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CI)及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36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张莉萍;马兰【摘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痴呆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患者是发展为痴呆的高危人群,因此开展MC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低成本、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神经影像学诊断方式以及找到防止MCI患者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的有效疗法一直是MCI 的研究重点.本综述主要针对近几年MCI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9(018)001【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诊断标准;治疗【作者】张莉萍;马兰【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4;R741.05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描述的是老年人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认知功能的下降,其下降速度快于与正常老龄化相关的认知功能的下降,但尚不足以构成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
MCI可视为正常衰老至痴呆范围内的一部分[1,2]。
由于测定MCI的界限分数没有标准化,试验中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使得MCI的真正患病率难以确定。
同样,MCI与痴呆症的转化率也难以估计。
研究资料显示,MCI的患病率大概在16%~20%之间,转化率介于20%~40%之间(每年10%~15%),约有20%的MCI患者认知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然而,即使恢复正常认知的MCI受试者,随后的MCI或痴呆的发生率仍远高于认知正常的受试者[3,4]。
可见MCI虽然并非是痴呆的前兆,也并非都会进展为痴呆,但此类患者仍是痴呆的高危人群。
1 MCI的诊断1.1 诊断标准随着MCI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MCI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多年来一直在演变。
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学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Alzheimer Association,NIA-AA) 于2011年再次讨论了MCI的诊断标准:主诉或他诉有认知功能(记忆、执行功能、语言、视空间等认知领域)障碍,有客观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证据,但保留独立活动能力,无痴呆。
轻度认知障碍mci诊断标准The diagnosi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involves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that considers various cognitive, functional, and neuroimaging aspects. MCI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cline in cognitive function that is noticeable to the individual or a close observer, yet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nterfere with daily activities. It is often considered as a transitional state between normal cognitive aging and dementia, particularly Alzheimer's disease.轻度认知障碍(MCI)的诊断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认知、功能和神经影像学的各个方面。
MCI的特征是认知功能出现下降,这种下降对于个体或亲近观察者来说是明显的,但尚未显著干扰日常活动。
它通常被视为正常认知老化与痴呆(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One of the key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CI is the presence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one or more domains, such as memory, executive function, language, or visuospatial skills. This decline must be significant enough to be noticed by the individual or a caregiver and must be confirmed through objective testing. Additionally, the cognitive impairment should not significantly impact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distinguishing it from a dementia diagnosis.MCI的一个关键诊断标准是在一个或多个认知领域(如记忆、执行功能、语言或视觉空间技能)出现下降。
《滋肾宁心化痰法改善MCI谷氨酸能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发病率日益增加,而该病被认为是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先兆阶段。
其中,谷氨酸能突触可塑性损伤被认为是MCI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目前,尽管有诸多治疗方法尝试缓解这一损伤,但尚未有明确的特效药物。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的滋肾宁心化痰法在改善MCI症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探讨其改善谷氨酸能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机制。
二、滋肾宁心化痰法理论基础滋肾宁心化痰法是中医治疗MCI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肾脏与心脏的功能调整,以及痰浊的消除。
在中医理论中,肾脏与记忆力密切相关,肾脏的亏虚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而心脏主宰着人的精神活动,心脏功能的异常也可能影响认知功能。
此外,痰浊的生成和积聚也是导致认知障碍的重要因素。
因此,滋肾、宁心、化痰三法联用,可达到调和脏腑、消痰化瘀、改善认知障碍的目的。
三、实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动物实验的方式,选取患有MCI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滋肾宁心化痰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通过观察两组动物在认知功能、谷氨酸能突触可塑性损伤等方面的差异,以探究滋肾宁心化痰法的作用机制。
四、作用机制研究1. 调节肾脏与心脏功能:研究发现,滋肾宁心化痰法能够调节肾脏与心脏的功能,提高肾脏的精气神和心脏的活力,从而改善认知障碍。
这可能与该疗法能够调整神经递质的平衡、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等有关。
2. 消除痰浊:该疗法能够消除痰浊,减少其在脑内的积聚。
