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尺寸背光设计规范问题

大尺寸背光设计规范问题

大尺寸背光设计规范问题
大尺寸背光设计规范问题

背光产品设计规范(RD-E0001)

一:设计输入注意事项 1.L ED与胶片的搭配要满足《导光板技术规范》里面的条件! 2.结构是否存在有问题,可否方便模具制做. 3.亮度要求能否做到客户要求(参考《背光亮度技术规范》). 4.客户视图是否相对应. 5.客户对产品外观和材质方面有无要求. 6.客户对产品可靠性方面的要求. 7.客户有无特别的要求(如:尺寸公差、色度等) 二:设计过程中注意事项 1.胶的粘性与厚度. 2.成品图管控的尺寸部材也要一致. 3.F PC金手指的尺寸. 4.对于R角或一些不易测量的尺寸,在不影响成品尺寸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测量. 5.胶框与导光板卡位应相匹配. 6.设计吸塑盒时,应注意对产品的保护. 7.P ET拉把尽量不要和FPC重合,尽量靠边贴设计. 8.F PC使用尽量使用单面板. 三:设计图纸注意事项 一).胶框 1.视图位置是否错误,是否相对应 2.图纸有无明确顶针位置的排布,正常情况胶框正面不排顶针 3.剖面视图方向是否错误,有无标识文字与剖面指引标识. 4.局部放大视图是否有相对应指引标注 5.尺寸标注是否漏标、错标、多标,公差与客户图纸公差要求是否有冲突., 二):导光板 1.视图位置有无错误. 2.主视图卡位与后视图卡位是否对应侧面视图卡位. 3.锯齿放大视图是否有指引处. 4.是否有在视图上标出磨面与网点面. 5.卡位尺寸与公差是否与胶框的卡位尺寸与公差对应,外围尺寸标注公差是否与胶框的外围 尺寸标注公差对应. 6.是否有画网点区域线与中心线。 三):膜类 1.标注公差有无要求. 2.裁切方式是否错误. 3.材质厚度是否标出,材质是否正确. 4.PET离型纸是否标出颜色. 5.裁切示图是否对应产品外形图. 6.增光膜角度有无标出,材质有无错误.

背光模组的介绍

背光模组的介绍 1.什么是背光模组?是用来干什么的? 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为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LCD面板底面加上一个发光源,方能达到饱满的色彩显示效果,背光模组之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平面光源,使LCD能正常显示影像。 目前,背光模组的主要产品种类有:发光二极管(LED)、卤钨灯、电致发光(ELD)、冷阴极荧光灯(CCFL)、阴极发射灯(CLL)、和金属卤化物灯等。其中工艺成熟、性能稳定,在彩色液晶显示器(TFT-LCD)上普遍使用的背光源是冷阴极荧光灯(CCFL);在面积较小的LCD上普遍使用的是LED背光源,尤其以发光均匀、高效的侧背光为主,LED背光源主要的应用范围:如手机、PDA、游戏机、家用电器、仪表、仪器、数码产品、汽车应用部件等产品的LCD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 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2.LCD或LCM背光模组到底是什么? LCD 液晶显示器是Liquid Crystal Display 的简称,LCD 的构造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当中放置液态的晶体,两片玻璃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透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杆状水晶分子改变方向,将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LCM液晶显示模块是一种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集成电路、PCB 线路板、背光源、结构件装配在一起的组件.英文名称叫“LCD Module”,简称“LCM”,中文一般称为“液晶显示模块”。实际上它是一种商品化的部件.根据我国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只有不可拆分的一体化部件才称为“模块”,可拆分的叫作“组件”。所以规范的叫法应称为“液晶显示组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都已习惯称其为“模块”。 即可以得出lcd和lcm的区别,那么lcd和lcm有什么不同:lcd是显示屏,lcm是包含了lcd在内以及控制lcd显示方式、内容的芯片、线路板等各种器件的集合。可以说lcd是显示内容的前台,lcm是包含了前台在内整个运作系统。 3.啥是LED背光模组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范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范 一、设计原则 目前工程中基本都设计图像监控系统,比较能直观的反应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同时兼顾重要场合的安全防备,根据现场用户需求及使用情况,结合以往工程施工经验,视频监控系统设计的原则以保证图像的清晰性、流畅性、功能实用性为主,同时兼顾价格因素。 二、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室内环境包括:中控室、泵房、配电室 2、室外环境主要包括:水厂、泵站、水源地的厂区监控。 河道、闸门、水库的环境监控。 三、现场使用条件需求分析 1、中控室:光照强度较高,监控面积小(约20-50平方米),要求安装布 线规范美观,24小时不间断监控。 2、配电室:光照强度较低,监控面积小(约20-30平方米),既要监控整 体又要看到局部,24小时不间断监控。 3、泵房:光线较暗,监控面积小(约50-80平方米),既要监控整体又要 看到局部,24小时不间断监控。 4、水厂、泵站的厂区: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100-15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对重点部位有特殊监控要求(人员入侵时报警提醒,同时进行图像跟踪)。 5、水源地环境监控: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50-10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有特殊监控要求(人员入侵时报警提醒,同时进行图像跟踪),

