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1《文字演变》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9课《文字演变》说课稿——七年级历史教师:王晓琳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字演变》。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请老师指导: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华东师范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第一课,主要内容为文字的起源传说,文字的萌芽;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历程。
文字出现之前,结绳是一种记事的方法。
战国时期流行黄帝时代“仓颉造字”的传说。
然而,我国的文字的萌芽要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刻划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经过相当长的演变发展为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造字结构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乘的。
甲骨文已经齐备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构字方法。
汉字的演变历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汉字的作用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是维系和链接中华民族的根,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演变,识别并辨认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能讲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构字方法,并能举一反三,明确文字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文字的演变2.难点识别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四.说学法(一)合作探究法新兴的历史课堂是双向互动式的。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心情愉悦,积极参与学习,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自主学习法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让学生动起来。
五.学情分析根据初中课程标准安排,《同仇敌忾抗战到底》一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
对于十三四岁的学生说,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常常会提出一些新的设想、见解,并且在经过初一的学习后,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
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第19课文字演变1、我国的文字是由刻画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
2、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3、东汉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总结了汉字构字的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以及连笔书写的草书和行书。
5、汉字的基本特征是:形声表意。
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第20课青铜铸鼎1、商周时,人们把铜、锡、铅熔冶铸成青铜器,青铜冶炼是商周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2、“乳丁纹平底爵”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具。
3、青铜器按用途可以分为: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礼器、生产工具等。
4、目前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器是司母戊方鼎。
5、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第21课诸子百家1、春秋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3、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其言行由弟子整理成《论语》;是大教育家,相传弟子3000名徒72人;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把《诗》、《书》、《礼》、《乐》、《易》《春秋》等6部文化经典作为教材。
4、战国时的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孟子》一书,主张“民贵君轻”;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倡做人要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道德经》)传世。
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主张“无为而治”。
6、战国时的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前世;强调“法治”;主张建立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其理论被秦始皇采用。
第22课文化艺术1、战国时的楚国诗人屈原是《楚辞》的主要作者。
第19课文字的演变【自主学习】1.古人常说“”。
这指的是在文字产生前的一种记事的方法。
战国时期流行黄帝时代“”的传说。
2.我国的文字是由演变而来的,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的雏形。
3.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称“”。
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
4.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写的《》,总结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种方法。
构字的四种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已齐备。
5.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及连笔的和。
6.汉字不仅是一种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的根。
【要点破解】要点一:许慎和《说文解字》。
要点点拨:东汉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一部《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字典。
这里同学们注意汉字构字和使用的“六书”与构字方法的区别,也就是说:构字四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些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
【例1】(2010某某某某中考,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A.金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记忆能力,依据课本可知,甲骨文就是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
所以,故答案为D。
要点二:汉字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要点点拨: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形文字。
小篆是秦始皇规定的统一字体。
隶书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在民间日益流行的一种更为简易的字体。
楷书是东汉后期人们从笔画上继续简化隶书而出现的一种新书体。
草书形成于汉代。
行书指介于草书和正体字之间的一种流畅书体,是适应性最强、应用X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书体。
【例2】(2010某某某某中考,2)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下列图片所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A B C D解析:本题是一道识图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选项中的四种文字分别是金文、楷书、甲骨文、行书。
然后才可可判断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小魔棒:关于我国文字演变的历史可编成以下歌谣——文字可考在商朝,甲骨文字算最早;说文解字千古传,构字四法许慎通;青铜器上刻金文,周晚大篆形成了;隶书楷书草和行,传情达意民族根。
《汉字的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演变顺序。
2. 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美感的文字,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自豪感。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2. 各个时期汉字的特点和演变原因。
3. 汉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1.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2. 汉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难点:1. 汉字演变过程中,不同字体的识别和区分。
2. 汉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特点及艺术价值。
2. 对比法:展示不同字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汉字的演变过程,揭示演变规律。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汉字演变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汉字书法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汉字演变过程的图片、案例分析等。
2. 汉字演变资料: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 书法用品:毛笔、墨汁、纸张等。
4. 参考书籍:关于汉字演变、汉字文化等方面的书籍。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字演变过程的PPT,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演变。
2. 讲解汉字演变过程:详细讲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过程,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演变原因。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汉字为例,分析其演变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汉字演变规律。
4. 讨论汉字艺术价值:组织学生讨论汉字在艺术上的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美感。
