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宠儿》主题与写作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从莫里森《宠儿》看黑人的自我成长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中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小说里,莫里森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一位生活在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妇女进行了详细的描绘——黑暗的压迫使得母亲做出了弑婴的行为,小说用艺术形式再现了人性的光芒。
本文以《宠儿》为例,通过分析奴隶制下黑人的悲惨命运以及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来阐述黑人的成长过程,并分别从黑人身体自我成长、黑人社会自我成长和黑人心理自我成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促进读者对“黑人自我成长”这一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黑人自我成长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对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秀拉》、《最蓝的眼睛》、《宠儿》曾多次获得多项大奖,其中《宠儿》更是以苦涩的诗意和紧张的悬念、如诗般的文字画面以及对黑人生活的真实描写,先后获得了种族关系图书奖、普利策奖和美国图书评论奖。
尽管莫里森顺利地读完了大学,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很严重,而作为一名黑人作家的莫里森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编著黑人历史、讲述黑人文学就成了她毕生的事业。
《宠儿》作为黑人对奴隶制度的控诉,在这个诉说过程中,黑人忘掉了过去,在心灵创伤的愈合过程中实现了身体、社会和心理的自我成长。
莫里森在《宠儿》这部作品的叙事中采用多视角、空间错位、时序颠倒、语境变换、虚实相生和历史与神话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黑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重新构建。
一《宠儿》概况尽管《宠儿》是以小说的形式发表,但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作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古典文学以及小说的研究使得她曾担任过出版社的编辑,在一天上班的早上,她在简报上看到一则关于黑人妇女的报道,报道上讲述了一位黑人女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避免重复奴隶的悲剧亲手结束了孩子的生命。
《宠儿》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内容摘要:小说《宠儿》通过对女主人公塞丝反抗白人主导文化,赢得内容内部的理解和互助,以及努力促成黑人和白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建构了自己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反抗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宠儿》是著名的当代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五部长篇小说,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绚丽夺目、充满魔力的非凡之作,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志在讨论托妮?莫里森是如何通过对女主人公塞丝的塑造来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
《宠儿》以美国废奴前后的历史为背景,叙述了女黑奴塞丝一家的故事。
塞丝有着悲惨的家史,她母亲是来自非洲的第一代黑奴,在被辗转贩卖的过程中多次被强奸,母亲的所有的孩子都被扔了,只剩下塞丝一人,后来她母亲被人吊死。
1850年左右,13岁的塞丝贝卖到肯特基庄园主加纳的“甜蜜之家”中,作为老黑奴贝比?萨格斯获得自由时的补缺,贝比是由其儿子黑尔以五年的星期天的劳动赎出的。
次年,塞丝嫁给了黑尔,四年中生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女儿即是宠儿。
1855年夏,塞丝一家想逃离“甜蜜之家”去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投奔已经获得自由之身的贝比?萨格斯,但黑尔行动暴露遭扣,不知就里的塞丝在送走两个儿子之后返身寻找丈夫不成,反遭白人青年的侮辱和殴打,这一切被关在厩楼上的黑尔看在眼里,强烈的刺激把他像根树枝一样折断,他的精神崩溃,从此不知去向。
拖着身孕的塞丝只能继续逃跑,途中在一个白人姑娘爱弥的帮助下于一渡船中产下了最小的女儿丹芙。
几经周折,塞丝终于抵达辛辛那提蓝石路124号安顿下来。
28天后,“学校老师”追捕而来,情急之中塞丝为了女儿不再像她那样吃苦受难,亲手锯死刚刚会爬不到两岁的女儿宠儿,锯伤了儿子,并曾以向刻字工卖身“十分钟”为代价为女儿的墓碑刻字。
从此,124号鬼魂出没。
塞丝的两个男孩约在十三四岁左右离家出走。
1873年,曾同为“甜蜜之家”奴隶的保罗?D来到124号,成了塞丝的情人,鬼魂被撵走了。
