚胶囊、片剂、含片等多种剂型 [7]。中国的茶叶资源十分丰富,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修剪叶,另外还有滞销的粗茶、老茶,如果能从中提取茶多酚,将会有充分的资源保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 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 ①提高免疫能力 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着疗效。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郑婧、李昌洋、张海洋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设计

1茶多酚的提取实验设计(单因素设计)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超声波萃取和微波萃取的一般方法,应用茶多酚含量测定实验的方法测定不同方法提取液茶多酚含量,选取各因素最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正交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 1.超声波提取技术 超声波是指频率为20千赫~50兆赫左右的电磁波,它是一种机械波,需要能量载体—介质—来进行传播。超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的正负压强交变周期,在正相位时,对介质分子产生挤压,增加介质原来的密度;负相位时,介质分子稀疏、离散,介质密度减小。也就是说,超声波并不能使样品内的分子产生极化,而是在溶剂和样品之间产生声波空化作用,导致溶液内气泡的形成、增长和爆破压缩,从而使固体样品分散,增大样品与萃取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目标物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速率。在工业应用方面,利用超声波进行清洗、干燥、杀菌、雾化及无损检测等,是一种非常成熟且有广泛应用的技术。 2.超声波萃取的原理 超声波萃取中药材的优越性,是基于超声波的特殊物理性质。主要是主要通过压电换能器产生的快速机械振动波来减少目标萃取物与样品基体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固--液萃取分离。(1)加速介质质点运动。(2)空化作用。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产生特殊的“空化效应”,“空化效应”不断产生无数内部压力达到上千个大气压的微气穴并不断“爆破”产生微观上的强大冲击波作用在中药材上,使其中药材成分物质被“轰击”逸出,并使得药材基体被不断剥蚀,其中不属于植物结构的药效成分不断被分离出来。加速植物有效成份的浸出提取。(3)超声波的振动匀化(Sonication)使样品介质内各点受到的作用一致,使整个样品萃取更均匀。 3..超声波萃取的特点 适用于中药材有效成份的萃取,是中药制药彻底改变传统的水煮醇沉萃取方法的新方法、新工艺。与水煮、醇沉工艺相比,超声波萃取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1)无需高温。在40℃-50℃水温F超声波强化萃取,无水煮高温,不破坏中药材中某些具有热不稳定,易水解或氧化特性的药效成份。(2)常压萃取,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易行,维护保养方便。(3)萃取效率高。超声波强化萃取20~40分钟即可获最佳提取率(4)具有广谱性。适用性广,绝大多数的中药材各类成份均可超声萃取。(5)超声波萃取对溶剂和目标萃取物的性质(如极性)关系不大。(6)减少能耗。由于超声萃取无需加热或加热温度低,萃取时间短,因此大大降低能耗。(7)药材原料处理量大,成倍或数倍提高,且杂质少,有效成分易于分离、净化。(8)萃取工艺成本低,

