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部超声检查
- 格式:ppt
- 大小:30.90 MB
- 文档页数:65
高频超声检查诊断手腕部肌腱损伤的价值探讨童亚君;林丽萍;周玉苗【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2页(P1180-1181)【作者】童亚君;林丽萍;周玉苗【作者单位】317500 温岭,台州骨伤医院超声科;317500 温岭,台州骨伤医院超声科;317500 温岭,台州骨伤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手腕部肌腱损伤是手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肌腱损伤后,相应关节出现活动障碍,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缺乏直接、客观的影像学证据。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超声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肌肉等软组织疾病的检查[1]。
笔者对我院手腕部肌腱损伤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对手腕部肌腱损伤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2010-06—2012-12我院采用高频超声对23例手腕部肌腱损伤患者进行检查,其中男22例,女1例;年龄16~50岁,平均22.3岁;受伤时间1h~3.5个月。
损伤的伸肌腱为10条,屈肌腱13条。
肌腱完全性断裂16条(其中4条为肌腱修复术后再断裂),两断端的距离为0.3~2.2cm,平均1.4cm,行肌腱修复术;肌腱不完全性断裂1条,行肌腱修复术;肌腱术后瘢痕组织粘连5条,行粘连松解术;肌腱修复术后肌腱松弛1条,行肌腱紧缩术。
1.2 检查方法使用GE L7型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8~12MHz。
患者坐位面对检查者,患手置于检查床,手腕部加垫小枕。
采用直接扫查法,在损伤部位表面涂上耦合剂,对肌腱进行纵、横多切面扫查,对患肢压痛部位或手术切口部位进行重点扫查。
扫查时调整探头方向,尽量使声束与肌腱垂直,避免各向异性伪像。
在扫查过程中配合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仔细观察肌腱的连续性和滑动度,判断肌腱有无断裂,以及受损肌腱与周围组织分界是否清晰,其形态和内部回声是否改变,了解断裂程度、两断端的距离和位置。
必要时与健侧对照扫查。
2.1 超声声像图(1)正常肌腱的声像图特征:长轴扫查肌腱,声束与肌腱垂直时,肌腱呈束带形纤维状强回声(图1);与声束夹角倾斜的部分由于各向异性伪像而回声减低。
腕管综合征的超声定量检测发表时间:2019-08-06T15:02:13.577Z 来源:《生活与健康》2019年第06期作者:谭春梅[导读] 腕管综合征是临床表现上最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卡压型疾患,在周围神经压迫性疾病中占第一位。
合江县人民医院四川泸州 646200腕管综合征是临床表现上最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卡压型疾患,在周围神经压迫性疾病中占第一位。
弯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弯管内受压后而引发出的支配区功能障碍的一些症状,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手指麻木,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腕管内压力增高,最终导致正中神经受卡压。
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包括反复屈伸手腕手指活动、腕部慢性劳损的原因导致腕关节滑膜炎等。
腕管是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组成的骨纤维管道,在腕管通过的有正中神经和一系列的屈肌腱,屈肌腱中就包括屈拇长肌腱、屈指浅肌腱、屈指深肌腱一共9条,正中神经紧贴在屈肌支持带的下方。
腕管内的组织液压力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由于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或者是腕管容积减小,都能够导致腕管内的压力增高。
导致腕管内的压力增高最常见的原因是腕管内腱周滑膜增生和纤维化。
有时屈肌肌腹过低、类风湿等滑膜炎症、腕管内的软组织肿物等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腕管综合征的发生。
当然也有的人会以为是长期过度使用手指造成的,例如说长期的写字、用鼠标或者是电脑打字等原因也能造成弯管综合征,但是这种观点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因为腕管综合征在电脑发明的前期就已经出现,而且高发人群也并不是常用电脑的人。
在临床治疗记录上来看,女性的发病率相对于男性较高,且容易出现在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原因尚不明确。
有人认为是与雌激素的变化导致的水肿有关,但是许多患者在哺乳期结束后仍然没有得到缓解。
从临床表现来看,也可能和风湿病、类风湿病、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的关系。
弯管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拇指、食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或者是麻木。
夜晚的发病率比白天的更高,很多人在夜晚入睡后因为手指麻木,而被麻醒的情况特别多,患者需要起床活动或者甩手得到一定的缓解后才可以重新入睡,这与患者入睡时手腕多呈垂腕的姿势有关。
超声评估腕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的应用价值霍敏中;梁彤【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腕部三角纤维软骨盘(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TFC)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7例腕部尺侧疼痛患者行超声检查,判断有无TFC损伤并对损伤程度分型.结果:57例腕部尺侧疼痛患者经关节镜证实TFC损伤53例,常规超声共检出50例,漏诊3例,诊断准确率约87.72%,其中为2例ⅠD型、1例ⅠC型;另有4例出现分型错误,1例ⅠB型、2例ⅠC型、1例ⅠD型均误诊为ⅠA型;其判断损伤程度分型与关节镜分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超声能够清晰显示TFC损伤,其判断损伤程度分型与关节镜分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诊断TFC损伤的重要筛查手段.【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8(029)010【总页数】3页(P744-746)【关键词】腕关节;软骨;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作者】霍敏中;梁彤【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R445.1超声可显示关节软骨的观点已得到一致肯定。
