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5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螨传播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其临床特征和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如下:
临床特征:
1.发热:恙虫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发热,通常持续3至5天。
发热可突然发生,温度可高达40℃。
2.皮疹:恙虫病患者常出现皮疹,最初出现在手腕、足踝或上臂等附近部位,然后波及全身,通常持续1至2天。
3.头痛、肌肉疼痛:恙虫病患者常常感到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痛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肌肉无力。
4.全身症状:恙虫病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
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1. 年龄:婴幼儿和老年人容易发生恙虫病,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
2. 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恙虫病。
3. 孕妇:孕妇感染恙虫病会影响胎儿的健康,甚至导致流产、早产,因此需格外关注。
4. 病程:恙虫病的病程越长,发生重症病例的风险越高。
5. 其他疾病:患有其他疾病的人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容易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增加恙虫病的危险性。
总之,及早发现和治疗恙虫病,避免可能的危险因素,以及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恙虫病的关键。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恙虫病是由受感染的恙蜱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临床特征和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诊断和治疗该病。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症状:恙虫病在感染初期往往会出现皮肤症状,如局部红肿、疼痛和瘙痒。
受感染的部位可能会出现红斑、水疱和溃疡等症状,感染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多个病灶。
2. 淋巴结症状:恙虫病在初期感染后,淋巴结往往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和疼痛。
肿胀的淋巴结常常是蜷缩在感染部位附近的,且常常是对称性的。
3. 全身症状:感染初期的恙虫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
这些症状一般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
4. 神经系统症状:恙虫病在感染后一段时间内,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肌肉无力、手脚麻木等。
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和脑脊髓炎等。
1. 年龄:年龄是影响恙虫病重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较弱,往往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出现重症病例。
2. 感染株:不同的感染株具有不同的毒力,一些高毒力的株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病情。
感染株的类型也影响恙虫病的严重程度。
3. 免疫状态:免疫系统的状态对恙虫病的病情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免疫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重症病例,如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等。
4. 治疗及时性:及早发现和治疗恙虫病是避免出现重症病例的重要因素。
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恙虫病可能会进展为更严重的病情。
5. 伴发病情:一些伴发病情,如脑膜炎、心肌炎等也可能会增加恙虫病患者出现重症的风险。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和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包括皮肤症状、淋巴结症状、全身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年龄、感染株、免疫状态、治疗及时性、伴发病情等因素。
了解这些特征和危险因素,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诊断和治疗恙虫病,减少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
恙虫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症状,起病急骤,病程短暂,一般
为1-2周。
恙虫病常见的皮疹类型有三种:斑丘疹型、斑疹型和腺样体型。
其中,斑疹型
最为常见,表现为病人的手掌、足底、手臂内侧等处出现直径为数毫米至1厘米的红色疹子,疹子有时呈环形分布。
鲜红的疹子通常随着病程的进展而逐渐消退,变为暗红色或咖
啡色,之后褪色。
恙虫病体内病毒载量会随着临床症状的消退而下降,并最终被清除。
重症恙虫病病例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高血压、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肝病、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等。
此外,重症病例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急
性呼吸道综合征、出血热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恙虫病并发症的风险,若病人的体温
持续高热、起疹子数量持续增加或荨麻疹出现,应立即就诊。
在医院中,对于严重病例,
可能需要进行干预治疗,如血浆置换、肾上腺素类药物、氧疗等。
总之,对于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需要引起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关注。
足够的预防措施、及时的就诊和治疗都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30例恙虫病的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恙虫病的临床诊断、并发症、治疗、愈后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住院恙虫病例30例诊断治疗。
