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部分患儿表现为难治性。201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制定了《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建议》[1],近年来又有新的认识。为了提高儿科及相关专业临床医师对TD的规范诊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制定此实用版,并更新了TD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部分用药,增加了难治性TD的治疗、TD教育干预和预后评估等内容。

1 临床表现

1.1 一般特征

TD的起病年龄为2~21岁,以5~10岁最多见[2],10~12岁最严重[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

1.2 抽动分类及特点

1.2.1 抽动分类

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2类,有时二者不易分清[4]。40%~55%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sensory tics),被认为是先兆症状(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多见[5],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觉。

1.2.2 抽动特点

抽动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6]。(1)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2)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抽动形式;(3)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

(4)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非持久性存在,且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

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被人提醒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5]。

1.3 共患病

约半数患儿共患1种或多种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7],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学习困难(learning difficulties,LD)、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ED)、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SIB)、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暴怒发作等[3,4]。其中共患ADHD最常见,其次是OCD。TD共患病越多,病情越严重[5]。共患病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给治疗和管理增添诸多困难[7]。

2 诊断

2.1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TD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和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3种类型。其诊断标准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8]、《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 -5)[9]和《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0]。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DSM-5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短暂性TD:(1)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2)病程短于1年;(3)18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5)不符合慢性TD或TS的诊断标准。慢性TD:(1)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病程中只有1种抽动形式出现;(2)首发抽动以来,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1年以上;(3)18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5)不符合TS的诊断标准。TS:(1)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1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2)首发抽动后,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1年以上;(3)18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

有些患儿不能归于上述任一类型诊断,属于尚未界定的其他类型TD,如成年期发病的TD(迟发性TD)。而难治性TD是近年来小儿神经/精神科临床逐渐形成的新概念,尚无明确定义,通常认为是指经过盐酸硫必利、阿立哌唑等抗TD药物足量规范治疗1年以上无效,病程迁延不愈的TD 患者[2,11]。

2.2 辅助检查

TD的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共患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因此,详细询问病史是正确诊断的前提,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精神检查;可选择的辅助检查包括

脑电图、神经影像、心理测验及实验室检查,目的在于评估共患病及排除其他疾病。TD的辅助检查结果一般无特征性异常,仅少数TD患儿可有非特异性改变;如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少数TD患儿背景慢化或不对称等,主要有助于鉴别癫痫发作;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在于排除基底核等部位有无器质性病变[12];心理测验有助于判别共患病。

评估抽动严重程度可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13]等进行量化评定,其TD严重程度判定标准:YGTSS总分<25分属轻度,25~50分属中度,>50分属重度。

2.3 诊断流程

临床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检和相关辅助检查。应与患儿直接交流,观察抽动和一般行为表现,了解症状的主次、范围、演变规律及发生的先后过程,具体诊断流程见图1[5] 。

图1

TD诊断流程图

Figure 1

Diagnostic flow chart of TD

3 鉴别诊断

肌张力障碍也是一种不自主运动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亦可在紧张、生气或疲劳时加重,易与TD相混淆,但肌张力障碍的肌肉收缩顶峰有短时间持续而呈特殊姿势或表情,异常运动的方向及模式较为恒定。诊断TD还需排除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心因性抽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14]。

多种器质性疾病及有关因素也可以引起TD,即继发性TD,临床应加以鉴别。继发性TD包括遗传因素(如21-三体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等)、感染因素(如链球菌感染、脑炎、神经梅毒、克-雅病等)、中毒因素(如一氧化碳、汞、蜂毒等中毒)、药物因素(如哌甲酯、匹莫林、安非他明、可卡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因、拉莫三嗪等)及其他因素(如脑卒中、头部外伤、发育障碍、神经变性病等)[15]。

4 治疗方法

TD的治疗应确定治疗的靶症状(target symptoms),即对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16]。

