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封闭养殖试验中的形成条件及作用效果
- 格式:pdf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7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概述生物絮团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对废水中悬浮物进行团聚和沉降的技术,其在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絮团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技术特点生物絮团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环保性1.:生物絮团技术采用微生物处理废水,无需添加化学药剂,避免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高效性2.:微生物能够迅速团聚悬浮物形成絮凝物,由于微生物具有吸附性能,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粒。
节能性3.:相比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生物絮团技术不需要投入大量能源,节约了能源消耗。
稳定性4.:经过优化设计的生物絮团技术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对废水中的波动能够做出快速响应。
低成本5.: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降低废水处理的成本,一方面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另一方面减少了废水处理设备的维护费用。
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质净化对虾养殖需要保持水质清洁,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物和悬浮颗粒等,有效提高水质。
饵料保存对虾养殖中,合理使用饵料对虾的生长至关重要。
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浮游生物和颗粒物,减少饵料的浪费,提高饵料利用率。
病害预防对虾养殖中常常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害的威胁。
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病原体,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提高对虾的健康状况。
水产养殖循环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水产养殖的循环利用,减少废水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防止养殖环境恶化通过生物絮团技术处理废水,可以避免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保护养殖场周围的生态环境。
结论生物絮团技术以其环保、高效、节能的特点在对虾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应用该技术,可以改善对虾养殖的水质状况,提高对虾的生长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相比,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第41卷 第5期 渔 业 科 学 进 展Vol.41, No.5 2020年10月Oct., 202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8BC051)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F201903)共同资助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ZR2018BC051), and the Open Fund of 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Disease Control in Mariculture(KF201903)]. 于 鹏,E-mail:******************① 通讯作者:单洪伟,E-mail: *******************.cn 收稿日期: 2019-05-09, 收修改稿日期: 2019-07-02DOI: 10.19663/j.issn2095-9869.20190509001 /于鹏, 叶海斌, 单洪伟, 马甡, 王腾. 凡纳滨对虾养殖体系中群体感应淬灭菌的筛选、安全性评估及发酵条件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20, 41(5): 82–91Yu P, Ye HB, Shan HW, Ma S, Wang T. Screening, safety evaluation and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ptimization of quorum quenching bacteria from Litopenaeus vannamai culture system.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2020, 41(5): 82–91凡纳滨对虾养殖体系中群体感应淬灭菌的筛选、安全性评估及发酵条件优化*于 鹏1,2 叶海斌2 单洪伟1① 马 甡1 王 腾1(1. 中国海洋大学 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003;2. 山东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青岛 266104)摘要 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ai )养殖体系中筛选得到具有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 QQ)活性的潜在功能菌,并对菌株进行16S rDNA 鉴定、安全性评估及发酵条件优化。
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的影响李晓梅;郭体环【期刊名称】《渔业研究》【年(卷),期】2017(039)004【摘要】本实验以非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絮团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中,水质因子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生物絮团沉积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5.93±0.31)m L/L,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对照组的生物絮团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1.5 m L/L),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氨氮含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05±0.19)mg/L,试验组氨氮含量增加缓慢,至第60天时仅为(0.37±0.0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的前1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亚硝酸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后试验组亚硝酸氮含量增速减慢并趋于稳定,而对照组则直线上升,对照组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
【总页数】4页(P283-286)【作者】李晓梅;郭体环【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态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态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8.22【相关文献】1.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的影响 [J], 李晓梅;郭体环2.停加红糖对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水质和氮收支的影响 [J], 韩天骄;徐武杰;徐煜;文国樑;胡晓娟;苏浩昌;曹煜成3.停加红糖对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水质和氮收支的影响 [J], 韩天骄;徐武杰;徐煜;文国樑;胡晓娟;苏浩昌;曹煜成4.不同养殖密度对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J], 于金红;韩学明;王林栋;王贵宁;兰岚5.甘蔗渣和稻壳粉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悬浮生物絮团培育效果的影响 [J], 雷柯柯;单洪伟;左孝文;马甡;叶建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摘要高密度养殖过程中,高的饵料投入,大量换水是保持良好水质最常用措施之一,这些废水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这对于对虾的生态可持续养殖是一个重大挑战。