但几天后,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从水中走出来”,“宠儿”奇迹般的复活使保罗?D 的行动自动失效,这个复活的宠儿举止怪诞,对丹芙,尤其是塞丝有着莫名其妙的亲昵和依恋,保罗?D因被疏远冷落而再次离去。
《宠儿》读后感《宠儿》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它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环境,通过女黑奴塞丝携女逃亡的悲惨经历,展现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首先,这部小说的题材独特而深刻。
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而莫里森通过塞丝的故事,将这一制度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这种深入人心的题材使得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次,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
塞丝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勇敢、坚定、充满母爱,但又备受折磨。
她的经历和悲惨命运令人痛心,但她的坚强和不屈精神也令人敬佩。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的世界。
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为小说增色不少。
再者,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
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将塞丝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塞丝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读者深刻反思人类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它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由和平等,不断追求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总之,《宠儿》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题材、生动的角色形象、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我们明白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一本重要书籍。
《宠儿》中母爱的陌生化手法分析摘要:《宠儿》是揭示奴隶制以及母性的一部佳作。
本文以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基础,试图对《宠儿》中母爱的陌生化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母爱;陌生化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04-01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以其新颖的创作风格和淋漓尽致的人物内心剥示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目前学界对其陌生化手法的成功运用还缺乏关注。
本文以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基础,试图对《宠儿》中母爱的陌生化手法进行分析。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唤醒主体对生活的感受。
“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与时间的手法,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创造成功的东西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而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陌生化手法成功表达了塞斯震撼人心的母爱。
《宠儿》中对于塞斯母爱的陌生化表现手法体现在塞斯杀死自己的孩子——宠儿这一行为上。
这一弑婴行为迫使读者一改往日对母爱的理解,去体会奴隶制下一个黑人母亲的沉重内心。
母爱在塞斯的手中成了一把刃,一把夺人性命的利器。
“事实上,很少有奴隶会杀死自己的孩子”。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放弃母爱表达的传统方式,而创造性地采用弑婴这种陌生化的母爱表现手法,不仅成功展现了塞斯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更让读者加深了对母爱严肃性的思考,以使读者“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感觉到事物,使石头成为石头”。
母爱的陌生化表现手法使读者渐渐意识到野蛮的不是这位黑人母亲,而是当时的社会体制。
“这片黑丛林不是由他们从别处带到此处的,而是白人强加于他们的”。
摘要《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聚焦了美国历史与黑人女性,从莫里森自己独特的角度成功地描绘了奴隶制的残酷和黑人女性自我寻找的心路历程。
