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准则下苗木企业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下苗木企业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下苗木企业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下苗木企业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下苗木企业的会计核算

发送给朋友

目录 1 一、绿化苗木的会计核算特点

2 二、苗圃苗木的分类

3 三、苗圃苗木的确认与计量

4 四、苗圃会计核算的主要会计科目及其账务处理

园林绿化苗木行业由于利润可观,各类苗木生产、销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西部大开发、绿色奥运、彩色世博以及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苗木需求量猛增,进一步推动了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不少大型企业也开始投资苗圃生产,许多地区把苗木作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主要方向。至2004年底,全国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苗木库存达205多亿株,并呈快速发展趋势,绿化苗木产业在我国已成为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

绿化苗木作为一新兴产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有其独特的生产、销售方式,现有的会计制度、准则及核算办法,对该产业未明确规定相应的具体处理方法,导致绿化苗木企业会计业务处理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笔者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及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苗木行业的特点谈几点实践体会。

1 一、绿化苗木的会计核算特点

绿化苗木产品与一般企业产品不同,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在未出圃前,始终处于在产品状态,品种多(一般中型企业约有200个品种),且同一品种规格多样,数量也多,生产费用持续投入,月度间又不均衡,除购入各种苗木支出时可单独记入相应品种、规格采购成本外,日常管理的公共性抚育成本占很大一部分。

2、始终处于动态生长过程中,受自然气候影响大。如:二年生的苗木中会有一小部分比三年生的苗木规格大。抚育时间越长,区别越大,而苗木一般是按规格大小出售的。当年新栽植的苗木,有时成活率并不是很高。

3、面积大,费用繁杂,而且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常常对乔木、灌木、喜阳耐荫等品种进行套种。

4、绝大部分苗木并非整体或规律性出售,多数是根据客户需要零散出圃。苗圃地里的苗木会逐渐变得没有规律性,品种混杂,参差不齐,各地块间相互移补。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苗木成本核算的复杂性,核算工作量大,计算成本时难以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准确成本。在进行苗木成本核算时应统筹考虑其合理性及工作效率,根据职业判断,用经济、合理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对苗木成本进行追溯调整。

2 二、苗圃苗木的分类

新会计准则将生物资产定义为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苗木属于有生命的植物,属于生物资产。新准则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具备自我生长性,属于有生命的劳动手段,类似企业的固定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根据以上定义,亚布力红松经济林苗木培育有限公司苗圃

中造林绿化用苗木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种子林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公益林属于公益性生物资产。

3 三、苗圃苗木的确认与计量

我国《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f1)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该生物资产。(2)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人企业。(3)该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生物资产确认条件的苗木才能确认为公司的资产。苗木的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目前,苗木产业市场还很不规范,在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价标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及炒作性,价格起伏较大。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应按照成本模式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4 四、苗圃会计核算的主要会计科目及其账务处理

1、造林绿化用苗木的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

(1)外购的造林绿化用苗木,按应计人苗木成本的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苗(苗木费)”等,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科目;起苗销售前发生的抚育费等支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及相应明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2)自行播种培育的造林绿化用苗木,应按起苗销售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苗f种子费、工资)”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3)取得天然起源的造林绿化用苗木,应按名义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苗(苗木费)”,贷记“营业外收入”;起苗销售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苗f工资)”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4)苗木培育过程中发生的应归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费用,按应分配的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苗(生产成本分配),'等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

(5)苗木待出售时,应按其账面余额,借记“农产品”,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及相应明细科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苗木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

(6)苗木出售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人”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农产品”及相应明细科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苗木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

2、种子林的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

(1)外购的种子林,按购买价格、运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购买种子林的相关税费,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科目。

(2)自行播种培育的种子林,应按其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可采种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可采种时,转入成熟性生物资产,按转入时的账面价值,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3)盘盈的种子林,按同类成熟性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成

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4)已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种子林其后发生的管护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5)种子林作价转让时,按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生产陛生物资产”科目。种子林作价转让发生的净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成熟性生物资产净收益”;种子林作价转让发生的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净损失”,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6)企业对转入成熟性生物资产的种子林按月计提折旧,借记“生产成本”等科目,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3、公益林的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苗圃绿化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列入公益性生物资产核算。