抽动通常是治疗的靶症状,对于轻度TD患儿,主要是心理疏导,密切观察;中重度TD患儿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而有些患儿靶症状是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共患病症状时,需在精神科医师等多学科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TD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α受体激动剂及其他药物等[17]。药物治疗应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

4.1.1 常用药物

儿科临床医师常用治疗TD的5种药物见表1,表中标签外用药是指超病种和超年龄适应证范围用药,用药前应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并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亦有文献报道托吡酯(Topira-mate)[14]、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18]等药物具有抗抽动作用。其中丙戊酸钠治疗剂量为15~30 mg/(kg·d),2次/d或3次/d,注意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托吡酯治疗剂量为1~4 mg/(kg·d),2次/d,应注意食欲减退、体质量下降、泌汗障碍、认知损害等不良反应。

表1

治疗抽动障碍的常用药物

Table 1

Commonly used drugs for tic disorders

(1)一线药物:可选用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19]。从最低起始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1~2周增加1次剂量)至治疗剂量。(2)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至少1~3个月,称为强化治疗。(3)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2~2/3。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4)停药:经过维持治疗阶段后,若病情完全控制,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减量期至少1~3个月。用药总疗程为1~2年。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应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5)联合用药:当使用单一药物仅能使部分抽动症状改善,难治性TD亦需要联合用药。(6)如共患ADHD、OCD或其他行为障碍时,可转诊至儿童精神∕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

4.2 非药物治疗

4.2.1 心理行为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20]。轻症TD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15]。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线行为治疗[21]。

4.2.2 教育干预

在对TD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策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22]。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家长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4.3 难治性TD的治疗

在排除诊断错误、选药不当、剂量不足、不良反应不耐受、用药依从性差等假性难治性TD后可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联合用药、尝试新药、非药物治疗、共患病治疗等。其中联合用药包括抗TD药物联用、抗TD 药物与治疗共患病药物联用等,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神经调控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也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联用。已有报道治疗难治性TD新药包括新型D1/D5受体拮抗剂(如依考匹泮)、囊泡单胺转运体抑制剂(如四苯喹嗪)、尼古丁类药物(如美卡拉明)、大麻类药物(如四氢大麻酚)、谷氨酸类药物(如利鲁唑)、γ-氨基丁酸、非那雄胺、欧米珈-3等[23]。也有报道显示对于一些药物难治性TD患儿,可尝试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经颅微电流刺激(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CES)、脑电生物反馈(electroencephalogram biofeedback)等神经调控疗法;少部分可考虑转诊至神经外科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24],但属于有创侵入性治疗,主要适用于年长儿(12岁以上)或成人难治性TD。应

用多受体调节药物联合治疗或探索新药,已成为难治性TD治疗的趋势[25]。通常对于难治性TD患儿,需要寻求多学科协作(MDT),及时转诊至儿童精神科或功能神经外科治疗。

5 预后评估

TD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18岁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TD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TD患儿到成年期的3种结局[3]:近半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30%~50%的患者病情减轻;5%~10%的患者一直迁延至成年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可因抽动症状或共患病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TD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26]。

儿童抽动症--《异常儿童心理》讲课内容(精)

儿童抽动症 新浪微博:枯藤千 儿童抽动又称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眉、弄眼、皱鼻子、撅嘴、摇头、耸肩、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症状轻重常有波动,感冒发烧或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患儿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 一、发病年龄和发病率 以4-7岁发病者最多见,12-16岁仍有发作,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根据临床观察,女孩发病比男孩早,治疗见效较男孩慢。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 儿童抽动症有轻得之分,我们把它分为3级。Ⅰ级:抽动轻微,不影响学习与生活。Ⅱ级:抽动严重。Ⅲ级:抽动严重,并影响患者生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病人的严重程度与发病年龄有很大关系,平均发病年龄为6.9岁,症状自Ⅰ级至Ⅲ级随发病年龄增加而递增,Ⅰ级合并多动症者发病最早,平均年龄为 4.65岁;Ⅲ级平均年龄为8.14岁,提示发病年龄愈晚,抽动症状愈重,愈需积极治疗。 现在多主张把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在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 二、诊断标准 ICD —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提出的TS 诊断标准 1. 起病于21岁以前,大多数在2—15岁之间。