生物絮团系统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的水产养殖模式,本研究中,采用本实验室自行构建以本地区水体中菌群为主的硝化型生物絮团,实验设置5种放养密度:100、300、500、700、900尾/m3,探讨了在零水交换的生物絮团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并取得以下结果。
1、养殖过程中各处理组的有害氮素浓度不高,说明生物絮团可以有效控制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但养殖密度越高水质的稳定性越差,高密度(E组)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峰值分别为为0.90 mg/L、1.19 mg/L;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呈不断上升趋势,高密度组累积最大;高养殖密度组的总碱度、pH下降明显,密度越大各处理组絮团量的变动也越大,最大值不超过25 ml/L。
此外,生物絮团对弧菌有抑制作用,各处理组弧菌数较低,但养殖前期养殖密度越大水体中总异样菌和弧菌丰度波动也越明显。
2、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可以提高消化酶和免疫酶的活性,促进对虾的生长。
B(300尾/m3)组生长最快,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5.8±0.91 cm、2.28±0.79 g,C组淀粉酶活性最高,B组脂肪酶活性最高,D组SOD活性最高,B组CAT活性最高,C组AKP、ACP活性最高;放养密度为E时,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CAT 、AKP、ACP等免疫酶活性最低,抗氧化能力减弱。
因此,在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推荐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为300-500尾/m3左右。
3、各处理组生物絮团微生物菌群最丰富的门是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泉古菌门、蓝细菌和浮霉菌门;水体中对氮有转化作用的亚硝化侏儒菌属是15个样本中最丰富的属;高密度分类单元最少,低密度组之间的生物絮团细菌聚集得更近。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以高产为目的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弊端逐渐呈现,养殖环境污染、病害问题频发。
水产养殖业面临瓶颈,传统的养殖技术已远不能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寻找一种健康、高效、新型的生态养殖技术已迫在眉睫。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具有良好的水处理效果、高效的蛋白利用率等特点,并能显著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态化、免疫和健康性水平,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水产养殖的生产中,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生物絮团技术被誉为是一种有效替代传统养殖的新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水产养殖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1生物絮团技术的概述1.1生物絮团技术的发展历程生物絮团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水产养殖领域得到发展,这项技术是受处理城市污水的活性污泥技术的启发。
生物絮团的概念最初由法国太平洋中心海洋开发研究所提出,法国学者和以色列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生物絮团理念的思想基础,并形成“异养型食物网”原理。
SteveSerfling(1982)将该养殖技术应用于罗非鱼的养殖并获成功;美国学者Hopkins(1990)和以色列学者Avnimelech (1999)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和罗非鱼开展了生物絮团的应用研究。
Avnimelech 首次在水产养殖领域中提出“生物絮团”技术,将该技术成功应用到罗非鱼商业化养殖,并研究认为罗非鱼40%的体重增长量来源于生物絮团。
2006年,相关学者在美国召开了关于“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的研讨会,在世界各地推荐和大力倡导该技术的实际应用;2009年,Kuhn等研究发现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有显著提升。
目前,生物絮团已广泛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草鱼、罗非鱼等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中。
1.2生物絮团的原理生物絮团是一种可被滤食性养殖对象直接摄食的生物絮凝体,它的形成过程是:向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调节水体C/N,提高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质。
几种不同碳源对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效果的影响杨章武;张哲;葛辉;李正良;卓吓晃;林跃宗【摘要】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level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in the process of shrimp seedlings production,50% bait amount of sucrose,glucose,and starch was added to the prawn seedling water respectively as carbon source of the biofloc,bacillus licheniformis was also used. The whole experiment process was conduc-ted in 1 000 L of wat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arbon source adding group of floccules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sucrose adding group of floccules formed earlier than starch and glucose group;Ammonia nitrogen and nitrite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and starch groups in sucrose and glucose adding group,and the nitrite peak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by 25. 4% and 31. 4%,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uld automatically dropped without changing water;Crude protein and crude fat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carbon source adding group,and sucrose adding group had the highest crude protein content, reached 32. 6%;The body length of the larval shrimp ( P14 ) of glucose and sucrose added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22. 8% and 19. 2% respectively ( P <0. 01). Thus,sucrose and glucose are appropriate carbon sources during biofloc technology larval rearing of L. vannamei.%为提高凡纳滨对虾种苗生产的生态化水平,分别以蔗糖、葡萄糖、淀粉为添加碳源,添加量为投饵量的50%,同时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在1000 L的水体中进行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实验。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罗亮;张家松;李卓佳
