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团是什么生物絮团养殖技术功能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70.91 KB
- 文档页数:5
生物絮团技术解析及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用了百瑞的发酵碳源、滤鱼多后,养户普遍反映就是池塘水质变嫩、爽,鱼虾进食变好,长得健康快大,感叹产品神奇之时,我们也需要明白,生物絮团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用明理(滤鱼多)大量生物蛋白前后对比图前后一、生物絮团的定义:(1)利用微生物把水体中氨氮、亚硝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进行絮凝成絮团颗粒,成为水生动物的食物。
(2)可以作为鱼虾的营养补充,可以提升虾的免疫力、抗病力。
并且还是一种很好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源,尤其是磷的来源,因此饲料成本也有效降低,被认为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
影响生物絮凝形成的主要因素:· 微生物量· 溶解氧· 有机碳源(C:N)· 温度· pH值二、生物絮团的理论基础有研究证实许多细菌表面带负电荷,负电荷之间相互排斥,使得细菌分散在水体中,当这些负电荷由于某些原因被中和,细菌就产生絮凝。
也有实验认为,导致细菌絮凝的原因还可能是高分子架桥造成的,架桥包括了盐桥、物理作用、直接化学键作用等。
除此之外,一些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粘多糖、蛋白质等也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
在水产养殖中,水体中存在大量的异养细菌,这些细菌参与了生物絮团的絮凝过程。
生物絮团形成过程是水体中的异养微生物利用氨氮以及外源添加的有机碳源、消耗一定的溶氧和碱度,转化为异养微生物自身成分的过程。
此外,异养细菌的生长速度约是硝化细菌等自养细菌的10 倍。
生物絮团对氨氮的异养氨化明显高于硝化反应。
传统的水产养殖中,水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和饲料,这些碳无法满足异养微生物生长所需,而且,水体中的氮经常会由于残饵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处于较高水平,若此时添加额外碳源,异养微生物就会同化水体无机氮转化为自身蛋白,同时作为食物被水生动物摄食,并能够净化养殖水体。
三、生物絮团的生态功能在养殖池塘中的生态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物絮团中的细菌转化氮、磷等养殖自身污染物质成为菌体蛋白质,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有害物质,净化了水体;二是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碎屑、残饵和排泄物等均可以通过细菌粘附聚集成生物絮团的一部分,进入养殖生物的食物链,提高物质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饲料系数。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技术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Biofilm-Biological Floc Technology)是一种用于水体处理的生物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膜和絮团的形成和发展来处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在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中,微生物通过将有机污染物附着在
其表面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首先,微生物膜在水体中形成,它们可以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如生物膜流化床反应器内的生物载体,或存在于水体中的悬浮物表面形成絮团。
这些微生物膜和絮团提供了庇护所和环境,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在膜和絮团中逐渐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并分解有机污染物,形成稳定的环境以维持其活动。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可用于处理各种
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如废水、河水、湖水等。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它具有高效处
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能力,能够达到较高的去除率。
其次,该技术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还可以同时处理多种有机物质,提高了处
理效率。
然而,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技
术的操作和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外,技术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负荷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总的来说,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处理技术,
