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力:美国宪法中的宗教与上帝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5
美国宪法与美国宗教信仰自由程乃胜美国宪法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基本人权加以保护。
其《权利法案》第1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
把这一保证写入宪法是为了剥夺国会干扰个人按照自己良心支配信仰、崇拜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
因为美国的开国者的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少数几项绝对权利之一。
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政府都无权强迫个人接受任何教义或者检查任何教义。
政府不得强制推行一种宗教信仰,也不是因为人们有信仰或无信仰而剥夺他们的任何权利或特权。
二百多年来,虽然对宪法第1修正案(即《权利法案》第1条)的内容理解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 对宗教信仰自由应包括信教自由和不得确立国教的内容没有大的分歧。
本文将从上述两方面对美国宗教信仰自由进行论述, 以就教于大家。
一、信教自由美国是一个有宗教传统的国家,信教者约占总人口的63%。
在美国的二亿多人口中,有大约2165000名专职神职人员, 全美登记注册的宗教场所有333000多处。
美国是世界上宗教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在美国都是有影响的宗教。
影响最大的当属基督教。
在基督教的两大教派(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中, 基督新教的影响又比天主教大。
所以美国人自称他们的主体文化为WASP(WhiteAnglo-Saxon Prorestant)文化,意即白种人的、盎格鲁·撒克森的、新教的文化。
新教又分成许多教派。
早在殖民地时期, 欧洲新教中的圣公会、公理会、浸礼会、公谊会、长老会、路德会都已在北美出现,当时新教徒占全部人口的95%。
现在虽新教徒占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但全美仍有9000万名新教徒。
现在美国新教中最大的教派是福音派, 有信徒4000万。
此外,浸礼会、联合卫理公会、信义会等也信徒甚众。
它们由不同地区和派别组成, 仅美国浸礼会就是由27个不同地区和派别的浸礼会组成。
所以在美国,信教自由应被表述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信仰宗教, 也可以不信仰宗教;信仰宗教者可以信仰这一种宗教, 也可以信仰另外一种宗教;信仰某种宗教者可以信仰这一教派, 也可以信仰另一教派。
美国宪法的神话与神化【摘要】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久的现行宪法之一,在美国历史中被赋予了神秘的特质和神话化的形象。
本文从历史背景、宪法缔造者、宪法文本、宪法修正和媒体公众等多个角度探讨了美国宪法的神话和神化现象。
通过对宪法神话的反思,我们认识到神化现象可能导致对宪法真实含义的扭曲和误解。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客观地审视宪法,避免一味地神化和神话化,以确保宪法的真正价值得到维护和传承。
对美国宪法神话与神化现象的审视和反思,为我们找到了未来改革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宪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美国宪法、神话、神化、历史背景、宪法缔造者、英雄化、宪法文本、神圣化、宪法修正、神秘化、媒体、公众、反思、改革、未来。
1. 引言1.1 美国宪法的神话与神化引言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被视为美国的法律和政治基础,被奉为无上神圣的法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宪法逐渐被神话化和神化,被赋予了超乎现实的意义和权力。
这种神话与神化现象不仅存在于宪法文本本身,还延伸至宪法制定者、修正和应用过程中。
在美国历史背景下,美国宪法被描绘成一部神话般的文书,象征着人民的自由和民主。
宪法缔造者被英雄化,被视为智慧超凡的圣人,其制定宪法的过程被放大和美化。
宪法文本也被神圣化,被认为是无可置疑的圣旨,不能被挑战或改变。
宪法修正过程被神秘化,似乎是一种神秘仪式,只有少数权威人士才能参与。
媒体和公众对美国宪法的神话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人们对宪法产生一种盲目崇拜和依赖。
这种神话与神化给美国宪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对宪法的过度依赖导致政治僵局和对改革的抵触情绪等。
在未来,我们需要对美国宪法的神话与神化进行反思,重新审视宪法的本质和作用,以便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
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包括加强宪法教育,促进公众对宪法的真正理解和参与,以及建立更为开放和民主的宪法修正机制,从而提高宪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美国宪法神话在美国历史背景下,美国宪法被塑造成了一种神话。
宗教对于美国的影响今日的世界霸主,美国,与此前的列强相比,有两个鲜明的不同,一个是金融霸权,另一个就是传教士精神。
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宗教对于美国的影响美国总是不厌其烦的美式民主。
这已经成了美国的一种执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跟美国建国之初的宗教渊源有所联系,美国建国的核心力量是来自于英国的清教徒,清教徒将恪守上帝之规则,传播上帝之福音视为终生之己任,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且极为虔诚,在美国建立前,北美十三殖民地的法律就已经具有相当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种想要推销自己模式的传教士精神,铸造了今日之美国以及普世价值观。
