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恙虫病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0.46 KB
- 文档页数:2
缩句:______3.(3)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
改为“把”字句:______改为“被”字句:______7. 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1)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
(王安石)2.(2)______,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3.(3)山一程,______,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
(纳兰性德)8. 给句子排序______真像一个大花园!______特别是夏天,菜地里可好看哪!______他常和警卫员一同挖地、播种、浇水。
______有碧绿的黄瓜、嫩嫩的扁豆、紫色的茄子……______菜长得很好,每年能收很多菜。
______我爷爷在屋子边开垦出一块菜地。
9. 能说会道。
(放学后,明明看见刚刚在学校门口的地摊上买不合格的零食吃,明明上前劝说刚刚)明明:“______”刚刚:“这里的零食便宜又好吃。
我看到很多人在这买,所以我也来买了。
”明明:“______”刚刚:“我知道了。
谢谢你告诉我这些食品安全的知识。
那你是在哪里买好吃又卫生的零食呢?”明明:“______”刚刚:“谢谢,我以后不去这些地方乱买吃的东西了。
”10. 辨字组词。
底______ 柜______ 轿______ 篱______ 浸______抵______ 距______ 娇______ 璃______ 侵______11.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孤苦伶______ 一______不染引人注______ 盛气______人捧______大笑若无其______ 目不______接四平______稳二、阅读理解(30分)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句改变人生的耳语12岁的少年因患眼疾成了盲人。
他整天闷闷不乐,到最后,他甚至用绝食来抗议命运对他的不公……母亲开导他、劝慰他,得到的却是他声嘶力竭的咆哮:“这么美的世界,我却再也看不见……这一生,我除了在黑暗中无声无息地死去_____还能做什么_____我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_____”这时,寡言少语的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附在他耳边说了一句悄悄话。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
概述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病因
(一)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
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
症状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一)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
(二)焦痂及溃疡为本病特征。
(三)淋巴结肿大: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肿大。
(四)皮疹。
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减少。
2.血清学检查:(1)外斐氏反应。
(2)补体结合试验。
(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3.病原体分离。
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二)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
50例恙虫病临床特征分析发表时间:2017-09-13T16:36:45.84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作者:李华[导读] 容易造成误诊,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地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后明确诊断,以便及早治疗,减轻影响。
云南省永善县码口卫生院儿科 657311摘要:目的:对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
方法:将50例恙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
结果:分析后,恙虫病的潜伏期为1-3周,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特征性皮损为皮肤焦痂,好发顺序为阴囊、腹股沟、脐周,乳头区、四肢、胸背部和头颈部。
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患者症状表现不一,皮肤溃疡焦痂性损害是恙虫病特征性的皮肤表现,该病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因此应及早治疗。
关键词:恙虫病;临床特征;分析恙虫病又叫丛林斑疹伤寒,是由于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较为流行,有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新增恙虫病患者有100多万,而我国也属于恙虫病的重点疫情区域。
当发生恙虫病时,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头晕、乏力、畏寒、全身酸痛、咳嗽胃肠道症状,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若不能及时治疗则会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心肌炎、感染性休克、脑膜脑炎等多系统疾病,严重时导致死亡,临床调查显示其致死率约为6%[1]。
因此对于恙虫病进行详细地了解,有利于日常的预防。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选取50例恙虫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为2014年3月-2016年11月,男、女性分别为24例,26例,年龄4-65岁,平均年龄(32.8±1.7)岁,病程2-3周,平均病程(1.8±0.7)周。
纳入标准:本地的发病时间是6月-11月,随着气温和湿度的增高发病增加,反之降低,高海拔地区发病较低海拔地区发病晚、时间短和病例少,病人都有林地居住活动史;起病较急,有发热、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器官功能障碍;有较为明显的皮损;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效价1∶160以上,或者在疾病治疗中隔周检查,外裴反应效价升高4倍以上[2]。
恙虫病45例临床特征分析赵玉磊;张晓荣;杨玉花;田婷;张汝芝【摘要】目的::分析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在我科就诊的45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潜伏期1~3周。
