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8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的语言及人性化味道,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
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京味儿特色,其语言表达十分流畅,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
对此,下面就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茶馆》;语言;京味儿特色前言《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老舍《茶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特别是充满京味儿特色语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老舍《茶馆》的文学内涵。
1.作品善用京味儿语言老舍的《茶馆》主要是对旧北京城中一个小茶馆发生的故事进行介绍,作者是以小茶馆为平台,将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映射出来,小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十分明显,如为了生存费尽心力的茶馆掌柜,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投机倒把的骗子,卖儿卖女的贫困人家,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旧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老舍用到了大量京味儿语言,其更加形象的将旧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机智圆滑等,更是借助京味儿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茶馆》中利用的语言大多是北京口语,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作品的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剪掉自己的辫子“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是标准的北京白话,具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形象的刻画出了旧北京生活的人物特点。
此外,在老舍的《茶馆》中,还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创作出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如王利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用语十分恭顺;常四爷作为旧北京城的没落旗人,其自力更生,在语言上充满了沧桑、豪爽的特色。
2.《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2.1节律性强在作品《茶馆》中,老舍的语言契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并且语调抑扬顿挫,有很强的音乐特点,在曲艺音律性的影响下,语言更加传神,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茶馆语言特色、写作风格。
1.节律感强、地道京味儿:句子短小精悍,每句话的音节组合字数较少,因此作品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律性,加之声调与语调的变化,使得人物的话语变得朗朗上口,更增添了作品语言的节律性。
例如,作品的第一幕所描写的内容发生在清朝末年,在第一幕的开头,作者就安排设计了常四爷(八旗子弟)与二德子(小小恶霸)的口角争端,如下:马五爷:有啥事好好说,别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去后头坐着去。
李三,今儿的茶钱我候啦!常四爷: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马五爷:(挡话)我还有事,再见!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这段话具有节奏感鲜明的音节特点,话语上抑扬顿挫,向读者展示出具有独特京味儿的语言美感,增加了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程度。
2.人物语言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比如王利发是《茶馆》的灵魂人物,他的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处事的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
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
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话。
“秦仲义: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王利发: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3.幽默寓庄于谐:幽默是本剧语言的一大特色,《茶馆》在艺术风格上,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揉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
试论《茶馆》中的语言特色作者:鲁文婧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7期鲁文婧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以市民生活中经常的活动场所——茶馆为背景,通过70多个小人物的特色语言,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艰苦生活,以及那个复杂纷争时代的人性百态。
《茶馆》中浓郁的老北京色彩的语言,比如儿化音、叠词等的使用,更使该作品充满了感染力。
本文从总体的语言特色以及极具人物个性的特色语言描写几方面来阐述《茶馆》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茶馆》语言特色个性化京味儿老舍先生的《茶馆》以茶馆为场景,透过70多个小人物的特色语言和行为,形象地勾画出了三个时代的社会特征。
这种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技巧。
该作品从具体的人物着手,描绘了出现在茶馆中的不同阶层的各类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体现出大时代的背景[1]。
作为经典戏剧之一,《茶馆》的语言特色尤为人们称道。
老舍先生善于根据人物身份和地位而采用于其相符的个性化语言。
可以说,老舍的语言艺术是《茶馆》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2]。
一.总体语言特色作为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老舍先生作品中的京味儿都特别浓郁。
《茶馆》采用了多达200多处的儿化词,如一份儿、没错儿、哥儿们、没错儿等等。