(1)公益林郁闭成林时,按其账面余额,借记“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

(2)郁闭成林的公益林发生的管护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3)郁闭成林后的公益林转为种子林时,按其账面余额,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

(4)郁闭成林后的公益林转为可出售林木时,按其账面余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活动所依据的基础,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实际的国情,并更进一步地实现与国际趋同的思想所编制的。在2007年以后的实施期间,对我国的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我国企业带来很多机会,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如何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值得关注。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定义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连续地、系统地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其基本方法主要有设置账户和账簿、复式记录、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上的变化 (一)存货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存货成本的核算范围。新增的存货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取消了将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归入期间费用的规定。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缩小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新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发出存货的成本。这一变化一方面是为了与国际准则接轨,另一方面是由于后进先出法的固有局限性,其与货物的流转程序完全相反,不能提供特定收入与特定成本的良好配比,很少能反映出存货的特定金额,也难以反映出存货的正常周转情况。新准则在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规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调整,规定企业应该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规定,考虑存货持有的目的,判断该业务属于资产负债表日调整或非调整事项。若是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以资产负债表日取得最可靠的证据估计的售价为基础,对存货估计的售价和将要发生的成本进行调整。 (二)固定资产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考虑了以信用方式购入固定资产的时间价值因素其次在后续计量上,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允许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的预计处置费用以折现金额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将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后续支出确认为固定资产。新准则中规定,企业若发生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若符合固定资产确认的条件时,可以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并在大修理期间应当照体折旧。而在旧准则里,固定资产大修理产生的费用应于发生的时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且是根据不同的受益单位进行归类计入。 (三)借款费用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既包括固定资产,又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其次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既包括专门借款,又涉及一般借款新企业会计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扩大了资本化的范围,对存货成本的核算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对于那些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而言,按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核算出的成本可能会比按其他规定 核算出的成本要高得多;另一方面,借款费用通过资本化构成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在折旧方法不变的基础上将提高每期的折旧额,从而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存货成本。 (四)收入的主要变化 旧准则中规定,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收入,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且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新准则对此作出相应修改,规定企业通常在发出商品且办妥托收手续确认收入,对这个收入确认的规定更为严格。其次是,奖励积分的处理在旧准则未对此业务作出明确的规定,新准则补充了规定,应将奖励积分视为销售业务的可分割部分,对销售收入和劳务收入进行分配,并单独将奖励积分的公允价值确认为递延收益。 (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资产的入账价值更加合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价,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管以何种基础计价,不对收到补价所含收益或损失进行确认,而是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 1.会计内容更加完整。新准则中比较关注业务发生的实质,修正旧准则中不够科学合理的业务处理方法,使业务内容在整个会计核算过程中更为完整,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经营方向做出更为科学的判断。 2.信息披露更充分可靠。新准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对旧准则中未涉及到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正,提高了会计报告的准确性,能够为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依据,并根据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使决策更加科学、有效。 (二)在公允价值方面 在新会计准则下,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房地产等公允值变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进行核算时,企业应当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周雪梅 (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相关部门根据现有的市场环境及经济需求对2007年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与完善,相比旧准则,新准则中对科目所涵盖的范围也做出了更为科学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改变财务报表的各种数据,也使企业内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面临一定的转变与挑战。研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投资者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核算 周雪梅: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90 ··