一、清教徒建立的殖民地与澳大利亚不同,建立北美十三殖民地的主力并非英国违反乱纪的囚犯,而是一群因为信仰不同而在国内备受打击的清教徒,这些人品德高尚,恪守纪律,而且往往是有产阶层,他们逃离英国并非贫穷,而是不愿意在受到当局的迫害。
这些受过良好教育,而且拥有一定财产的清教徒最终缔造了美国。
这是北美与澳大利亚的本质区别,澳大利亚成员多为流放的囚犯,是实在的底层,而北美殖民地则来源复杂,清教徒是这复杂来源中的核心,著名的登上北美的五月花号,就是搭载了一群虔诚的清教徒。
1826年在美国波士顿出版的《新英格兰回忆录》这样写道:“我们的父辈在建立这个殖民地的过程中,蒙受了上帝多方面仁慈的关怀,……我们亲眼所见以及父辈讲给我们听的,都应当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要世世代代学会赞颂上帝,让上帝的仆人亚伯拉罕和上帝的选民雅各的子孙永远记住上帝的圣迹……这些事实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以使上帝享有他应有的荣光……。
”一本记述殖民地历史的历史著作既然以如此宗教化的语言作为开端,其风格居然与圣经类似,足见在美国人心目中,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开篇既不是赞颂移民们的吃苦耐劳,也不是赞颂领袖们的雄心壮志,而是以对上帝的赞美开端。
美国宪法神话为谁而讲【摘要】美国宪法作为美国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被赋予了神话般的意义。
宪法不仅是美国建国背景的产物,还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宪法神话的形成原因主要源于美国历史的特殊性和对宪法的特殊崇拜。
宪法神话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其稳定了国家政治秩序,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实际上,宪法神话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稳定器。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美国宪法神话的现实意义,保持对宪法的尊重与保护,以维护国家的法治和稳定。
对宪法神话的正确认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认同。
通过对宪法的尊重与保护,我们可以建设一个更加民主、法治和公平的社会。
【关键词】美国宪法,神话,建国背景,内容,意义,形成原因,社会影响,实际作用,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尊重,保护1. 引言1.1 美国宪法神话为谁而讲美国宪法作为美国的最高法律和法规体系,承载着国家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安排。
在美国社会中,宪法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甚至被赋予了一种神话般的意义。
这种宪法神话究竟为谁而讲呢?美国宪法神话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建国背景。
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建立新国家的政治精英们为了确立国家的稳定与独立,决定制定一部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宪法。
宪法的内容和意义,不仅规定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样一部以自由、民主和平等为核心原则的宪法,自然会被人们尊为神圣。
宪法神话的形成原因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在美国国土上,人们通过宪法来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自由的社会秩序,这种理想主义的构想让人们对宪法产生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崇敬。
宪法神话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不仅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石,更是公民信仰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美国宪法神话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整个社会提供了价值观和准则,引导着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追求。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宪法神话的真正意义,尊重并保护宪法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稳定支柱和发展动力。
宪法中的宗教信仰自由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一系列法律原则。
在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受到了重视和保护。
本文将围绕宪法中的宗教信仰自由展开论述,以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宗教信仰自由的定义与背景宗教信仰自由是指个人或群体在选择宗教信仰、宣扬宗教观点以及实践宗教活动时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它关乎着个人的内心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无论一个国家的宗教多元化如何,宗教信仰自由都应受到保护与尊重。
第二章:宪法中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宪法中的宗教信仰自由囊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首先,宗教信仰自由保证了每个人选择或不选择信仰宗教的权利。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信仰主义还是无神论者,都应该在法律上受到平等对待。
其次,宗教信仰自由还保障了每个人公开宣扬自己的宗教信仰观点的权利。
无论是通过文字、言语还是行为表达自己的信念,这些都受到宪法的保护。