这有助于改善脑部微环境,为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3. 改善谷氨酸能突触可塑性损伤:研究发现,滋肾宁心化痰法能够显著改善谷氨酸能突触可塑性损伤。
这可能与该疗法能够调节谷氨酸的代谢、促进突触生长和重塑有关。
针刺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思路【摘要】传统中医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总结将该病定位在脑,病机以脑髓和心、脾、肾之亏虚为本,以郁、痰、瘀为标,虚实夹杂。
针灸通过各种不同的临床思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成为目前预防老年痴呆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医针灸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1]。
43%的MCI患者可出现各种精神行为症状,如淡漠、抑郁、焦虑、激越、心境恶劣以及易激惹等,MCI严重干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并增加家庭和照料者的压力,降低了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有学者认为MCI是一种记忆力减退的形式,主要表现在神经心理学测定时得分降低,但并非是痴呆[2],而是痴呆的前驱期[3]或临床前期[4]。
患MCI的人群中一部分人可能长期保持稳定,但一部分人认知功能持续下降,最终发展为痴呆[5]。
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一词的记载,传统的中医古代文献对于本病的记载多散见于“健忘”“善忘”“呆病”“遗忘”等文献中。
如《灵枢・海论》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懈怠安卧。
”早在《内经》中就有“脑为髓海”、“头者精明之府”之说。
《中医内科》六版教材明确提到,“呆病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
”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说》中指出:“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脑为髓海又名元神之府,水足髓充,则元神清湛而强记不忘矣,若火炎髓竭,则元神渐昏,未老健忘将成劳损也”。
综合古代各医家的思想,将该病定位在脑,病机以脑髓和心、脾、肾之亏虚为本,以郁、痰、瘀为标,虚实夹杂[6,7]。
轻度认知障碍(MCI)轻度认知障碍是指有轻度记忆或其他认知障碍,但未达到痴呆标准,处于正常衰老与轻度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过渡阶段。
患者常由主官的认知行为减退症状,以记忆减退最多见,少见的表现包括言语障碍,注意力障碍以及视空间技能下降。
近年来,人们从不同视觉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和技术对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和干预治疗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概念和诊断标准过去40多年来,有多种术语和概念用以描述其所代表的认知阶段的特点。
如1962年KRAI 提出的良性老年健忘症,1986年COOK提出的年龄相关性记忆损害,1994年LEVY等提出的衰老相关性认知减退,以及增龄相关性认知减退,轻度认知减退,非痴呆的认知障碍等,这些概念含义相互重叠,缺乏可操作的诊断标准,很少能被公认。
1997年,PETERSEN提出了轻度认知障碍,由此填补了认知功能增龄性老化和痴呆的病理性老化之间的空白,是指正常衰老与极早期AD之间的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过渡状态。
现阶段认为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
在临床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认知障碍的表现,PETERSEN提出,主要存在3种类型:(1)遗忘性:以记忆损害为主,其他认知域保持相对完整,这种类型的主要结局是发展为AD;(2)多个认知域的轻度障碍(不一定包括记忆),但未达痴呆程度,这种类型可能发展为AD;(3)单个非记忆认知域的障碍,成为非遗忘型MCI,如单纯语言障碍,视空间功能障碍,单纯注意或动作和执行功能障碍,语言型可进展成原发性进行性失语,其他可进展成额颞叶型痴呆。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研究人员对起的诊断不尽一致,宽严不一,不少研究者还自制可一些诊断标准。
以下为集中较为常用的标准(1)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 诊断标准。
(2)美国梅奥神经病学研究中心诊断标准。
(3) PETERSEN等提出的诊断标准。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AD)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MCI)是AD最早有临床症状的阶段,该阶段是AD早期诊断和防治最为重要的窗口期。
基于近年全球在AD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在《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1》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
MCI的流行病学推荐意见:(1)中国MCI患病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似,但受调查人群年龄、地区、诊断标准等因素影响,MCI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具有差异性,建议开展更大规模、全国性、统一规范的AD源性MCI流行病学调查(Ⅱa级推荐,A级证据)。
(2)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应重视统一诊断标准,使用权威量表、生物标志物等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专家共识)。
AD源性MCI的发病机制推荐意见:(1)AD是涉及多种病理生理变化的慢性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学说多元化,需要重新审视AD的发病机制,以整体化、系统性地论证不同机制学说之间的关联,寻找AD源性MCI的有效防治靶标(专家共识)。
(2)根据AD发生的可能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确定MCI阶段生物标志物的主要特征,可用于观察AD源性MCI疾病修饰治疗过程中的病情演变(专家共识)。
AD源性MCI的主要临床表现推荐意见:(1)对所有MCI患者进行工具性ADL或社会功能检查(Ⅰ级推荐,A级证据)。
(2)重视MCI患者认知域损害的特征和向AD进展的特征(专家共识)。
(3)应重视MCI患者NPS表现的评估,以及时指导AD源性MCI 的对症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AD源性MC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推荐意见:(1)AD源性MCI神经心理学评估需要包括认知功能、日常和社会能力、NPS的全面评估(专家共识)。
(2)AD源性MCI神经认知功能评估,推荐MoCA、MoCA⁃B和(或)改良版ACE⁃Ⅲ作为筛查量表;主要认知功能领域的评估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视空间和结构能力方面(专家共识)。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一、引言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轻度老年认知障碍(MCI)是一种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症之间的状态,其特点是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轻度受损。
