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极大关注和广泛好评。
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境遇,试图唤起美国黑人对黑人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她还通过深入了解美国黑人女性的苦难生活来探讨黑人女性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之间的关联,倡导人类在关爱女性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在整个生态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而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认为女性与自然本质上是密切联系的,想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存,人类必须同时摒弃歧视自然和歧视女性的错误观念,而这与《所罗门之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
因而,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的独特视角出发来揭示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父权制文化压迫下的生存状态,对有效解决种族、性别、自然问题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建立一个种族、性别平等和人与自然健康的生态体系。
本论文共六个部分:引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莫里森和《所罗门之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莫里森的自然女性观进行整理和界定,旨在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章对作品《所罗门之歌》进行文本分析,解读作品中黑人女性的悲剧命运。
首先从社会历史层面探讨美国黑人女性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原因,其次从女性主体身份丢失角度来分析作品中黑人女性命运悲剧的原因,最后从生态层面分析黑人女性如何正确处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并由创伤到自我治愈。
第三章研究《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体现,通过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男性对女性的统治、白人对黑人的压迫三个方面表达女性与自然的命运颇为相似的观点。
第四章挖掘作品中崛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通过各自努力实现了自然女性观的觉醒,增强了黑人的自我意识和对黑人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呼吁建立种族、两性平等相处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关系。
托尼 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为例∗崔东琦(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ꎬ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㊀要:生态女性主义是受到环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ꎮ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 莫里森是其代表作家ꎬ她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揭示了种族歧视和男权主义环境下ꎬ自然生态遭到破坏ꎬ黑人女性面临的精神生态危机和自然生态危机ꎻ同时也表达了希冀打破两性之间和种族之间的隔阂ꎬ共同建立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美好愿望ꎮ关键词:托尼 莫里森ꎻ生态女性主义ꎻ«所罗门之歌»ꎻ«最蓝的眼睛»中图分类号:I712.07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2103(2019)06-0105-05㊀㊀20世纪60年代美国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ꎬ带动了大批黑人从乡村涌入城市ꎮ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和种族文化认知的两个种族进入同一个生存空间ꎬ必然产生激烈冲突ꎮ同时ꎬ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发展ꎬ自然资源被肆意开采ꎬ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ꎮ在此过程中ꎬ男性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ꎬ白人文化凌驾于黑人文化之上ꎬ生态女性主义于此产生ꎮ它不仅批判当时的男权思想和种族歧视ꎬ而且反思女性解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ꎮ生于1931年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 莫里森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ꎬ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ꎮ童年家境贫寒ꎬ经历了因种族歧视而带来的种种不平等待遇ꎬ因此莫里森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笔唤起黑人女性觉醒ꎬ复兴黑人民族文化ꎮ[1]她的作品不仅是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ꎬ而且还着意关注人与自然ꎬ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关系ꎮ本文拟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ꎬ解读莫里森的代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ꎬ以期加深读者对其作品的理解ꎮ生态女性主义是受到环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ꎬ在女性主义的若干理论中表现最为活跃ꎮ该理论有着不同的分支和流派ꎬ包括文化生态女性主义㊁社会建构生态女性主义㊁哲学生态女性主义㊁社会生态女性主义㊁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等等ꎮ20世纪70年代ꎬ法国女权主义者伊奥布妮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ꎬ她将生态主义思想与女权主义理论相结合ꎬ认为 父权制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ꎬ其中一方的解放不能脱离另一方的解放 ꎮ[2]一方面ꎬ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ꎬ斥责人类破坏生态的行为ꎮ他们认为自然和女性有很多相似之处ꎬ大自然为人类提供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ꎬ而女性则将自然提供之食物转化成乳汁哺育下一代ꎮ因此ꎬ人与自然应是平等关系ꎬ自然为人类服务ꎬ人类要保护自然ꎮ另一方面ꎬ生态女性主义反对性别歧视和男权中心论ꎬ他们不仅要求推翻男性对女性肉体上的占有和支配ꎬ并要求解除男性对女性精神上的控制和钝化ꎬ消弭女性和自然被利用㊁边缘化的附属地位ꎬ转变二者作为男性征服的工具的命运ꎮ一㊁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危机(一)人与自然 自然生态危机生态女性主义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ꎬ但自从工业革命以来ꎬ人类就开始了对自然无节制的开采和掠夺ꎬ因此人类在享受自然带来的丰富物质生501第41卷第6期Vol.41㊀No.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泽学院学报JournalofHeze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12月Dec.