主要表现发热(100.00%,45/45)、头痛(28.89%,13/45)、肌痛(55.56%,25/45)、皮损(100.00%,45/45)、疲倦(71.11%,32/45)、胃肠道症状(35.55%,16/45)。
37例(82.22%)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红斑和斑丘疹。
特征性皮损是所有患者出现焦痂,好发于胸部(28.89%,13/45)、腹部(24.44%,11/45)、腋下(11.11%,5/45)和外阴(8.89%,4/45)。
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皮肤焦痂溃疡性损害是本病的特征性皮肤表现。
%Objective:To characte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scrub typhus. Methods:Clinical data in 45 patients with scrub typhus diagnosed from August 2012 to March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Incubation period was 3 weeks in the series of the patient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fever in 45 patients (100.00%), headache in 13 (28.89%), myalgia in 25 (55.56%),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in 45 (100.00%), fatigue in 32 (71.11%) an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16 (35.55%). Macular/maculo-papular lesions on the trunk and limbs were seen in 37 patients (82.22%). The most characterized skin lesion was black eschar, mainly in chest in 13 patients ( 28. 89%) , abdomen in 11 ( 24. 44%) , axillae in 5 (11.11%) and perineum in 4 (48.89%).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crub typhus vary and the most useful clue in the diagnosis of scrub typhus is the eschar lesion.【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6(032)011【总页数】3页(P669-671)【关键词】丛林斑疹伤寒;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作者】赵玉磊;张晓荣;杨玉花;田婷;张汝芝【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江苏常州,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皮肤科,江苏南京,210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江苏常州,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江苏常州,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江苏常州,213003【正文语种】中文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以恙螨幼虫为媒介的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Ot)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地区,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新发患者[1]。
恙虫病34例临床分析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
属于国家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本病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恙螨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现将我科2013年11月-2016年11月住院的34例恙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做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4例患者:2013年7例,2014年8例,2015年8例,2016年11例;住院时间10月9例,11月23例,12月2例;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35~87岁,平均60.7岁,患者为农民及水产养殖者。
1.2 诊断标准患者的诊断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拟定的诊断标准[1]:①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3周内到过恙虫病流行区,在流行季节有田间劳动、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
②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颜面潮红、焦痂或溃疡、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数多减少或正常,重型患者及有并发症时可增多;血清学检查变形杆菌OXk凝结反应(外-斐反应)为诊断提供依据,效价在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病原学检查包括病原体分离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以上具备其中3项可作恙虫病诊断。
1.3 临床表现1.3.1发热100%(34/34),体温均在39℃以上,多为稽留热型,个别为弛张热或不规则型,伴有畏寒、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
1.3.2淋巴结肿大88%(30/34),多见于腹股沟、腋下、耳后,尤以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甚,半数患者有疼痛和压痛。
1.3.3焦痂67.6%(23/34),溃疡14.7%(5/34),为本病之特征,对临床诊断最具价值,多为单发,本组只有3例多发。
焦痂黑色,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10mm,其边缘突起,如堤围状,周围有红晕,未见继发感染。
恙虫病30例临床分析目的总结30例恙虫病诊治的临床经验,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
方法对30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而延误病情,故对该病早期诊断极为关键。