具有去除有机污染物效率高、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有望在水体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概述生物絮团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对废水中悬浮物进行团聚和沉降的技术,其在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絮团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技术特点生物絮团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环保性1.:生物絮团技术采用微生物处理废水,无需添加化学药剂,避免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高效性2.:微生物能够迅速团聚悬浮物形成絮凝物,由于微生物具有吸附性能,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粒。
节能性3.:相比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生物絮团技术不需要投入大量能源,节约了能源消耗。
稳定性4.:经过优化设计的生物絮团技术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对废水中的波动能够做出快速响应。
低成本5.: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降低废水处理的成本,一方面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另一方面减少了废水处理设备的维护费用。
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质净化对虾养殖需要保持水质清洁,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物和悬浮颗粒等,有效提高水质。
饵料保存对虾养殖中,合理使用饵料对虾的生长至关重要。
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浮游生物和颗粒物,减少饵料的浪费,提高饵料利用率。
病害预防对虾养殖中常常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害的威胁。
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病原体,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提高对虾的健康状况。
水产养殖循环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水产养殖的循环利用,减少废水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防止养殖环境恶化通过生物絮团技术处理废水,可以避免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保护养殖场周围的生态环境。
结论生物絮团技术以其环保、高效、节能的特点在对虾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应用该技术,可以改善对虾养殖的水质状况,提高对虾的生长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相比,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生物絮团养虾技术要点
生物絮团养虾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技术,它利用生态系统建立、光合作用和微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使虾养殖过程更加自然、环保、高效。
以下是生物絮团养虾技术的要点:
1. 绮团菌的培育:绮团菌是生物絮团养虾中的重要微生物,它
能够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有机胶体,形成虾苗喜爱的结构。
因此,养殖前应该培育足够的绮团菌,以确保虾苗养殖过程中有充足的生物絮团。
2. 水质管理:水质是生物絮团养虾中的重要环节。
养殖前应该
对养殖水源进行水质检测,确保水质良好。
养殖过程中,应该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调整水质参数,以保证虾苗的健康成长。
3. 经验丰富的养殖人员:生物絮团养虾技术需要有经验丰富的
养殖人员,他们应该了解虾的生长规律,懂得如何管理水质、控制养殖密度、喂养虾苗等技术。
4. 适宜的养殖环境:生物絮团养虾需要适宜的养殖环境,例如
适宜的水温、光照和氧气含量等。
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虾苗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5. 确保虾苗的种质:在生物絮团养虾过程中,虾苗的种质非常
重要。
应该选择优良的虾苗种质,以确保虾苗能够健康成长。
同时,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该定期检测虾苗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调整。
生物絮团养虾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养殖技术,它能够有效提高虾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只有掌握了上述技术要点,才能够成功地进行生物絮团养虾。
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养殖南美白对虾试验
周爽男
【期刊名称】《水产养殖》
【年(卷),期】2024(45)5
【摘要】生物絮团养殖技术,是一种新兴、能够改善养殖水体、促进养殖动物健康生长的生态养殖技术。
生物絮团是养殖水体中以异养微生物为主体,经生物絮凝作用,结合水体中有机质、无机物、原生动物和藻类等而形成的絮状物。
由于养殖水
体中异养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足,及异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消耗大量的碳源,因
此需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合理添加有益菌和碳源。
例如在水体中添加有机碳,提高