同时需音频采集及高音喊话功能。 6、河道、闸门环境监控: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200-30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要监控整体又要看到局部,夜视功能要求较高,清晰度要求较高,要求透雾功能。 7、水库环境监控: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300-100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要监控整体又要看到局部,夜视功能要求较高,清晰度要求较高,同时需音频采集及高音喊话功能,要求透雾功能。 四、主要设备说明 主要指标如下: 4.1.1机芯: 常用CCD和CMOS两种类型的感光芯片。 CMOS产品低能耗、高像素、低成本、噪点控制好、宽动态性能优越。 CCD产品高能耗、低像素、高成本、噪点控制一般、宽动态性能差。4.1.2镜头、光圈、焦距、尺寸 4.1.2.1.镜头 广角镜头:视角在90度以上,一般用于电梯轿厢内、大厅等小视距大视角场所;2.8mm,2.5mm 标准镜头:视角在30度左右,一般用于走道和小区周界等场所,1/2”CCD 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定为12mm;1/3”CCD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定为 8mm;1/4”CCD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定为6mm; 视角在60度以上用于5*5米左右场所3.6mm4mm 视角在50度以上用于8-10米左右场所6mm

剧院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剧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57-88 第1章总则 第2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3章前厅部分 第4章观众厅 4.1视线设计 4.2座席 4.3走道 4.4其它 第5章舞台 5.1主台、侧台 5.2乐池 5.3舞台机械设备 5.4演出技术用房和设施 第6章后台 第7章防火与疏散 7.1防火 7.2疏散 7.3消防给水 7.4火灾报警 第8章声学 8.1观众厅体型设计 8.2观众厅混响设计 8.3扩声系统设计 8.4噪声控制 8.5其它声学要求 第9章建筑设备 9.1给水排水 9.2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9.3电气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本规范用词说明

第1章总则 第 1.0.1 条为保证剧场建筑设计满足安全、卫生及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特制 订本规范。 第 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剧场建筑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设计。其舞台部分的技术 标准,主要适用于镜框式台口、箱型舞台剧场,其它类型剧场,可参照执行。 第 1.0.3 条剧场建筑根据使用性质及观演条件主要分为歌舞、话剧、戏曲三类。剧场 为多用途时,其技术标准应按其主要使用性质确定,其他用途应适当兼顾。 第 1.0.4 条剧场建筑规模按观众容量可分为: 特大型 1601 座以上 大型 1201~1600 座 中型 801~1200 座 小型 300~800 座 话剧、戏曲剧场不宜超过 1200 座。 歌舞剧场不宜超过 1800 座。 第 1.0.5 条剧场建筑的质量标准分特、甲、乙、丙四个等级。特等剧场的技术要求根 据具体情况确定;甲、乙、丙等剧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体结构耐久年限:甲等 100 年以上,乙等 50~100 年,丙等 25~50 年; 二、耐火等级:甲、乙等剧场不应低于二级,丙等剧场不应低于三级; 三、室内环境标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相应规定。 第 1.0.6 条观众厅面积不超过 200m2 或观众容量不足 300 座者,可按一般建筑规定执行,不受本规范限制。 第 1.0.7 条剧场建筑设计除应按本规范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现行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背光模组及V-CUT结构设计