这样的用词可以改变语法的意义和词汇色彩,如缩小词汇程度的“小辫儿”、或者改变词性的“拢在一块儿”、或者变化词意的“白面儿”等等。
这些具有浓郁的老北京色彩的语言与不加儿化音的原词对比,显得更加活泼生动。
大量老北京口语化方言的应用也是《茶馆》的特色之一,这也使其显出浓厚的“京韵”和强烈的老北京市井民风,如极具个人感情色彩的“老梆子”(老家伙),更具乡土气息的“嚼谷”(食物),还有“茶钱我侯了”中的“侯”(付茶钱)的意思等等。
这些方言词语使句子更有表现力[3]。
《茶馆》中的语言也极具时代性,如“喳”、“吃洋饭”、“铁杆庄稼”、“王法”等等。
《茶馆》的另一大语言特色是大量使用叠音词,使语言显得更加生动,如描写人物神态的“ABB”型结构的叠音词“文绉绉”,其它还有“AABB”型结构的词汇如“乱乱哄哄”,“洗洗涮涮”;“ABAB”型结构的“照顾照顾”;“AAB”型结构的“跳跳舞”、“玩玩牌”;“AA”型结构如“坐坐去”、“绕绕”等等。
简论戏剧《茶馆》的艺术特色【摘要】老舍的戏剧《茶馆》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
结构形势别具一格,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
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茶馆》结构语言人物形象一、老舍及及其作品《茶馆》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
“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
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样子》、《离婚》、《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月牙儿》等。
戏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茶馆》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老舍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了一副北京社会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描绘“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的时期,抗战后三个不同时期北京风俗的变迁,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塑造出一个个形形色色、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形象;运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方法,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
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的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茶馆》的语言艺术特色浅析桑摘要:《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茶馆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它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茶馆的语言艺术可以归纳以下几点: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悲喜融合的幽默风格;善用人物语言展现命运和时代变化的特点.关键词:茶馆语言艺术个性化幽默正文: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就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它的语言特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本文中来讨论以下对于《茶馆》语言艺术特色的看法.一、浓郁的地方特色提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京味十足”随即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他是第一个用正宗的北京话进行创作的作家,这使得他作品中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异常浓烈。
他使用的语言活泼有趣,雅俗共赏.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渗透着北京文化。
《茶馆》中的人物语言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句子短、句法灵活而又生动传神,自然贴切地传递着北京的政治文化气息和北京市民的个性化特点。
如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的语言。
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李三还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辫子,他有自个儿的“说道儿”:“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几句话是纯粹的北京大白话,却把北京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也传递出世道比前清还糟糕政治气息。
再看第二幕中,常四爷与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在相隔十多年后在茶馆里又见面后的一段对话。
宋恩子、吴祥子:“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打起仗来呢?"这两个特务,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说说《茶馆》的语言艺术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特别是对于北京味儿的语言造诣早已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作品是学习和研究语言艺术的范本。
仅《茶馆》就有不少经典的台词,流传至今。
1.老李:“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2.常四爷:“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
”“当年有牙没有花生米,现在有花生米却没有了牙齿。
”3.秦二爷:“你们就找吧,可着全世界地找,你们还能找着这么混蛋的政府吗?”“他是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洋人只要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4.唐铁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5.黄胖子:“官厅儿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儿能管的事呀,我不便多嘴!是不是?”6.松二爷:嗻,还是黄鸟!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有了点精神)你看看,看看,(打开罩子)多么体面!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可以这样说,一部《茶馆》就是一座老舍语言艺术的宝库。