㊀2019∗收稿日期:2019-08-20作者简介:崔东琦(1977 )ꎬ女ꎬ黑龙江汤原人ꎬ副教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外国文学ꎮ活的同时ꎬ也不得不接受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ꎮ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对自然的关爱ꎬ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自然界的有序发展ꎮ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相关描述ꎬ无情地控诉工业化文明对自然界的破坏ꎮ快速的工业发展扭曲了自然ꎬ人类肆意压榨自然空间ꎬ破坏自然规律ꎮ如在«最蓝的眼睛»中提到 他们居住的地方寸草不生ꎬ花木凋零ꎬ阴影笼罩ꎬ而罐头盒和汽车轮胎则生长繁茂ꎮ [9]人类无序地开发自然㊁征服世界ꎬ改变了其它生命的存在形式ꎬ破坏了生态环境ꎮ 废弃的库房 强行让路人不得不注意到它的存在ꎬ既让人恼怒又使人伤感ꎮ 踏进田里的枯草时ꎬ我们禁不住打了个寒战ꎮ [9]这样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的欲壑难填ꎬ人与自然扭曲的关系ꎮ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私欲对自然犯下了累累的罪行ꎬ承载生命的自然对人类的贪婪进行了回击ꎬ 1941年的秋季ꎬ金盏花没有出芽 ꎮ 黑沉沉的天空 ㊁ 暗暗地橘红色 ㊁ 灰色的房屋 ꎬ色彩的描写反馈出作者沉重的心情ꎬ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蹂躏自然的强烈不满ꎬ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的抗议ꎻ反映了她对自然的重视和关爱ꎬ充分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ꎮ在«所罗门之歌»中ꎬ作者用隐晦的手法描述了人类疏离自然后遭受的生态危机ꎮ小麦肯离开故乡ꎬ自行割断了他与自然的血脉联系ꎬ来到工业化的文明世界ꎬ他也沦为一种机械存在ꎬ没有信仰ꎬ心灵空虚ꎬ似 局外人 ㊁ 流浪汉 一样生活ꎮ他的黑人同胞们则把他的那辆豪华汽车称为 麦肯 戴德的棺材 ꎮ(二)人与人 社会生态危机自然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社会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ꎬ从而人与自然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ꎮ远离了自然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失衡ꎬ夫妻关系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ꎬ社会生态危机凸显出来ꎮ在«最蓝的眼睛»中ꎬ乔利和波莉在家乡大自然的怀抱中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ꎬ乔利对波莉的跛脚并不在意ꎬ认为那正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ꎮ然而ꎬ当他们离开南部ꎬ来到布满钢筋水泥的小镇洛兰ꎬ夫妻俩的关系也开始 工业化 ꎬ日渐冷漠起来ꎮ乔利不思进取ꎬ终日酗酒ꎬ不停的争吵让波莉从抱怨到绝望ꎬ她在心里与乔利断绝关系ꎬ两人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ꎮ乔利自小被遗弃ꎬ长大后寻到了亲生父亲ꎬ却遭到父亲的拒绝相认ꎬ这让乔利对家庭责任失去信心ꎮ同样的命运降临在佩科拉身上ꎬ她的父母因她的相貌丑陋而对她百般嫌弃ꎮ当佩科拉不小心打翻紫色浆果馅瓶时ꎬ母亲不关心女儿是否受伤ꎬ只是担心主人家的地板是否可以清理干净ꎮ当佩科拉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强奸后ꎬ她不仅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应有的关爱ꎬ反而遭到母亲的扫地出门ꎮ这一切都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ꎬ家庭中父爱㊁母爱的缺失ꎬ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异常ꎮ同样ꎬ在«所罗门之歌»中ꎬ家庭关系也是异化的ꎮ父亲是 不可战胜的人 ꎬ肆意践踏妻女的自尊ꎻ妻女是 玩具娃娃 ꎬ从不发声反抗ꎬ整日埋头制作纸玫瑰ꎻ儿子奶娃是冷漠的人ꎬ对周围事物毫无兴趣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ꎮ这个家庭没有快乐的生活:没有婚姻的幸福ꎬ没有夫妻之爱ꎬ没有父母子女的亲近ꎬ也没有兄弟姐妹的融洽相处ꎮ麦肯从来不在乎爱情㊁亲情ꎬ在他眼里ꎬ女人只是自己征服和占有的对象ꎮ麦肯和露丝结婚ꎬ并不是因为爱她ꎬ而是为了得到露丝父亲的财产ꎮ没有爱情的婚姻并不幸福ꎮ婚前ꎬ麦肯忍受露丝对他的蔑视和专横ꎬ婚后ꎬ麦肯虐待他的妻子ꎬ妻子怀孕了ꎬ他想方设法找到一种方法来让她流产ꎬ用拳头猛击她的肚子ꎮ麦肯对女儿们也十分冷淡ꎬ 他对女儿们的失望就像筛子撒灰一样撒在她们脸上 ꎮ[8]两个女儿在没有爱的日子里生活着ꎬ就像行尸走肉ꎮ(三)人与自我 精神生态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ꎬ人类的信仰㊁追求等精神生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ꎬ带来了精神生态危机ꎮ美国黑人社会中存在的深层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黑人本族文化与白人强势文化的冲突和背离ꎮ[4]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美国ꎬ黑人遭受严重的种族歧视ꎬ在此重压下ꎬ黑人民族文化开始异化ꎬ审美趋向白人种族ꎬ他们以白为601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㊀泽㊀学㊀院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美ꎬ以黑为丑ꎬ抛弃了本民族的文化根基ꎬ丢失了精神的救赎和皈依ꎬ精神生态遭受白人文化的侵蚀ꎮ[3]在«最蓝的眼睛»中ꎬ佩科拉的妈妈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孩子ꎬ而对白人雇主家庭的孩子却关爱有加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ꎬ佩科拉的黑人传统价值观崩塌瓦解ꎬ以白人审美价值为标准ꎬ认为 白皮肤蓝眼睛即漂亮ꎬ黑皮肤黑眼睛就意味着丑陋 ꎮ[8]她把自己的悲剧归咎为自己的肤色ꎬ希望拥有一双蓝色眼睛ꎬ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ꎮ波莉与丈夫乔利在南方生活的美满而知足ꎮ南方的自然环境相对破坏较轻ꎬ在那里生活的黑人较多ꎬ黑人传统文化得以发展ꎮ当他们来到北部城市洛兰后ꎬ面临严重的种族歧视ꎬ波莉觉得被孤立起来ꎬ她看不惯周围的白人ꎬ也不明白她的黑人朋友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ꎮ渐渐地ꎬ她也开始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ꎬ她为自己和家人的外貌感到苦恼ꎬ开始花心思在虚幻的外表上ꎬ对女儿和丈夫的亲情表现得漠不关心ꎮ在对白人的羡慕和膜拜中ꎬ波莉与本民族的黑人文化渐行渐远ꎮ在«所罗门之歌»中ꎬ奶娃的父亲受到西方现代科学的影响ꎬ被科学从自然中剥离ꎮ[5]他对黑人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矛盾的心情ꎬ他为本民族的文化吸引ꎬ但他又希望学习白人文化ꎬ漂白自己的身份ꎬ漂白自己的灵魂ꎮ他对黑人族人傲慢而冷酷ꎬ对待白人则极力讨好ꎬ唯唯诺诺ꎮ就这样ꎬ在文化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受到白人文化的冲击下ꎬ他内心变得极度空虚ꎬ文化身份开始混乱ꎬ对黑人民族文化渐行渐远ꎬ成为一个无根的人ꎮ在奶娃的家中ꎬ莉娜和科林蒂安长期生活在父亲的恐吓中ꎬ遭受着精神折磨ꎮ两姐妹在小时候被父亲当成物品用来炫耀ꎬ成年后父亲对他们的爱情横加干涉ꎬ导致她们40多岁仍未出嫁ꎮ露丝两姐妹是黑人女性的代表ꎬ在男权社会和白人文化双重压力下ꎬ她们的个人价值观被扭曲ꎬ完全忽略了民族自信和性别魅力ꎮ二、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和谐莫里森的小说充分表达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意识ꎮ这表现在她不仅展现了生态危机ꎬ表达对当时的男权制和种族歧视的愤懑和不满ꎬ还体现在她希冀打破两性之间和种族之间的隔阂ꎬ共同建立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美好愿望ꎮ(一)自然与女性的融合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将自然与女性相联系ꎬ强调人要与自然共生同存㊁和谐发展ꎮ在«最蓝的眼睛»中出现的自然生物与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有着紧密的联系ꎮ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金盏花与黑人女性的命运息息相关ꎮ金盏花的种子象征着女性的孕育生命和自然永恒的更迭ꎮ因为自然与女性有着微妙的共性ꎬ在苦楚无力的艰难生活中ꎬ大自然赋予他们无穷的动力和无限的遐想ꎮ得知佩科拉被父亲强暴后ꎬ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用她们的零用钱买来金盏花种子ꎮ她们播下花种ꎬ同时也播下希望ꎬ期待花开ꎬ祈祷佩科拉的孩子能存活下来ꎮ虽然最后金盏花没有发芽ꎬ佩科拉的孩子也没能幸存ꎬ但是ꎬ希冀的种子深深植入克拉迪亚和弗里达这对姐妹花的心中ꎬ悄悄地绽放ꎮ她们对佩科拉真诚的关爱ꎬ就像幼嫩的金盏花苗ꎬ虽然弱小却给人以希望ꎬ让这对黑人姐妹在对黑人充满敌意和排斥的白人社会里顽强成长ꎬ逐渐崭露头角ꎮ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自然对女性心灵的慰藉ꎮ小说中黑人女性的坚忍与路边的野草也是如出一辙ꎮ佩科拉看着空荡荡的马路上 一丛野草好不容易从路边石缝里挣扎着长出来ꎬ面临的却是十月的寒风 ꎮ[9]野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ꎬ即使刚刚发芽就迎接寒风ꎬ也不能阻挡它们求生的坚持ꎬ这也验证了黑人女性在困苦的生活环境中借助自然的力量ꎬ努力争取新生活的决心ꎮ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ꎬ女性和自然有着相似的经历和认同感ꎮ女人对自然的联系和关爱与男人不同ꎬ她们更亲近自然ꎬ融入自然ꎬ更能冷静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ꎮ在«所罗门之歌»中ꎬ奶娃的姑姑派拉特就是一个亲近自然的人ꎬ她给人一种树的感觉ꎬ声音就好像 小小圆圆的鹅卵石ꎬ互相冲撞着 [8]ꎬ就连她给露丝的药都是 灰绿色ꎬ像草一样的东西 [8]的粉末ꎬ这些描述都暗示了派特拉是一位 自然的女儿 ꎮ她在底特律的房子处在一片松树林中ꎬ与旷野连接成一体ꎮ她们一家过着自给自足的701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崔东琦:托尼 