最后,宗教信仰自由还涉及到个人或团体实践宗教仪式和活动的自由。
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宗教信仰方式实践自己的信仰,只要不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
第三章: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意义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宗教信仰自由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并在宪法赋予的范围内表达和实践自己的信仰。
这种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人类尊严与人权的体现。
其次,宗教信仰自由有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个充满宗教多元性的社会,通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能够避免宗教冲突和社会动荡。
再次,宗教信仰自由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法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可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使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自由发展。
第四章: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制与平衡尽管宪法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自由是无限制的。
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保障他人权益,宗教信仰自由也有一定的限制。
寻找宪法信仰的生长根基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谈起赵 静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摘 要!文章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的基本内涵引入,说明了宗教对美国的广泛深刻的影响,着力论证了宗教赋予了美国宪法以其精神、方向及其获得尊敬所需要的神圣性。
由此,说明了中国的宪法实施必须与本土文化的互动,才能培植起中国宪法文化,也才能解决中国宪法信仰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政教分离 信仰自由 宪法文化哈罗德∀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坦言:在美国,%我们的全部文化似乎正面临着一种彻底崩溃的可能&,他忧心忡忡地呐喊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笔者身处教育阵地数年,深刻体会着中国学界的普遍担忧:%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怎样复建&;而作为宪法领域的研习者,这种担忧则具体化成为了:%中国的宪法信仰来自何方&。
上述疑问的合理性在于 在建设宪政国家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发现了:离开了本土根基的宪法复制总是不如人意,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宪政信仰的生长根基,即没有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宪法文化!从%过去会向我们昭示未来&的哲学逻辑出发,本文将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为例,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证明:是美国宗教赋予了美国宪法以其精神、方向及其获得尊敬所需要的神圣性,进而说明中国宪法必须从中国本土文化里寻找其信仰的合理性和神圣性,才能培植起中国的宪法文化,解决中国宪法信仰缺失的问题。
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概述该条表述为:%国会不得制订设立宗教或者限制其自由实践的法律&。
前半个分句常被称为设立分句,规定国会不得通过立法设立宗教。
正如杰斐逊在1802年致浸礼会信徒的信中说,这是在教会与国家之间建立%一道隔离的墙&(W all of s eparati on)。
此即政教分离。
后半句常被称为自由实践分句,规定国会不得立法禁止宗教自由实践。
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信教自由&条款,美国特色的%个人自由&恰建立在此基础上。
美国宪法的神话与神化论文宪法实施是指宪法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即将宪法文字上的、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并进而将宪法规范所体现的人民意志转化为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美国宪法的神话与神化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阅读参考!美国宪法的神话与神化全文如下:美国宪法,一直是国内法学界、政治学界、史学界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
无论是早期自由派与新左派之间的争论,还是当今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宪政说”和“儒家宪政说”的争论,大多会从美国宪法中寻找资源:或是拿来主义的支持,或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或是不着边际的比附,或是羞羞答答的照抄。
本文无意于在这些态度取向性的问题上做主观的取舍,只是试图从权力与权利这两个宪政的基本维度出发,从历史中挖掘一些信息,以期纠正我们对美国宪法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认识,让美国宪法回归真实。
权力神话权力维度是现代宪政的基本维度,衡量现代宪法,离不开对这一维度的全面认识。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美国宪法确立了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原则,从而有效地防范了权力的扩张,成功地避免了暴政。