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标签:恙虫病;氯霉素;误诊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疫源性传染病。
该病起病急,严重者可因心肺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而且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而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科自2007年7月至2009月8月收治30例恙虫病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
年龄18-70岁,中位年龄40岁,以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
发病前均有确草地坐卧史或野外作业史。
发病季节均在5-11月,其中7-9月发病22例,约占73﹪,起病就诊时间3-15天,平均(7±5)天。
1.2 研究方法收集30例恙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资料及治疗经过、转归和误诊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2.1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均在38.5-40.3℃,热程5-20天,平均(10±3)天。
其中腹痛、腹泻5例(17﹪);咳痰、咳痰10例(33﹪);呼吸困难、心悸2例(6.7﹪);疲乏、食欲减退2例(6.7﹪);头疼5例(占16.7﹪);浅表淋巴结肿大5例(17﹪);焦痂28例(93﹪),其中腋窝及腹股沟各10例,颈后6例,乳房周围4例,外生殖器5例,腰臀部3例。
皮疹2例,表现为全身皮肤类圆形淡红色丘疹。
心动过速2例。
2.2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8例,最高15.7×109/L,N82.3﹪.其余的白细胞总数均在正常范围,但中性粒细胞总数均偏低。
血小板减少25例,在(56-95)×109/L之间。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
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等。
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预防措施以灭鼠为主,消灭恙螨滋生地。
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接种疫苗。
治疗可用氯霉素和四环素。
基本概述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常侵犯肺部引起肺炎等病变。
病因(一)发病原因户外活动的人被恙螨叮咬,而感染立克次体。
肺是恙虫病常侵犯的脏器之一。
(二)发病机制立克次体先在皮肤受损处繁殖,形成皮肤局部病变,有特殊溃疡及结痂。
继而侵入血液及淋巴系统,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和血栓形成。
毒血症在全身各器官可引起功能障碍和病损,甚至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在肺部可表现为间质肺炎,也可有肺泡炎、支气管炎、胸膜腔积液等表现。
症状体征恙虫病的肺部表现多种多样。
瞿氏的31例中咳嗽20例,大多为轻咳,咳痰16例,多为咳少量的黏痰,呼吸困难7例,发绀4例,肺部啰音15例,其中湿啰音14例,1例为干湿音。
曾氏等的报道中还有咯血者4例。
从胸片可见到病变的类型及范围。
瞿氏的30例资料中双下肺间质炎症改变14例(伴斜裂增厚1例,双肋膈角变钝1例),单侧肺炎改变7例(累及胸膜3例),双侧肺炎改变9例(累及胸膜3例),其中1例胸部CT检查为双下肺絮状模糊影。
曾氏的41例双肺纹理增粗模糊,并有两肺弥漫性或局限性浸润,以两下肺为著,病变呈云雾状,密度均匀阴影。
一侧肋膈角变钝3例,伴中等胸腔积液1例,心包积液1例。
有必要指出恙虫病的肺部损害轻重程度大有区别。
有的患者仅从胸片上判断肺部受损,确无相应的症状,如吴氏报告的2例那样。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
恙虫病是由恙虫叮咬传播,是一种热带病。
随着热带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世界各地恙虫病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和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对疾病防治和治疗至关重要。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呕吐、皮疹等。
大多数病例的病情轻微,但在某些人群中(包括老年人、儿童和免疫缺陷人群)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脑炎、出血等。
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年龄、病程、治疗效果等因素。
病情的严重程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包括病程长、高烧、皮疹、出血等。
严重病例的年龄一般较老,经常伴随有并发症,如肺炎、肺水肿、败血症等疾病。
病程长的病例通常伴随有其他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常常需要进行复杂的治疗。
治疗效果一般反映病人的免疫状态,如果患者的免疫状态受损,则治疗难度较大,效果不佳。
防止恙虫病的传播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
公众应该避免在恙虫活动的区域内的采摘、露营和进行户外娱乐等活动。
在外活动时,穿长衣长裤、轻色衣物,并可在衣物上涂抹驱虫剂,用防虫药品涂抹皮肤暴露部位,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
在恙虫病疫情高发期,应加强卫生宣传工作,告知公众如何预防恙虫病的传播,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在家休息、饮食清淡、保持室内通风等。
综上所述,恙虫病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公众应加强卫生意识,做好预防措施,并对疾病的临床特征和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有一定了解,以便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
恙虫病立克次体病38例临床诊疗分析【摘要】目的:观察38例恙虫病立克次体病临床诊断、治疗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对本组患者实施外斐反应检测、肥达氏反应、肝功能、血常规、心肌酶检测,确诊疾病后对其中的30例实施阿奇霉素治疗,其中3例采取红霉素治疗,剩余的5例患者实施左氧氟沙星治疗。
结果:本组的38例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在1~3天,住院时间为1~11天,平均住院时间为6.2天。
结论:恙虫病立克次体病会有相对隐蔽的焦痂出现在皮肤上,实施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异性不高,在诊断病情中存在较高难度。
在确诊恙虫病立克次体病后应该马上用抗生素干预,如果存在高热应该实施无力降低,如有需要可进行退热药治疗。
【关键词】诊断;恙虫病立克次体病;治疗;发热症状;分析恙虫病立克次体病是一种恙虫病东方体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为鼠类,同时广泛传播的途径为恙螨幼虫的叮咬[1]。
