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再寄小读者》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55 KB
- 文档页数:2
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读书报告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探究翻译原理这学期我读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书中每篇文章都是汉英对照,并对本文的写作背景、翻译方法、语言难点等都做了一些注解和解释,使得阅读难度降低,同时能提升读者的英语水平。
张老毕生追求“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这点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颇深。
例如,在《想北平》中,北平被译为Beiping,而不是Beijing,这是符合史实的,因为解放前,北京是叫北平的。
总体来说,张老在遣词造句方面构造简单、凝练,通俗易懂,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译文流畅流利,并未偏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本次,我主要讲张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在汉译英中,“异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在夏丐尊《中年人的寂寞》中“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张老就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译为“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在汉语中,“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均指幼年时期就交好的朋友,此处张老就翻得贴近中国文化,迁就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归化”指在翻译过程中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原文是“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张老译为“Consequently, Mr. Cha Buduo kicked the bucket before an hour was out”. 在这里,张老将“一命呜呼”译为“kick the bucket”这一俗语,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外国读者来说理解理解比较容易。
张培基英译散文中的审美再现
【审美再现】
一、景象的审美
1、当落日驱散群山的昏黄,那片洁白的云彩便像老萨克士的诗一般,
凝结在夜空中,染了一片柔和的色彩。
2、这时,天空里一颗颗星星,列成八角形,似乎营造出一幅幅绚丽多
彩的传神画卷。
3、当湖表一派荡漾的绿意,经久不息的流水营造出一种安静的祥和。
二、声音的审美
1、宛若天籁,一曲细细的忧伤微风飘荡,奏出一曲轻快的曲调。
2、吟咏出的歌声,加上那清新的空气,构成了一个宁静的图景。
三、情感的审美
1、此刻,看到满山的美景,心里充满了喜悦,酣畅淋漓,愉悦不已。
2、坐在湖边,看着风景,闭上眼睛,放松心情,清凉的微风轻吹脸颊,令心情得以沉淀,真切感受到了安宁的心境。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再创作(I)作者:周风云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4年第09期【摘要】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简约又不失原文的内涵和美。
本文从他独具匠心的用词、短小精悍的句子和清晰分明的句间逻辑,分析和展示了他游刃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行云流水般的再创作功底。
【关键词】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再创作目前中国翻译家大多是英译汉,很少人从事汉籍英译。
张培基他笔耕译坛半个世纪,主要从事汉籍英译。
《英译现代散文选》是经典之作,不仅向西方传播了中国文化和思想,而且为研究翻译的人研究翻译理论和技巧提供了精彩的实例。
翻译是一门高度复杂且缜密精细的艺术。
英文是形合文字,中文是意合文字,据统计,只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文可以和西方文字对等。
从解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所谓的‘对等翻译’是不可能的,”“译文往往要赋予原文以新的意义。
”在此客观条件下,要做好文学翻译是非常艰难的。
译者既要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又要确保译文的流畅易懂,着力发挥译语的优势,保持原文的美感。
为了二者兼得,译者必须在限定范围内重新构思、组合词语、安排结构。
好的翻译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再创作。
《郭沫若论创作》中说:“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
”所谓的“超过创作”正是指文学翻译中的“再创作”。
散文是真实的、诚笃的、不加雕饰的、不做作的。
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看起来简单,翻译起来要保留其韵味相当不容易。
《英译现代散文选》在再现原文信息、体现原文功能方面为英译散文树立了典范。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一词一句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整天却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效果。
这也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斟词酌句,能体现美的意境。
张培基的《英译现代散文选》用词简单明了,句子短小精悍,语言逻辑关系清晰。
在一个个简单的词句背后潜藏着深厚的翻译功底,透射出再创作的魅力。
下面就遣词构句以及如何处理语言的逻辑关系为例来分析一下《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再创作。
张培基英译散文选笔记详解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我像个好奇的探险家,不断寻找着宝藏。
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散文选,就像是我发现的一座神秘宝库,里面装满了闪闪发光的知识宝石。
为了能深入挖掘这座宝库,我认认真真地做起了笔记。
这可不是简单的勾勾画画,而是一场与文字的亲密对话。
翻开那本厚厚的英译散文选,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就像个初次踏入陌生国度的旅行者,既兴奋又有些小心翼翼。
比如说,有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
原文里那一句“春风拂过,大地复苏”,张培基先生翻译成了“With the gentle breeze blowing, the land comes back to life.” 我在笔记里详细地写下了自己的思考:“春风”没有直译成“spring wind”,而是用了“gentle breeze”,多了一份轻柔的感觉。