学习戏剧的诀窍,关键在于理清人物关系图,通过人物关系,梳理人物之间的繁复的事件,进而通过人物的事件、言行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人物关系图谱:老人乡妇常四爷(松二爷)康六(康顺子)秦仲义王利发(茶客)黄胖子(二德子)马五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庞太监通过以上人物关系图谱,可以概括出本幕写了下列事件:A.马五爷施威。
B.康六卖女。
(乡妇卖女。
)C.常四爷骂洋货。
D.鸽子之争。
E.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F.秦庞交锋。
G.茶客对话。
H.常四爷被抓。
I.庞太监买妻。
这些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反映了晚清社会的腐朽、黑暗、荒诞,其灭亡也是必然的:达官贵人为了一只鸽子而大打出手;贫苦八十多岁的老翁却无人问津;荒淫无耻的老太监要卖妻;亲生父母却被逼得卖掉自己的儿女;常四爷爱国却因为一句话而被抓去坐牢,真是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维新运动根本得不到茶客的半点理解,反而加以指责;不可一世的流氓二德子却在马五爷面前服服帖帖。
《茶馆》的表现手法
《茶馆》是老舍创作的一部话剧,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比手法:《茶馆》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命运和生活,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阶层和人性的复杂性。
茶馆中的各色人物,如老板、茶客、老板娘、小贩等,他们的命运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却在茶馆这个场所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社会百态图。
2.象征手法:茶馆是小说中的重要象征物,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缩影。
茶馆中的茶香、戏曲、说书等元素,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和交融。
3.对比与象征的结合:小说中的茶馆是对比和象征手法的有机结合。
茶馆中的各种元素,如茶香、戏曲、说书等,既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茶馆中人物命运的反映。
通过对茶馆的描写,小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4.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具有代表性。
如老板的贪婪、茶客的苦恼、老板娘的坚强、小贩的机智等,都是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形象和命运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总之,《茶馆》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比、象征、人物形象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茶馆》《茶馆》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
幽默风趣是老舍茶馆这部作品里非常鲜明的一个语言特征。
而这种幽默并不是浅层意思上的搞笑,而往往是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描写对社会环境,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辛辣的讽刺和对黑暗现实的揭示,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老舍先生做到了将幽默风趣以及议刺性语言控制在适度的运用范围之内。
即既可以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引起人们的思考,表达对黑暗现实的讽刺。
又可以使人们从中体味出一种轻松的阅读氛围。
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特征体现在文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李三的“改良! 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11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起来感受到一种轻松搞笑的氛围,同时也借此表达了李三对王利发的不满,从中衬托出李三内心的困苦和无奈的感情。
借人物的困境对社会环境予以深刻的揭示。
除此之外,唐铁嘴的“我已经不抽大烟了,我改吃白面了。
”听起来就让人不觉好笑,大烟与白面区别无两。
从人物嘴里说出来就不禁让人感觉到一种可笑的意味。
当然人们沉迷于鸦片等也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表达了对“东亚病夫”社会现实的揭露和讽刺,同时也透露出一股华夏儿女的无奈。
诸如此类的描写在《茶馆》这部文学作品里还有很多。
借此营造出一种幽默风趣的阅读氛围,同时也将我们带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体味了当时社会人物的无奈,尤其是底层人物的挣扎。
探讨《茶馆》的艺术特色《茶馆》是老舍先生在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所创作的。
《茶馆》是一部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来讲述晚清时期、民国初年军阀混乱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的故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
而这部话剧也展现了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戏剧结构老舍先生的《茶馆》打破了以往的常规,不受制与三一律规则的限制,采用超长的时间线,描绘了半个世纪近五十年发生的故事,同时又没有贯穿整部剧的戏剧矛盾冲突,仅仅靠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超长的时间跨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戏剧是行动的模仿,而且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
西方的戏剧结构理论也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
因为话剧是一个舞台作品,因此,戏剧的各个方面都要受舞台的限制,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然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种规律,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从晚清开始一直到抗战国民党胜利,描绘了三个历史时期,近五十年的变化。
在剧中,老舍先生通过茶馆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变化、还有曲艺的快板来向观众和读者交代时间的变化。