中国的某些学者一直将美国宪法视为限制权力的经典力作,从而认为,美国宪政确立了宪政主义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即限制权力。
在今天看来,这些认识确实有其合理性。
对于三种不同的权力进行划分,并使他们之间能够互相制约,达成一种平衡,这被视为限制权力的不二法门,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可圈可点。
但是,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维度的过分解读使得美国宪法的权力维度被神化,对其认识陷入误区。
如果回到美国的建国时期,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制宪会议是各方利益博弈的战场,而宪法则是国家权力野心膨胀的结果。
在《联邦条例》的背景下,13州各自为政,联邦政府几乎没有什么权力;宪法通过之后,联邦政府不仅建立起来,而且拥有了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内的巨大权力。
在嗣后的时间里,联邦政府很快取得了以前一直掌握在各州手里的税收权力,从而轻松地解决了制宪者们夙夜忧叹的公债问题。
宪法学案例选编(三)编者按:下列宪法案例也是存有争议的案例,一方面人们对中国国家权力机关撤销的规范性文件或宣布选举无效的活动是否属于宪法案例有不同的看法;另一方面美国司法审判实践频繁解决宪政问题引出的案例是否属于人们所理解的唯一的宪法案例,都是一些让人一时无法决断的事情。
这里各选三例,至少都是真实的与宪法问题相关的事例。
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为推动中国宪政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一、中国宪法案例介绍安徽省祁门县人大常委会依法撤销——《新安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处罚规定》祁门县新安乡七届一次人代会于1990年3月18日通过了《新安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处罚规定》,并抄报县人大常委会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单位。
县人大常委会在收到“规定”后,主任会议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该“规定”的部分条款超出了乡人代会的权限,与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
主要表现在:(一)地方组织法第九条第二项规定,乡人代会只能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无立法权,而“规定”则是仿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制定的具有法规性质的规范性文件,显然超越权限,与地方组织法相抵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治安处罚裁决权的主管机关,一般应是县以上公安机关,只有属于“警告、5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可以由公安派出所裁决;在农村,没有公安派出所的地方,可以由公安机关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裁决,而该公安机关至今未委托乡镇政府行使治安处罚裁决权,更未授权给乡治安办公室行使。
该规定却擅自确定“由乡治安办裁决”。
因此新安乡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所通过的《新安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处罚规定》是不适当的。
根据以上理由,县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做出了关于撤消新安乡七届一次人代会通过的《新安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处罚规定》的决定,并建议新安乡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思考讨论题:1、从中国权力机关上述活动能否得出中国存在宪法性案例的结论?2、这一事例证明中国宪法在实施的同时还可以见证什么?3、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政地位是什么?湖北省洪湖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宣布螺山镇镇长、副镇长的选举无效1990年3月底四月初,洪湖市人大常委会、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先后收到洪湖市螺山镇人大代表的来信,反映该镇人代会在补选政府领导人时有违法问题。
论西方宗教与法治社会的关系*导读:[内容摘要]宗教传统是西方社会治理中的价值渊源,而法制传统是西方社会治理中的有效规范。
君权神授君权神授则是这两种传统辩证关系的最初形式,这种宗教与法律的辩证关系在罗马帝国的社会治理中演变成为教会法与世俗法,其理论和实践特征在西方法理学中被概括为自然法理论和实证法理论,它们分别表现为立法的基础和司法的目的以及司法的效果与法律规范的强制性,最终进化为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宪法和部门法结构。
良心自由作为西方法律体系中最基本的道德权利具有主体性和神圣性,是宪政精神中保障私权和限制公权的信仰基础,亦是近代天赋人权、君权民约和合宪性政权的民主政治原则。
宗教传统所孕育的自由、平等和正义观念构成了西方法治社会中立法、普法和守法的价值基础,而法律的强制措施和效力规范也为司法的稳定性和目的性确立了可以普遍施行的社会基础,这两个方面的交互影响和促进揭示出了现代西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权利;神圣性;权力;强制性;良心自由一、前言在西方社会环境中,宗教与法律是表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两种主要形式:宗教是表现人们价值诉求的精神性基础,法律则是表现人们利害关系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但是,在历史和现实中这两者之间又交互影响,宗教不仅在诸如平等和正义等价值观方面为立法确立信仰基础及表达司法目的,而且教会自身的组织治理也为法制的演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西方现代法制的重要思想和制度渊源。