5. 讲解汉字文化内涵:分析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汉字书法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时教学设计教师:学科:历史第(1 )课时总课时(1 )2014年月日课题第19课文字演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道汉字的演变,识别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
重点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和了解,甲骨文的文字结构,以及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
难点有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知识的认识是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引导法教学工具PPT 视频学习内容板块学生活动安排导课:(5分钟)播放《中国文化宣传片——汉字》思考提问:1、谁能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个视频的内容?——文字的演变2、最早的文字有什么特点,跟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有什么不同?——以前的文字像图画,现在的汉字方正。
3、汉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演变过程。
——告诉学生答案一会就能揭晓。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走进几千年的浩瀚中国史,去探索关于文字的奥秘。
新授课:一、文字的起源和发展(15分钟)请学生自读课本101页到102页,思考三个问题: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这三个问题。
3分钟自读时间,带着问题去熟悉教材。
1、在文字没有被发明之前,人类怎样记事?2、原始农耕文化时期出现的刻画符号是文字吗?3、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什么?可能老师这样讲起来还是不够直观形象,那么下面请大家欣赏新编历史剧,《文字的演变》去感受文字是怎样一步步形成和发展的。
回顾课前导入时提到的第三个问题:汉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演变过程?再请学生来回答,根据历史小短剧可以得出,文字是在人们生活中为了方便人们需要而不断改进的。
可见,文字的发展史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二、甲骨文(5分钟)甲骨文最初是用于占卜,所以,从甲骨文的内容可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境。
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出现的单字数量有4000多个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咋外形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基本是一致的。
那么,什么是构字方法,四种基本的构字方法是什么?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字典是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本103页第一段,把答案画在课本上。
汉字演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汉字的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汉字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3. 通过学习汉字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汉字演变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和代表性字体。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各阶段汉字的形态,增强直观性。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及代表性字体。
2. 准备相关教材、参考资料。
3. 准备书写工具,如毛笔、墨汁、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汉字演变过程:(1)甲骨文:讲解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及作用。
(2)金文:介绍金文的产生背景、特点及与甲骨文的区别。
(3)大篆:阐述大篆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地位。
(4)小篆:讲解小篆的产生背景、特点及与大篆的关系。
(5)隶书:介绍隶书的起源、特点及对后世汉字的影响。
(6)楷书:阐述楷书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在现代汉字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组讨论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及代表性字体,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书写不同阶段的汉字,体会汉字演变的过程。
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汉字演变的历程。
2. 收集不同阶段的汉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内容1. 讲解汉字演变的原因:分析汉字演变过程中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变迁、文化发展、书写工具等。
2. 介绍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汉字的规范化,以及后来的隶变、楷化等。
3. 分析汉字演变对文化传承的作用:通过汉字的演变,探讨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具体案例。
第19课文字演变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
订正上周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的第三单元)
引导学生看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导言,知道本单元将要学习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
第19课文字演变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传说:结绳记事仓颉造字许慎《说文解字》
萌芽:刻画符号六书(假借、转注)
甲骨文:定义、发现、地位、构字四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汉字的作用智慧的创造和结晶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认识到甲骨文的重要性,但对汉字作用的理解存在问题。
有位同学把“仓颉造字”说成“许慎造字”。
)
△布点小结
东汉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一部《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字典。
这里同学们注意汉字构字和使用的“六书”与构字方法的区别,也就是说:构字四法(也有人称为“四象”,没有为学生引入这个概念)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另外两个假借、转注是汉字的使用方法。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她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当然,这一点是所有文字的共同点。
作为文字,汉字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地方。
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随着所在国家的灭亡而消亡了,多数文字都由象形逐渐走向拼音,只有汉字形声表意,历千年而不衰。
即使在电脑时代,汉字仍是当今输入最为快捷的文字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说的南方人有可能也不知是啥意思,但当这些话语成为文字时,形声表意的方块字,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
因此,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我们前面说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学生在述点时,汉字的作用讲的不够,我在总结时,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前面讲了)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师:引导学生看“结绳记事示意图”及小字内容:“古者无文字。
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强调其“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
“仓颉造字”这个传说:注意两个时间概念“战国时期”、“黄帝时代”。
相传他“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
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
②为什么会有仓颉造字引起“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这样的传说?
第二课时
①提问:上节课布置的问题。
学生回答集中于解释这个传说,也有同学说仓颉聪明、人们掌握了文字引起万物的害怕等各种答案,但没有同学从古人对文字的态度这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②我国文字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而来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看书,要求学生标出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
画出符号,请学生猜测
③甲骨文
⑴什么叫甲骨文?(学生读课文)
⑵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强调:王懿荣)
⑶甲骨文在文字演变中的地位?(强调: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
⑷什么是构字四法?(回忆上节所说的“六书”)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完成“阅读与思考”:山(象形)、刃(指事)、林(会意)、渭(形声)。
二班和五班,一次OK。
六班找了两个学生都没有做对。
(好班里的南郭)
④甲骨文后相继出现哪些字形?(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引导学生回忆小篆、隶书的有关知识。
指导学生看“汉字字形图”
介绍有关“虢季子白盘”的资料。
(唇亡齿寒、刘铭传)
〔贯通评价〕
本课我们学生了“汉字演变”,我们知道:结绳记事和仓颉造字是文字起源的传说。
我国文字是由刻画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
甲骨文后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结构仍没有变。
汉字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同时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第20课“青铜铸鼎”,请同学们完成《基础训练》上的题目后,阅读第20课的内容,下节课,就不专门留时间让同学们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