水体中的碳氮比,从而促进水体中异养微生物的生长;利用异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将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等转化为细菌自身成分,大量的异养微生物、残余饵料、生物残体相互聚集,逐渐形成絮团,再被养殖生物摄食、消化吸收,如此循环,维持水体环境的稳定。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周爽男
【作者单位】宁波市奉化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不同碳源培养生物絮团对南美白对虾养殖影响试验
2.生物絮团技术在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3.生物絮团技术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4.南美白对虾淡水生物絮团循环水养殖试验
5.南美白对虾仔一代生物絮团法工厂化养殖试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絮团是养殖水体中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体的有机体和无机物,经生物絮凝形成的团聚物,由细菌、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无机物质相互絮凝组成。
生物絮团技术最早由以色列养殖专家在1999年系统提出,并于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试验成功,它是指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C/N 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的一项技术,它被认为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术。
一、生物絮团的结构组成与功能1.结构组成生物絮团中总有机质占60%~70%,总无机物占30%~40%,微生物活体细胞占总有机质的2%~20%。
絮团内主要的化学成分是胞外聚合物,占总质量的百分比可高达80%,这些聚合物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腐殖质、核酸和脂类等。
2.功能维持水环境的稳定、减少换水量、改善水质;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作为一种高效的饵料来源,降低饲料系数;通过平衡有机碳源,生物絮团可以促进氨的同化。
初探生物絮团技术在北方盐碱高原池塘中的应用◎文 冯志云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 730030二、池塘养殖环境中生物絮凝过程的实现1.养殖池塘中氨氮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养殖池塘中的氨氮来源于饵料、水生动物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
通常是由于养殖池水体中氧气含量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或者是由于含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产生。
氨氮含量超标,会影响鱼类生长,过高则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规定养殖水体中非离子氮的浓度小于0.02mg/L,养殖水体中氨氮实际浓度不应高于0.2mg/ L。
当浓度高于此值时,氨氮对养殖的水生动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触手可得的良心絮团
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是一群由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有机质、蛋白质、生物胶等通过自然竞争选择形成的絮状胶体生物群落,它是一个复合的生物组成,适用于高密度工业化水产养殖。
生物絮团有一个极其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会随着不同时期养殖系统中的养殖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自行调节形成最适合这个环境的生物群落,水瘦肥水,水肥瘦水,抗逆性能好。
既能补充食物链前端为水体提供营养,也能补充食物链后端降解有机物,好吃不贵。
它没有固定的生物种类,没有固定的生物数量,也没有固定的生物组合,虽然它一直在变但是整体结构一直非常稳定。
使用生物絮团调控水环境的一线水产从业者看它往往如镜中花水中月,但是我们通过使用分子筛核培养技术把这个镜中花水中月变成了触手可得的产品。
培养活性生物泥的原理并不难,只要你能选出合适的分子筛培养出生物絮团,然后再通过沉淀筛选就能逐渐筛出比较稳定的颗粒生物絮团,把小颗粒养成大颗粒,就是现在的活性生物泥。
微生物细胞表面的疏水性越强,细胞间产生的连接也更强,最终这样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不溶于水的颗粒,这就是微生物的自聚集现象,天然颗粒活性生物泥诞生了。
活性生物泥颗粒结构很稳,里面有很多微生物专一性很强,但是也有很多兼性微生物,环境变了,兼性的不受影响,专性菌再此消彼长,这就是活性生物泥的立身之本。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以高产为目的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弊端逐渐呈现,养殖环境污染、病害问题频发。
水产养殖业面临瓶颈,传统的养殖技术已远不能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寻找一种健康、高效、新型的生态养殖技术已迫在眉睫。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具有良好的水处理效果、高效的蛋白利用率等特点,并能显著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态化、免疫和健康性水平,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水产养殖的生产中,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生物絮团技术被誉为是一种有效替代传统养殖的新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水产养殖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1生物絮团技术的概述1.1生物絮团技术的发展历程生物絮团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水产养殖领域得到发展,这项技术是受处理城市污水的活性污泥技术的启发。