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自然生活ꎬ他们用蜡烛㊁煤油灯照明ꎬ用木柴和煤做饭㊁取暖ꎬ喝井水ꎬ 把树上的松针用来作褥垫 ꎬ当她还是小女孩时ꎬ甚至 很喜欢嚼松针 ꎮ[8]她对自然的亲密情感ꎬ不仅体现在生活的体验中ꎬ还表现在派拉特参与的自然活动中ꎮ她在农场里作过种田人ꎬ当过采摘工ꎬ又从刨根工那里学到不少知识ꎬ凭着一本地理书ꎬ五颗石子和两轴黑线就走遍了弗吉尼亚ꎮ(二)两性的和谐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和女性的对立和不平等关系ꎬ倡导两性和谐相处ꎮ在«最蓝的眼睛»中ꎬ莫里森用犀利的笔锋描述了黑人女性遭受到的性别压迫ꎬ包括父亲㊁伴侣等ꎮ即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ꎬ克劳迪娅一家的两性和谐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两性关系总会有所改善的希望ꎮ克劳迪娅的父亲和母亲相亲相爱ꎬ共同呵护他们的两个女儿ꎮ父亲更是像个守护神一样关爱他的妻子和女儿ꎬ他耐心地教导女儿ꎬ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教会女儿独自生活的能力ꎮ他告诉孩子们 如何开关窗门以使热气合理分布ꎬ如何让火焰缓缓燃烧而不熄灭ꎬ 和她们 讨论煤的质量ꎬ示范如何铲煤ꎬ添煤ꎬ封炉子 ꎮ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夫妻之间ꎬ父亲与女儿之间美好的相处模式ꎮ«所罗门之歌»中ꎬ奶娃家庭中的男女两性关系都是对立的ꎮ在整个家庭中ꎬ性别差异凸显ꎬ两性关系不平衡ꎬ因此ꎬ没有人感到幸福ꎮ但在奶娃的姑姑派拉特的影响下ꎬ奶娃打破了自幼形成的性别障碍的意识ꎬ并将自己感受到的这种母性的关怀带给身边的其他人ꎬ用爱弥合了两性之间深深的沟壑ꎬ两性关系开始变得和谐ꎮ南方之行后ꎬ奶娃开始对自然与女性深刻反思ꎬ逐渐醒悟ꎬ认识到自己之前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冷漠无情是错误的ꎬ懂得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ꎬ懂得了回报女性的付出ꎮ狩猎活动结束后ꎬ奶娃来到妓女 甜美 的家中ꎬ在与甜美的相处中ꎬ我们看到奶娃一改往日霸道自私的相处方式ꎬ处理两性问题方面变得成熟㊁体贴ꎬ在甜美为他搓背后ꎬ甚至主动提出给甜美洗澡按摩ꎮ这一细节说明男人与女人的地位开始趋于平等ꎬ关系更加和谐ꎮ(三)自然与种族文化的联系生态女性主义ꎬ反对种族歧视㊁文化歧视ꎬ倡导建立一个种族平等㊁文化多样的社会ꎮ[10]莫里森在她的小说中批判与生态女性主义理想完全相反的社会现实ꎬ声援弱势群体ꎬ号召种族平等ꎬ文化平等ꎬ她的小说中处处凝聚着她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关怀ꎮ在白人文化主导的西方世界ꎬ种族歧视极为严重ꎬ他们认为黑人是丑陋㊁低等的ꎬ而白人则是美丽㊁高高在上的ꎮ在«最蓝的眼睛»中ꎬ黑人女孩佩科拉被骂作 讨厌的小黑丫头 ꎮ[9]混血儿莫丽恩取笑佩科拉和克劳迪娅姐妹: 我就是可爱!你们就是难看!又黑又丑 ꎮ[9]在这样的社会中ꎬ也有不愿盲从白人审美观和价值观的黑人家庭ꎬ麦克迪尔一家正是如此ꎬ他们呼吁种族平等㊁反抗白人审美观ꎮ克劳迪娅拆毁了她的圣诞节礼物ꎬ因为那些洋娃娃都是清一色的金发碧眼ꎬ这让她非常气愤ꎬ她并不认为只有金发碧眼才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美丽形象ꎮ这样的行为间接反映了黑人对自己的自然形象和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ꎬ也表达了他们对白人文化的抵抗ꎮ[7]不幸的黑人女孩佩科拉非常喜欢蒲公英ꎬ 去年秋天ꎬ她吹走了蒲公英白色的绒毛ꎻ今年秋天ꎬ她掰开蒲公英黄色花蕊ꎮ拥有这些她感到她是世界的一部分ꎬ世界也是她的一部分ꎮ 她不认同其他人对蒲公英的评价ꎬ认为蒲公英为大然增加了一份美丽ꎬ而且因其药用ꎬ更是增加了一份价值ꎮ佩科拉对蒲公英的喜爱正是对白人审美价值观的反抗ꎬ在她眼里ꎬ黑人也是美丽的ꎬ应该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ꎮ[12]作者在«所罗门之歌»中提到的南方与北方ꎬ意在明显区分两种文化和思想ꎮ北方代表白人文化ꎬ南方则代表了黑人族群的传统文化ꎮ奶娃作为新一代黑人后裔在姑妈派特拉的鼓励下从南方巡游北方的跨越行为ꎬ意味着现代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交织ꎬ也暗示了黑人族群期待与自身传统与白人文明密切融合的追求ꎮ奶娃的寻根之旅异常艰难ꎬ他的帽子被林中的树枝刮掉ꎬ鞋袜在过河时全被浸湿ꎬ过河后ꎬ他身上的衣服㊁鞋子㊁手表都破了...当象征着白人现代文明的物质从奶娃的身上逐渐剥落ꎬ奶娃与自然的接触更加直接和亲密ꎬ也暗示着奶娃与祖801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㊀泽㊀学㊀院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先的传统文化更近了一步ꎮ通过狩猎这一典型的黑人传统文化形式ꎬ奶娃彻底完成了认祖归宗的洗礼仪式ꎬ融入了黑人民族的历史文化ꎮ奶娃依着清香的桉树坐下ꎬ把手深深地伸进草丛之中ꎬ用指尖去探听大地的诉说ꎬ感受祖先的智慧和传统赋予他的力量ꎮ他走在大地上ꎬ感觉他的双腿就是庄稼的茎ꎬ是树木的干ꎬ他的部分躯干就像树根一样向地下延伸ꎬ扎进土壤之中ꎬ他心中十分畅快ꎬ踏在大地的脚也不跛了ꎮ在此过程中ꎬ他逐渐了解到自己祖先的奋斗历程ꎬ经历了自然洗礼的奶娃找到了他生命和灵魂的源头ꎬ重拾黑人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归属感ꎮ[11]在越来越多的自然接触中ꎬ奶娃越来越确定ꎬ黑人文化的根必须扎在本民族传统的土壤中ꎬ只有这样ꎬ黑人传统文化才不会受到白人文化的侵蚀ꎬ只有尊重自然ꎬ与自然融为一体ꎬ人类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ꎮ参考文献:[1]SpretnakC.Ecofeminism:OurRootsandFloweringꎬinl.DiamondandG.F.Orensteinꎬeds.ReweavingtheWorld:TheEmergenceofEcofeminism[M].SanFrancisco:SierraClubBooksꎬ1990.[2]WilliamGrimes.ToniMorrisonIs1993WinnerofNobelPrizeinLiterature[N].TheNewYorkTimesꎬ1993-10-08(A1).[3]周昌云ꎬ王秀银.托妮 莫里森小说中的文化语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ꎬ2010(3):42-43.[4]苗志强.探究黑人身份认同的困境 以«所罗门之歌»为例[J].英语广场ꎬ2017(12):5-6.[5]熊文.托妮 莫里森小说中的自然和女性形象[J].江苏社会科学ꎬ2010(4):10-12.[6]张雅秋ꎬ王玉峰.«最蓝的眼睛»中的多维空间诠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ꎬ2014(3):31-32.[7]刘彬.解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属下的多重声音与身份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ꎬ2010(3):69-73. [8]托尼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恒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ꎬ2005.[9]托尼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ꎬ胡允桓ꎬ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ꎬ1987.[10]陈喜荣.生态女权主义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ꎬ2002(5):20-24.[11]陈霞.黑人的文化寻根之旅 解读托尼 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J].电影文学ꎬ2009(3):23-25. [12]梁志健.自然意象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ꎬ2001(1):34-37.InterpretationofEco-feminisminTonyMorrison sWorksTakingTheBluestEyeandSongofSolomonasExamplesCUIDong-qi(ForeignLanguagesSchoolꎬQiqiharUniversityꎬQiqiharHeilongjiang161006ꎬChina)Abstract:Ecologicalfeminismisasocialtrendofthoughtinfluencedbyenvironmentalandfeministmove ̄ment.ToniMorrisonꎬablackAmericanwomanwriterꎬisoneoftherepresentativewriters.HerTheBluestEyeandSongofSolomonrevealthedestructionofthenaturalecologyundertheenvironmentofracismandpatriarchyꎬandthespiritualandnaturalecologicalcrisisthatblackwomenarefacing.Atthesametimeꎬsheexpressesthehopeofbreakingthegapbetweenthesexesandtheraceꎬandbuildingaharmoniousecologicalrelationship.Keywords:TonyMorrisonꎻeco-feminismꎻSongofSolomonꎻTheBluestEye(责任编辑:谭淑娟)901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崔东琦:托尼 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