结果我市为恙虫病高发区,常年可见,雨季明显,易误诊并发症多,诊断明确后临床用药安全,治疗有效,随访无复发。
结论恙虫病是临床较易误诊的一种急性地方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为恙虫病立克次体,啮齿类为主要的传染源,恙虫的幼虫是传染此病的媒介,立克次体经恙虫幼虫的叮咬而侵入人体,将病症传染给人。
临床上以高热、毒血病、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关键词】恙虫病发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氯霉素1 引言恙虫病以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1],但其临床表现多样性,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伤寒、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本文对近期到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恙虫病患者进行分析回顾。
2 临床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 30例恙虫病患者均为住院治疗,其中20例为初诊者,10例为到其他诊所或医院诊治过而被误诊者。
30例恙虫病患者8例为学生,20例为菜农或农民,2例为居民。
发病季节:5月2例、6月3例、7月10例、8月12例、9月2例、10月1例,其中以7-8月份发病最多为22例,约占发病人数的73%。
2.2临床表现潜伏期4-21日,一般为14日,在此期间病人可无任何症状,14日前后开始发病,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在1-2d内达39-40℃以上。
30例恙虫病患者发病均较急骤,以畏寒、发热为首发症状,其中体温39℃以上22例,多呈弛张热型,体温在38-39℃之间8例,寒战28例,剧烈头痛26例,四肢酸痛29例,咽部充血20例,扁桃体肿大16例,恶心10例,呕吐6例、咳喇18例,结膜充血28例,谵妄2例。
30例中有28例有接触草丛病史,有27例病人皮肤发现焦痂,3例发现溃疡。
焦痂或溃疡的直径多在0.3-0.4cm或0.5-0.6cm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焦黑色,边缘稍隆起,如堤围状,周围有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无痛痒感,也无渗液。
恙虫病30例临床分析目的总结30例恙虫病诊治的临床经验,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
方法对30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而延误病情,故对该病早期诊断极为关键。
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标签:恙虫病;氯霉素;误诊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疫源性传染病。
该病起病急,严重者可因心肺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而且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而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科自2007年7月至2009月8月收治30例恙虫病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
年龄18-70岁,中位年龄40岁,以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
发病前均有确草地坐卧史或野外作业史。
发病季节均在5-11月,其中7-9月发病22例,约占73﹪,起病就诊时间3-15天,平均(7±5)天。
1.2 研究方法收集30例恙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资料及治疗经过、转归和误诊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2.1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均在38.5-40.3℃,热程5-20天,平均(10±3)天。
其中腹痛、腹泻5例(17﹪);咳痰、咳痰10例(33﹪);呼吸困难、心悸2例(6.7﹪);疲乏、食欲减退2例(6.7﹪);头疼5例(占16.7﹪);浅表淋巴结肿大5例(17﹪);焦痂28例(93﹪),其中腋窝及腹股沟各10例,颈后6例,乳房周围4例,外生殖器5例,腰臀部3例。
皮疹2例,表现为全身皮肤类圆形淡红色丘疹。
心动过速2例。
2.2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8例,最高15.7×109/L,N82.3﹪.其余的白细胞总数均在正常范围,但中性粒细胞总数均偏低。
血小板减少25例,在(56-95)×109/L之间。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
恙虫病是由恙虫叮咬传播,是一种热带病。
随着热带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世界各地恙虫病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和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对疾病防治和治疗至关重要。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呕吐、皮疹等。
大多数病例的病情轻微,但在某些人群中(包括老年人、儿童和免疫缺陷人群)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脑炎、出血等。
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年龄、病程、治疗效果等因素。
病情的严重程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包括病程长、高烧、皮疹、出血等。
严重病例的年龄一般较老,经常伴随有并发症,如肺炎、肺水肿、败血症等疾病。
病程长的病例通常伴随有其他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常常需要进行复杂的治疗。
治疗效果一般反映病人的免疫状态,如果患者的免疫状态受损,则治疗难度较大,效果不佳。
防止恙虫病的传播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
公众应该避免在恙虫活动的区域内的采摘、露营和进行户外娱乐等活动。
在外活动时,穿长衣长裤、轻色衣物,并可在衣物上涂抹驱虫剂,用防虫药品涂抹皮肤暴露部位,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
在恙虫病疫情高发期,应加强卫生宣传工作,告知公众如何预防恙虫病的传播,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在家休息、饮食清淡、保持室内通风等。
综上所述,恙虫病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公众应加强卫生意识,做好预防措施,并对疾病的临床特征和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有一定了解,以便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恙虫病是由恙螨传播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特征包括皮疹、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只有少数患者会发展成为重症病例,因此识别危险因素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1. 皮疹:恙虫病患者常出现不规则的红斑或丘疹,多分布于腹部、背部、臀部、四肢等部位。