绿茶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优化

绿茶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优化 一、实验目的 了解茶多酚性质、用途及植物天然产物常规提取和精制方法“掌握茶多酚提取和精制的原理和方法:讨论方法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条件。 1、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白色晶体,易溶 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在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学名:Camellia sinensis茶叶简称: GTP 别名:茶鞣质、茶单宁 CAS号: 84650-60-2 分子式: C17H19N3O 分子量: 281.36 EINECS号: 200-053-1 2、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重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茶多酚可以消除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自由基,同时具有抑菌,杀菌,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功能。目前,茶多酚被广泛的用作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 (离子沉淀法)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并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很低,形成的金属离子络合物溶于酸溶液后,茶多酚再次转变成游离状态,再对茶多酚有更好选择性的溶剂进行萃取、浓缩和干燥,即可得茶多酚的纯品。 二、实验内容 1、茶多酚地提取精制 茶叶预处理:将干燥的茶叶去杂研碎备用 超声波辅助浸提:准确称取2.0000g茶叶末在30ml容量瓶中,按料液比1:15加入65% 的乙醇,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设定浸提温度50℃,浸泡30min,浸提2次;将浸提液过滤并入100ml容量瓶中,蒸馏水定容。 2、茶多酚提取率测定:取0.4ml提取液加入25ml容量瓶中,加入4ml蒸馏水和5ml酒石酸 亚铁溶液,再用磷酸缓冲液定容,静置10min。在540nm处测吸光度A,按公式计算茶多酚的含量。 3、茶多酚的沉淀:按沉淀剂:茶叶=2:30加入沉淀剂,用1mol/L的NaHCO3调节ph=6.0, 在50℃下进行沉淀,沉淀后迅速离心分离。 沉淀转熔:在得到的沉淀中加入25%HCl溶液转溶,适当震荡至沉淀消失。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作为天然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对食品有保鲜防腐、抑菌除臭等作用,对人体有抗衰老、抗癌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茶多酚在食品中的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研究进展;展望 前言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已有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应用于食品中,不但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保健作用。 一、茶多酚的性质 (一)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的树梢及其他器官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简称茶多酚或多酚类,俗名茶单宁、茶鞣质[2]。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二)茶多酚的毒理性质 慢性毒性试验表明[3],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果蝇终生饲养和小白鼠喂养实验表明,在适量范围内添加茶多酚到饲料和饮料中,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以及对小白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胸腺、脾脏细胞数、肝脏量及体重有促进作用。说明茶多酚在适当范围内应用到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中,对人体是无害的。 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茶多酚提取实验

第四组组员:熊浩,郑如金,刘志明,吴敏,赵静,王新军,代红发,毕赛赛 组长:王新军 实验名称:茶多酚的提取工艺试验 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植物天然产物的常规提取及精制方法。 3.通过本实验的具体操作,掌握并熟悉茶多酚的提取与精制的方法及其操作原理和步骤。 4.掌握提取精制过程中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 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重量的20%-30%。茶多酚可以消除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自由基,同时具有抑菌、杀菌,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功能。目前,茶多酚被广泛的用作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 (离子沉淀法)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并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很低。形成的金属离子络合物溶于酸溶液后,茶多酚再次转变成游离状态,再用对茶多酚有更好选择性的溶剂进行萃取、浓缩和干燥,即可得到茶多酚的纯品。 实验仪器介绍及基本操作: 电动搅拌器、离心机、pH试纸、真空干燥箱、抽虑瓶、旋转蒸发仪、真空泵、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烧杯、量筒等。实验试剂及材料: 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维生素C(抗坏血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绿茶等 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浸提 1.1 预处理。粉碎干茶叶:将采集来的茶叶洗净、晾干,烘干最后粉碎。粉碎的目的是与液体的接触面增大,使提取率增高。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用剪刀代替粉碎机,将干茶叶剪碎,并且

用研钵研细,干茶叶量为50.00g 1.2.1 使用天平准确称取一定量粒度为A(mm)的茶叶末5.000g置于烧杯中,选用蒸馏水为浸提剂,在不同温度下,采取直接浸提进行提取,所得上清液即为茶多酚粗提液。然后以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为考察因素在水浴锅中进行提取。 1.2.2 单因素实验: 单因素: ①料液比(g/mL):1:4 1:8 1:12 1:16 1:20 ②浸提温度(℃):60 70 80 90 100 ③浸提时间(min):10 20 30 40 50 分析结果见下表1 通过对单因素影响条件的实验,确定较佳的单因素实验条件范围各选出3个水平,安排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表L9(34),因素和水平见表2。按表1因素与水平的设计,结果见表3,结果分析见表4。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 年第 5 期152 Chemical Engineering amp Equipment 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2012 年 5 月分析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试张妙芬(泉州市环境监测站,福建泉州 362000)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成分,随着茶多酚应用的开发,其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该文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茶多酚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概括介绍了用于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光度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等化学分析测定方法,以期为今后茶多酚的分析测定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测定方法茶叶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目前,中国茶园面积列居可分为四类: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白素和花青素世界首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迄今已类、酚酸类。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儿茶素,占多酚类总量的在茶叶中鉴定出 450 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 15 种以上的无机 60-80,是其众多药效的物质基础。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又元素。可分为三种游离型态(Catechin,C Epicatechin,EC 以1 茶多酚,与两种酯化的没食子酸及Epigallocatechin,EGC)茶多酚(Tea Polyphenols)又称茶鞣或茶单宁,占茶(Epicatechin gallate,ECG 及(gallic acid)叶重量的 15%~30,许多生理和药理实验