篇名 LED背光模組及V-Cut技術未來導向 作者 張先榮。私立開南商工。電機三年忠班 張浩哲。私立開南商工。電機三年忠班 楊凱閔。私立開南商工。電機三年忠班

壹●前言: 近年來,顯示器的技術研發,已成為眾所關注的市場主流,客戶對於LCD面板的要求愈來愈高,為了提供光源,背光模組的廠商不得不更積極地投入技術上的研發。所謂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係提供LCD面板之光源。因液晶本身不發光,為了讓使用者能清楚看到LCD上所顯示的內容,須在LCD背面加上一個可投射出光源的背光模組,使光線透過LCD後,將資訊傳遞到使用者的眼中,因此「背光模組」為LCD面板的關鍵零組件之一。 事實上,背光模組的應用至廣,舉凡行動電話、PDA、數位相機、視訊電話、工業或醫療乃至飛行儀表、掌上型電視、VCD Player、汽車導航、筆記型電腦、LCD Monitor、TFT-LCD TV,背光模組的技術都不可或缺,於生活科技至關重要。 因此,本文擬就V-Cut技術的發展概況略作考察,並進一步對LED背光模組目前在技術上的得失加以分析,藉此探索面板技術在未來發展的導向。 貳●正文 背光模組主要由光源、導光板、光學用膜片、塑膠框等組成。其中,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的主要功能在於使冷陰極燈管發出的光線,能均勻分佈於整體的背光模組,使用的材料為光學級的壓克力(PMMA)。為了提升光學效率,微溝切削(V-Cut)的技術應運而生。此種逆稜鏡式導光板的生產,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輝度,已成為高亮度低成本的代名詞,正是全球背光模組廠在現階段的研發重點。 目前V-Cut的技術已經成熟,在TFT-LCD面板及液晶產品降價壓力下,上游零組件廠的研發部門,也持續朝簡化結構及精省成本等方向在努力。(註一)而LED 背光模組的開發,更是面板技術研發的長期目標,值得關注。 一、高亮度導光板技術的成熟 在現階段筆記型電腦用面板背光模組上,V-Cut是相當熱門的技術。其結構主要是將稜鏡微加工,直接製作於導光板上,並以一片鋸齒狀朝下的稜鏡片,取代原來兩片朝上的稜鏡片,在局部降低成本的同時,有效的將輝度提升30%左右。 V-cut LGP加上向下Prism結構,較原來兩片朝上的稜鏡片結構,光的利用率高出30%左右,但相對View Angle就被犧牲了,不過,這點對筆記型電腦使用上不但沒有影響,反而具有保護隱私之優點。因此筆記型電腦將加以大幅採用。

背光模组简介

背光模組簡介 壹、前言 背光模組(Back light module)為液晶顯示器面板(LCD panel)的關鍵零組件之一,由於液晶本身不發光,背光模組之功能即在於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佈均勻的光源,使其能正常顯示影像。LCD面板現已廣泛應用於監視器、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及投影機等具成長潛力之電子產品,因此帶動背光模組及其相關零組件的需求持續成長,在面板低價化的刺激下,又以筆記型電腦及LCD監視器等大尺寸用面板需求最大,為背光模組需求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全球大型LCD背光模組產值將較2002年成長23%,達26.19億美元,且逐年增加,到2006年產值將達到37.26億美元。在國內LCD面板廠商積極擴產下,國內內需市場持續擴大,由於國內廠商生產的背光模組已與國際大廠的製造水準相當,加上在量產規模及就地供應上之優勢,國內背光模組自給率將可再往上提升。 貳、背光模組簡介 : 一、背光模組為LCD 面板第二大關鍵零組件 LCD面板主要係由彩色濾光片、背光模組、驅動I C、補償膜及偏光板、玻璃基板、I T O膜、配向膜、控制電路等零組件所組成,由於液晶面板本身不具發光特性,必須藉助背光模組來達到顯示的功能,LCD面板製造商在產生玻璃面板之後,須先結合彩色濾光片,兩者封合後灌入液晶,再與背光模組、驅動I C、控制電路板等組件,組合成LCD模組出售給下游的筆記型電腦或LCD監視器製造商。由於背光模組為僅次於彩色濾光片之LCD面板第二大關鍵零組件, 為因應國內面板廠商對關鍵零組件的大量需求及尋求降低成本要求下,如瑞儀、中強、