同样,以法制演变为核心的社会进程也为宗教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实践验证机制和制度性的保障。
以《圣经》为基础的宗教不仅构成了西方道德和法律的价值基础,而且体现在其中和教会法中的诉讼文化也对罗马法以后的西方法制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西方法史学的巨擘哈罗德J.伯尔曼曾总结说:西方法律科学是一种世俗的神学,[1]与宗教和神学相关的体制、核心概念以及价值基础仍然反映在现行的法律学说与体制之中,诸如人人平等的原则、公民不服从原则、财产权神圣、代表个人意志的契约权利、良心自由、对公权力的道德限制等。
美国社会中的科学、宗教与法律:“斯科普斯案”剖析李亚宁张增一2013-4-6 13:25:57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京)2007年5期内容提要: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反进化论立法运动,把法律、科学与宗教密切地联系起来。
本文从“巴特勒法案”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对“斯科普斯案”涉及的科学、宗教和法律问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美国社会中法律、科学与宗教的独特性,为深入理解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科学宗教法律巴特勒法案斯科普斯案作者简介:李亚宁,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41;张增一,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1李亚宁(1964— ),女,法学硕士,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张增一(1963— ),哲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一般认为,科学求真,宗教求善,法律伸张正义,三者的使命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之间不会有什么关系。
然而,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斯科普斯案件”——又称“猴子审判”——却将这三者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在这一案件中,公诉方与被告方都以联邦宪法为依据捍卫己方或反驳对方的立场,试图通过法律程序认定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本文通过展现这一案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揭示美国联邦宪法在处理这场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1 “巴特勒法案”产生的原因美国的反进化论立法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其直接后果是田纳西州的“巴特勒法案”,并且导致了臭名昭著的“斯科普斯案”。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知识界在比较平和的气氛中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却在半个多世纪后需要通过法律来禁止讲授它呢?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美国的参战,给美国民众在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而有些美国学者误以为生物进化论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催化剂和理论基础。
因此,在国家至上的氛围下,“美国人的自由遭到了严重的侵害,宗教偏执煽动仇恨,教科书受审查,教师被迫举行忠诚宣誓,图书馆受到新闻检查,本地主义复活。
美国“宗教自由”的新难题在美国,宗教自由被视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自由之一。
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
”随着同性婚姻合法化在美国许多州实施,一个人或商家是否可以因为恪守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拒绝为同性恋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同时同性恋者也有不因自己的性取向而被歧视和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这是近期美国印第安纳州由于通过“宗教自由法”而引发的激烈争议,给“宗教自由”带来了一个新难题。
“宗教自由法”及其由来该法正式名称为《宗教自由恢复法》(the Religious Freedom Restoration Act),今年3月,由共和党控制的印第安纳州议会通过并成为法律,将于今年7月1日生效。
该法规定,政府不得给一个人的宗教活动增加“实质性的负担”,即不能干涉个人的宗教自由,除非它能证明有这样做的“迫切的利益”,并且以最少限制的方式实施,目的是“保护教会、基督教企业和基督徒不会因为实践宗教信仰而受到处罚”。
印第安纳州通过的“宗教自由法”是以美国国会1993年制定的《宗教自由恢复法》为蓝本的,后者是自由派对最高法院于1990年对一起涉及宗教自由案件的保守主义裁决作出的回应。
在该案中,俄勒冈州一家私人戒毒所的毒品管理员因在土著美国人教会的一次宗教仪式中嚼食一种有致幻剂作用的草本植物而被解雇,根据该州法律,吸食这种植物是违法的。
被告方争辩道,吸食该植物是美国印第安人宗教活动的一部分。
1990年4月17日,最高法院裁决认为,服用致幻剂不受第一修正案宗教自由条款的保护。
但这一裁决遭到了宗教团体和自由派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一裁决赋予了政府干预宗教活动的权力,于是迅速采取行动,游说国会制定保护宗教活动不受政府干预的法律。
在宗教和民权团体的推动下,国会于1993年通过《宗教自由恢复法》。