小说更是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塞丝在奴隶制影响下从迷失自我到自我意识觉醒、探索直至成功构建主体的自我寻找之路,同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达到了记住过去与忘却过去的和谐统一,指出了团结互助是黑人民族得以生存和强大的关键。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宠儿》;塞丝;自我寻找AbstractBeloved is Toni'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which excite people's mind.This work focused on American history and black women, Toni'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the feminist ideas successfully portrayed the mentality of self seeking and the cruelty of slavery.The novel demonstrates respectively Seth suffering to resist until her self-awareness built. At the same time,Morrison in the novel produce harmony of remember the past and forget the past,she stresses the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survival for black people.Key words : Toni Morrison; black woman; Beloved;Seth ;self - atonement目录一、引言 (1)二、主体的缺失(一)父母之爱的缺席 (1)(二)白人文化的侵蚀 (2)(三)男性的压迫 (3)三、主体的建立(一)内在因素 (4)1.塞丝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探索 (4)2.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5)(二)外在因素 (6)1.民族文化的影响 (7)2.他人的帮助 (7)四、结语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附录1文献综述 (11)致谢 (16)引言《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作者/李晓玲刘明托妮·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原名克洛艾,沃福德,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钢铁工业小城罗伦。
莫里森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美国俄亥俄州度过的。
1949年,她考入霍华德大学——一所专门为黑人开设的学校进行英语和古典文学研究。
1953年,她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著名的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英语专业,1955年开始写研究生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威廉,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自杀问题并获得硕士学位。
1955-1957年莫里森在南得克萨斯大学任教。
1957-1964年间,她任教于霍华德大学——她的母校,在此期间,莫里森遇见建筑师哈罗德并结了婚,婚后生下两个儿子。
1964年,她与丈夫离婚。
离婚后,莫里森离开霍华德大学。
离婚后的痛苦导致莫里森花大量时间从事创作,以此作为精神寄托,这也是她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一年半后,她来到纽约州中部叙拉古,开始她的职业生涯。
作为一个在兰登书屋出版公司的编辑,她主编了《黑人之书》,这本著作记叙了300多年来美国黑人的生活、文化、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莫里森在霍华德大学任教期间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于1970年出版并且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秀拉》在1973年出版,使她赢得了全国的赞誉,还获得了1975年全国图书奖中小说类奖项的提名。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小说自1977年出版后一直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和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奠定了莫里森在美国文坛的地位,表明莫里森的创作开始进入主流文学界的视野。
她的其他作品包括《柏油孩子》(TarBaby,1981)、《爵士乐》(Jazz,1992)、《天堂乐园》(Paradise,1998)、《爱》(Love,2003)。