根据以往的研究[1-2],超声能辨别正常软骨和病变的软骨病灶,但研究主要集中于膝、髋等关节。
本文采用高频超声探查57例腕部尺侧疼痛患者的三角纤维软骨盘(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TFC),判断有无软骨损伤并与关节镜所见对照,评估超声对TFC损伤的诊断效能,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7年6月间本院就诊的腕部尺侧疼痛患者57例,其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28~65 岁,平均(41±5)岁。
病程 3 天~3 月,平均 1月。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腕部尺侧疼痛,尤以向尺侧偏移时疼痛加剧,部分旋转时手腕弹响。
1.2 仪器与方法超声检查:采用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6~15 MHz线阵电子探头。
手腕各种创伤解剖与MRI阅读技巧摘要手腕和手部的解剖结构复杂,包含许多小的结构。
磁共振成像(MRI)是评估该区域各种创伤和病理状况的理想成像方式,并且经常在拍完x光线片后进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描述了手腕和手部各种创伤和病理状况的正常解剖、成像技术和MRI表现,包括隐匿性骨折、骨坏死、韧带和肌腱损伤以及压迫性神经病变。
介绍腕部和手部是由许多小的结构组成,具有复杂的形态和解剖变异,这使得诊断成像具有挑战性。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分辨率,可以在不使用电离辐射的情况下描述骨和软组织的特征,是评估影响关节病理状况的理想成像方式。
在我们的实践中,最常见的影像学指征包括:检测影像学上的隐匿性骨损伤,评估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和腕部固有韧带、手指韧带撕裂,屈肌和伸肌肌腱损伤。
此外,核磁共振成像在描述可触摸到的异常组织非常有帮助,,例如神经节囊肿、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疏松症,以及评估腕部和手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
磁共振成像技术手部和手腕部的MRI需要优化成像参数,包括小视野扫描(手腕部通常为8cm)、切片厚度(通常为3-4mm)、带宽、重复时间(TR)和回声时间(TE),以尽可能短的时间避免患者不适和疲劳。
目前大多数MRI研究都是在较高的场强(理想情况下是3T)下进行的,这显著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分辨率,从而能够评估关节内部紊乱。
目前的方案利用二维快速自旋回波成像结合化学选择性脂肪抑制(FS)、流体敏感序列,如三个正交平面上的T2加权(T2W)或质子密度(PD)序列,寻找骨髓和软组织水肿(图3),除了冠状位T1加权(T1W)非脂肪抑制(NFS)序列外,该序列通常用于检测骨排列、骨折线和骨髓置换。
许多机构还进行薄层梯度回波序列,以快速获得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成像,更好地评估TFCC 和关节软骨。
然而,这些序列常常存在对比度分辨率差的问题,这可能会使损伤的关节软骨和TFCC表现的不太明显。
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超声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变,容易导致手部感觉异常、肌肉无力等症状。
超声检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实时性强的诊断方法,在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超声诊断在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中的应用,建立相应的超声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文章的章节和内容安排,让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分布。
2.描述每个章节的主题和重点讨论的内容,以及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连接。
3.解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结构来呈现文章内容,以及每个部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文章的大纲,文章结构部分应该简要介绍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安排和关系,帮助读者理解全文的脉络和内在逻辑。
文章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的超声诊断标准,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建立一个完善的超声诊断标准,以提高对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诊断标准,促进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正文2.1 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的症状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疼痛:患者可能会感到手腕处剧痛,疼痛可放射到手指和手背,尤其是中指和无名指。
疼痛可能会加剧于夜间或活动时。
2. 麻木和刺痛:患者可能会感到手指麻木、刺痛,尤其是在手腕活动时或长时间使用手部。
3. 肌肉萎缩和无力感: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导致正中神经受到压迫,肌肉可能会出现萎缩,患者可能感到手部无力,握力减弱。
4. 感觉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手指感觉异常,比如触觉减退或过敏,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疼痛感觉异常,如异常疼痛或感觉缺失。
以上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因此及时发现并治疗手腕术后正中神经卡压至关重要。
“手腕部超声检查”教案讲义手腕部超声检查教案讲义目标:1.了解手腕部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学习手腕部超声检查的常见病变及其诊断要点。
3.掌握手腕部超声检查操作技巧。
教学内容:一、手腕部超声检查原理1.超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2.超声图像的采集和图像质量评估方法。
二、手腕部超声检查流程1.检查前准备:清除手腕部皮肤和手指上的杂物。
2.检查姿势和位置: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手腕伸直。
3.超声探头的选择和定位:线性探头,探头与手腕平行位置。
4.检查部位和扫描层面:探头从背侧或手掌侧开始,依次扫描探查。
5.图像采集和保存:调节超声仪器参数,采集清晰图像并保存。
三、手腕部超声检查常见病变及诊断要点1.韧带损伤:韧带结构完整性和损伤程度评估。
2.滑膜囊肿:形态和血流信号评估。