该法规定,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必须“容纳”每一种宗教活动,只有在推进重要的政府利益时,并且尽可能使用最少限制的方式的情况下,政府才可以“实质性地干预”个人的宗教活动。
是否应该废除宗教信仰自由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宗教信仰自由。
首先,宗教信仰自由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
历史上有很多宗教战争和冲突,例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十字军东征。
宗教信仰自由使得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更加容易发生,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
其次,宗教信仰自由可能导致对其他宗教或非宗教者的歧视和迫害。
一些宗教团体可能会利用宗教信仰自由的名义对其他宗教或非宗教者进行歧视和迫害,这是对人权的侵犯。
此外,宗教信仰自由可能妨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些极端宗教观念可能阻碍科学研究和社会进步,例如一些宗教团体反对进化论和遗传工程等科学技术。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宗教信仰自由。
首先,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国际法律文件都明确规定了宗教信仰自由,废除宗教信仰自由将违反这些国际法律。
其次,宗教信仰自由是多元文化社会的基础。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宗教信仰自由可以促进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宗教信仰自由有利于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平静。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废除宗教信仰自由将侵犯个人的内心自由。
总的来说,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精神追求,因此不应该废除宗教信仰自由。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
“宗教信仰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不容侵犯。
”——约翰·肯尼迪。
“宗教信仰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经典案例,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规定了宗教信仰自由,这一修正案成为了现代宪法中保护宗教自由的典范。
第1篇一、引言法术,作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信仰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
在美国,法术同样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然而,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术法来规范法术的实践。
本文将从美国法律体系的角度,探讨美国对法术的法律规定。
二、美国法律体系概述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其法律体系主要由宪法、联邦法律、州法律和地方法律组成。
在美国,法律体系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美国对法术的法律规定1. 宗教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美国公民享有宗教自由。
这意味着,美国公民有权自由选择、信仰和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包括法术信仰。
然而,这种自由并非无限制,它受到宪法第二修正案(言论自由)、第四修正案(禁止非法搜查和扣押)和第五修正案(禁止非法证据)等条款的限制。
2. 法术实践与公共秩序在美国,法术实践受到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限制。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规定:(1)法术活动不得违反公共秩序。
例如,法术活动不得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他人权益或造成公共安全隐患。
(2)法术活动不得涉及非法行为。
例如,使用法术进行欺诈、盗窃或其他犯罪活动是被禁止的。
(3)法术活动不得危害他人健康。
例如,使用法术进行伤害他人、散播疾病等行为是被禁止的。
3. 法术教育与研究在美国,法术教育与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规定:(1)法术教育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标准。
这意味着,法术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并遵守国家教育法规。
(2)法术研究必须遵守伦理规范。
例如,在进行法术研究时,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和自主权。
(3)法术研究不得涉及人类或动物实验。
例如,使用法术进行人体实验或动物实验是被禁止的。
4. 法术社团与组织在美国,法术社团与组织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规定:(1)法术社团与组织必须登记注册。
在美国,许多州要求法术社团与组织进行登记注册,以规范其活动。
(2)法术社团与组织不得从事非法活动。
《在华盛顿代表上帝—宗教游说在美国政体中的作用》评析于志强;李云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在华盛顿代表上帝——宗教游说在美国政体中的作用》是美国政治学
教授艾伦·D·赫茨克(Allen·D·Hertzke)的成名之作。
本文将从研究方法、结构安排、研究内容、选题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该书提出一些认识,分析本研究的过人之处与不足,以期对读者研读本书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总页数】2页(P138-139)
