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15
高一生物必修1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生物组:龚腾芳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课堂的主体。
在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从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达到能力的互补和提高。
对于学生,一方面已经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糖类的功能等知识,同时初步了解了细胞呼吸的知识,但对细胞怎样利用糖类还不清楚。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思维灵活,探究意识强,探究欲望高,但也有部分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不具备进行独立探究能力。
因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知道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理解细胞呼吸的本质;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认识酒精对生物细胞的伤害,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由于酵母菌细胞呼吸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本探究实验的教学重点放在实验设计与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四、设计思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探究活动。
针对普通高中的教学实际,本案例设计遵循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从探究走进科学,充分发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思索、质疑、探究和实践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教学基本过程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并引入探究→进行探究→提出结论→迁移拓展。
五、教学准备: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
人教版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教案——细胞呼吸●从容说课本节课内容需要约2课时完成。
第一节课为探究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
学生学过了ATP的知识,对于A TP作为能量的通货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要注意解决几个问题:了解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生物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检测实验结果;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等。
当问题明确后,学生探究的过程就会成为探究学习细胞呼吸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以及建立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比如在准备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等方面,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然后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可能的原因,将学习引向深入,为下面的概念学习铺设道路。
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和生成的产物,这样就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打下了基础。
然后从酵母菌转向其他生物,为学生介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通过学习细胞呼吸作用,让学生了解细胞呼吸的本质是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
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课本中相关的图文资料,说明这些事例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原理,再让学生联想其他事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广泛性。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和生成的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