輔祥、科穚等廠商紛紛投入, 致在LCD上、下游產業之中, 背光模組現已成為本土化速度最快的一項零組件。 二、背光模組亦即顯示器光源提供者 背光模組其主要由光源(包括冷陰極螢光管(CCFL))、熱陰極螢光管、發光二極體(LED)等)、燈罩、反射板(Reflector)、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擴散片(Diffusion sheet 1-2片)、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1-2片)及外框等組件組裝而成,其中光學膜片與導光板為最主要之技術和成本所在。液晶顯示器由於其厚度薄、質量輕且攜帶方便,且相較於目前得CRT更有低輻射的優點,近年來需求快速的增加,己能在顯示器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隨著液晶顯示器製造技術的提昇,在大尺寸及低價格的趨勢下,背光模組在考量輕量化、薄型化、低耗電、高亮度及降低成本的市場要求,為保持在未來市場的競爭力,開發與設計新型的背光模組及射出成型的新製作技術,是努力的方向及重要課題。 三、背光模組類別 : 一般而言,背光模組可分為前光式(Front light )與背光式(Back light)兩種,而背光式可依其規模的要求,以燈管的位置做分類,發展出下列三大結構: (1)側光式(Edge lighting)結構:發光源為擺在側邊之單支光源,導光板採射出 成型無印刷式設計,一般常用於18吋以下中小尺寸的背光模組,其側邊入射的光源設計,擁有輕量、薄型、窄框化、低耗電的特色,亦為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 、筆記型電腦的光源,目前亦有大尺寸背光模組採用側光式結構。 (2)直下型(Bottom lighting)結構:超大尺寸的背光模組,側光式結構已經無法 在重量、消費電力及亮度上佔有優勢,因此不含導光板且光源放置於正下方的直下型結構便被發展出來。光源由自發性光源(例如燈管、發光二極體

FPC设计规范

1.1目的

规范本公司FPC(柔性线路板)设计标准,提高设计员的设计水平,及工作效率。 1.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FPC(柔性线路板)设计 1.3 职责 研发部:学习和应用FPC(柔性线路板)设计规范于开发新产品中。 1.4 定义 无 FPC设计规范与注意事项

1 FPC机构设计规范 1.1 LCD与FPC压合处要求 如上图所示 A:表示FPC成型边到LCD PIN顶端要差0.10mm. B:表示FPC PIN要比LCD压合PIN长0.10-0.20mm. C:此处只给正负0.10mm的公差. D:对位PIN到FPC两侧边不小于0.5mm. E:FPC PIN反面的PI覆盖膜距FPC PIN不小于0.3mm. F:此处只给正负0.20mm的公差. G:如果是FPC 需要从玻璃处弯折或是弯折距离<0.8mm ,FPC的CVL需上玻璃 0.10-0.20

如上图所示:A:双面胶要耐高温,长度最好能和FPC相等.T= 0.05mm. 最好是3M厂商生产的,可靠性较好. B:宽度用2.50正负0.30mm的即可. C:FPC出PIN要用月牙边,便于焊接. D:FPC出PIN要有漏锡过孔,孔单边焊盘不小于0.15mm,便于焊接. E:FPC PIN正反面不能相等,要正反面相差0.20-0.30mm,正反面不能出阻焊层. 注:此连接方式最终要符合客户要求.