【期刊名称】《水利渔业》
【年(卷),期】2011(032)005
【摘要】生物絮团技术是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人工调控养殖系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的一项技术。
从生物絮团形成的条件、组成、生态功能以及国外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分析了此项技术在中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罗亮;张家松;李卓佳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7.4
【相关文献】
1.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J], 沈烈峰;郑文炳;李维;张振敏;王建平
2.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 [J], 陈亮亮;董宏标;李卓佳;徐武杰;
张家松;段亚飞;文国樑;陈健光;冯震华
3.生物絮团技术在淡水虾养殖中的应用 [J], 杨洁; 张希; 董宏伟; 邹作宇; 袁美云; 刘双凤
4.生物絮团在青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J], 杨洁; 张希; 董宏伟; 邹作宇; 袁美云; 刘双凤
5.生物絮团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与展望 [J], 于金红;韩学明;王林栋;王贵宁;兰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凡纳滨对虾是一种生长快速、适应性强、极具商业价值的经济虾类,也是全球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由于水质不稳定、营养不足等问题,凡纳滨对虾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往往受到限制。
然而,环保且高效的生物絮团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本文提出了生物絮团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实施与管理,并分析其对传统养殖模式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一、生物絮团技术的优势与特点1.优化水质通过利用微生物絮凝和吸附作用,生物絮团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同时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溶氧,从而改善水质。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虾的生长和产量。
传统的养殖方法中,为了保持水质清洁,需要频繁地更换水源和进行过滤,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使对虾产生应激反应。
而生物絮团技术的出现,为凡纳滨对虾养殖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体每日换水量。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浮游生物量逐渐增加,含氮化合物浓度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这些变化使得养殖水体水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通过生物絮团技术,凡纳滨对虾养殖者可以更加轻松地管理水质,减少换水频率和过滤设备的维护成本。
2.提供天然饵料生物絮团技术可衍生出一种附加功能,即生产微生物蛋白质。
该技术的核心原理在于对虾未完全利用的饲料和粪便被异养微生物所同化,形成菌体蛋白,从而增加了生物絮团的蛋白质水平。
当水生动物摄食生物絮团后,这些生物絮团便进入食物链,并促进养殖系统中氮素的循环利用,从而可替代部分饲料。
Burford(2003)等人在研究中利用15N追踪技术发现,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对饲料氮的利用率超过传统养殖模式14%~24%。
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影响,意味着使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更高效地利用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同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在具体实践中,Kuhn(2010)等人进行了一项对虾养殖实验,发现生物絮团可以代替饲料添加剂中7.8%鱼粉和15.6%的大豆蛋白。
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的运用摘要:生物絮团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对抗水产养殖病原菌和减少水产养殖污染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硝化型生物絮团养殖模式。
生物絮团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其胞外物等构成,其通过同化、硝化及光合作用可快速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还可实现水体中营养物质再利用和养殖对象的生物防治。
介绍了生物絮团技术的概念、组成、分类、主要功能及水处理优点,以期为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及废物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絮团技术;水产养殖;细菌;氨氮浓度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2017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达4905.99万t[1],其中,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得益于成本低廉而迅猛发展,占比较大。
水产养殖动物只能利用饵料蛋白的20%~30%,导致残饵及粪便在水体中大量积累,产生大量有毒的氨态氮、亚硝酸态氮,传统的养殖模式主要通过换水解决氮污染物积累的问题,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增加换水的电费成本,还带来了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养殖土地资源锐减及水产动物病害频繁暴发等问题。
2018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部署了污染防治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工作,其中,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位列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如何减少水产养殖污染是目前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调控养殖池中微生物组成,利用微生物调控水质的新型养殖模式。
生物絮体不仅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载体,有效转化系统里对生物毒性较大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其中的微生物体蛋白质还可以作为营养补充被养殖动物摄食,实现饲料营养的重复利用,提高饲料利用率。