生物絮团的概念最初由法国太平洋中心海洋开发研究所提出,法国学者和以色列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生物絮团理念的思想基础,并形成“异养型食物网”原理。
SteveSerfling(1982)将该养殖技术应用于罗非鱼的养殖并获成功;美国学者Hopkins(1990)和以色列学者Avnimelech (1999)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和罗非鱼开展了生物絮团的应用研究。
Avnimelech 首次在水产养殖领域中提出“生物絮团”技术,将该技术成功应用到罗非鱼商业化养殖,并研究认为罗非鱼40%的体重增长量来源于生物絮团。
2006年,相关学者在美国召开了关于“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的研讨会,在世界各地推荐和大力倡导该技术的实际应用;2009年,Kuhn等研究发现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有显著提升。
目前,生物絮团已广泛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草鱼、罗非鱼等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中。
1.2生物絮团的原理生物絮团是一种可被滤食性养殖对象直接摄食的生物絮凝体,它的形成过程是:向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调节水体C/N,提高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质。
生物絮团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应用,你了解多少?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饲料的大量投喂,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大量积累,必然影响水产养殖动物地生长;同时养殖水面大量开发,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造成外源水质逐渐污染。
为解决这些问题,生物絮团技术从而应运而生。
什么是生物絮团?生物絮团就是通过细菌的大量生长繁殖,在水中与有机碎屑、浮游动植物、无机盐等相互絮凝成的细菌团粒。
生物絮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生物絮团主要包括细菌、有机碎屑、浮游动植物、无机盐等。
什么是生物絮团技术?生物絮团技术就是通过人为添加大量的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的C/N比在合适范围内,从而促进水中异养细菌的大量生长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
生物絮团技术有什么作用?1.调控水质: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大量积累;2.促进营养物质循环:使无机氮等营养物质再次被利用;3.降低饲料系数:通过营养物质的再利用,可节省一定的饲料量;4.提高养殖动物成活率:通过减少有害物质的大量积累和营养物质再利用,可有效提高养殖动物的成活率。
生物絮团技术的关键是什么?1.异养细菌的大量生长繁殖;2.水中有充足的溶氧;3.生物絮团不断在水中悬浮;4.生物絮团被养殖动物所摄食(或离开水体)。
为什么需要异养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异养细菌的大量生长繁殖是为了更好地同化水中的无机氮,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在水中的大量积累,将水体中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当异养细菌大量生长繁殖时更容易絮凝成团。
为什么要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溶氧?异养细菌是生物絮团技术的关键所在。
由于异养细菌主要是以好氧型微生物为主,其生长繁殖需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因此要确保水中的溶氧不仅满足养殖动物的生长需要,还要满足异养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因此增氧设备的配套完善是生物絮团技术的重要决定因素。
水中的溶氧要保持在5mg/L以上,异养细菌才能更好地生长繁殖。
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生物絮团是一种由微生物聚集形成的团状结构,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生物降解能力。
培养生物絮团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生物絮团的培养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一般来说,常用的培养基包括富含有机物的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适用于生物絮团的快速培养,而固体培养基则适用于生物絮团的稳定培养。
2. 添加适当的营养物质为了促进生物絮团的生长和发育,可以向培养基中添加一些适当的营养物质。
常用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磷源等。
碳源可以是葡萄糖、乳糖等有机物,氮源可以是氨态氮、硝态氮等,磷源可以是磷酸盐等。
3. 调控培养条件微生物的生长和絮团的形成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需要适当调控培养条件。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絮团的形成和生长。