第38卷第1期2018年1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 38 No. 1 Jan. 2018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宁莉(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925)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对非裔美国人的生存进行了独特的思考,探索了非裔美国人自我建构的方法,主题宏大。
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结合,揭示了自然与女性之间的联系。
《所罗门之歌》看似在讲述有关男人的故事,但实质上是在谈论和赞美黑人女性。
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对自然和女性的描述展现了她的生态女性意识。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生态女性主义;二元对立中图分类号: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6873(2018)01 -0077-05收稿日期:2017-11-12作者简介:宁莉(1978 —),女,广西北流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研究。
doi:10.16401/ki.ysxb.1003 -6873.2018. 01.016一、托妮•莫里森及《所罗门之歌》托妮•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也 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美国黑人女性小说家。
罗恩•大卫把她的小说比作海洋:“表面是美丽的,但给他们生命的一切都在下面。
”[1]托妮•莫里森对民间文化和黑人音乐有着自然的热爱,这些都深受她的家庭和她青春经历的影响。
1931年2月18日,莫里森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上。
她 的母亲是当地教堂唱诗班的成员,她的祖父曾经靠拉小提琴为生。
莫里森的父母将有关黑人社区的一切民俗都讲述给她听,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也自然而然地渗人了她的作品中。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继《最蓝的眼睛》和《苏拉》之后的第三部小说,这部小说标志着她写作的成熟。
《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共鸣曹小菁内容提要:论文旨在揭示《最蓝的眼睛》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共鸣。
首先简介了作者、小说、生态女性主义、对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最蓝的眼睛》与生态女性主义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工业化要求;在思想内涵上将自然与女性联系,反对二元式思维,提倡平等;都有颠覆与创新之处,小说的悲惨、女童的疯癫,达成文学史上的新高。
《最蓝的眼睛》就是莫里森的一曲生态女性主义高歌,而生态女性主义正是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深刻思想主张。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生态女性主义莫里森作者简介:曹小菁,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此文系以下课题的研究成果:2009年衡阳市社科联“人与自然的异化及文学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兼论衡阳生态文明建设之思考”【项目编号:2009D10】;2010年南华大学“生态女性主义穿越时空———由莎剧至20世纪英美经典小说”【项目编号:B3004】;2011年湖南省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青年项目】“资本主义现代性下的非理性体验—战后二十年美国小说中的疯癫研究”【项目编号:11B109】。
Title:The Bluest Eye—A Coincidence between Toni Morrison and EcofeminismAbstract:This thesis aim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luest Eye and eco-feminism.The thesis in-troducing Toni Morrison,the novel itself,eco-feminism,and the eco-feminist studies of Morrison.The thesis goes 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luest Eye and eco-feminism through such aspects as social background,ideological content,and subversiveness or originality.Eco-feminism is the ideology of The Bluest Eye,an eco-feminist song sung by Morrison.Key words:The Bluest Eye eco-feminism MorrisonAuthor:Cao Xiaojing is a lecturer 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710128,China).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English and America Literature.Email:Laurel430@126.com托尼·莫里森(又译托妮·莫瑞森)(1931-),原名克娄·安东妮·沃福德,继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之后于199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第三次黑色浪潮的璀璨新星。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
自1977年出版以来,已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过。
近年来,对该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和女性主义解读不断增多,但两者融合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相对较少。
本文即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所罗门之歌》,探讨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她们在父权社会下与自然相同的贬抑地位,从而解构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的父权二元对立。
生态女性主义利用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将女性主义运动与生态主义运动紧紧联系起来。
这是因为对女人和自然的贬抑都根源于父权二元对立。
而所有派系的生态女性主义最终都是抵制父权二元对立的。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哲学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生态女性主义和社会生态女性主义。
然后本文通过分析人类与自然的联系与依存关系,特别是女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解构了父权概念框架下人类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指出男人只有像女人那样将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才能从自然中获取智慧与能量。
最后,延续相同的概念框架,通过分析父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既压抑又依存的关系,解构了男人与女人的二元对立,指出男人只有理解并关心女人,才能在两性关系中获得完整和谐的生活。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开阔并加深了对莫里森作品的研究。
同时也为化解西方二元对立思想,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和两性矛盾提供了新思路,这将有助于我们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研究背景和意义:《最蓝的眼睛》是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突出描绘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痛苦经历,反映了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交织的社会现象。
本论文将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出发,对《最蓝的眼睛》进行深入解读。
生态女权主义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环境的平衡和谐,以及女性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角色,对于探讨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女性在这些关系中所处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论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探讨作品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作品中描述了黑人女性生活的社会环境极其恶劣,同时隐含了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失衡与社会环境的息息相关。