1.3 FPC与主板插拔处要求(以HIROSE为例) 如上图所示:A:此处公差一定要控制在正负0.07mm以内, 重点尺寸. B:此处公差一定控制在正负0.20mm以内. C:此处只给正负0.10mm的公差. D:此处公差一定控制在正负0.20mm以内. E:倒角非常重要,一定要有,否则可能接触不良. F:补强材料要硬,一般用宇部厂商生产的.较软的补强装配时金指会断裂. G:此处厚度在0.19-0.21较好,重点尺寸. 注:以上是以HIROSE的连接器为例,具体项目要参考客户连接器规格书. 1.4 FPC与主板以公母座连接器连接

背光源部材选用参考标准

程序名称:背光源部材选用参考标准 文件编号:WI-48B4006 生效日期:2006/09/29 编写人: 日期: 审批人: 日期: 如此印章并非红色<受控文件>, 代表此文件不会受到控制及更 新,请使用受控制之文件

1.0目的 规范产品设计选材的标准。 2.0范围 适用于光技术事业部开发的的背光产品。 3.0定义 不适用 4.0资历及训练要求 执行该程序无特殊要求 5.0内容 常用的功能性材料按其功用大致划分如下: 1.胶框 2.导光板 3.PCB及FPC 4.膜片类 3.1胶框的特点、分类、材质及应用范围 3.1.1胶框的特点:其它功能性材料起支撑或封装作用的部材,同时也是与客户模块组装及定位客 户LCD的主要部材,并兼有封闭光线的作用。它是背光源的主要部材之一。广泛应用于白 光产品及非白光产品上。 3.1.2分类:胶框按其功用分为REF及Housing。 3.1.2.1REF (1)定义:组成上无反射片,主要靠胶框来反射光线的胶框称为REF。 3.1.2.2HOUSING ①-定义:组成上有反射片,只起侧面反射封装光线作用的胶框或根本不起反射光线作用 的胶框。 3.2导光板的特点,材质及应用范围 3.2.1导光板(L/G)的特点:主要具有传播及扩散光线的作用的部材,对其它功能性材料起支撑作 用,有些也是与客户模块组装及定位客户LCD的主要部材,是背光源的主要部材。 3.2.2材质及应用范围见下表:

3.3PCB的材质,特点及应用范围 6.3.1材质及特点:构成----玻纤,铜,硅胶等。 材料:FR-4,厚度系列:0.2、0.4、0.6、0.8、1.0、1.2、1.6等 FR-4强度及韧性好, 薄厚均有, 广泛应用于有光源的普通底背光、普通侧背光上。 PCB类的特点:因材质较硬,所以可连接各种电子组件如:LED、CHIP、LAMP、电阻、导线、连接头等等,此外还可连接PIN等。 6.3.2与主体(胶框或导光板)的连接方式: 多以结构固定,很少用双面胶来粘接固定。用于导光板类时表面大多刷白漆,用于感知器类表面大多刷绿漆。 6.4FPC的材质,特点及应用范围 6.4.1材质组成: ①.Polyimide ( FEP、Polyester、Epoxy) Film ②.copper ③.adhesive 6.4.2特点:厚度薄,最薄可达0.078+/-0.03 (单面)。 因为材质较薄,所以FPC上焊接的电子组件也有限,,它不能焊接PIN,连接头及LAMP等。 6.4.3应用: 用于彩屏背光产品上,特别是对厚度要求严格的产品。 6.4.4与主体(框盖或导光板)的连接方式: 由于厚度较薄,所以可用双面胶固定在导光板或胶框上。 6.4.5使用FPC比使用PCB更能简化导光板或胶框的结构,且有效降低厚度,但较PCB单价高。 6.5膜片类的分类及常用材质,特点及应用范围 6.5.1分类: 膜片类的部材种类繁多,性能也各异,经常用到的膜片规格按其功用大致分为以下五大类: 1.反射片 2.扩散膜 3.增光膜 4.遮光片 5.双面粘胶带 6.5.2反射贴布的特点,常用材质及使用范围 6.5.2.1反射贴布的特点:具有反射光线的作用,本身不含背胶。从外观上看有白色及银色两 种。 6.5.2.2常用材质及使用范围见下表:

LED背光模组介绍

LED背光模组/背光源未来之预见 背光模组为TFT-LCD面板主要组件,约占面板材料总成本的20%~35%。随着LCD TV面板规模的高速增长,背光模组在面板成本与制造过程中所占的份额与地位将日益凸显。2005~2008年间大型大尺寸背光模组的出货量年增长率预计约达28%,至2008年将大型背光模组约达3.6亿块,市场产值高达约140亿美元。 从背光模组生产厂商来源国或地区来看,台湾、韩国企业均占据全球出货量的40%~45%,全球背光模组大厂主要有台湾的中强光电、瑞仪、科桥、韩国的 Taesan、Heesung及日本的夏普、Stanley等企业。由于中国大陆存在人力成本及下游相关产品制造规模之优势,台湾、韩国背光模组厂商均已在大陆设立分厂, 2005年在中国大陆产出的背光模组已约占全球39%,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地区。受外资背光模组企业的进一步投资扩产之势推动,预计06年大陆背光模组出货量的全球份额提高至45%。而国内也已涌现出以京东方茶谷、深圳帝光、普耐光电等为代表、发展迅速的背光模组与背光源企业。 背光源、棱镜片、扩散板及光学膜片等为背光模组的主要上游材料与组件,其中背光源在中小、大尺寸背光模组材料成本中分别约占10%~15%、15%~25%。目前背光源以冷阴极荧光灯(CCFL)为主,新型光源LED、平面光源FFL 正受业界关注并被认为是取代受欧盟RoHS法规限制使用的含汞 CCFL的有力竞争者。特别是LED因具有高达105%~130%色彩饱和度(NTSC)、长寿环保等显著优点,已成为中小尺寸TFT-LCD面板中的主流背光源,而随着LED发光效率的提高、散热难等技术问题的突破,全球面板巨头与LED行业领导者的已纷纷合作推出了LED背光源的大尺寸LCD TV,可以预见,高亮白光LED在大尺寸LCD TV背光源需求即将成为应用热潮。 根据LED光源的技术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关系可知,LED在成为手机、车载导航面板等中小尺寸LCD面板的主流背光源之后,当前正处于 Notebook、LCD Monitor及LCD TV大中型尺寸LCD面板所需背光源的市场切入与渗透关键时期。可以说,随着发光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及散热问题的攻克,高亮白光LED有望成为未来大中型尺寸LCD面板的主流背光源。 应3G手机的入市、大屏幕手机的增多及搭配影像手机配备闪光灯的比重提升,持续拉升白光LED的需求,预估2006年度全球手机将成长7.1%达 8.3亿部,预期06年手机白光LED市场出货量增长41%至的43亿颗,其中手机背光源中的白光LED用量以近40%的高速增长达22亿颗;按键所需白光LED增长20%达5亿颗,以及拍照手机所需白光LED闪光灯增长60%达16亿颗。未来四年内,国内手机需求量未来四年内将保持1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从06年的1.37亿部增长到2009年的2亿部;对高亮白光LED背光源需求量预计由06年的3.5 亿颗,以3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加至09年的 9亿颗;而随着3G及拍照手机比重的提高,预计国内手机对高亮白光LED的总需求量保持高达46%的年均复合增长,由06年的7亿颗增长至09年的22亿颗。 2006年全球MP3、PDA、DSC、车载导航、可携式DVD等产品所需中小型尺寸LCD面板等所需白光LED市场规模高达21亿颗有余,受LED 在中小尺寸LCD面板的庞大商机驱动,目前全球已呈现背光模组上中下游厂商展开投资合作趋势,以积极抢攻LED背光源的LCD面板市场份额,如台湾的面板巨头友达光电联合