病程中可出现紫癜、出血点等皮肤损害。
2. 发热:急性感染期常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
3. 关节痛:关节痛是恙虫病的常见症状,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
关节痛常呈迁移性,可伴有关节红、肿、热等炎症表现。
4. 淋巴结肿大:恙虫病患者常伴有颈、腋、腹股沟等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韧实,可有压痛。
重症恙虫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 年龄:年龄越小或越大的患者更容易发展成为重症病例。
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不健全或功能减退,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2. 基础疾病: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糖尿病、免疫功能障碍等,其免疫系统受损,容易合并感染或恶化成为重症恙虫病。
3. 延迟治疗:恙虫病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迅速恶化,发展为重症病例。
延迟治疗是重症恙虫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4. 其他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存在,均会增加患者发展为重症病例的风险。
在识别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重症恙虫病的发生:1.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强对恙虫病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的宣传和教育。
2. 加强疫区的卫生管理,减少蜱虫的滋生和传播途径,如采取环境清洁、杀虫剂喷洒等措施。
3.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蜱虫,如野外活动时穿长袖衣物、长裤、戴帽子等。
4. 及时就诊和治疗,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适当治疗,以减少病情发展。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包括皮疹、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基础疾病、延迟治疗和其他并发症。
恙虫病5例分析
摘要:目的:本文将于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对前来我院进行诊治的5例恙虫病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恙虫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为提高恙虫病患者临床疗效,最终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恙虫病患者进行抗生素给药治疗,首选强力霉素,可使用阿奇霉素进行联合治疗,连续治疗七天为宜。
同时对患者所出现的各项临床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与护理。
观察并记录5例恙虫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得出结论。
结果:5例恙虫病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治愈人数为4例、有效人数为1例,未出现无效现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00%。
1例患者未达到治愈治疗效果原因为其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均显著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
结论:强力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恙虫病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各个患者身体机能、病情程度、并发症种类等多种因素具有不同性,因此患者具体疗效及治疗方案还应根据多方面进行判断。
关键词:恙虫病治疗方法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02-01
本文将于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对前来我
院进行诊治的5例恙虫病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恙虫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为提高恙虫病患者临床疗效,最终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将于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对前来我院进行诊治的5例恙虫病患者给予临床分析。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恙虫病,其中女性患者为4例、男性患者为1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仅为4岁,所有患者均出现高热临床表现,体表均出现虫咬伤口焦痂,经蛋白尿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现象(程度为+至+++),此外1例患者伴发皮疹、2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伴有胸闷气促、2例患者伴有咽痛流涕、3例患者伴有咳嗽咳痰、2例患者出现肺部湿罗音、1例患者体内肝脏体积增大。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内科学》中关于恙虫病诊断标准可知:①对患者实施临床实验室外斐氏反应测定,结果为阳性,且oxk 为1:160;②患者发病前三周内出现于恙虫病流行区域,且同时具有野外作业史;③患者临床表现为高热、焦痂(或溃疡);④患者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肝脏及脾脏肿大、皮疹。
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上述四项中三项即可确诊为患有恙虫疾病[1,2]。
1.2.2治疗方法。
对恙虫病患者进行抗生素给药治疗,首选强力霉素,用法为每天口服给药一次,剂量为每次0.2克,首次给药剂
量应加倍,连续治疗七天为宜。
进行强力霉素给药治疗的同时,可使用阿奇霉素进行联合治疗,具体方法为对患者进行每天一次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给药,剂量为每次0.5克(若患者为儿童,则应将剂量调整为每天给药一次,每次给药5至10毫克,静脉滴注),连续治疗七天为宜[3]。