首先,老舍先生通过茶馆内的摆设来交代时间的流逝,像是茶馆内的桌椅变成藤椅,墙上莫谈国事的字条越来越多,甚至是茶馆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公寓,这些变化都在告诉观众,时间的流逝。
其次,老舍先生还通过人物的形象变化来告诉观众,人事的变更和岁月的变迁。
以常四爷为例,第一幕的常四爷身穿的大段子、川绸提着鸟笼,是标准晚清旗人的形象,到第二幕身穿布衣,手提腌萝卜和笨鸡的农民的形象,再到第三幕,胡子头发花白手提着小篮子的常四爷,都反映了岁月沧桑的痕迹。
同样第一幕被刘麻子卖给太监当老婆的康顺子,从一个穿着破烂不明社会黑暗的大姑娘,到第二幕牵着自己的儿子康大力又回到茶馆,再到第三幕康顺子态度明确的拒绝当假太后,断绝与太监侄子们的关系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的转变都在向观众诉说着时间的进程。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自动化学院,金逸辰,学号1010190427摘要:话剧茶馆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它充分体现了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老舍作品的创作倾向。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点/大众化/民粹思想话剧茶馆是老舍与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作品。
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
写茶馆,老舍把写作的题材又重新转向他所熟悉的旧社会。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裕泰茶馆。
旧社会的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会面之所,因此茶馆就构成了一个小社会。
通过表现茶馆中众人的生活变迁,老舍活灵活现的演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情境,以达到其葬送三个时代的写作意图。
茶馆共分为三幕,每一幕老舍都侧重表现一段历史时期,第一幕着重描写大清王朝行将崩毁前的社会场景。
第二幕描写了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情况。
第三幕则描写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治下的社会状况。
通过对茶馆与茶客们的生活变迁与心理状态,老舍充分表现了,处于三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病态,更表现了人民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精神。
在第一幕中,老舍先用两伙富人为了一只鸽子就差点群架,和贫苦的农民无奈卖女的情节做对比,表现了当时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
常四爷的感慨引来暗探的抓捕,表现当时的特务密布与言路不开。
还有太监买妻,体现了清末社会的封建腐朽。
但第一幕中,老舍也表现出人民心中希望尚存和人们心中的善念未泯。
体现在第一幕中秦二爷立志开工厂救中国,常四爷为农妇母女买吃食。
两人虽然对对方的观点都不认同,但都是心有善念,心有所志的人。
第二幕中,清王朝已经覆灭,都称社会得到了改良,茶馆也经过了王掌柜的改变,但是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新的权贵变本加厉的享受,买姨太太讲究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
这更差的环境反倒让刘麻子无所适从了。
而唐铁嘴因为这世道更乱,他能忽悠的人更多倒是过的更自在了。
还有宋恩字和吴祥子两人竟然想到要合买一个老婆,已然是罔顾了伦理。
第三幕结尾,两个民兵对学生不讲任何道理的直接捉拿比起第一幕中对常四爷的因言定罪更加恶劣。
从《茶馆》的用词来品读老舍的语言特色摘要:《茶馆》是我国话剧史上的丰碑,也是当代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我们从《茶馆》的语言运用中来分析老舍的语言特色,渐成学界研究的一大方向。
现就《茶馆》的叠音词、儿化词、方言词汇、旧词汇等进行探析,来展现老舍在京韵语言创作中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茶馆》老舍语言特色关于老舍语言特色的研究,在学界,王晓琴提出老舍的白话语言富有音乐美,饱含哲理趣味;范亦毫提出《茶馆》中的儿化音词汇讲究节奏起伏,令读者朗朗上口;靳新来提出老舍白话的万能观;邱仕华提出老舍语言的生活观等等。
相比于他人对老舍语言的评述,孙钧政提出老舍语言的“控制论”观点,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老舍语言的影响最为关键。
本文立足《茶馆》文学本体,从语言学视角来探析其词汇的使用特色,简述如下。
[1]一、《茶馆》中老舍对叠音词的使用特色叠音词,顾名思义,其结构讲究字的重叠,而叠音本身,在我国汉语使用中也是一大特色。
比如常用的“白茫茫”、“红彤彤”等,这些叠音词在阅读上朗朗上口,在听觉上拥有美感韵致。
在《茶馆》中,叠音词汇的使用,也是老舍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
比如有“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在该语句中,连续用了“文绉绉”、“雄纠纠”两个叠音词汇,来对人物的形象进行生动描绘。
这一叠词结构可以简化为“ABB”句式。
在该结构中,对于重叠词汇只能作为单独语素来用,单独一个“绉”或“赳”无法成词,以用来修饰前面的形容词,在语言表现上具有灵活的使用范围。
同样,还有“AABB”式结构的叠词,比如“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其中的“乱乱哄哄”与“文绉绉”等相比更为复杂,“哄哄”二字还要修饰前面的“乱乱”,而对于“乱乱”、“哄哄”都不能单独成句。
[2]在语法变体研究中,一些词汇的使用往往可以从变化中来了解其特点。
《茶馆》在语法使用上,也多善于运用重叠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言效果。
比如“捧捧唐铁嘴吧”、“我到后头坐坐去”、“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等句子中的叠词使用,其形式可以简化为“AA”式,但我们从这些词汇来看,多为单音词,且都是动词。
《茶馆》的语言艺术特色浅析桑摘要:《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它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茶馆的语言艺术可以归纳以下几点: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悲喜融合的幽默风格;善用人物语言展现命运和时代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茶馆语言艺术个性化幽默正文: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 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就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
《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它的语言特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本文中来讨论以下对于《茶馆》语言艺术特色的看法。