“拂过”用“blowing”,简洁又生动。
“大地复苏”处理成“comes back to life”,让整个句子充满了活力。
我还特意在旁边画了个大大的感叹号,提醒自己这个巧妙的翻译。
又比如,遇到一个复杂的长句子,我会像拆解谜题一样,一点点分析。
把句子的结构、语法、词汇用法都详细记录下来。
有时候一个句子能写上满满一页纸的笔记,各种箭头、标注,乱中有序,那都是我思考的痕迹。
还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关于古老建筑的描写。
原文形容那些建筑“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张培基先生翻译为“Having weathered numerous storms, the ancient buildings still stand firm.” 我当时就被这个翻译惊艳到了。
“weather”这个词用得太妙了,本来是“天气”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形象地表达出了建筑经受风雨洗礼的过程。
我赶紧在笔记里写下自己的感悟,还找了几个类似的例子,加深对这种用法的理解。
做笔记的过程中,我也闹过不少笑话。
有一回,我太着急把一个单词的意思记错了,结果在复习的时候怎么都想不通,自己还跟自己生闷气,怪自己太粗心。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20世纪出名的中国译者,曾出版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为一本追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专著,其翻译技术受到了众多译界从业者的高度赞赏。
张培基在译者必须掌握的技巧中,人文性、技术性、实效性是他最重视的三个基本技巧。
人文性技巧力求忠实译写在译作中,张培基首先力求忠实译写,其翻译的文章清晰、地道,对外语的运用准确,他的译文并不只是单纯的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受,把翻译作为一种艺术般的表达,加强译文细节的处理,如有时为了更好地把原文的表达意图转化,会做出文字或语言的调整,这也是表达艺术性的一种体现。
技术性技巧精准把握语言张培基在翻译时,把语言把握得非常精准,特别是对读者弱点的把握,从而保证译文的一致性。
他会考虑翻译过程中的词汇难点以及由此引发的语法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语言结构,保持原文的思路。
他还格外重视句子的结构,处理词语及词组的转换,以便让英译中文有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并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更通顺,更精确。
实效性技巧捕捉原文精髓张培基出版的翻译专著,侧重地收录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优秀文章,他在翻译这些文章时,从句法到措辞,把握原文的精髓,让译文更加完整,从而获得良好的实效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把握文章的重点,以此发掘文章中隐藏的内涵,将原文的文化特点和强烈的审美感融入到译文中,加强译文的魅力,从而让原文得以生动的重现。
总之,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在当代的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培基在翻译过程中,把握语言技术,考虑句法结构,注重文字艺术效果,处理原文的文字严谨,让译文更加生动,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当代译学的经典,也让外语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文章。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中国现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
出版商早已着手准备将中国现代散文译成英文,以便能够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
2005年,张培基教授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便获得了成功。
故事的主人公历经了艰辛的翻译过程,进而体验到中国现代散文的自然美和字句的优美。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主要是由张培基教授,以及尤西娜、杨福林、吴健、陈庆铭等知名译者共同完成的。
其收集的文字非常丰富,包括鲁迅、茅盾、冰心、苏轼等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
其中,以茅盾的《面孔》最为著名,故事描述了他在西藏拜访仓央嘉措时近距离接触到佛陀的神圣面容,而荡然无存的内心感受。
这首散文被英文译者译作“The Face”,凸现出中国文学的深厚内涵,极具文学艺术性。
另一方面,《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也体现出译者的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把握文学艺术效果,以及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同时又不失原文的精髓,这是一个很考验译者技巧和艺术水准的过程。
在该译注书中,张培基教授与其合作者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翻译技巧,通过注释把中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涵义融入其中,使故事更加灵活有趣,更容易理解,令读者在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本书也体现了最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如陈乃恒的“功能翻译理论”、坎特利的“失去翻译理论”等,从宏观角度让读者了解更多翻
译的技巧,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不仅深入浅出地把中国现代散文介绍给国外读者,而且也给我们以翻译的精湛技术、美妙的文学艺术感受,可以说是一部开拓性的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译注书籍,受到了许多读者和译者的广泛好评。
张培基英译散文赏析雨前Praying For Rainfall何其芳He Qifang| 译文摘自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二》中文: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
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
细草样柔的雨丝又以温存之手抚摸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
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