此外,还需要控制培养基的pH 值、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因素,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4. 排除外界干扰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外界的干扰因素。
如避免培养基受到细菌、真菌等污染物的污染,定期清洗和消毒培养设备和容器,保持培养环境的洁净。
5. 观察和收集絮团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物絮团的形态和结构。
一般来说,生物絮团具有较大的大小和不规则的形状。
同时,还可以定期收集生物絮团,用于后续的实验和分析。
6. 评估絮团的性能培养后的生物絮团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指标来评估其性能。
例如,可以测定絮团的生物降解能力、COD去除率、氮磷去除率等指标,来评估絮团的降解能力和处理效果。
总结起来,培养生物絮团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添加适当的营养物质、调控培养条件、排除外界干扰、观察和收集絮团、评估絮团的性能等步骤。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出具有较高活性和生物降解能力的生物絮团,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罗亮;张家松;李卓佳
【期刊名称】《水利渔业》
【年(卷),期】2011(032)005
【摘要】生物絮团技术是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人工调控养殖系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的一项技术。
从生物絮团形成的条件、组成、生态功能以及国外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分析了此项技术在中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罗亮;张家松;李卓佳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7.4
【相关文献】
1.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J], 沈烈峰;郑文炳;李维;张振敏;王建平
2.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 [J], 陈亮亮;董宏标;李卓佳;徐武杰;
张家松;段亚飞;文国樑;陈健光;冯震华
3.生物絮团技术在淡水虾养殖中的应用 [J], 杨洁; 张希; 董宏伟; 邹作宇; 袁美云; 刘双凤
4.生物絮团在青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J], 杨洁; 张希; 董宏伟; 邹作宇; 袁美云; 刘双凤
5.生物絮团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与展望 [J], 于金红;韩学明;王林栋;王贵宁;兰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的运用摘要:生物絮团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对抗水产养殖病原菌和减少水产养殖污染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硝化型生物絮团养殖模式。
生物絮团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其胞外物等构成,其通过同化、硝化及光合作用可快速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还可实现水体中营养物质再利用和养殖对象的生物防治。
介绍了生物絮团技术的概念、组成、分类、主要功能及水处理优点,以期为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及废物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絮团技术;水产养殖;细菌;氨氮浓度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2017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达4905.99万t[1],其中,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得益于成本低廉而迅猛发展,占比较大。
水产养殖动物只能利用饵料蛋白的20%~30%,导致残饵及粪便在水体中大量积累,产生大量有毒的氨态氮、亚硝酸态氮,传统的养殖模式主要通过换水解决氮污染物积累的问题,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增加换水的电费成本,还带来了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养殖土地资源锐减及水产动物病害频繁暴发等问题。
2018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部署了污染防治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工作,其中,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位列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如何减少水产养殖污染是目前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调控养殖池中微生物组成,利用微生物调控水质的新型养殖模式。
生物絮体不仅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载体,有效转化系统里对生物毒性较大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其中的微生物体蛋白质还可以作为营养补充被养殖动物摄食,实现饲料营养的重复利用,提高饲料利用率。
生物絮团通过同化、硝化及光合作用可快速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
国际上很多采用生物絮团技术的工厂化养殖系统经过研发、试验和改进,实现了零换水的目标[2]。