【作者】于志强;李云
【作者单位】广州暨南大学法学院;山西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712
【相关文献】
1.从代表制到代表制政体——再论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 [J], 李剑鸣
2.宗教与农民起义——兼论拜上帝会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J], 于贵军
3.宗教的另一面:宗教在美国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J], 张白玲
4.美国华盛顿州生物学结业考试中的科学写作评析 [J], 杨帆;陈凯;陈悦
5.从代表制到代表制政体——再论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 [J], 李剑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督教对美国宪政文明的影响
杜红波
【期刊名称】《政治与法律》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美国基督教天然具有多元主义和自由主义品格,这构成美国完政的精神底蕴.从自由来看,信仰自由是表达自由的应有之义,信仰自由实现之际,恰是表达自由发展之时.另外,基督教对其他自由权利的发展也有影响.从平等来看,基督教对呶隶制
的废除、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权力机制来看,无论是,总统
选举还是立法和司法,宗教团体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总页数】7页(P71-77)
【作者】杜红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081
【相关文献】
1.美国宪政主义历史结点的背后——读《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2.美国的限权宪法模式及其民主性困境——试论美国宪政文明的二元个性
3.儒学
与基督教:人类危机与世界文明对话(笔谈之二)——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
和平、富足与和谐4.西方宪政文明的基督教传承及其他——兼论法律文明中的信
仰之维5.基督教的演变与施密特的解读——评《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晓力:美国宪法中的宗教与上帝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建立条款”和“自由行使条款”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建立宗教的法律,或者禁止其自由行使……(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一般宪法判例书中都把这一规定分为两款,前者称为“建立条款”(establishment clause),后者称为“自由行使条款”(free exercise clause)。
1 表面看来,前者禁止政府帮助信仰,后者禁止政府惩罚信仰,目标似乎都是维护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但在实践中这两款却经常出现矛盾。
比如倘若政府对教会财产免税,那么这种豁免是否构成“建立宗教”?如果不对教会财产免税,“自由行使”是否因而受到影响?又比如,如果政府推广义务教育,对那些教义中不主张儿童接受过多教育的教派,比如Amish派,是否侵犯了他们的自由行使?而如果政府豁免Amish儿童不必接受义务教育,那么这种豁免是否又构成“建立宗教”?再比如,如果政府在军队中设立随军牧师,反对者会认为这违反建立条款,但是如果政府不设立随军牧师,那些无法得到牧师指导的信仰者又会认为这违反了自由行使条款。
矛盾的产生的原因似乎是以上对“建立宗教”的理解不限于政教合一、宣布国教,不限于国家与教会关系,而包括所有政府因为补助或豁免而对宗教产生的直接、间接的利益。
如果“建立宗教”的含义仅限于政教合一,则以上三例都不至于引发矛盾。
一个由文义上产生的不同解读,在汉语中不容易看清楚。
第一修正案中讲到不得立法设立宗教的时候,用的是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而不是the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这就出现了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政府不得建立任何宗教”;另一种理解是“政府不得只建立一种宗教”,也就是说,政府建立宗教是可以的,但不应局限于一种,对宗教的补助和豁免要一视同仁,不得厚此薄彼。
2第一种理解,就是所谓“分离论”(Separatism)。
这也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主导理论,在Everson v. Board of Education,330 U.S. 1(1947)一案中,布莱克法官回顾了制定宗教条款的历史;“这个国家一大部分早期定居者从欧洲来到这里,就是为了逃避那些强迫他们支持和加入政府支持的教会的法律的束缚。
与美洲殖民同时的那一个世纪和此前一个世纪,尽是国教决心保持它们的绝对政治和宗教最高权力而发动的动乱、内战和迫害。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运用政府支持的权力,天主教徒迫害新教徒,新教徒迫害天主教徒,一些新教派迫害另外一些新教派,受某种信仰影响的天主教徒迫害其他天主教徒,所有这些教派由时不时迫害犹太教徒。
……这些旧世界的做法被移植到美洲并开始疯长。
……这些做法变得如此司空见惯,使得那些热爱自由的殖民者由震惊而感到憎恶。
为支付牧师的薪酬、建造和维护教堂和教会财产而征的税又激发了他们的义愤。
我们在第一修正案里看到了这些感情的表达。
”布莱克法官着重讨论了1785-86年间,围绕弗吉尼亚议会是否要对征税支持州立教会的法律延期所发生的激烈争论。
麦迪逊和杰弗逊领导了反对征税的运动。
麦迪逊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请愿与抗议》一文,申述真正的信仰并不需要法律的支持,而政府建立宗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宗教迫害。
麦迪逊的抗议获得广泛支持,不但相关税法被取消,还促成了杰弗逊起草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的通过。