托尼.莫里森《宠儿》主题与写作手法浅析 摘要《宠儿》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经典力作。本文深入剖析了《宠儿》的写作主题——惨无人道的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肉体、精神、情感上的迫害,以及作者应用于其中的精湛的写作手法——象征意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对《圣经》的影射等。 关键词:《宠儿》 主题 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 《宠儿》简介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所选取的场景是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凶宅,现在时是1873年,蓄奴制已废除了10年。1855年,美丽而高傲的女黑奴塞丝只身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逃亡至此,投奔婆婆贝比·萨格斯。28天之后,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追来,塞丝锯断了年仅1岁左右的女儿的喉咙,下葬时为她取名“宠儿”。尽管逃亡和杀女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小说起首即开宗明义地写道,124号“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但到了1873年,“塞丝和女儿丹芙成了它仅存的受害者”。“宠儿”的冤魂多年来一直在家中肆虐,导致了塞丝的两个儿子的离家出走,加速了婆婆贝比·萨格斯的精神崩溃和死亡,使小女儿丹芙养成了孤僻、幽闭的性格。这一天,前“甜蜜之家”农庄的最后一个男性黑奴保罗·d的来访,打破了塞丝与世隔绝的生活的表面上的平静:他在房子里乱砸一气,赶走了小鬼魂,取代了它的位置,并向塞丝许诺“一种生活”;随后“宠儿”以20岁少女的肉身还魂,进入这个家庭讨还爱债。为占有塞丝全部的爱,她甚至不惜引诱保罗·d,以将他赶出家门。然而一个鬼魂对爱的追索是永难餍足的,塞丝终于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是成长起来的丹芙和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她摆脱了宠儿,开始面对新生活。 二 《宠儿》写作主题分析 1 奴隶制对黑人个性的摧毁 《宠儿》揭示了奴隶制对黑人肉体、情感、精神上的摧残,这是一种让黑人即使获得自由后都无法彻底摆脱的摧残。奴隶制最可怕的负面影响就在于它让黑人丧失了自我意识,小说中有几处显示了黑人自我意识的丧失。例如,保罗·d在他无法分辨出他所听到的喊叫声是自己还是别人发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失去了自我意识。黑人们被告诉他们是劣等人种,可以被真正的“人”当作商品用钱来交易,因此,保罗·d对他自己能否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人”感到非常不自信,他经常怀疑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塞丝也被看成是一个劣等人。当她听到“学校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她的动物性特征时,她也好像丧失了自我意识,开始对自我充满了厌恶和怨恨。因此,她觉得自己最优秀的部分就是自己的孩子们。然而,她的孩子们也都具有反复无常、不稳定的人格特点:丹芙将自己的人格和宠儿的人格混合起来;而宠儿则觉得她自己事实上开始了肉体上的分裂。同时,奴隶制也局限了贝比·萨格斯的自我概念,通过击垮她的家庭,剥夺了她成为真正的妻子、姐妹、女儿和慈爱的母亲的权利。由于他们无法相信自我的存在,贝比·萨格斯和保罗·d都很消沉和疲惫。贝比·萨格斯苦在精神上,而保罗·d却苦在情感上。然而,作为一个黑人奴隶,保罗·d学会了用自我推翻策略来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之苦。他把一切情感都封存在他心中的“烟灰缸”里,他明白一点:一个人不应该对任何事情爱得太深。而黑尔等黑人却都精神崩溃了,他们承受着完全丧失自我的痛苦。塞丝害怕有一天自己也会疯掉,在她杀死女儿的一刹那,她觉得自己确实疯了。但她的杀婴行为却让读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奴隶制对黑人的压迫和摧残。在奴隶制下,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好的爱的表达方式就是杀死他们,以免让他们受奴隶制的折磨和摧残。 2 奴隶制下扭曲的母爱 母爱是人的天性,它产生于一种强烈的感情,它不受那种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和愤怒所左右,愿为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宠儿》中的女主人公塞丝因自幼受到奴隶制的摧残,心理逐渐扭曲。塞丝从小就没有被当作人来看待,她曾于无意间听到“学校老师”教学生如何了解她的动物特征,这给塞丝的黑人自我观念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她被自我异化现象所困扰,充满了自我厌恶的情绪。因此,她把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她无法将孩子那纯真无邪的身心继续下去,未来发展是她无法把握的,她害怕孩子们也会像她一样,慢慢被社会所侵蚀、所遗弃。塞丝非常地爱她的孩子,没有孩子,她就活不下去;但她受尽了奴隶制的折磨,她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次承受自己作为奴隶所曾经受到过的肉体、感情和精神上的创伤。白人对黑人的奴役、杀戮、残害和玷污,塞丝和另一些黑人挺过来了,但她永远无法允许这些再次发生在她最爱的孩子们的身上。孩子对她而言,是最宝贵的。白人尽可以玷污她,却别想玷污她的孩子。为了保护孩子不受白人的欺负,黑人母亲们可谓费劲了心思,但她们的力量太小,往往保护不了孩子,灾难常常降临到孩子们头上。这给黑人母亲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为了让儿女不再受到奴隶制的残害,塞丝同丈夫黑尔冒险帮助孩子们从“甜蜜之家”逃了出来;当奴隶主发现奴隶逃跑之后,竟活活将黑尔打死。塞丝经常梦见孩子们被蹂躏的样子,她认为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女儿送到上帝那里,那样,就再也没人能够伤害她们,也没人能把她们列在动物一类了。