一、浓郁的地方特色提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京味十足”随即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他是第一个用正宗的北京话进行创作的作家,这使得他作品中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异常浓烈。
他使用的语言活泼有趣,雅俗共赏。
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渗透着北京文化。
《茶馆》中的人物语言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句子短、句法灵活而又生动传神,自然贴切地传递着北京的政治文化气息和北京市民的个性化特点。
如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的语言。
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李三还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辫子,他有自个儿的“说道儿”:“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几句话是纯粹的北京大白话,却把北京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也传递出世道比前清还糟糕政治气息。
再看第二幕中,常四爷与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在相隔十多年后在茶馆里又见面后的一段对话。
宋恩子、吴祥子:“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打起仗来呢?”这两个特务, 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这一句极普通的话,从他们口中说出, 是多么有力地揭示了特务们有奶便是娘的无耻而又丑恶的灵魂。
50论老舍《茶馆》中的京味儿谭金红 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摘要:老舍先生无愧为当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语言俗白质朴,又不缺乏典雅精致。
《茶馆》更是老舍先生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中,那流露出来的浓浓京味儿,使他在现代作家中脱颖而出、独具一格。
本文以《茶馆》为着手点,主要从动词的脆爽运用、儿化的感性流露、名词的地道使用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语言浓郁的京味特色。
关键词:老舍;《茶馆》;京味儿老舍先生久居北京,他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热爱与熟悉,使他十分擅长写出北京味儿的文字来,《茶馆》是他京味文字的最好范例。
话剧《茶馆》的选词用句平实朴易,并没有什么古典深奥、晦涩难懂的地方,但那一口甜亮脆生的京片子,给整个创作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韵。
什么是京味儿?“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题材的京味,即传神地描绘北京地区的文化风俗。
二是语言的京味,即使用纯正地道的北京口语。
”本文主要围绕《茶馆》中语言的京味展开,比通常意义上的京味儿范围要小了许多。
一、动词的脆爽运用北京方言是极端依赖于“腔调”的语言,老舍先生笔下那一溜串儿北京话写的十分漂亮,不只体现在措辞得体,更体现在腔调动听。
如果我们说苏州话是吴侬软语,那北京话绝对是嘣响脆溜。
以“响亮的京腔”与“绵软的苏白”对比,“绵软”是质感,“响亮”则是声音印象。
京腔给人以光滑感(不柔腻)、明亮感(不沉郁),它少晦暗不明的情致,少幽深曲折的境界,但有那份不可比拟的生动,足可作为补偿了。
其动词的脆爽运用,更是把北京话那股清脆快当的劲儿给勾勒出来。
《茶馆》中许多单音节动词,地道、干脆、敞亮,京腔京韵十足。
比如说秦仲义向王掌柜催租时,有这样一段对话: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
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您甭4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王利发这个“甭”字,用词短促,带劲儿,直接显现出北京话动词使用的鲜明特征:干脆利落、有力度、直爽而不罗嗦。
黔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分校(站、点): 年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论文题目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指导教师职称 所学专业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选 题 目 的 和 意 义
文学艺术的传承对于当代这个纷扰的社会来说可以说是一股清
泉,而对于文学艺术的研究便是回归自身内心清净的途径。老舍先生的《茶馆》则是一部基于语言特色智商的艺术风格研究。对于它的研究,不仅是有力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应,更多是的有利于对人物描写背后社会悲哀的感伤与了解。这便是本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对于老舍先生作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于其语言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人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状以及那个时代所带有的悲哀。而在国内的学者研究来看,有野很多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例如梁素芳……《茶馆》语言艺术初探中对于老舍先生《茶馆》中对于人物语言艺术的研究以及人物性格的推敲研究。除此之外还有郑榕《茶馆》的艺术感染力中对于语言文字艺术感染力以及对于情感喷发式表达的意识渗透力的研究。以上便是国内外对于老舍先生《茶馆》的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方向。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 究 的 主 要 问 题
1.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 2.《茶馆》的语言艺术风格。 3.《茶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茶馆》最终所要呐喊的精神以及所表达的时代悲哀。
重 要 观 点
1.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所处在的时代背景都会对作品的意境体现有所影响。 2.《茶馆》中艺术风格所具有幽默诙谐特点。 3.“人到话到的性格化”的艺术风格的展现。 4.《茶馆》整篇作品所展现的那段艰苦岁月与动荡的社会。 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论文研究方法、手段: (一)档案法:通过查找有关老舍《茶馆》语言艺术风格的相关资料,为之后研究提供基础。 (二)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归纳分析,旨在找出语言特色对于整部作品艺术风格展示的重要意义。 (三)具体分析法:通过对《茶馆》中具体语言风格的研究与推敲,分析出语言特色的艺术影响力。