3.骨折:骨折线和骨折片(块)的确认。
4.关节炎:关节腔内结构和滑膜增生的评估。
四、手腕部超声检查操作技巧1.超声流程的熟练掌握。
2.操作探头的角度和力度控制。
3.超声图像的调节和优化。
4.基本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手腕部超声检查的原理、流程和常见病变,使学生快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学会结合超声图像进行诊断判断。
3.实操演示:进行超声设备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腕部超声检查的操作流程。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超声检查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评价:1.理论知识考核: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手腕部超声检查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2.操作技能考核:通过模拟实操或真实操作检查,考察学生手腕部超声检查的操作技能和图像解读能力。
3.案例分析评价:通过学生对典型病例的评议,考察学生对手腕部超声检查的诊断能力。
教学资源:1.手腕部超声图像和病理切片图像。
2.手腕部超声检查仪器和探头。
3.手腕部超声检查操作视频和教学PPT。
教学时间分配:1.原理和流程讲解:30分钟。
腕管综合症超声诊断标准
对于腕管综合征超声的诊断,主要是看有没有明显的屈肌支持带水肿的情况,以及看正中神经走行以及走行区域有没有明显的局部水肿肥厚的情况。
如果做腕部的彩超检查有明显的屈肌支持带水肿肥厚,正中神经走行区域内出现局部的水肿以及增粗的情况,就说明有腕管综合征的情况,并且配合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可以确诊为综合征。
并且根据超声的检查可以指导腕管综合征的治疗,如果说出现了明显神经根受压,特别是正中神经受压引起的神经水肿肥厚的情况,这种情况就需要行手术切开增生肥厚的屈肌支持带,解除神经的受压情况。
探讨超声检查在诊断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张景锋;李文龙;顿国亮;张红艳【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腕管综合征(CTS)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4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患侧腕管处正中神经作为CTS组,健侧腕部腕管处正中神经作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腕管处正中神经的内部结构、回声、有无局限性膨大,取横断面及纵断面测量所有患者患侧正中神经与健侧正中神经横断面积(CSA )、扁平率(FR)、肿胀率(SR)。
结果:正中神经受压处变细,束状结构不清晰,腕横韧带近端即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局限性肿大,回声减低,42例C T S患者患侧正中神经与健侧正中神经比较,患侧正中神经CSA、FR、SR较健侧明显增大,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中神经CSA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γ=-0.482)。
结论:超声能动态观察正中神经卡压征象及其周围结构情况,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45)004【总页数】2页(P472-473)【关键词】腕管综合征/诊断;超声检查【作者】张景锋;李文龙;顿国亮;张红艳【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医学超声科宝鸡721008;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医学超声科宝鸡721008;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医学超声科宝鸡721008;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医学超声科宝鸡7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主题词腕管综合征/诊断超声检查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一种由于正中神经通过无弹性的腕管时收到压迫发生的单发性神经疾病[1],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及体征并结合电生理检查。
但生理检查难以对病因及周围组织关系做出准确诊断。
而超声诊断由于可以准确观察正中神经的受压及周围组织结构,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又提供了一项依据。
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4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患侧,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21~75岁,平均50.81±13.74岁,左腕23例、右腕19例,病程2~4年,临床表现:患侧腕部及正中神经支配区疼痛、腕部压痛、叩击腕部Tinel征阳性、桡侧三个半手指掌侧皮肤感觉迟钝,职业有家庭主妇、木工、钳工、会计、键盘手,均为长期用腕过度,所有患者均经神经电生理检测并经过临床诊断确诊。
肌电图、高频超声诊断正中神经腕管综合征价值比较发表时间:2019-06-17T10:44:02.9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4期作者:凌秀明, 符兆海,凌日宣[导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肌电图联合高频超声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患者可以更加清楚的判断腕管处正中神经的形态和功能,在临床上可以联合应用。
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大力的推广。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科,广西钦州535099)摘要目的比较肌电图和高频超声两种方法诊断患有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在2017年3月到2018年5月间选取30例疑似患有腕管综合征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定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分别给予肌电图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检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同时再选取同时期内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超声检查,测量两组患者或志愿者的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左右径、前后径以及横截面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根据实验研究可知,肌电图检查观察组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25.00%(1/4)、92.31%(24/26);高频超声检查观察组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0.00%(2/4)、88.46%(23/26);经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