新准则下减免税会计和税务处理分析

对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纳税人需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比如,在《企业会计制度》下,企业收到的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税后返还的增值税应计入“补贴收入”科目,但新《企业会计准则》则规定计入“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科目。由此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规定有别于《企业会计制度》。那么,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核算享受的各类税收优惠?核算方法与原《企业会计制度》又有那些显著区别?本文专题分析如下。一、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核算的特点在《企业会计制度》下,对于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应区分所享受优惠的性质、税种及所属期间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以下按税种分别分析如下。 1、增值税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税后返还”的增值税时,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补贴收入”;如果是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减免(法定减免)的增值税,则应作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贷记:“补贴收入”的会计处理。 必须注意的是,对直接减免和即征即退的增值税,应并入企业当年(税款所属年度)利润总额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对先征后退和先征税后返还的增值税,应并入企业实际收到返还或退税款年度的企业利润总额交纳企业所得税。 2、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实际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税后返还”的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时,如果属于当年度的减免税,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税金及附加”;如果是属于以前年度的减免税,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如果是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减免(法定减免)的则不作账务处理。 从上述分析可见,对于减免的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管是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还是不作账务处理,最终均是将免征的税款体现为收到退税款或不作帐务处理当年度的利润(即本年利润),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是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则不是增加当年度的利润。 3、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实际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税后返还”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时,如果是属于当年度的减免税,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管理费用”;如果是属于以前年度的减免税,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如果是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减免(法定减免)的则不作账务处理。 从上述分析可见,不管是计入“管理费用”还是不作账务处理,最终均是将免征的税款体现为收到退税款或不作帐务处理当年度的利润(即本年利润)。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是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则不是增加当年度的利润。 4、所得税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实行所得税先征后返(政策性减免)的企业,应先按照规定计提和缴纳企业所得税,在实际收到返还的所得税时再冲减收到退税款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作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但如果是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减免(法定减免)的则可以不作账务处理,从而直接将税前利润变成税后利润。不管是冲减收到退税款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还是不作账务处理,最终均是将减免的所得税体现为增加企业的税后留利。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减免的所得税是有指定用途的政策性减免,则企业应该将减免税额直接记入“资本公积”。 二、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内容摘要]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与企业战略管理具有理论一致性和实践一体性,代表了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的革命性影响和财务与会计之间的直接互动,必将使得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也随着新准则的实施而演化变迁。因此,新准则的执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管理方式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适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企业价值最大化;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

目录 一、绪论 (1) (一)文献综述 (1) (二)研究框架 (1) 二、新会计准则 (2) (一)新会计准则的概述 (2) (二)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2) 1.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2) 2.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2) 3.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治理的影响 (3) (三)新会计准则的层次划分 (3) (四)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3)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5) (一)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5) 1.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影响 (5) 2.对合理进行企业价值分配的影响 (5) (二)对财务治理的影响 (5) (三)对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一般框架的影响 (5) (四)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6) (五)对财务管理组织的影响 (6) (六)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 (7) (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7) (1)减缓企业利润波动的新会计准则 (7) (2)可以增加企业利润的新会计准则 (8) (3)可能减少企业利润的新会计准则——《股份支付》准则 (10) (4)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企业利润的新会计准则 (10) (八)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1) 1.会计准则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1) 2.新准则条件下会计控制中的问题 (12) 3.内部控制应对会计准则变化的对策 (12) (九)对企业服务与决策的影响 (14) (十)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14) 四、财务管理的变革: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察 (15)

新准则下减免税会计和税务处理分析

新准则下减免税会计和税务处理分析 2011-3-22 11:0互联网【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对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纳税人需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比如,在《企业会计制度》下,企业收到的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税后返还的增值税应计入“补贴收入”科目,但新《企业会计准则》则规定计入“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科目。由此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规定有别于《企业会计制度》。那么,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核算享受的各类税收优惠?核算方法与原《企业会计制度》又有那些显著区别? 一、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核算的特点 在《企业会计制度》下,对于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应区分所享受优惠的性质、税种及所属期间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以下按税种分别分析如下。 1、增值税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税后返还”的增值税时,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补贴收入”;如果是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减免(法定减免)的增值税,则应作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贷记:“补贴收入”的会计处理。 必须注意的是,对直接减免和即征即退的增值税,应并入企业当年(税款所属年度)利润总额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对先征后退和先征税后返还的增值税,应并入企业实际收到返还或退税款年度的企业利润总额交纳企业所得税。 2、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实际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税后返还”的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时,如果属于当年度的减免税,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税金及附加”;如果是属于以前年度的减免税,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如果是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减免(法定减免)的则不作账务处理。 从上述分析可见,对于减免的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管是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还是不作账务处理,最终均是将免征的税款体现为收到退税款或不作帐务处理当年度的利润(即本年利润),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是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则不是增加当年度的利润。 3、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实际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税后返还”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时,如果是属于当年度的减免税,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管理费用”;如果是属于以前年度的减免税,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如果是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减免(法定减免)的则不作账务处理。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影响 为促进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标签: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影响 新会计准则更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新会计准则顺应了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企业财务信息。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铸牢了基础。同时可比性的提高还会降低中国投资者了解境外上市公司的成本,有助于促进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力军,因此,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的和谐稳定,而这离不开制定一套新的更有效、更全面的会计标准。当前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也要通过制定规范的会计标准来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2.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我国搞经济体制改革,搞对外开放,一靠诚信,二靠法制。会计既与诚信有关,也与法制有关,是一个基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同时,新准则作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趋同标准和可比互通的统一信息平台,可以降低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我们的企业“请进来”和“走出去”。 3.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新准则着眼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新准则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着改进,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的全面系统规定,将大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推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绿化苗木的会计核算