途径: 档案查阅、网上搜索、名家评论等。
研究进度计划 2015年,完成调研、收集资料并阅读资料 2015年,拟定出总体写作提纲 2015年,完成起草初稿 2015年,完成论文的修改 2015年,完成定稿打印
论文提纲 1.摘要 2.作者经历 3.《茶馆》幽默语言艺术形成 老舍先生文学造诣 人物性格化 4.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特点 幽默诙谐,以笑写悲 京味十足,语言特色 5.“人到话到的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6.总结 7.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 (1)、李凯江.老舍《茶馆》人物塑造深析[J].剑南文学,2013,13(01):35. (2)、沈群.浅析《茶馆》的艺术特色[J].语文天地,2013,21(06):35-36. (3)、杨清华……浅析老舍《茶馆》语言艺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年06 期. (4)、梁素芳……《茶馆》语言艺术初探[ J ] 河南农业;2007年20期. (5)、郑榕《茶馆》的艺术感染力[ J ]文艺研究,1981年01期. (6)、董瑞雪.红色主题遮蔽下的优思之作——《茶馆》主体新论[J].文学界,2010(02). (7)、陈齐友.论老舍《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J].孝感学院学报,2009(10). (8)、刘厚生.《茶馆》——艺术完整的高峰[J].人民戏剧,. (9)、苏必扬.《茶馆》艺术特色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
(10)、李健吾.在《茶馆》座谈会上的发言[J].文艺报1958,(1):27—29.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审核意见 审核组长(签名):__________ 审核小组成员(签名):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 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 目录 一、背景研究........................................................1 二、作者经历........................................................1 三、《茶馆》幽默语言艺术的形成.......................................1 1、老舍先生文学造诣.................................................1 2、人物性格化........................................................1
四、舍《茶馆》的语言艺术特点........................................2 1、幽默诙谐,以笑写悲...............................................2 2、京味十足,语言特色...............................................3
五、“人到话到的性格化”的语言艺术...................................3 六、总结............................................................5 注释................................................................5 参考文献............................................................5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姓名:XXX
摘 要:时代,是造就英雄的基础。而对于文学领域来说,时代因素的加入使
得文学作品更加的具有时代灵魂,显得更加具有活力。而老舍先生的《茶馆》便是在这样的创作潮流之下产生的一部经典之作。《茶馆》中以一个狭小的场景诉说了几十个鲜明人物在那个时代的悲欢离愁,以人物的小世界描述真实的大世界。而对于人物语言艺术详细的研究,才是真正开启了深入《茶馆》的大门。这也是本题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老舍作品 语言艺术 性格化
一、背景研究 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是具有时代的使命感的,并且这种时代使命感会深深融入于作品之中,展现于作品的微小细节之中。这也是在研究一部作品时对于作品背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 《茶馆》这一作品的整个时代背景跨度较大,涵括三个较大的历史变迁。而这三大历史变迁,也正是作品整个章节趋势的发展走向。这三个重大历史时期分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时期、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现状以及不同的发展主流,而在此历史时代背景上塑造的《茶馆》,人物的描写以及语言艺术的描述,都深受各个时期当权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在研究《茶馆》语言艺术之前先进行北京研究的重要原因以及重要意义所在。 二、作者经历 老舍先生是我国当代的文化巨星之一,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和“语言大师”。他一生从事文学40多年,在文学创作上勤勤勉勉,为我国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舍先生从小深受我国国学文化的熏陶,再加上其对于西方文学的学习以及研究,使得他的创作在语言艺术有了西方文化语言艺术的特征。而对于老舍先生的作品来说,更多的艺术来源于生养他的一方水土--北京。而北京这一浓郁古都 的文化氛围以及北京特有的民俗民风,无一不是影响整部作品的主要因素。而这一地理背景的影响,正是突出了当时最为代表的社会现状。这也是老舍先生的经历对于《茶馆》创作以及研究的主要依据以及打开作品人物语言艺术研究的大门的钥匙。 三、《茶馆》幽默语言艺术的形成 1、老舍先生文学造诣 对于《茶馆》这一作品在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独树一帜的幽默风格的成功,主要是归结于老舍先生本身文学语言功底的修养以及其文学语言幽默艺术炉火纯青的运用。就连当代艺术大师曹禺也说:“老先生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人民的幽默文学家”。而也正是如此,《茶馆》幽默语言艺术的形成才有了本质的基础。 2、人物性格化 《茶馆》的历史背景处在三个具有大动荡以及大变革的时代,时间跨度较大,而对于大跨度的时间背景之下,茶馆中小人物的描写的连续性就反映出了社会大环境的走向。书中对于茶馆中人物的迥异性格的描写以及语言的提炼,使得语言艺术更加的贴近于当时人物的性格。而在社会变革的交替之际,各色人物的描写,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调尖锐的嘲笑了那些苟同于世的人间丑态,人间百态,似乎均用着幽默语调讽刺的一览无余。这也是其幽默风格形成中人物性格化的描写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特点 1、幽默诙谐,以笑写悲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他立足于当时黑暗社会下人民生活的角度之上,体会着水深火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