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票价格波动非对称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2.10 KB
- 文档页数:1
非对称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众所周知,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敏感的环境,任何形式的信息震动都可能引起市场的震荡。
而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复杂。
其中,非对称信息便成为影响金融市场最常见的一种信息不对称。
本文就非对称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
什么是非对称信息?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某些人拥有的信息比其他人多、全、准确得多。
这其中,被国家有关部门管制的、一些企业、行业内部的机密信息、公司内部的决策信息等都属于非对称信息的范畴。
非对称信息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中,非对称信息的出现会对市场价值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市场价格波动。
该信息会导致市场上各个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出现偏差,同时,价格波动将导致一些技术分析师、基本面分析师等预测市场价格走势的方法失效。
因此,非对称信息常常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
非对称信息的种类非对称信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公开非对称信息,指的是一些被政府或公司要求公开的非对称信息,例如公司的财务报表、管理层的讲话、分析师的评级报告等。
这种信息可以被投资者获得,不同投资者持有同样的信息,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市场对信息的反应较为缓和,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价格波动。
另外一种是私人非对称信息,指的是一些公司内部的机密信息、内部人员的交流、新闻背景消息等,这类信息价值高、难以获取、严密保密,导致市场上对信息的反应往往是剧烈的、不可预测的。
私人非对称信息包含的内容往往比较难以预测,比如财务数据、产品研发等,在信息公布前与公布后的市场预期与实际情况出现巨大的落差,市场会因此而大幅波动。
非对称信息的应对策略在非对称信息的影响下,投资者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应对非对称信息带来的市场风险。
投资者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1. 加强对公开信息的管控力度和对私人信息的警惕性。
2. 经常关注新闻资讯,掌握市场动态。
3.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投资技能,增强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金融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分析摘要:为分析金融危机给我国股票市场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GARCH模型和GARCH-M模型对沪深两市8种具有代表性的股票指数对数日收益率波动性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各指数收益率均表现出“尖峰厚尾”性,GARCH(1,1)模型对我国股市日收益率数据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金融危机发生后,除中小板综合指数外,其他指数收益率序列衰减系数均降低,表明过去的波动对未来的影响逐渐衰减,市场消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关键词:金融危机;上证综指;GARCH模型;波动性一、引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就中国股市最具代表性的沪市来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上证综指就从最高峰的接近6100点应声回落,跌到1700点的低位,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
对股市波动性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是数量经济和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波动性是反映证券市场的价格行为、衡量市场质量和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它是市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评判市场成熟与否的一个关键标准。
在对金融市场波动性的研究方面,Robert Engle(1982)[1]提出了著名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模型)。
随后Bollerslev(1986) [2]在Engle研究的基础上,在ARCH(p)模型中增加了q个自回归项,将其推广成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p,q)模型)。
为了描述资产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的关系,Engle、Lilien和Robins(1987)将干扰项的条件方差特征作为影响资产收益率的解释变量之一,引入到均值方程中,提出了GARCH-M模型。
Nelson(1991)[3]和Koutmos与Booth(1995)[4]在实证研究中都发现了收益波动的非对称性。
为了捕捉这种非对称性,Nelson和Zakoian[5]分别提出了EGARCH模型和TGARCH模型。
我国股市收益率波动偏度和峰度的实证分析本文通过以我国股票市场的代表性指数—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长达20年的历史数据为样本,对指数收益率偏度和峰度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涨跌停板限制的影响,验证我国股票市场的“一月效应”,并对所得结果给予理论解释。
研究结论包括:涨跌停板限制实施后,股市收益率的偏度和峰度都显著降低,且偏度的方向改变;涨跌停板限制实施后,波动峰度逐步降低,负收益率的持续性更强;我国股市存在“一月效应”,一月份收益率降低了波动峰度,提高了波动偏度值,但并不改变波动偏向。
关键词:偏度峰度涨跌停板限制一月效应引言偏度(Skewness)和峰度(Kurtosis)是用金融资产收益率的高阶矩(三阶和四阶)来刻画收益率分布的特性。
现有学术文献中,研究证券市场波动性的较多,但专门针对收益率分布偏度和峰度的很少。
Samuelson在1970年就发现,在最优风险决策函数中加入三阶或更高阶矩后,相比均值-方差效用函数,解决方案将得到完善,可见高阶矩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早已为学者所关注。