绿化苗木的会计核算 园林绿化苗木行业由于利润可观,各类苗木生产、销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西部大开发、绿色奥运、彩色世博以及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苗木需求量猛增,进一步推动了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不少大型企业也开始投资苗圃生产,许多地区把苗木作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主要方向。至2004年底,全国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苗木库存达205多亿株,并呈快速发展趋势,绿化苗木产业在我国已成为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 绿化苗木作为一新兴产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有其独特的生产、销售方式,现有的会计制度、准则及核算办法,对该产业未明确规定相应的具体处理方法,导致绿化苗木企业会计业务处理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笔者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及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苗木行业的特点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绿化苗木的会计核算特点 绿化苗木产品与一般企业产品不同,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在未出圃前,始终处于在产品状态,品种多(一般中型企业约有200个品种),且同一品种规格多样,数量也多,生产费用持续投入,月度间又不均衡,除购入各种苗木支出时可单独记入相应品种、规格采购成本外,日常管理的公共性抚育成本占很大一部分。 2.始终处于动态生长过程中,受自然气候影响大。如:二年生的苗木中会有一小部分比三年生的苗木规格大。抚育时间越长,区别越大,而苗木一般是按规格大小出售的。当年新栽植的苗木,有时成活率并不是很高。 3.面积大,费用繁杂,而且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常常对乔木、灌木、喜阳耐荫等品种进行套种。 4.绝大部分苗木并非整体或规律性出售,多数是根据客户需要零散出圃。苗圃地里的苗木会逐渐变得没有规律性,品种混杂,参差不齐,各地块间相互移补。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苗木成本核算的复杂性,核算工作量大,计算成本时难以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准确成本。在进行苗木成本核算时应统筹考虑其合理性及工作效率,根据职业判断,用经济、合理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对苗木成本进行追溯调整。 二、绿化苗木生产成本的核算 (一)苗木成本的归集 绿化苗木生产按会计核算方式来说,应属于农业企业核算方式。根据《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农业活动是指农业企业对生物资产转化为农产品或其他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的管理。生物转化,指导致生物资产质量或数量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变、生产、繁殖的过程。生物资产应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将收获为农产品或为出售而持有的生物资产。根据以上定义,绿化苗木应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应当按实际成本入账。企业苗木成本核算应增设“待摊费用”、“农业生产成本”科目,核算农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新准则下前期差错的财税处理方法

新准则下前期差错的财税处理方法 高顿网校友情提示,最新喀什账务实务相关内容新准则下前期差错的财税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新准则取消了原有的“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的定义,增加了“前期差错”的定义。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一是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二是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新准则不涉及本期发生的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都是针对前期发生的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第二条规定,前期差错更正的纳税影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旧准则没有提及。 前期差错新旧政策的更正方法是一致的,只是新准则明确称为“追溯重述法”。 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处理,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旧准则作为当期损益计入“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 财税差异 会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计入本期净损益,其他相关项目也应作为本期数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为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规定处理。 而税法对会计差错的处理与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对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果发现时企业已经完成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会计上调整前期收益,税法上则调整本期收益;对于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漏计漏提费用、折旧等会计差错(非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且超过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会计上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的收益,而税法则不允许补扣,由此产生了永久性差异。 另外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在税务处理上,企业因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和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情况,在发现前期差错时,应按照税法规定重新计算前期应纳税所得额,向主管税务机关说明原因并重新申报,由主管税务机关按照税法规定进行处理,补征税款、退还税款、加收滞纳金等。对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退还。对因纳税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前述规定期限的限制。 所得税费用分析 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会计处理相对简单;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为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会计处理相对复杂,但需要明确以下事项: 1.注意区分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关键看税法和会计处理是否存在差异。如果调整的会计事项和税法处理是一致的,那么该事项涉及到所得税的影响一般是调整应交所得税;如果该调整事项会计和税法处理不一致,并且会计和税法形成了暂时性差异的,一般用递延所得税。