生物絮团通过同化、硝化及光合作用可快速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
国际上很多采用生物絮团技术的工厂化养殖系统经过研发、试验和改进,实现了零换水的目标[2]。
1生物絮团的组成生物絮团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其胞外物等构成,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细菌优势种群主要受饲料品质影响,因此,不同养殖品种生物絮团系统的主要优势菌群不同,刺参苗种培育池中生物絮团的主要优势菌群为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us)[3]。
生物絮团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对水产养殖的作用解析1、生物絮团技术的讨论背景20世纪70时代,由法国太平洋中心海洋开发讨论所最早提诞生物絮团技术的原型,并实施于斑节对虾( Penaeus monodon) 、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和南美蓝对虾( Litopenaeus styliros-tris) 的养殖当中[10 -11]; 1982 年,Steve Serfling 设计的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使得罗非鱼 ( Oreochromisniloticus) 的养殖年产量达到1500t,每 d 仅换水1%[12]; 1999 年,以色列学者Avnimelech 在罗非鱼养殖过程中,通过向水体中添加碳源掌握碳氮比( C/N) ,促进生物絮团形成,显着提高了罗非鱼的成活率,并有效清洁养殖水体,正式系统地提出了生物絮团技术的反应机制理论,极大推动了生物絮团技术的`快速进展[13]。
2、生物絮团技术概述生物絮团技术是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提高碳氮比( C/N) ,促进异氧微生物大量繁殖,结合水体中的细菌群落、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等形成絮团,絮团中的微生物群落同化汲取水体中的无机氮和有机碳等,转化而来的菌体蛋白又可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从而达到净化水质和营养物质再利用的双重目的[14 -17]。
3、影响生物絮团形成的因素Avnimelech 等认为,生物絮团技术需要不停地补充碳源、曝气和搅动水体,消耗氧气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并使得絮团悬浮于水体中,同时需要投入适合的 C/N,以调整水质[13,18 -19]。
因此,在水产养殖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3.1、碳氮比( C / N)碳氮比( C/N) 指水体中总有机碳与总溶解态氮的比值,对生物絮团的形成至关重要。
讨论发觉当 C/N 低于 10 时,水体中水体中自养微生物和异氧微生物共同作用,异氧微生物主要利用有机氮源,使氨氮增加; C/N 大于 10 时,异氧微生物发挥主要作用,利用水体中的无机氮,消耗氨。
基于生物絮团技术构建的零换水养殖系统对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效果分析作者:范鹏程徐武杰文国樑徐煜许云娜李卓佳杨铿张建设曹煜成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19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討在零换水条件下开展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可行性,为后续推动对虾零换水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规模化产业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凡纳滨对虾虾苗放养密度690尾/m3,养殖周期91 d(13周),以生物絮团技术调控养殖水质,养殖全程不换水,定期监测与分析养殖水体主要水质指标及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结果】经13周的零换水养殖后,凡纳滨对虾平均存活率为(83.90±2.74)%,收获规格平均为14.50±0.99 g/尾,单位水体对虾产量平均为8.39±0.48 kg/m3,饲料系数平均为1.25±0.06,养殖对虾单产平均耗水量为120.00±6.38 L/kg。
从养殖第7周起,水体中生物絮团量维持在18.2~30.4 mL/L,pH基本维持在7.31~7.60,总碱度在116~224 mg/L范围内波动变化,总氨氮(TAN)浓度降低至0.45 mg/L以下并保持至试验结束,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保持低于0.70 mg/L,硝酸盐氮(NO3−-N)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至试验结束时接近135.0 mg/L。
养殖水体中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异养细菌从第9周后一直维持在×106 CFU/mL的数量级水平,弧菌从第7周后一直维持在×102CFU/mL的数量级水平。
【结论】科学运用生物絮团技术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进行原位调控能实现高密度零换水的高效健康养殖,还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对虾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零换水;微生物调控;生物絮团中图分类号: S966.129;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9)12-2833-08Production trial and analysis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based on biofloc technology at a high density in zero-water exchange systemsFAN Peng-cheng1,2, XU Wu-jie2,3, WEN Guo-liang1,2, XU Yu2,3, XU Yun-na2, LI Zhuo-jia2, YANG Keng2, ZHANG Jian-she1, CAO Yu-cheng1,2,3*(1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National Marine Facility Bree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Zhoushan, Zhejiang; 316022, China; 2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Fisher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Key Laboratory of South China Sea Fishery Resources Exploitation & Utilizat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Guangzhou; 510300, China; 3ShenzhenExperimental Base,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Shenzhen,Guangdong; 518121, China)Abstract:【Objective】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of zero-water exchange for high density cultur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promotion of large-scal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friendly and high effective aquaculture. 【Method】In this trial, a closed cascaded ponds system was adopted, the stocking density of L. vannamei was 690 ind/m3, and the culture period was 91 d(13 weeks). Biofloc technology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water quality of pond systems, and no water was exchanged during the whole culture period. Key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and dynamic change of bacteria volume were regularly monitored and analyzed. 