王鹏等(2009)用自回归条件方差-偏度-峰度(GJRSK-M)模型研究我国股票市场的高阶矩波动特征,结论表明,我国股市的条件方差、条件偏度和条件峰度都具有波动持续性和杠杆效应,且该模型比现有其他高阶矩波动模型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
Amado(1999)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日收益率的非正态分布特征,使得对对称性和偏度的检验变得毫无意义;在非正态分布假定下,大多数市场收益都具有对称性,即使在正态分布假定下也没有显著的非对称性;但某些市场的收益率在正超额收益和负超额收益的分布上存在差别。
然而,对偏度和峰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考察“一月效应”对二者的影响,至今却鲜有文献涉及。
“一月效应”是指股票收益率在一月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
Aggarwal等(1989)通过研究日本股市1965-1984年的月数据,发现日本股市收益分布具有显著且持续的尖峰厚尾性,其程度随组合中股票数目的增加而递减;但收益率对正态分布的偏离几乎不受一月收益率和公司规模的影响。
基于GARCH模型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实证分析【摘要】应用ARCH,GARCH,TARCH,EGARCH,GARCH-M模型对中国股市收益率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
考虑到我国股市变动的实际效果,提出EGARCH模型对我国股市是较好的选择。
分析股市的ARCH效应,对我国上证180指数收益率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上证180指数;GARCH模型;收益率一、前言一些时间序列特别是金融时间序列,常常会出现某一特征的值成群出现的情况。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股票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现象,股价的剧烈变动是股票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近年来,有关我国股市的各方面的研究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经济运行基本因素对股市影响的分析模型。
二是各类股市间的相关性研究。
三是股市自回归模型。
对股票收益率序列建模,某随机扰动项往往在较大幅度波动后紧接着较大幅度的波动,在较小幅度波动后紧接着较小幅度的波动。
这种性质叫做波动的集群性。
在一般的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中,要求随即扰动项是同方差,但这类序列随机扰动项的无条件方差是常量,条件方差是变化的量。
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条件异方差模型,也就是本文研究的GARCH 模型。
二、模型简介ARCH模型最早是由Engle于1982年提出,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条件异方差模型(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用来描述波动的集群性和持续性。
但是为了获取条件异方差的动态特征需要高阶的ARCH模型。
Bollerslev将ARCH模型的阶数推广到无穷,得到广义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即GARCH模型。
该模型大大减少了参数估计的个数,具有良好的处理厚尾的能力。
基于这两个模型发展起来得到很大的扩充,以GARCH(1,1)模型为代价的低阶ARCH类模型因参数少且建模效果好,在金融收益率序列的波动性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应用GARCH模型的过程中发现ARCH项和GARCH项的参数之和非常接近1.这表明满足参数约束的条件。
后来的研究中先后对ARCH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了GARCH,TARCH,EGARCH,GARCH-M等模型。
一、“财富效应”理论对我国金融决策的影响“抬高股价可以刺激消费”观点的背后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理论判断,即股市的“财富效应”在我国已经十分显著。
所谓“财富效应”是指股市市值的增加可以刺激消费的增加,我国理论界开始关注财富效应是始于1999年。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前,我国政府急需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搞活股市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招活棋:只要股市活跃,老百姓的手中财富增加,可以刺激消费,有利于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泥潭;并且,股市可以为国有企业融资,有助于国有企业摆脱困境。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刺激股市上涨可以增加内需”。
更深层次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倚重于股票市场与日美金融模式在上次危机中的不同表现有直接关系。
亚洲金融使我们看到了日本的金融发展模式(以银行为主导)的缺陷,同时认识到直接融资的优越性,该认识在2001年美国新经济(净值,档案,基金吧)泡沫破灭后被进一步强化。
因为“新经济(净值,档案,基金吧)”泡沫破灭了,股市大跌,但当时美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
因此,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金融改革目标模式实际上定准了美国,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和美国类似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股票直接融资”、“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建立创业板市场”等都是在这种改革思路下的产物。
需要强调的是,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增加居民财产型收入”同样是美国的泊来品,直接来自于美国的“资产型储蓄”。
维系美国高消费的重要手段是“资产型储蓄”,即通过居民金融资产和不动产增值来弥补储蓄的不足,资产型储蓄成为储蓄的替代品。
无疑,如果我国能通过增加“资产型储蓄”(即“财产型收入”),就可以降低储蓄率,增加消费,内需不足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但十七大之后的股市大幅度下跌的事实告诉我们,“增加居民财产型收入”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弄得不好就成了“居民财产的再分配”。
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至2008年底,股票流通市值已经缩水5万亿元,指数下跌70%,几乎所有持有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