新会计准则最新下对盈余管理的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简述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 (二)盈余管理的产生原因 1.管理当局追求自身利于最大化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相应的利润调节方式,使企业利润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或者管理当局所期望的态势,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企业避税的考虑 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个人业主为了避税需要,也会在既定的会计准则及有关的法规下,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为,从事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3.债务合同的约束 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之一。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意在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而企业借款则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目标不一致,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

损害,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往往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接近违反规定条件时,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由这一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获利者往往是管理当局和股东,潜在受害者则是债权人。(三)盈余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1.盈余管理的类型分析 (1)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类型,尤其是受到政策限制和政府管制的中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润最大化的盈余管理模式。 (2)利润最小化:相对于利润最大化而言,实现利润最小化的盈余管理也有其用武之地。利润最小化通常是在企业盈利能力较高或规模较大时,为减少政治上受关注程度而采取的一种盈余管理策略。 (3)利润平滑:利润平滑时企业管理当局为是收益介于盈利下限与盈利上限之间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方式。采取原因主要是威力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其目的是给利益相关者造成一种企业稳定增长的态势,树立一种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企业形象,借以提升企业市场价值。 2.盈余管理的方法 (1)会计政策调节盈余水平:利润最大化以及利润平滑都是采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的结果,由于会计政策存在选择的空间,所以许多企业会借助于空间政策调节盈利水平。 (2)调节企业生产经营及交易活动:这是一种非会计的盈余管理方法。许多企业威力提高报告收益,可以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以减少折旧费用,可以推迟消费支出以增加当期收益,甚至有些企业还会创造交易,这些做法会对企业收益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3)关联交易调节会计结果: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这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 3.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1)利用收入调节利润 收入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借助收入的确认调节利润。具体手

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高雅杰 摘要:首先阐明了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意义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变化,重点研究了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意义;变化;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正向着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为更准确地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完善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市场的运行,财政部发布实施新会计准则。 1 会计准则的概述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基本准则,二是具体准则,三是应用指南。基本准则是最大的原则,是准则中的准则,也是在起草具体准则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它驾驭着所有具体准则。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基础上,发布了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会计实务中一些要点、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规范,属于操作层面的规定。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 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意义 2.1 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及保护社会公众利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新会计准则着眼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新准则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的全面系统规定,大大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效地维护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推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2.2 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资本市场投资价值。对于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3.1 基本准则方面 对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及财务报告目标的修改。首先是对适用范围的修改,原基本准

新准则下苗木企业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下苗木企业的会计核算 目录 1 一、绿化苗木的会计核算特点 2 二、苗圃苗木的分类 3 三、苗圃苗木的确认与计量 4 四、苗圃会计核算的主要会计科目及其账务处理 园林绿化苗木行业由于利润可观,各类苗木生产、销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西部大开发、绿色奥运、彩色世博以及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苗木需求量猛增,进一步推动了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不少大型企业也开始投资苗圃生产,许多地区把苗木作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主要方向。至2004年底,全国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苗木库存达205多亿株,并呈快速发展趋势,绿化苗木产业在我国已成为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绿化苗木作为一新兴产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有其独特的生产、销售方式,现有的会计制度、准则及核算办法,对该产业未明确规定相应的具体处理方法,导致绿化苗木企业会计业务处理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笔者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及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苗木行业的特点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绿化苗木的会计核算特点 绿化苗木产品与一般企业产品不同,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在未出圃前,始终处于在产品状态,品种多(一般中型企业约有200个品种),且同一品种规格多样,数量也多,生产费用持续投入,月度间又不均衡,除购入各种苗木支出时可单独记入相应品种、规格采购成本外,日常管理的公共性抚育成本占很大一部分。 2、始终处于动态生长过程中,受自然气候影响大。如:二年生的苗木中会有一小部分比三年生的苗木规格大。抚育时间越长,区别越大,而苗木一般是按规格大小出售的。当年新栽植的苗木,有时成活率并不是很高。 3、面积大,费用繁杂,而且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常常对乔木、灌木、喜阳耐荫等品种进行套种。 4、绝大部分苗木并非整体或规律性出售,多数是根据客户需要零散出圃。苗圃地里的苗木会逐渐变得没有规律性,品种混杂,参差不齐,各地块间相互移补。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苗木成本核算的复杂性,核算工作量大,计算成本时难以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准确成本。在进行苗木成本核算时应统筹考虑其合理性及工作效率,根据职业判断,用经济、合理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对苗木成本进行追溯调整。 二、苗圃苗木的分类 新会计准则将生物资产定义为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苗木属于有生命的植物,属于生物资产。新准则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具备自我生长性,属于有生命的劳动手段,类似企业的固定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根据以上定义,亚布力红松经济林苗木培育有限公司苗圃中造林绿化用苗木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种子林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公益林属于公益性生物资产。 三、苗圃苗木的确认与计量 我国《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该生物资产。(2)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人企业。(3)该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生物资产确认条件的苗木才能确认为公司的资产。苗木的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目前,苗木产业市场还很不规范,在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价标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及炒作性,价格起伏较大。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应按照成本模式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新税法下新准则对亏损弥补的会计处理