2.分析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品主人公洛瑞娜的孩提时代经历了大量的自然景观描写,引发读者对于自然、生命与人类的关系的思考。
3.剖析女性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性。
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女性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本论文将采用批评性文本分析方法,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解读,视角包括生态文学、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和环境研究,通过对作品的细致解读,探究作品中包含的深层次的社会和生态信息。
预期研究结果:本论文通过分析《最蓝的眼睛》中生态女权主义的个性化呈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问题所在,并由此建立对于环境和社会的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为推进女性权利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具有启示性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论文还有望加深对于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和生态女权主义的理论研究。
《宠儿》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李嘉文郭红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女作家。
其代表作《宠儿》更是获得了1998年的“普利策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被誉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分析《宠儿》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同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剖析塞丝作为受压迫女性与动植物的相似性,从而探索女性在生态社会的地位,对了解这部作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宠儿》;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和谐一、莫里森与《宠儿》非裔美国小说家托尼·莫里森共出版了十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最蓝的眼睛》《苏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等。
莫里森的小说重建了一种根植于当代黑人历史并融入现代美国生活的黑人文化。
对于莫里森来说,黑人的历史可以说是黑人文化的精髓,更是一条不可割断的纽带,牵引她回到过去,找寻灵魂的寄托。
在黑人女性主义观的表达上,托尼·莫里森经历了从备受指责到颠覆再到重建的过程,最终完成了独立的黑人女性主义表达体系。
《宠儿》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塞丝的女奴,从肯塔基州一个名为“甜蜜之家”的庄园逃到辛辛那提一个名为蓝石路“124”号的房屋,独自寻求自由。
(1)28天后,奴隶主抓住了她。
为了不让她的孩子们经历和她一样的悲惨命运,她决定杀死他们,最后,她割断宠儿的喉咙,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塞丝也因为杀害了她的孩子而被社会所憎恨和排斥,一直忍受着良心的谴责和孤独的折磨。
然而,18年后,女孩的鬼魂在“124”号附近出没,向她的母亲索债,偿还丢失的母爱。
她不仅折磨她的妈妈和家人,还引诱塞丝的情人保罗·D,破坏塞丝稳定而正常的生活。
二、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交集,是妇女解放运动与生态运动结合的产物。
这一学派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是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生态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莫里森小说《慈悲》摘要本文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慈悲》加以解读,剖析了父权制对17世纪晚期北美殖民地的女性和自然的摧残和压迫,探讨了作品中呈现的保护自然、为女性被奴役的命运不平的生态女权主义意识。
关键词:生态女权主义父权制自然女性《慈悲》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也是美国文坛当之无愧的常青树。
2008年11月,莫里森发表了她的第九部小说《慈悲》。
小说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并在当年被《纽约时报书评》评选为美国2008年度最受欢迎的10大图书之一。
《慈悲》的主题突破了莫里森代表作《宠儿》中的黑白二元对立的局限,描述了白人、黑人、印第安土著和契约劳工等各色人等组成的北美殖民地初期的多元社会。
莫里森在《慈悲》中描写了生活在17世纪晚期父权制下的北美殖民地初期时期的女性,揭示了女性和自然在父权制社会下被压迫和掠夺的悲惨命运,批判了父权制对女性和自然的摧残和剥削。
一生态女权主义的概念最早由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于1974年在《女性主义抑或毁灭》中提出,它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现已成为影响比较大的思潮和社会实践。
生态女权主义关注的是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
其主要代表人物普瑞特耐克认为,“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父权制世界观。
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
二元思维方式是观念上的以人和自然的突出对立为标志的各种象征性的阴阳对立;价值等级观念是指“阳尊阴卑”观念;统治逻辑指父权主义世界观和对自然、女人、有色人种的掠夺式征服式的发展观念。
生态女权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的性别压迫和生态危机都源于此。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编号:2014BWX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凡凡(1979-),女,河南信阳市人,硕士,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研究。
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书写汪凡凡[摘要]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将种族、性别与自然紧密相连,呈现了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白人与黑人等二元对立统治框架,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困境与积极抗争,消解了父权制二元等级观念,倡导多元和谐共存的理念,指出了拯救自然环境、有色人种、女性等一切弱势群体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二元等级;黑人女性生态女性主义将女性与自然紧密相联,将穷人、黑人、女性以及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处于边缘的、附属的和受压迫位置的弱势群体都纳入解放的视野,抨击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及白人至上观,批判和解构父权制二元等级观念,倡导男女平等,消除种族与性别歧视,呼吁建立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
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父权制的世界观”[1]。
父权制等级观割裂事物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将之简单地归为二元对立关系,强调等级森严的统治框架的存在,并假设具有高级特征的类型优于、统治具有低级特征的类型,因此人类对自然、男性对女性、白人对黑人、自我对他者、强者对弱者等的统治等都具有合理性。
莫里森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她崇拜自然、尊崇女性及黑人文化传统,批判二元等级观念,其作品表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所推崇的“女性美德”和“生态原则”,表达了对黑人女性的关怀和同情及对和谐社会的强烈追求,体现了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倾向。