另外,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志愿者的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左右径、前后径以及横截面积均有明显差异,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肌电图联合高频超声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患者可以更加清楚的判断腕管处正中神经的形态和功能,在临床上可以联合应用。
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大力的推广。
关键词肌电图;高频超声;正中神经腕管综合征;价值腕管综合征在临床上简称CTS,这种疾病的发病因素众多,疾病会使得患者腕管内的压力明显增高,压迫正中神经,从而导致患者感觉手指的麻木或者是疼痛,而且还会出现感觉功能的异常,患者的功能会出现障碍[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主要特性包括炎症性、慢性和对称性,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等受累较早[1]。
RA 患者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因此在发病早期及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而在发病早期及时对RA 进行诊断十分有利于后续治疗[2]。
影像学的检查方法是临床诊断各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但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在诊断RA 检查费用较高,同时其对软组织和硬组织不能同时良好显示,限制了其在诊断RA 中的常规应用[3]。
而高频超声实时、动态,分辨率良好,对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滑膜血供情况以及肌腱的改变等均能较好显示,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病变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检查方式[4]。
关于高频超声检查RA 患者关节病变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于疾病诊断或鉴别方面,较少对病变类型进行总结,高频超声在鉴别RA 患者病变类型中的应用效果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采用高频超声对RA 腕关节和指关节病变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其在诊断RA 患者不同病变类型中的应用价值,探索检查其诊断规律,评估检查诊断效果。
Diagnostic value of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for wrist and knuckle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LI Dihua 1,WANG Qiaorong 2,JIAO Zhixin 11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The Third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Haidian Hospital,Beijing 100080,China;2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Xi'an Fifth Hospital,Xi 'an 710082,China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患者腕、指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综述·超声检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腕、手指关节中的应用进展方静 朱家安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腕关节、掌指(meta唱carpophalangeal,MCP)关节、近端指间(proximalinterphalangeal,PIP)关节常受累。
RA基本的病理改变是滑膜炎症反应,炎症反复发作,血管翳侵蚀软骨和骨组织,可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最终失去劳动能力。
随着生物制剂的出现和成功应用于RA的临床治疗,对RA患者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超声工程学的进展和探测技术的进步,超声对探测RA患者关节病变更趋深入,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影像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文就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腕、手指关节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一、超声对RA患者小关节活动期炎症的评价常规超声评价RA患者小关节活动期炎症通常是通过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实现的。
二维超声可以提示关节腔积液、炎症关节内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腱、腱鞘的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则可探查到因关节炎症而出现的异常增多的血流信号。
1畅滑膜增厚与关节腔积液:RA病变的初期即出现关节滑膜充血、水肿、增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浆液渗出到关节腔内形成积液。
超声可提示受累关节的滑膜增厚,以不均匀的低回声为主,形态欠规则,与滑囊积液之间有清晰的界限。
关节腔存在积液时可见关节腔增大,其内可探及无回声区。
张新等[1]的研究发现,在各种早期RA手关节的病变中,滑膜增厚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关节腔积液。
2畅滑膜血管翳形成:血管翳的形成是RA的重要标志之一,表现为富含血管的肉芽组织被覆于关节软骨面之上。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炎症关节内部或其周围异常增多的血流信号。
能量多普勒超声具有不受声速与血流速度之间夹角的影响、能探测较低速血流等优势,故而提高了探测增厚滑膜内血流信号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