该法案申述,上帝创造了人思想的自由,用惩罚和负担来影响思想,只能造成人伪善和卑俗的习惯,是对上帝的计划的背离,因为上帝并不用对身体或思想的强制来宣传教义——上帝要做到这一点易如反掌——而是用教义对理性的影响来做到这一点3。
这里,布莱克法官对建立条款做严格分离的理解,把信仰自由作为思想自由来理解,认为信仰的基础是个人自愿的确信,所以这种理论也称为自愿论(voluntarism)。
布莱克法官说,“用杰弗逊的话说,反对立法建立宗教的条款意在’教会和国家之间竖起一道分离的墙’”。
第二种对建立条款的观点被称为“中立论”(Nonpreferentialism),这种观点认为在政府和宗教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墙,认为政府可以在不违反平等保护的情况下支持宗教,严格分离的观点认为建立条款要求对宗教和不信宗教不做区分,而中立论认为建立条款只要求对各个教派不做区分。
这种理解现在尚未在最高法院获得多数地位。
现任最高法院法官伦奎斯特在Wallace v. Jaffree,472 U.S.38(1985)一案判决中的异议意见是中立论的代表意见。
伦奎斯特认为Everson案的法庭意见,错误地把麦迪逊、杰弗逊在制定《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的意见当作麦迪逊在起草《权利法案》时的意见。
“就杰弗逊1789年在众议院时的作为所反映的思想,无可争辩的是,他认为该修正案是用来禁止建立一个全国性宗教,很有可能是为了防止歧视各教派。
他并不认为该修正案要求政府对信宗教和不信宗教一视同仁。
”也就是说,政府对宗教信仰的各种支持并不违反建立条款。
政府的中立应该存在于各宗教之间,而不应该存在于宗教与不信宗教之间,因为宗教条款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信仰比无信仰更应受到政府的保护。
二、建立条款与联邦制把第一修正案中的宗教条款读为两个分条款的方法,事实上是先把该条读成了两条,又把建立条款读成自由行使条款的从属条款,认为建立条款的目的,无非也是为了保证个人自由行使宗教。
这样的读法实际上是将整个宗教条款读为自由行使条款。
这种读法认为建立条款没有独立意义。
在14修正案通过之前,建立条款有时被理解为在宗教和言论问题上排除联邦立法权力,也就是说,国会不得立法建立宗教,是因为该权力为州所保留,排除国会权力是为了保存州权力。
包括第一修正案在内的权利法案通过之时,的确有几个州(包括马萨诸塞)像当时的英国那样有州立的宗教。
也就是说,建立条款可能被理解为仅仅是保障各州在建立宗教方面权力不被联邦侵犯,并不直接保障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对个人宗教权利的保护乃是各州宪法的内容。
这种对第一修正案的理解,是把第一修正案放在联邦制的框架中的理解。
南北内战后通过的第14修正案规定,各州不得无法律正当程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nor shall any State deprive any person of life,liberty,or property,without due process of law)。
不难证明,这一款中的自由一词,包括宗教的自由行使,这一款将州置于1791年权利法案限制之下。
也就是说,在14修正案之后,自由行使条款对国会的限制也扩及于州。
如果把整个宗教条款都读为自由行使条款,当然可以说宗教条款已经被14修正案所吸收。
但是,如果承认建立条款有独立的意义,那么现在也很难说建立条款被14修正案所吸收,即建立条款仍然可以理解为只限制联邦,并不限制各州。
尽管州立宗教在14修正案之前几十年已经事实上消亡,但是州其他形式的对宗教的支持,也可以争辩不算违反建立条款。
三、1787年宪法中的宗教检验条款建立条款的联邦制读法,使得我们注意到,禁止国会立法建立宗教,除了可能具有的保障个人宗教自由的意义外,还可能具有维护国家基本政制的意义。
也就是说,宗教问题,除了涉及个人权利,可能还会涉及国家政制(regime)。
1787年宪法中,关于宗教与政制的一处重要规定是第六条的“宗教检验”(religious test)条款。
该条规定:“以上提及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成员,合众国和各州所有行政和司法官员,都应宣誓或者代誓陈词支持本宪法;但决不能以宗教检验为担任合众国下任何官职和公职的条件。
”4和建立条款一样,我们也可以说宗教检验条款有保障个人宗教自由的意义。
因为有这一条保证了任何人不必为了服务国家而改变自己的个人信仰,或信仰自己本不信的东西。
这或许就是《联邦党人文集》第84篇中所说的“宪法本身就是权利法案”的一个体现5。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它对美国民主共和政制的意义。
美国宪法序言说“我们合众国人民……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建立本宪法”6,人民何以能够为自己的国制定宪法?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似乎比较突兀,因为当今世界各国在理论上不接受人民主权的,实在少之又少。
但在当时,人民通过民主共和的方式成立政府,自己统治自己,还处在实验当中。
人民历来只是统治者统治的对象。
《独立宣言》陈述了人民何以能够制定宪法的依据:“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人被创造时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创造者赋予他们一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7。
《独立宣言》所阐述的上帝、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如下:一、上帝创造了人,人创造了政府;人的创造者并不创造政府;二、上帝创造的人是拥有平等权利的人,上帝没有事先创造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三、人人平等意味着没有人能够宣称有自然地统治他人的权利,即使他们事实上比其他人更强;四、上帝并不直接保障人的权利,而把建立政府、保障权利的工作交给了人;四、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除此之外别无渊源。
或许这就是《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所说的“上帝的计划”:上帝并不统治,也不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统治,上帝只是创造,建立政府进行统治的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