生态女性主义将女性与自然紧密相联,将穷人、黑人、女性以及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处于边缘的、附属的和受压迫位置的弱势群体都纳入解放的视野,抨击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及白人至上观,批判和解构父权制二元等级观念,倡导男女平等,消除种族与性别歧视,呼吁建立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作者:徐佳萌耿鑫吴丽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4期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著名黑人女性主义者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关注被社会边缘化的黑人女性及其命运。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聚焦莫里森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宠儿》。
通过细读文本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这两部小说深入探讨妇女解放、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表达了反对性别歧视的政治诉求和保护自然、化解生态危机的生态意识,将自然环境与女性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有机融合,显示出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特征和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宠儿》生态女性主义Abstract: Toni Morrison, a famous African-American female writer and feminist, focuses on the marginalized African-American women and their destiny from original and unique points of view in her novel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interpret two of her famous novels, The Bluest Eye and Belo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feminism. Through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s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we conclude that these two novels, which profoundly analyze such social problems as female liberation, racism and sexism,and effectively express Morrison’s political appeal in protesting against sexism and her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relieving the ecological crisis, a r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female’s liv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nd display distinct features and strong awareness of eco-feminism.Key Words: 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Beloved; eco-feminism一、概述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结合了妇女解放运动和生态运动,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在《女性主义·毁灭》(Le Feminisme ou la mort)一文中首次提出。
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摘要非洲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不朽之作《所罗门之歌》被认为是继《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之后最重要的转型之作。
以往关于这部小说的文学评论都是围绕着故事中的立意思想、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故事中的神话原型展开的,本文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发现作品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意识。
关键词:生态女权主义《所罗门之歌》解读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有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其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的巨著,它也被称为是继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与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之后的美国黑人文学上的又一座丰碑。
一生态女权主义的含义生态女权主义是将生态学与女性意识结合的一种思想,流行于上个世纪70年代。
它主张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以人为中心,或者以男性为中心的宇宙世界观,不赞同人对自然的主宰与控制,他们认为:人改造自然的思想根源在于人类的等级观念和压制政策。
生态女权主义对男权价值观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却对女性的本质提出了支持和赞美。
反对压迫、控制和统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的发展;人类应该融入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生态,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女权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1 生活自然中的自我愉悦生态女权主义认为:由于女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主要力量,她们养育了后一代,这种特殊的任务使她们与大自然有一种极其亲近的感觉,与男性相比她们更容易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近,理解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生态女权主义认为“女性”是大自然的最佳代表,女性就是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讲述者,是与大自然产生共鸣的人,是聆听大自然的人。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的姑妈,派拉特,与普通人相比,她自出生那天起就没有脐带,仿佛是自然孕育的女孩,仿佛她就是神赐予的女儿。
就连她没有文化的父亲给她取名字的时候,也只是随便翻一下《圣经》,给她取了一个感觉上很有气势很有力度的名字,她的名字听起来就像从一排小树中脱颖而出的一棵参天大树,突显着她自身高贵、挺拔的气质。
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占琪琳【摘要】在《所罗门之歌》中,作者托尼·莫里森描写了梅肯·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并从生态主义出发,认为人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
莫瑞森在作品中表达了希望人类可以回归自然的愿望和自己对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不满与疑问。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生态主义;女性主义托尼·莫里森(Tony Morrison)于1931年2月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恩镇一个造船工人家庭,父亲擅长讲述黑人民间传说和鬼故事,母亲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这样的家庭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作品,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作为一位黑人女作家,这部小说在表现黑人在对自己文化的追寻和魔幻现实主义之外,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崇尚和女性主义的观点。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女性学者对自己和自然相似的命运感同身受,也关注到了生态环境的危机。
她们把大自然看做是女性的盟友,认为在男性家长制文化(patriarchal culture)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是一致的。
而这些也在《所罗门之歌》中被作者描写与展示。
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黑人梅肯·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