同时对患者所出现的各项临床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与护理。
观察并记录5例恙虫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得出结论。
1.2.3疗效判断[4]。
①治愈。
恙虫病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且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停药一周内未出现病情复发情况;②有效。
恙虫病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发生明显好转,但其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至少有一项未恢复正常;③无效。
恙虫病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未出现好转,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治愈人数+有效人数)/患者总数*100.00%。
2结果
5例恙虫病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治愈人数为4例、有效人数为1例,未出现无效现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00%。
1例患者未达到治愈治疗效果原因为其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均显著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
3讨论
恙虫病,即tsutsugamushi disease,又称为丛林斑疹伤寒,即scrub typhus,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其发病因素为
恙虫病立克次体传播,媒介为恙螨。
恙虫病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且复杂多样,易导致误诊,延误患者治疗时机[5]。
恙虫病患者临床表现易高热为主,可同时伴有皮疹、毒血症、淋巴结肿大、焦痂或溃疡等。
临床研究表明,对恙虫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尽早确诊疾病并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是治疗恙虫病的关键因素。
恙虫病发病机制为恙虫病立克次体存在于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
生物中,繁殖于患者小血管内皮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内,若细胞被其侵犯,则发生破裂现象,释放大量的立克次体及相关毒素,从而导致患者机体多个脏器器官及系统受损。
对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进行治疗时,应选用脂溶性较高且能够通过宿主细胞膜进入细胞质的抗生素类药物,才能够起到抑制或杀灭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作用,达到有效治疗效果,且经治疗时必须保证治疗疗程完成,若中途中断治疗则未能得到良好疗效[6]。
临床治疗恙虫病常选用氯霉素,且大部分患者用药第二天开始体温出现明显下降,之后恢复正常,但临床研究表明,虽然氯霉素对恙虫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可导致患者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抑制等,严重影响患者恙虫病治疗完成后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目前多数医生已不推荐使用此种药物治疗恙虫病患者。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其于人体中进行疾病治疗时的作用机理为可结合细菌内部核糖体50s亚单位,从而对依赖于rna
的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从而达到杀灭细菌治疗疾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衣原体、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螺旋体、厌氧菌以及立克次体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临床研究提示,恙虫病发病因素即为恙虫病立克次体,因此使用阿奇霉素对恙虫病患者进行治疗可达到有效疗效。
此外,阿奇霉素具有35至48小时的长效半衰期,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对恙虫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可有效缩短患者临床疗程,且不良反应较少,不仅适用于成年患者,对儿童患者也具有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临床研究表明,强力霉素属于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又称为多西霉素或长效土霉素等,对临床多种常见致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治疗由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革兰氏染色阳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厌氧菌以及立克次体引起的相关疾病,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
本文研究可知,应用强力霉素与阿奇霉素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方法,对恙虫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达到100.00%,可证明强力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恙虫病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各个患者身体机能、病情程度、并发症种类等多种因素具有不同性,因此患者具体疗效及治疗方案还应根据多方面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刘丽,王凌.76例恙虫病的临床分析[j].云南医药.2012,33
(5):468-469
[2]邱邦东,康涛,陈强,等.恙虫病1例[j].四川医学.2012,33(4):725-726
[3]宁珠.60例恙虫病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137-138
[4]谭填英.62例恙虫病临床治疗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2,32(6):452-453
[5]姜玲玲,陈旭晔,纪晶.恙虫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61-62
[6]陈波,张经,吴学典.小儿恙虫病30例临床误诊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8):1095-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