大尺寸背光设计规范问题

大尺寸背光设计规范 一装配: 1 胶框与导光板的配合:上下左右间隙 2 胶框与下铁框的配合:上下左右间隙 3.上下铁框的配合: 4 膜片设计: 反光膜(黑白框的区别): 反光膜包边: 亮银龙包边(白框可不包边?): 扩散膜 增光膜(锯齿方向与入光方向平行): 5导线的设计: 导线槽设计: 导光板让位缺口设计: 导线固定设计: 6 PCB固定设计,PCB厚度0.6,0.8mm 7 FPC设计: 8散热设计: 二特殊设计: 1 PCB或FPC焊020(335)灯设计: 2 PCB上出FPC出脚设计: 3 两PCB的连接设计: 4 大尺寸导光板楔形设计: 5 头部遮光区最小宽度? 6灯眼问题原因和改善措施: 7 均匀性不好的原因改善措施: 三成本材质问题(常用材质) 铁框材质: 胶框材质: 导光板材质: 反射材质:UX188 0.188 mm,E6SR225 T=0.225mm 扩散膜材质:B100S2 0.125mm,B100S1 T=0.12mm 下增光材质:VII-TI-155 0.155mm, 上增光材质:VII-MI-155 0.155mm,KL66-150 T=0.15mm 降低成本措施: 四包装问题: 1外包装:盆装,箱装,吸塑盒装 2内包装:保护膜,防静电袋: 五评估 1亮度评估: 一般膜片亮度:一层扩散膜+一层上增光: 一层扩散+两层增光膜 2改DBEF等效亮度,实际亮度会下降吗,下降多少? 3改RP2等效亮度,实际亮度下降多少

4改ESR反射膜增加多少来亮度: 5导光板厚度对来过亮度的影响 6电流对亮度的影响规律 7定电压使用的亮度评估 亮度推算公式 7寸或9寸的最高等效亮度,用什么手段达到最高等效亮度六其它问题

背光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 一:整机部分 端子贴纸凹槽宽度:10mm 正常状态下显示器:前倾5°,后仰15° 二,背光部分 1,垫玻璃的硅胶宽度至少为3mm,厚度1mm;限位玻璃:硬接触:下方0.1mm,左右0.5mm,上方0.5mm。 2,膜片缺口边缘离AA区至少2mm 3,导光板与AA区至少3mm(非入光侧),入光侧:一般8mm,尺寸越大越好,但要综合外观要求,大了,边框就会变宽 导光板防呆:一个角倒C角(标示防呆) 4,导光板热胀冷缩按单边0.1%,膜片热胀冷缩按双边0.1% 5,膜片放在中框下方,中框开口边缘到AA区留1.5mm 膜片放在中框上方,中框开口边缘到AA区留1.2mm 6,中框靠导光板侧边缘要倒C0.5,否则整机点亮后,会看到一条暗影 7,限位玻璃的硅胶垫,下方多贴,上,左右各2个 8,侧部光:白反支撑面上,筋条之间最佳距离:≦25mm(悬空间距) 9,铁背板,为加强强度,一定要增加反打(不能断开) 10,定位导光板的定位柱离AA区至少4mm, 11,侧部光:灯条长度为两端比AA区小3mm内都可以。 12,LED灯表面离导光板留0.5mm间隙,如果焊线,两头预留7mm(PCB一端与第一个led 灯之间的距离)焊线空间,灯条背导热胶厚度0.2~0.3mm,一般取0.25mm。 13,非入光侧,导光板限位空间预留1.4mm(预留贴端反及考虑膨胀,利用硅胶垫限位),端反:0.2mm,橡胶垫与导光板之间预留0.2mm间隙。 14,中框上Cof IC处要避开1.5mm,fpc避位单边预留4mm间隙 15,膜片不能压 16,玻璃顶面的EVA厚度0.5mm,玻璃在中框上的固定空间不考虑压缩,即空间为:垫玻璃的硅胶垫厚度+玻璃厚度+玻璃顶面的EVA厚度 17,导光板正常厚度为3mm,(也有做2mm的,不稳定,易产生问题);白反:0.4mm,膜片总厚度:0.8mm;中框厚度:1.0,最少0.8mm(导光板与膜片之间距离) 18,白反限位单边预留0.3即可,不需要考虑热胀冷缩。 19,DBEF厚度:0.4mm;