新税法下新准则对亏损弥补的会计处理 一、亏损的界定如果当年按会计准则计算的本年利润为负数,即为会计上讲的“亏损”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所称亏损,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 二、亏损弥补的新旧税法处理新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十八条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新法对投资收益的免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第三项免税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税。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三条规定,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旧税法:《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国税总局下发的《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文件则规定,新申报表在纳税调整时先不将投资收益还原,待纳税调整弥补亏损后,再加上应补税投资收益已缴所得税额[投资收益÷(1-被投资企业适用税率)×被投资企业适用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新旧税法差别: 1、新税法将投资收益作为免税收入,不再遵从国税发[2006]56号文的规定; 2、原申报表根据税收政策,将免税所得列入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亏损后减除,将减免所得税额列入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后减除,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弥补亏损后,没有所得额的话将不再计算减除,不能扩大当年度亏损额。 新申报表根据新所得税法规定则将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减免税项目所得、加计扣除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直接计入纳税调减项目,在“纳税调整后所得”之前扣除。这样无论企业是否有利润和所得,这些项目都可以在当年作为税前扣除,直接减少所得额或扩大当年度亏损。 3、对境外所得弥亏有别。新申报表在主表计算“纳税调整后所得”之前有一栏“加: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这说明,境外所得可以境内亏损,但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 而原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境外业务之间的盈亏可以互相弥补,但企业境内外之间的盈亏不得相互弥补。

苗木成本核算

一、生物性资产的概念及特征 生物性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生物。生物性资产可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本文主要介绍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苗木花卉、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它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生产的特殊农业资产,有其自身的生产繁殖、生长发育、死亡消失的自然规律,除具有一般资产的共性外,具有其特殊性。 二、科目设置: 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三、核算流程: 苗木母本在“生产性生物资产”中核算,购进时按取得成本入账,生产性生物资产分两个科目核算,“生产性生物资产-母本”核算母本在购进时的成本,“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管护费用”核算可出售或嫁接的苗木枝丫未使用前的各项费用,如人工、肥料、累计折旧等管护费用;苗木枝丫在出售或扦插时将管护费用按支数结转销售成本; 账务处理如下: (1)购进时,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母本”

贷:银行存款等 (2)发生管护费用时,借:“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管护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现金、累计折旧等 (3)出售时,借:银行存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 结转成本时,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管护费用 (4)自行扦插,借:农业生产成本-消耗性生物资产 贷: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管护费用 四、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其他苗木作“消耗性生物资产”核算,购进时按取得的成本入账,期间发生的培育和管护费用作“农业生产成本-消耗性生物资产-人工、机械等”明细分类核算。待达到可出售状态时转入“消耗性生物资产”。费用分配按工时和品牌价值等综合因素考虑。 (1)购进时,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贷:银行存款等 (2)发生养护费用时,借:农业生产成本-消耗性生物资产-人工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现金、累计折旧等 (3) 待达到可出售状态时,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建筑合同新准则下涉及的税务及会计处理问题