在临床中,诊断该病以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发热、皮肤焦痂为依据。
其基本病理特点是器官急性间质炎、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血管炎,引起实质器官发生坏死、水肿、充血、细胞变性,而且该类患者的皮疹出现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如果体检过程中没有进行细致查看易出现漏诊、误诊[2]。
本研究分析38例恙虫病立克次体病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研究中的38例患者选取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3~86岁,平均年龄(56.35±0.14)岁。
38例患者存在野外钓鱼、田间劳作等流行病学史。
1.2 临床表现全部患者中都存在38~40℃的发热症状,都使用过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病毒类药物治疗,但是没有效果,发热时间最少2天,最多半个月,其中34例存在典型的皮肤溃疡或焦痂(其中胸腹部、腋窝、前臂、腹股沟、阴囊、右肩部、右下肢皮肤出现溃疡或焦痂者分别为20例、6例、2例、2例、2例、2例),出现皮疹患者13例,为充血性斑丘疹,在躯干部,特别是前胸部较多;出现头痛症状者15例;出现腹泻症状者6例;出现咳嗽症状者14例;出现淋巴结肿大者9例;出现肺炎患者2例。
恙虫病40例临床诊治分析
张万发;江永平;沙朝江
【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我部位于热带山岳丛林地,气候炎热湿度大,是我国恙虫病的多发地区之一,我院从1990年初至1993年底共收治恙虫病40例,结果全部治愈,疗效满意,现将
临床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31例、女9例,男:女为3.45:1;年龄2~51岁,16~30岁占80%;农民34例,市民6例。
诊断依据病人有户外活动史,典型的临床表现或外斐试验阳性确诊。
【总页数】2页(P214-215)
【作者】张万发;江永平;沙朝江
【作者单位】解放军35552部队医院;解放军35552部队医院云南江城665900;
云南江城665900;云南江城665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3.2
【相关文献】
1.儿童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88例临床诊治分析 [J], 梭飘
2.恙虫病并肺部合并症40例临床分析 [J], 杨建梅
3.儿童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176例临床诊治分析 [J],
4.32例恙虫病临床诊治分析 [J], 张昶
5.53例恙虫病临床诊治分析 [J], 邓美云;廖献彩;蔡孙淑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贺州地区40例儿童恙虫病临床回顾分析摘要】目的恙虫病由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发热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为传染源,恙螨为传播煤价,南方地区因为温热潮湿多发,常年有散发,因发病临床表现多样,及常合并有多脏器功能损害,比较容易误诊、漏诊,为了解贺州地区恙虫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予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恙虫病儿童误诊【中图分类号】R5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065-021 临床资料1.1 40例恙虫病患儿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2年9月入住治者,所有患者均在院外当地诊治过,未能做出准确性诊断,其中男20例,女20例,最小5个半月,最大13岁,年龄1.5月~13岁。
其中5月~1岁5例,>1~3岁8例,>3~6岁14例,>6~14岁13例,40例均为农村患儿,居住周围有草坡或林地,感染时间2~11月,主要集中在6至9月份,7月份较集中,占9例,占全部病例22%。
除5例年龄较小,无能力独立野外活动,其他均有野外独立活动能力,有野外草地林地接触史。
门诊误诊为上感1例,肺炎7例,川崎病1例,扁桃体炎1例,再生障性贫血、地中海贫血1例,发热查因9例,腹水1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
入院后24小时仍有1例误诊急性咽炎,4例诊肺炎,1例误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1.2 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除一病例外均有发热,最短1天,最长20天,多为弛张热,稽留热或不规则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重症表现为浮肿,腹胀,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焦痂或溃疡的患者,大部分发生于阴囊、腋窝、腹股沟、胸肩部,及脐凹等处。
有咳嗽、呼吸道症状伴肺部罗音24例(60%);消化道症状4例(10%),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伴头痛6例(15%);抽搐1例(2.5%)。
1.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13例(50%),正常者7例(19.2%),8例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20%),7例(50%)血小板低于正常。
恙虫病40例临床治疗分析
秦海萍
【期刊名称】《职业与健康》
【年(卷),期】1999(15)11
【摘要】恙虫病(Tsutsugamushi)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我国南
方有16个省、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在我们北方地区也有小的流行,现将1998年9、10月两月期间确诊的40例恙虫病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们1998年9~月月共收住院治疗恙虫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男女比为1.86:1。
年龄0~3岁。
【总页数】1页(P40-40)
【关键词】恙虫病;治疗;诊断;临床分析
【作者】秦海萍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唐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3.2
【相关文献】
1.阿奇霉素治疗恙虫病79例临床分析 [J], 徐华侨;王昱;陈顺光
2.临床药师参与1例恙虫病合并脑出血患者治疗分析 [J], 盛飞凤;庄另发;王铁桥;
肖大立;赖莎
3.氯霉素治疗恙虫病合并肺炎92例临床分析 [J], 龙有珠
4.多西环素与氯霉素治疗恙虫病临床分析 [J], 陈华光
5.恙虫病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分析 [J], 李其钧;陈慧翠;陈佩敏;安良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