梅肯·戴德一世原先是个黑奴,并是一个勤快的农场主,可不幸的是白人为了掠夺他的土地而将他射杀。
第二代的梅肯·戴德从小就和父亲妹妹生活在一起,和谐并幸福,享受着自然的滋养。
但随着父亲的死和农场的失去,梅肯远离了他生活的自然状态,再也不和自然接近而是变得势利冷酷并和妹妹决裂。
梅肯变得只相信物质,脱离了自然之后的梅肯只在乎钱。
当弗莱迪告诉他波特打算自杀时,他并没有打算把那个醉酒的人弄下来,只想着把自己的房租弄到手,对别人的处境是很冷漠的。
作为妹妹的彼拉多却不是这样,恰恰相反,她热情并毫无畏惧,过着贴近自然的生活。
有一次,很不情愿的,戴德先生经过了一条离家近些的街,彼拉多就住在这条街上一幢狭窄的平房里。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为例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为例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女性主义流派,它将女性解放和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中深刻探讨了女性角色的压迫和她们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以莫里森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为例,解读其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首先,莫里森的作品揭示了女性的身体压迫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佩科拉渴望拥有蓝色的眼睛,这代表了她内心深处对白人社会标准的渴求和对美的理解。
然而,莫里森通过这个故事暗示了种族、性别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佩科拉是一个黑人女性,她的眼睛象征着种族歧视的镜子。
她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被被白人社会桎梏、压迫、否定的痛苦。
这种对她的身体权力的剥夺不仅体现在社会压迫中,同时也在她所居住的贫困、环境恶劣的社区中得到体现。
莫里森描绘了一个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的社区,这种环境对佩科拉和她的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莫里森通过佩科拉的生活故事,呼吁人们关注和重视社会贫困、种族歧视以及环境污染。
其次,莫里森的作品突出了女性被剥夺资源的命运。
《所罗门之歌》讲述了一个奴隶女性的故事,从而揭示了奴隶制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夺。
作品中的米尔杰夫人是一个奴隶女性,她被强迫与其他男性奴隶生育,她的孩子也被当作商品一样买卖。
莫里森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女性在奴隶制度下所受的双重压迫:一方面,她们被奴隶主当作生育机器,剥夺了个体和母性的尊严;另一方面,她们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权力来保护和抚养自己的子女。
莫里森通过描写米尔杰夫人的故事,强调了奴隶制度对女性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并传递出对性别压迫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关注。
此外,莫里森的作品中还体现了女性与自然世界的紧密联系。
她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中的女性形象,强调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
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新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
本文着重从托尼·莫里森的个人经历及作品来探究其写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托尼·莫里森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一托尼·莫里森托尼·莫里森(toni morrlson)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
莫里森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自1970年起,她先后发表了《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宠儿》(1988)、《爵士乐》(1992)、《天堂》(1999)、《爱》(2003)、《恩惠》(2008)等九部长篇小说。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作家身份使得她能够更加全面和彻底地了解黑人女性的生存现状。
不同于其他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文笔时时刻刻渗透着黑人的智慧,而这源于她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虽然她的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帮佣,但聪慧勤奋的莫里森却于194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专修英语和古典文学。
大学毕业后,莫里森又到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和沃尔夫的小说,并获得了硕士学泣。
这样的学习经历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莫里森曾先后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德华大学任教,并曾在纽约兰多姆出版社担任高级编辑,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的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就是这本书让莫里森对黑人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同时也触动了她对黑人文化的深层思考。
70年代起,莫里森开始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等大学院校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撰写书评文章。
1987年起,她又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并讲授文学创作。
如此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资历,使得莫里森能够以一种更高的层次来展现美国黑人文学的魅力。
托尼·莫里森可以说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
她创作的长篇小说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想象力丰富。
评论家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
而她对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的了解加上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使得她创作的作品在手法上有着海明威式的简洁明快,情节上有着福克纳式的神秘隐暗,同时还隐约呈现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而且她还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创作中摒弃了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但是,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却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女性主义的抗争。
黑人女性承受着来自社会对黑人的歧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以及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歧视。
而连同黑人女性的反抗一起呈现在托尼·莫里森的创作中的还有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自然和黑人女性身上所承载的多重悲剧色彩,使我们很容易就捕捉到了莫里森创作中的自然元素和女性主义元素。
因而生态女性主义这一词汇便自然而然地与莫里森的创作联系起来。
二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的开始源于生态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
20世纪70年代“生态主义”(ecologism)兴起,人文学科开始了“绿色运动”,而生态文化和生态批评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中出现的。
作为文化术语的“生态批评”最初是由威廉·罗依克特在1978 年发表的文章《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提出。
但直到1991年语言学会(mla)主办的题为“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绿化”的研讨会和1992年创办的“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le)及1993年创办的《文学与环境的跨学科研究》(isle)等相关刊物的诞生,生态批评学派才逐渐形成。