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英文:I can never forget the thunderstorm we often had in my home town. Over there, whenever the rumble of thunder reverberated across the valley, the buds of spring would seem to sprout freelyafter being disturbed and roused up from their slumber in the frozen soil. Then tenderly stroked by the soft hands of fine rain, they would putforth bright green leaves and pink flowers. Itmakes me nostalgic and melancholy to think about the old times and my mind is as depressed as the vast expanse of North China is thirsty. A tear stands in my dull eye and, like the rainlingering in the murky sky, is slow to roll down.要点:1,“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
散文书的抒情英译赏析散文书的抒情英译赏析说到书,我很动感情。
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英译散文《书的抒情>,欢迎大家阅读!书的抒情Eulogizing Books柯灵Ke Ling| 译文摘自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二》说到书,我很动感情。
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
I always think of books with profound feeling, being deeply indebted to them, as I am, for the warmth they have brought me.要点:1,题目“书的抒情“在此不宜直译,通过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书赞“译为Eulogizing Books或A Eulogy on Books,简译为On Bookes也是可以的,但缺乏感情色彩,不及前者贴切~ 2,“说到书,我很动感情”即“我对书有很深的感情”,故译为I always think of books with profound feeling3,“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
“译为being deeply indebted to them, as I am, for the warmth they have brought me。
英汉差异的原因,英语中表示原因的句子通常后置(如果不是表特殊强调的话~),这点在英译汉时尤为凸显书是我的恩师。
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给我以慷慨的哺育。
没有书,就没有我的今天。
——也许我早就委身于沟壑。
Books are my beloved teachers. In my childhood, when I was deprived of happiness and schooling by poverty, books took me to their large bosoms and nurtured me generously. It is to them that I owe what I am today. Without them, I would probably haveended up in abject misery long ago.要点:1,”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给我以慷慨的哺育”注意本句在合译时,,将“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译为时间状语从句,取“书本”作主语,这种译法很巧妙地将分句意思串联在了一起,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译者将其视为一个意思,即“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和受教育的机会”,进行合译,译为was deprived of happiness and schooling by poverty 3,“沟壑”本指“溪谷”山沟,常引申指“野死之处”,因此本句意为“死无葬身之处”,译为would probably have ended up in abject misery,意思是“结局悲惨”书是我的良友。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教授于1979年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是以翻译的视角来反思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中国现代散文诗歌为研究对象,尽管语言地域不同,但他们都能够运用语言的特征和独有的文艺表达能力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张培基教授对那些文学翻译的技巧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
他在探索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首先,研究中英文字面译义或言语习惯比较是张培基译注的翻译实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
他在翻译中英文时,努力保持原文语义的完整性,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重点与强调,在汉译中尽量保留汉语的流畅性和美感,同时译文也应保持原文的精神气息与灵魂。
其次,张培基在文体翻译方面的技巧也非常出色。
他的文体翻译技巧主要体现在:尊重原文的文体特征,积极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能力,将中国古代文学样式融入现代文体,结合译者的个人风格,使原文诗歌表达的抒情性与现代文章和译文相结合。
此外,张培基教授在文章翻译技巧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水准。
他的翻译技巧主要表现在:他掌握了有效的翻译策略,如:把原文分解并再组合、灵活性运用文学词汇和言辞形式,以及具有自我特色的笔触等;他运用了中英翻译技巧,如:多样化的文体翻译、词语翻译、句子翻译等;他还使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引用、释义、搭配等,这些翻译策略使翻译更具有节奏感和艺术质感,并且能够把原文的意义融汇在一起。
总的来说,张培基教授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的翻译实践中,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翻译成果,是因为他在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且掌握了有效的翻译技巧,有效地结合了中英文字面意义以及文化背景,从而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艺术完美结合。
张培基教授的翻译技巧不仅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读者的追捧,被誉为文学翻译领域的佼佼者。
以上,就是张培基译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技巧赏析的全部内容。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