针对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评估技术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本文将探讨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的概述1.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的定义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指通过系统性、全面性地评估老年人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获取相关信息,为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的内容(1)生物医学评估:包括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了解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2)心理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临床访谈等方式,评估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情绪状态、社会支持等因素。
(3)社会功能评估:了解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环境等情况。
三、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1. 早期发现认知障碍症状通过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可以对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进行认知能力的全面评估。
早期发现轻度认知障碍症状,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2. 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根据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所获取的信息,可以为每位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针对患者的记忆受损问题,可以采用记忆训练和辅助工具等方式进行干预;针对患者的情绪问题,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等服务。
3. 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支持通过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护理人员可以了解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支持。
在饮食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营养饮食计划;在生活自理方面,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四、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评价1.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全方位的护理支持,可以帮助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改善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事实上,有20%的健忘是病理性的,即记忆减退速度比正常生理性记忆减退要快得多。
而存在病理性健忘又无痴呆的这种状态即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1、什么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不可避免的出现衰退,此间发生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形成不同的老年认知状态,对于正常的老年认知状态包括成功老龄,即老年人认知能力没有衰退,甚至超过正常年轻人。
有报道估计这部分人约占老年人群的5 %。
另外一种就是多数人存在的正常老龄,即相对于年轻人认知能力呈下降趋势,但在没有病理过程影响的情况下,这种健康老化所致的认知改变是微小的、缓慢的,且不影响功能。
对于病理状态下的认知功能状态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认知损害较严重的痴呆。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相对于年龄和教育程度的记忆或其它认知功能减退,又不足以诊断痴呆,且日常生活能力完好的一种亚临床状态,是介于正常老龄和痴呆的一个过渡阶段。
目前我国华北地区6 0 岁以上老年人MCI 患病率为8.08%,国外研究老年人群痴呆患病率为3%~18%,我国痴呆患病率60 岁以上人群为0.75%~4.69%,由此可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痴呆。
研究已表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性痴呆的前驱阶段,每年约10-15%,转化为痴呆,6年可高达80%,而正常老人每年仅1-2%转化为痴呆,因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发展为痴呆的高度风险。
2、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和如何进行临床分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语言功能,注意力、执行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或计算力的减退在这些不同的认知领域中以记忆力减退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减退明显,表现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同一问题反复提问”,学习新知识困难,而远期记忆相对保存,表现为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其它亦可有不同程度的,同时尚可伴有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易激惹等。
技术来研究MCI的诊断或许会有新发现。
3.神经心理测验在评估AD和MCI认知功能中的作用早期AD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认知功能损害、精神行为症状,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生活功能下降。
神经心理测验简便易行,一般都是从记忆、失语、失认、失用和执行功能5大认知领域进行早期诊断研究。
在大脑形态和生理功能明显改变前,神经心理功能就可以出现异常,并且神经心理测验可以反映患者的认知受损特点,因此神经心理测验是早期AD研究的重要工具。
大部分神经心理测验研究表明,MCI的认知损害特点与早期AD的认知损害特点相似,这可能是由于MCI 患者中半数以上为AMCI。
1999年以来,研究结果显示,MCI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词汇记忆、执行功能及视觉空间功能障碍[30-34]。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由Folstein于1975年编制[35],是最具影响的认知缺损筛选与评定工具之一,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
该测定包含五个主成分: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空间构图,满分30分,耗时5-10min。
其检测痴呆的敏感度多在80%-90%,特异度为70%-80%[36]。
具有敏感性好,易操作等优点。
MMSE信度良好,联合检查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99,相隔48-72h重测,组内相关系数可达0.91。
MMSE具有相当高的平行效度,与Blessed痴呆量表、长谷川痴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以及Pfeffer功能活动调查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7,-0.41,-0.54;与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WAIS)的平行效度也比较好。
国内研究表明,以文盲组17/18分,小学组20/21分,中学以上组24/25分为分界值,MMSE在痴呆筛查诊断中的敏感度为92.5%,特异度为7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