表明它对人体无,后者(ECG 及 EGCG)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毒,无副作用,是一种天然、高效、安全的抗氧化剂,它还含量较多。具抗衰老、抗辐射、消除口臭、降血脂、抗菌抑菌、抑酶等茶多酚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在一系列重要作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均易茶多酚是由 30 多种含酚基的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变质。图 1 为茶多酚结构通式。 OH OH OH O R1,R2 -H,-OH, C OH HO O R2 OH R1 O OH 图1 茶多酚的结构通式2 茶多酚的测定方法 2.1.1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茶多酚的分析测定方法,近年来有很多报道,其中多以茶多酚总量的测定,国内文献报导中以酒石酸亚铁比色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分光光度法包括紫外- 法最为常见GB/T 83132002。该法也是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它们广泛应用于国标方法。茶汤中茶多酚的分析。另外,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其测定原理是茶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高锰酸钾滴定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等亦可用来茶多酚的分析络合物,该溶液对 540nm 可见光有最大吸收,故可用分光光测定。度计测定其吸光度,通过计算确定茶水中茶多酚的含量。计2.1 分光光度法算公式为: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153 呈良好线性关系。常用的分光光度法对浓度很高

茶多酚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主要为黄烷醇(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药理作用 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保健治疗 荣誉 “辐射克星” 成分 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 目录 1茶多酚简介 ? 茶多酚的检测标准 ? 成分 2理化性质 ?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3药理作用 ? 抗癌 ? 防治心血管疾病 ? 提高综合免疫能力 ? 其它保健治疗功效 4主要用途 ? 简介 ? 糕点及乳制品 ? 饮料生产 ? 水果和蔬菜保鲜 ? 畜肉制品 ? 食用油贮藏 5使用限量 6提取工艺 ? 溶剂提取法 ? 离子沉淀法 ? 柱分离制备法 7含量的测定 ? 原理 ? 仪器和用具 ? 试剂和溶液 ? 操作方法 8应用前景

? 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 有助于预防和抗癌 ? 有助于美容护肤 ? 有助于醒脑提神 ? 有助于利尿解乏 ? 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 有助于护齿明目 茶叶 定义 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 是一种稠环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2理化性质编辑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 10%)。 3药理作用编辑

茶多酚提取工艺与研究毕业论文初稿

毕业论文 题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与研究 目: 学 院:轻化工程学院 年级、专 业:2011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学生姓 名:文涛徐云枭 学 号: 指导教 师:段晓静 完成时 间:2014年5月20日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与研究 文涛徐云枭指导教师:段晓静 (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2011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因其化学结构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对人体保健极为有利,且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功效,作为医药和食品等的添加剂,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鉴于目前国内外茶多酚的研究有上升趋势以及在药用和食用中的开发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重视。本论文利用茶叶在乙醇溶液中榕基溶解条件下通过设置实验条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实验考察操作条件对乙醇提取率的影响因素,确定其最佳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用乙醇溶液对茶多酚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

提取温度为80℃,液料比为1:3(g/L),提取时间为60min。 关键词茶叶提取功效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buckwheat research Wen tao Xn Yun-xiao Supervisor:Duan Xiao-jing (applied chemical technologygrade 2011,School of Applied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Xichang College) Abstract Is tea catechins in tea polyphenols, flavonoids, phenolic acids and the floorboard of the compounds of flower pigments. Because of its chemical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active hydroxyl, is highly advantageous to human body health, and has antibacterial, sterilization, antitumor, resistance to radiation and so on the many kinds of efficacy, as medicine and food additive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is good. In view of the 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a rising trend in their medicinal and edible, developing more and more get people's attention. This paper use the te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banyan base dissolved in ethanol solution by setting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rough the single factor and multiple factors experiment inspect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the ethanol extraction yield, determine the best conditions. Under the optimum experiment conditions, ethanol solution for the extraction of tea polypheno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process conditions for ethanol concentration 80%, extraction temperature is 80 ℃, liquid ratio of 1:3 (g/L), extracting time for 60 min. Key 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