1993年,切瑞尔·格罗特菲尔蒂、哈罗德·弗罗姆主编的《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和劳伦斯·布依尔《环境的想象》的出版使得生态批评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论纲领和美学原则,并不断走向成熟的体系构架。
而生态女权主义最早是由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索瓦·德·伊奥布妮在她所著的《女性主义抑或死亡》一书中提出的,伊奥布妮认为“父权制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一方的解放不能脱离另一方的解放”。
她把生态理论和女权理论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某种天然的联系。
伊奥布妮的作品被视为西方生态女权主义观点的先驱。
starhawk曾指出,“生态女权主义向所有统治关系提出质疑。
其目的不仅要改变行使权力的人,而且要改革权力结构本身”,即“环境问题,如果没有妇女、穷人和来自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以及不同种族和背景的人的观点,不可能得到明智探讨”。
由此来看,对于自然、心理、性、人类和非人类自然——有关的统治和与这些统治形式相关的妇女历史地位的分析,是生态女权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运而生。
生态女性主义面临的大环境是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其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有如下基本共识,即对自然的占有和对女性的占有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对前者的理解必然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反之亦然。
生态思想与女性主义的必然结合的直接动力来自它们共同的战斗性——它们有着同一个攻击的目标。
表面上,生态批评的锋芒指向了人类中心主义,女性主义则批判男权中心主义;但实际上,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却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逻各斯中心主义,它以某个终极的、固定的所指为一切经验、思想和表达的基础。
以逻各斯为中心,西方文化建构出一个庞大的话语体系并想当然地视之为确定的普遍真理。
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戴维恩和沃伦具体考察了逻各斯中心分别在人—自然和男—女的语境中的推理过程:其一、人类有改变其生活的境遇的能力,而植物和石头没有。
人类使植物和石头屈从于既有道德上的合理性。
其二、女性等同于自然、属于物质世界,男性等同于“人”、属精神世界;凡是等同于自然、属于物质世界的都比等同于“人”、属精神世界的要低等;因而女性比男性低等,男性有权统治女性。
沃伦由此得出男性统治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在逻辑上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概念性框架。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文学理论与批评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既要质疑和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同时也要质疑和解构雄性中心主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文学批评理论。
三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与生态女性主义黑人女性是受压迫女性的最沉重的代表。
在黑人历史发展中,黑人女性要遭受黑人男性和白人男性的双重歧视和压迫,同时还要遭受白人女性不同程度的歧视。
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历史阶段所遭受的悲惨经历是不堪回首的,因而唤醒这段黑人种族的布满创伤的记忆正是托尼·莫里森艺术创造的基本文化立场,同时这也正是黑人文化长期以来反抗压抑并求得认同的历史走向。
莫里森的创作不仅关注黑人和黑人女性,同时也体现着对人类存在的普遍关怀。
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是她创作的焦点所在,而自然在莫里森的笔下既是白人压迫黑人的工具,又是黑人快乐和希望的源泉,她从黑人的独特视角强调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自然意象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映射了人与自然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种族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自然环境和女性的完美融合几乎体现在莫里森的每部作品里,下面就从《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和《宠儿》这四部作品,来分别探讨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的体现。
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表达了其对工业严重破坏自然的控诉,“整车的煤渣被卸在铁厂四周的深坑里,火焰把天空染成了暗暗地橘红色”,因而“踏进田里的枯草时,我们禁不住打了个寒战”。
同样在《所罗门之歌》中,“在彼拉多的身上,托尼·莫里森创造了一个睿智、坚强、充分体现非洲裔美国人精神的代表人物形象”,彼拉多的名字和身体都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她没有肚脐象征着她是自然万物之母,而彼拉多的名字被赋予了“树”的象征。
彼拉多的身上体现了自然与女性的完美融合,她是自然的象征,是拯救万物及女性的象征。
而《柏油孩子》中的瓦利连则为了自己生活上的需要和舒适,居然试图改变隐居小岛上的地貌和水流。
人类的欲望膨胀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作品也描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贪婪的反击。
而女性与自然同样遭受摧残,与自然有着相同命运的是瓦利连的妻子玛格丽特,瓦利连对妻子的精神虐待导致了玛格丽特精神失常,甚至用针扎自己的孩子以报复丈夫的集权控制。
在《宠儿》中,树、植物和自然是对于黑人女性的抚慰与精神支撑,在非洲文化中,植物是神的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因此非洲文化是女性生态主义生长不可或缺的一份土壤。
莫里森的坚持在于她根深蒂固的本位文化信念和探索黑人文化本位的强烈愿望。
非洲文化的探寻是她创作的终极目标,也是其女性生态主义的最集中体现。
在《宠儿》中,莫里森对树的描述表达了黑人对生命力量的源泉和文化心灵的寄托。
树代表着自然让莫里森的女主人公们获得生存下去的力量并走向新生。
奴隶制使黑人女性的自主权利遭到剥夺,她们所遭受的苦难正如人类对自然界的乱砍滥伐一样强暴。
“我后背上有棵树,家里有个鬼,除了我怀里抱着的女儿我什么都没有了。
”在小说里,“树”在象征着黑人女性遭受着白人男性虐待摧残的同时,也代表着自然同样遭受着人类的迫害。
而丹芙则在树屋内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在生机勃勃的绿墙的遮蔽和保护下,她感到成熟、清醒,而拯救就如同愿望一样唾手可得”。
在此,作品再次表明了树、植物和自然对于黑人女性的抚慰与精神支撑。
小说中的另一个女性人物——塞丝的婆婆贝比则在林间大声号召黑人们一定要爱自己的一切,林间的宣泄滋养了黑人的心灵并增添了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息。
芭芭拉·克瑞斯蒂安指出:“在当代美国小说家当中很少有人像托尼·莫里森这位黑人女性作家那样,在小说中自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对自然的理解不仅仅使人物了解自我至关重要,而且对托尼·莫里森叙述的故事及其叙事方式意义重大。
”四小结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精神实质,描绘了人性和自然的和谐美,呈现了女性与自然的认同,探讨了自然与黑人二者间的关系。
托尼·莫里森从黑人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女性的追求,尤其是黑人女性解放自己、解放自然的强烈愿望,实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注: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200902。
参考文献:[1] christian munity and nature: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a].in bloom,h.(ed).%mor.rison[c].philadelphia:chelsea house publishes,2002. [2] gates,b.t.a root of ecofeminism[a].in gaard,g.&patrick d.m.(eds.).ecofeminist伽m可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c].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3] 金莉:《生态女权主义》,《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