因此,她的弑女行为虽然残忍,却完全是出于母爱,是出于对孩子的庇护,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奈的抉择。社会环境扭曲了黑人母亲的母爱,它逼迫黑人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来拯救孩子们。 3 黑人的个性解放 塞丝及其他黑人在奴隶制的压迫下遭受了种种惨无人道的迫害,从而导致了他们扭曲的性格和病态的心理。在小说中,宠儿激发了其他人物的成长和个性解放:首先,宠儿的出现使她的妈妈塞丝从过去的回忆中解脱出来,重塑了自我形象,重获了独立人格,成为了真正的自由人;其次,宠儿间接地影响了她的妹妹丹芙。刚开始丹芙非常依赖宠儿,她觉得宠儿一旦离开她,她就会失去自我。然而,随着宠儿越来越恶毒,她难易琢磨和自我的行为让丹芙觉察到宠儿代表过去的危险性。最终,宠儿对塞丝的无限占有欲迫使丹芙离开了124号,从社会中寻求出路。丹芙离开124号标志着她开始走进社会,追求独立和自我;最后,宠儿在小说的结尾消失了,但她却从来也没有真正地离开,她的衣服、她的故事被这个镇子遗忘了,可是她却在小说中保留了下来。宠儿是毁灭性的痛苦的过去的化身,但她也预示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她给124号的黑人甚至是全社区的黑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去面对一直压抑着他们的过去的经历,最终使他们走出了自己的心理阴影,重新找到了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从而获得个性的真正解放。 三 《宠儿》写作手法分析 1 象征意义 象征是文学创作当中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它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事物及意义。作者在《宠儿》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它们成为贯穿小说的语言道具和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脉络。 (1)红色的象征意义 红色在《宠儿》中反复出现,但红色物体代表的意义却不同。丹芙的红色天鹅绒是希望和光明未来的象征,而保罗·d 的“红心”却代表着感情和情绪。一般来说,红色象征着活力和人类存在的本能。而《宠儿》中的活力总是与死亡为伍,因此,红色是生和死、存在和离开的象征。例如,在狂欢节上摆放的红玫瑰用来预示狂欢节的到来,同时也宣告了塞丝、丹芙、保罗·d将一起开始新生活,然而这些红玫瑰也散发着死亡的气息。红色公鸡象征着保罗·d的男子汉气质,但这是一种保罗·d自己否定了的男子汉气质。丹芙寻找她那深红色的天鹅绒的经历十分令人心酸,因为大家都能感觉到她的梦想终究会变成泡影。塞丝的记忆被死去女儿的鲜血和粉红色的墓碑所吞噬着,这两者都让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树的象征意义 在《宠儿》中,树主要作为小说人物疗伤、安慰和生活的依靠。丹芙的木屋是她独处和休息的地方。“甜蜜之家”的美丽的树木掩盖了塞丝记忆中种植园生活的恐怖。保罗·d通过种植树木找到了自由,塞丝通过逃往森林找到了自由。丹芙把塞丝背上的疤痕想象成苦樱桃树,将一个充满创伤和残酷的地方升华为美好和成长的地方。然而,在处私刑和西克索被火烧死的地方,树代表的则是人性中的黑暗面。 (3)烟匣的象征意义 保罗·d将自己的心形容为“烟匣”。在“甜蜜之家”经历了一系列的纠结后,尤其是在佐治亚的监狱时,他将自己的一切感情和记忆都封锁在了这个“烟匣”里,甚至,当他来到124号时,他的“烟匣”已经完全“生锈”了。他完全抑制自己的情感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再次受到心灵创伤。保罗·d因压抑自己的感情而牺牲了自己人性中的很多东西,他用克制自己的回忆来放弃自我意识,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免受心灵伤害。 2 魔幻现实主义 小说描写的美国南方重建时期的悲怆历史,笔触生动感人且充满魔幻文学的味道。在黑人的传统文化中,死亡被视作是生命循环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人死之后,其肉体形式不复存在,但其灵魂仍然存在,且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宠儿》中死去亡灵的复活对广大读者来说便是可以理解的了。在《宠儿》中,“鬼魂”的形象作为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死亡与生命、虚幻与现实。托尼·莫里森正是巧妙地应用这一鬼魂的意象,把黑人悲怆的辛酸史重新展现在读者眼前,为读者打开了一幅魔幻般的历史画卷。对黑人的悲惨历史及其文化的剖析,一直是托尼·莫里森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她的作品中,黑人的传说故事、历史典故,甚至歌曲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她通过将这些传奇故事和现实生活的巧妙结合,更为震撼人心地刻画了黑人文化和历史的悲怆与沧桑。在这本书中,宠儿是一个“过去”的象征,代表着拥有一段异常心酸历史的黑人女性。同时,她又是一个永远没有身份的黑人女性,甚至“宠儿”这个名字也是她的母亲用10分钟的性交所换来的7个英文字母而已。小说中的宠儿的形象是一个对爱无尽的索取者,她对母亲的爱几乎要将塞丝的生命蚕食。“要么是爱,要么不是;平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宠儿对于她母亲的爱是一种畸形的存在:她既深深地爱着她的母亲,同时她又怨恨她的母亲亲手杀死了自己。 3 对《圣经》的影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