编号:_______________ 本资料为word 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建筑合同新准则下涉及的税务及会计处理问题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 义务,同时阐述确定的时间内达成约定的承诺结果。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 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新收入准则米用了“五步法”收入确认模型来确认和计量收 入,不再区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建造合同等具体交易形式, 而是按照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来确认收入。在“五步法”收入模 型下, 建造合同的会计核算也发生变化,体现在新增了几个重 要的会计科目以及具体的核算方法上。 一、新增的会计科目 1、“合同资产”。本科目核算企业已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 收取对价的权利。企业在客户实际支付合同对价或在该对价到 期应付之 前,已经向客户转让了商品的,应当按因已转让商品 而有权收取的对价金额,借记本科目或“应收账款”科目,贷记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务收入”等科目;企业取得无条件收款权时, 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本科目。涉及增值税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 理。 2、“合同负债”。本科目核算企业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 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义务。企业在向客户转让商品之前, 客户已 经支付了合同对价或企业已经取得了无条件收取合同对价权 利的,企业应当在客户实际支付款项与到期应支付款项孰早时 点,按照该已收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 收票据”等科目,货记本科目;企业向客户转让相关商品时,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研究(一)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研究(一)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现出国际趋同的同时,也给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显著的就是引入公允价值,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空前扩大,留给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也相应地扩大。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准则制定者的意图,而且提供的会计信息也要对企业经营提供更强的决策参考。本文就是在研究新准则体系会计职业判断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新准则体系内的会计职业判断空间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为企业的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提供一个适度盈余管理的平台。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盈余管理也称利润管理,是近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诸多不同意见。权威的定义有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Schipper,1989)曾在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文章中提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该定义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私人利益的满足。美国会计学家斯可特(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许可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该定义是狭义的,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此外,美国前证监会主席莱维特(ArthurLevitt,1998)对盈余管理现象表示担忧,认为盈余管理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参与者之间违背市场原则的游戏,将给美国财务报告系统造成很坏的影响。管理当局滥用“巨额冲销”的方式来调整费用正在威胁着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之间不易区分的地带称之为“灰色地带”。该定义是广义的盈余管理概念。本研究将盈余管理界定在狭义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方法概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归类为以下几种: 第一,对会计原则的选择与运用。比如:(1)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即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2)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重要性原则认为,对微不足道的项目则不值得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和报告。企业可以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中的重要性原则通过增加或减少认为不重要的会计数据来进行盈余管理。 第二,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用。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企业一般要处于盈余管理的角度,站在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角度进行选择,但是会计政策一旦选用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会计估计的时点和数量以及关联方交易的判断也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实务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结合管理层的意图和公司发展所处的客观环境,从做大盈余、均衡盈余、做小盈余以及除垢之中选择合适的盈余管理方式。二、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对盈余管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的各种表述,本文将会计职业判断定义为“具有会计专业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会计人员,基于客观的、谨慎的、正直的态度,本着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高度负责并为之提供高质量信息的职业精神,在会计职业标准的框架内或是会计职业标准制定机构的意思指引下,通过识别、计算、分析、比较或是咨询等方法,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所做的裁决与断定的思维过程”。虽然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都是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所做的判断,但是会计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第一,主体不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而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 第二,目的不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管理当局的私人利益,但受益者和利益表现非常复杂,通常有报酬计划、债务契约、政治成本三大动机,也有我国现阶段公开上市发行股票、配股、避免处罚、炒作股票等动机。而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尊重客观事实,

新会计准则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潮流,2006年2月15日,我国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提前执行,实施范围力争不久涵盖我国大中型企业。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总体目标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有关部门和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共同的基本标准。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组成。三个层次逐级递进,互相配合、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1.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是准则的准则,它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基本准则规定了整个准则体系的目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假设和前提条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财务会计报告的总体要求等内容。 2. 38项具体会计准则 38项具体会计准则既有普遍适用的一般业务准则,又有兼顾特色的特殊行业或业务准则,还有专门规范财务报告问题的报告准则;从准则项目看,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的16项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8项准则,覆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从各项准则的有机联系看,一环扣一环,衔接有序,规定一致,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促进了各项经济业务的顺利进行和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一般分类如下: (1)一般业务准则。一般业务准则规范各类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No.1存货 、No.2长期 董学秀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 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 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并体现了中国特色,首次 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 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 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会计准 则的突出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 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董学秀,经济学硕士,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