1生物絮团的组成生物絮团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其胞外物等构成,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细菌优势种群主要受饲料品质影响,因此,不同养殖品种生物絮团系统的主要优势菌群不同,刺参苗种培育池中生物絮团的主要优势菌群为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us)[3]。
生物絮团养虾技术要点生物絮团养虾技术是一种利用特殊的絮凝剂,将池塘中的浑浊水体中悬浮的有机物和浮游生物聚集起来形成絮团,使其沉淀到水底,从而改善水质,创造适合生长的环境,促进虾苗的良好生长,提高养殖效益的方法。
生物絮团养虾技术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技术要点:一、使用适合的絮凝剂在生物絮团养虾技术中,适当使用适合的絮凝剂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市面上的絮凝剂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絮凝剂。
在选择絮凝剂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安全可靠、无毒无害、对虾体不产生不良影响、能够快速有效地聚集有害物质并让其沉淀到水底。
二、控制水质参数水质是虾类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养殖初期,如果水质不好很容易导致虾苗发生疾病或死亡。
因此,在生物絮团养虾技术中,控制水质参数十分重要。
要保证水质的透明度、温度、溶氧量、PH值、硬度、碱度等因素都要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因过度投药、过多饲料等导致水质恶化。
三、科学配合饲料在生物絮团养虾技术中,饲料的配方很重要。
虾苗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不同,不同品种与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在进行饲养时要科学地配合饲料,在不同阶段合理地加强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浪费。
四、合理密度养殖在生物絮团养虾技术中,虾苗的密度也要控制得宜。
过高的密度会导致虾苗间竞争过度,进而增加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因此,要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要求,合理地控制虾苗的密度,避免过度密集。
五、增加活环境虾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合适的环境。
在生物絮团养虾技术中,要注重增加虾类的活环境,给虾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包括定时清理池塘、增加水生植被等。
让虾苗生长在一个舒适、自然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生长发育。
通过以上的几个技术要点的实施,生物絮团养虾技术能够改善水质,提高虾苗的饲养效果,促进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生物絮团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对水产养殖的作用解析1、生物絮团技术的讨论背景20世纪70时代,由法国太平洋中心海洋开发讨论所最早提诞生物絮团技术的原型,并实施于斑节对虾( Penaeus monodon) 、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和南美蓝对虾( Litopenaeus styliros-tris) 的养殖当中[10 -11]; 1982 年,Steve Serfling 设计的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使得罗非鱼 ( Oreochromisniloticus) 的养殖年产量达到1500t,每 d 仅换水1%[12]; 1999 年,以色列学者Avnimelech 在罗非鱼养殖过程中,通过向水体中添加碳源掌握碳氮比( C/N) ,促进生物絮团形成,显着提高了罗非鱼的成活率,并有效清洁养殖水体,正式系统地提出了生物絮团技术的反应机制理论,极大推动了生物絮团技术的`快速进展[13]。
2、生物絮团技术概述生物絮团技术是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提高碳氮比( C/N) ,促进异氧微生物大量繁殖,结合水体中的细菌群落、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等形成絮团,絮团中的微生物群落同化汲取水体中的无机氮和有机碳等,转化而来的菌体蛋白又可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从而达到净化水质和营养物质再利用的双重目的[14 -17]。
3、影响生物絮团形成的因素Avnimelech 等认为,生物絮团技术需要不停地补充碳源、曝气和搅动水体,消耗氧气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并使得絮团悬浮于水体中,同时需要投入适合的 C/N,以调整水质[13,18 -19]。
因此,在水产养殖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3.1、碳氮比( C / N)碳氮比( C/N) 指水体中总有机碳与总溶解态氮的比值,对生物絮团的形成至关重要。
讨论发觉当 C/N 低于 10 时,水体中水体中自养微生物和异氧微生物共同作用,异氧微生物主要利用有机氮源,使氨氮增加; C/N 大于 10 时,异氧微生物发挥主要作用,利用水体中的无机氮,消耗氨。
详细讲解絮团养虾模式!你值得拥有一、絮团的本质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生物絮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常说这是一种新技术,但其实一点都不新,因为它的实质就是污水处理厂广泛采用的活性污泥法。
那么絮团由什么东西构成呢?在显微镜下,我们不难看出,生物絮团由微生物和有机碎屑构成。
微生物包括但不限于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藻类、酵母;有机碎屑包括但不限于残饵、粪便。