直下式背光模组简介

TOPIC : 直下式背光模組簡介 Date:2003/04/01 背光源的種類 若依光源相對於panel 的位置來分,可分為直下式與側光式,如圖一、二所示: 圖一,側光式背光模組 圖二,直下式背光模組 直下式與側光式背光模組的比較 直下式背光模組 側光式背光模組 結構 上 ● 較側光式少了導光板的使用 ● 厚度較厚 ● 使用較多燈管 ● 使用擴散板來遮蔽燈管亮帶 ● 較直下式多了導光板的使用 ● 厚度較薄 ● 使用燈管數較少 ● 需使用燈管反射罩 ● 無使用擴散板,使用擴散片來遮蔽反射片板(片)上的pattern 功能上 ● 重量較輕(當面板的尺寸大時) ● 體積較大(與同尺寸產品的側光式背光模組比較,其厚度較厚) ● 重量較重(當面板的尺寸大時)因導光板重量較重 ● 體積較小(與同尺寸產品的直下式背光模組比較,其厚度較薄) 目的上 多使用於大尺寸面板 多使用於小尺寸面板 直下式背光模組各部元件與功用介紹 擴散板(diffuser plate ) 目前使用之擴散板的材質為PMMA 或PC ,其功能為承載 film 材與降低燈管所產生的亮帶功能,以提高均勻性。擴散板厚度較擴散片大,光穿透率在 50%~80% 之間,視設計來選擇。 較低的吸水率及熱膨脹率為其最重要考量因素。擴散板因吸水和受熱膨脹後而可能產生的翹曲現象,擴散板翹曲的方向與製造方式亦有密切關係,殘留應力對翹曲方向的影響很大。 擴散片(diffuser sheet ) 依功能可分為:1.保護用擴散片(上擴散片):一般選擇穿透率較高,Haze 較低的作為保護prism 的結構。2.下擴散片:以Haze 較高的為考量,置於擴散板上方,覆蓋燈管所產生的亮帶、修正光進行的角度作用,使光分佈更加均勻。材質為:PET 與PC ,厚度較擴散板小。選擇擴散片的種類以光線穿透率及霧面程度(Haze )為考量。 下圖中的 Optical Shielding Layer 或稱為 Anti-Blocking Layer ,其主要功能為防止靜電所造成的吸附作用。 圖三,擴散片結構示意圖。 菱鏡片(prism sheet ) 稜鏡片是在PET 基材上coating 鋸齒狀或波浪狀的PMMA 微結構,具有相當好的集光效果,但亦會犧牲部分亮度的視角。稜鏡片的功能:將來自擴散片的光往中心角度集中,以提高面板正面的光線輝度。使用一片稜鏡片時可使正面輝度提高約1.5倍 ,但同時會犧牲部分亮度的視角。 擴散片 菱鏡片 擴散板 燈管 反射板 外框

液晶屏背光设计验收标准

LCD B/L 设计技术指标 文件更改记录表 版本制定/修订内容制定/修订人备注 初版发行张人龙2013/1/17 双方签核 编号供应商名称(中) 版本供应商名称(英) 编制研发窗口 审批审核人 实施日期审核日期 公司印章公司印章

一、 引用标准及依据 《Chimei N140BGE-L42 Specification 》 背光尺寸 FOG with PCB:**, FOG w/o PCB:**, 详见FOG spec 模组:** Max 详见模组spec FOG 透光率 详见FOG spec 详见FOG spec 亮度 200cd/m*m 详见模组spec 色坐标 WX +/ WY +/ 均匀度 >80% Light Bar VL/V IL/mA Min TYP 66 Max 33 背光寿命 20000HRS 项目 测试条件 时间 1、高温高湿工作实验 T=60度,RH=90% 240Hrs 2、高温放置实验 T=80度 240Hrs 3、低温放置实验 T=-30度 240Hrs 4、高温工作实验 T=70度 240Hrs 5、低温工作实验 T=-20度 240Hrs 6、持续通电实验 T=25度 1000Hrs 7、温湿循环 T=-20度(30mins),70度(5mins) 100cycles 四、IIS 定义 项目 要求 项目 要求 目测距离 检验人员眼睛距被检验表面35cm ±5cm 观察角度 以被检验表面垂直线为基准±45°范围内 环境温度 25℃±10℃ 相对湿度 25%~75% 照明 灯光条件300lx---700lx 检查时间 对于外观检验每一面检验时间10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