【Result】After the 13 weeks(91 d) zero-water exchange culture, the average yield was 8.39±0.48 kg/m3 with an average weight of 14.50±0.99 g/ind, and an average survival rate of(83.9±2.74)%. The feed coefficient was 1.25±0.06 and average water volume used for producing 1 kg shrimps was 120.00±6.38 L/kg. Seven weeks after the start of the trial, the bioflocs volume in the culture water was 18.2-30.4 mL/L, pH remained at 7.31-7.60, total alkali showed no obvious fluctuation regulation within the range of 116-224 mg/L. The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 nitrogen (TAN) and nitrite nitrogen(NO2--N) were kept below 0.45 mg/L and 0.70 mg/L respectively till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ite nitrogen(NO3--N) showed an escalating trend, reaching 135.0 mg/L in the end. The quantity variation of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vibrio in water increased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former maintaining at the level of ×106 CFU/mL since the 9th week and the latter at the level of ×102 CFU/mL since the 7th week. 【Conclusion】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biofloc technology for water quality control in situ can realize efficient and healthy aquaculture of L. vannamei in zero-water exchange systems, and meanwhile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thereby helping to dri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hrimp aquaculture industry.Key words: Litopenaeus vannamei; high density production; zero-water exchange; microbial regulation; biofloc0 引言【研究意义】近年来,因对虾养殖病害频发及水体环境不断恶化(曹伏龙等,2015),传统的池塘养虾产量和稳定性受到明显影响。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摘自《水生态学杂志》摘要:生物絮团技术是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人工调控养殖系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的一项技术。
从生物絮团形成的条件、组成、生态功能以及国外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分析了此项技术在中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絮团技术;对虾;养殖;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性的对虾病毒性疾病大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对虾养殖产生了沉重打击并且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此后几年间,人们反思过去的养殖理念,开始创新养殖模式和技术、引进培育优良对虾品种,从而使中国对虾养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赵法箴,2004) 。
中国对虾养殖产量也从1994年低谷时的6.39万t ( 麦贤杰等,2009) 提高到2009年的133万t ( 农业部渔业局,2010) ;然而,当前中国对虾养殖的发展仍然处于规模产量型阶段,高投入、高污染和低效益带来的发展局限性和负面效应已经暴露出来。
刘贤词等( 2009) 曾对海南省高位池养殖的污水排放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2006年全海南省高位池养殖总面积约3733 hm2,废水排放总量约为1.95亿t,排放的COD为11.6 万t,氨氮为63.9t。
高位池养殖万元产值废水和COD的排放量远远高于其他农业行业。
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和养殖户观念的改变,上述指标虽有所下降,但对虾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仍相当严重。
以色列养殖专家Avnimelech倡导的生物絮团技术具有降低饲料消耗、减少养殖污水排放等特点,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之一( Stokstad,2010) 。
本文从生物絮团形成的条件、组成、生态功能及其技术在国外的应用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此项技术在中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1 生物絮团形成的条件、组成和影响因素1.1 形成条件根据Rosenberry( 2006) 对生物絮团形成条件的研究结果,采用生物絮团技术的养殖池塘需具备以下条件:⑴过滤消毒设施。
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生产性育苗实验李正良;张哲;杨章武;梁其旭;葛辉;林克冰;郑雅友;杜秀萍;吴丽云【期刊名称】《福建水产》【年(卷),期】2018(040)005【摘要】为提高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的生态化和健康化水平,本文在育苗生产中应用生物絮团技术,添加红糖为碳源以提高育苗水体的碳氮比(C/N).在蔗糖添加量为投饵量的55%、实验池减少50%换水量的情况下,至P5发育期时实验池的总投饵量比对照池平均减少15.9%,虾苗平均体长提高8.1%、存活率提高28.2%,而氨氮、总无机氮等水质指标分别升高32.0%和24.1%.表明利用生物絮团技术育苗时,对不同发育阶段换水量的减少要灵活掌控,并且后期要适当增加换水量.【总页数】6页(P380-385)【作者】李正良;张哲;杨章武;梁其旭;葛辉;林克冰;郑雅友;杜秀萍;吴丽云【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集美大学,福建厦门361021;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7.9【相关文献】1.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生物絮团细菌群落结构 [J], 杨章武;杨铿;张哲;李正良;葛辉2.几种不同碳源对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效果的影响 [J], 杨章武;张哲;葛辉;李正良;卓吓晃;林跃宗3.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中三种生物絮团的菌群多样性及Tax4Fun基因功能预测分析 [J], ZHANG Zhe;YANG Zhang-Wu;GE Hui;DU Xiu-Ping;ZHUO Xia-Huang;XU Zhi-Hai4.不同碳源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标粗水体生物絮团的结构、营养成分、细菌群落及其水质的影响 [J], 张哲; 杨章武; 葛辉; 陈辉辉; 卓吓晃5.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生产性育苗实验 [J], 李正良; 张哲; 杨章武; 梁其旭; 葛辉; 林克冰; 郑雅友; 杜秀萍; 吴丽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