它们是在以芽孢杆菌和动胶菌为主的好氧微生物的絮凝作用作用下聚集到一起形成小团块而悬浮在水体中,是为絮团也。
二、絮团是怎样起到净水作用的虽然采取絮团模式的养殖水体看起来污浊不堪,但在运行良好的状态下,水质参数方面除悬浮物外的其他参数都是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要说到絮团净水的作用机理:氧化与同化。
氧化说白了就是降解,而同化可以理解为微生物把氨氮、亚硝酸盐这些东西“吃掉”,然后变成自身物质,即菌体蛋白。
絮团在水体中翻滚,与水体时刻地进行物质交换,在氧化与同化的共同作用下,使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得到控制。
形象地说,对虾来说有害的氨氮、亚硝酸盐对于絮团微生物来说则是美味的食物,那么絮团微生物当然会贪婪地把它们“吃掉”。
三、培养出絮团需要什么要素大家根据上一节的内容不难看出:氧化嘛,自然需要氧气啦,而且氧气的需求量还不小。
因此,曝气增氧一定要充分,最好是剧烈,如同沸腾的水一般。
因为它需要满足虾和絮团的双重溶氧需求,其次是提供剪切力,使絮团均匀分散。
其次,絮团对氨氮、亚硝酸盐的同化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这个能量来源于什么比较好呢?首当其冲的便是糖。
因此,在絮团养殖模式中需要大量地投加糖类物质来满足絮团微生物的能量需求。
进一步地,絮团要良好地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便是其结构与状态。
顾名思义,絮团必然是絮凝体,其次,这些絮凝体需要悬浮于水中。
而保持它的结构的物质便是脂肽、多糖等生物絮凝剂,而产生生物絮凝剂的微生物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便是芽孢杆菌,因此投加芽孢杆菌便是培养絮团的重要操作之一。
生物絮团是什么生物絮团养殖技术功能分
析
生物絮团是什么?生物絮团养殖技术功能分析。
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实验成功的生物絮团技术是目前比较看好的可以有效增产的水产养殖技术,尤其是在养虾行业,人们翘首以盼,下面我们来介绍了、下这个技术的原理和相关的功能。
生物絮团
生物絮团是养殖水体中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体的有机体和无机物,经生物絮凝形成的团聚物,由细菌、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无机物质相互絮凝组成。
生物絮团技术是指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C/N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升动物免疫力、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的一项技术,它被认为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术。
生物絮团技术的功能
1、除氮净水
通过调整碳氮比(C/N>10),异养微生物以水体中的有机碳为能源可将水体中的亚硝氮,氨氮等氮素转化为自身蛋白质,从而起到降低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调控水质,降低养殖系统换水量甚至显现零换水的作用。
其除氮作用效果高于藻类,更是硝化细菌5-6倍,并且其作用效果不受浊度、光照等天气因素的影响。
Azim(2008)和Hari(2006)在零换水系统的罗非鱼和对虾养殖中应用生物絮团技术都起到70%以上的除氮。
2、提供饵料
生物絮团形成后可被养殖动物采食,转化为自身蛋白质,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实现营养物质的循环再利用,Kochba(2009)和Burford等(2009)都通过15N标记法证实了罗非鱼和凡纳滨对虾可摄食水体中的生物絮团。
Avnimelech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在Pacific Aqua养殖场进行罗非鱼养殖,认为罗非鱼40%的体重增长来自于生物絮团。
Kuhn等(2009)
利用罗非鱼的养殖废水和红糖培养出生物絮团,并制成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其较对照组饵料系数降低了0.3-0.4。
3、免疫抗病
生物絮团中的益生菌(芽孢杆菌、乳酸菌、丁酸梭菌等)进入对虾肠道后通过代谢物或表面抗原刺激对虾免疫体系,与有害菌竞争营养和附着位点,保护对虾免受病原菌侵染,进而增强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力。
另外异养菌所产生的多聚-β-羟基丁酸、3-羟基丁酸等物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在养殖动物消化道和养殖水体均可发挥作用。
还有,弧菌事宜生长的碳氮比大都在4-5左右,生物絮团技术中高碳氮比(C/N>10)的调控有效抑制了池塘弧菌的繁殖。
生物絮团案例分析
生物絮团技术的核心价值是:通过水体碳氮比的调整,使水体中的异养微生物吸收水体氨氮、亚硝氮等废氮转化为自身菌体蛋白而大量繁
殖;繁殖过程中通过絮凝作用结合水体中的藻类、原生动物、有机物碎屑等形成生物絮团,并被养殖动物摄食。
此技术在调控水质的同时,使得饲料蛋白以生物絮团为载体被重复利用,提升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
生物絮团技术应应用于可以摄食生物絮团的养殖动物中,滤食性养殖动物为宜。
生物絮团技术一被提出,便被许多养殖发达的国家应用于世界性养殖品种罗非鱼和凡纳滨对虾的精养模式中,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李卓佳团队茂名对虾养殖网箱养殖中试
养殖模式:网箱养殖,采用3天投放饲料量50%的糖蜜,且3天强化一次芽孢杆菌的试验组,其成本为13.57元/kg,产值36.68元/m2,利润约7.17元/m2,相对对照组,成本14.33元/kg,产值35.38元/m2,利润约5.45元/m2,其产量提高19.13%,饵料系数下降22%,成本下降5.3%,净利润提高31.56%。
黄倢团队胶州对虾工厂化养殖中试
养殖模式:室内工厂化水泥池,400尾/平方,微孔24h曝气,每天按饲料的60%添加红糖,113d零换水,4.02公斤/平方,饵料系数由1.65降到1.37,投入产出比提升近40%,且水体氨氮亚盐一直保持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