2. 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 3. 多种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同时出现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 4. 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 5. 症状的强度在数周或数月内有变化。 6. 抽动一日发作多次,几乎日日如此。病程超过1年以上,且在同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 7. 排除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三、主要表现 主要为不自主动作,影响部位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多见的是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群肌肉或数群肌肉的小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呲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摇头、转动躯体、甩动手臂等运动性抽动,也可为类似咳嗽声、清嗓声等发声性抽动。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某一个时期内常以同一个症状为主,有时可转换为另一群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患儿常伴有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睡眠差等心理问题。儿童抽动症以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多以快速的几组肌肉抽动同时出现。 眼部肌肉抽动:表现为扬眉、皱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视等;面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咧嘴、撅嘴、缩鼻、扮怪相等; 颈部肌肉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扭脖子、耸肩等; 上肢抽动症状: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 下肢抽动症状: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旋转,甚至危姿走路、步态异常等;

抽动症的治疗方法

◆认领机构:求医网抽动症专题 ◆抽动症是一组肌肉或几组肌肉不可控制地反复快速抽动,而且是全身很多部位的肌肉都 可能抽动。可以分为: ◆面部肌肉抽动,例如眨眼、翻眼、斜眼、扬眉、皱眉、撅嘴、咧嘴、歪嘴、张嘴、伸舌、 舔嘴唇、缩鼻、皱鼻、做怪相等。 ◆头颈部肌肉抽动,例如点头、摇头、仰头、扭头、挺脖子、耸肩等。 ◆躯干部肌肉抽动,例如挺胸、扭腰、腹肌抽动、鼓肚子、吸肚子等。 ◆上肢抽动,例如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 ◆下肢抽动,例如抖腿、踢腿、踮脚、跺脚、伸膝、屈膝,甚至步态异常。 ◆喉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随地吐唾沫,长出气, 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 ◆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入睡后抽动消失,性情紧张时加重。 ◆急性单纯性 ◆抽动症开始的症状大多数为简单性、不随意性的运动抽动,极少数为单纯发声抽动。 常见的眼、面部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翻眼、咬唇、张口、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少数单纯发声抽动表现为反复咳嗽、清嗓子、发出哼声。症状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波动及转移部位。多在12岁前发病,最多见的是眨眼。症状持续2周~1年即可自然消失。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慢性单纯性 ◆15岁以前发病者多,成人少见。也有的是延续成年,慢性单纯性抽动症表现为一 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无过多的变化。持续时间很长,可终身存在。 ◆亚急性或持续性 ◆可见于儿童期、青春期。单纯性者,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持续1年以上,至青春期 自然消失。多发性抽动有发声者,至青春期症状是否消失不一定,此要与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相鉴别。 ◆多发性抽动 ◆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以上分型并不完全,特别是第3型和第4 型之间有些混乱。因此此处仍将“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单独予以讨论。 ◆抽动症- 异常表现 ◆认领机构:求医网抽动症专题 ◆ 1.裸露癖:少数抽动症患者有裸露癖症状。男性约占16%,女性约占6%。裸露癖可分为 四级: ◆O级:无裸露现象;I级:抚摩性器官;Ⅱ级:在家中限于家庭成员面前裸露;Ⅲ级: 在公众前也有裸露欲及裸露行为。本病患者中,以上四级均有表现。 ◆ 2.遗尿:抽动症患者后期不少出现遗尿现象,约占36%。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 二便,如肾先天不足,失于约束,则出现遗尿。 ◆ 3.攻击性及行为幼稚:如易怒、行凶、思想不成熟、记忆力不足等现象。 ◆ 4.焦虑、抑郁、纪律问题、狂躁、恐怖、口吃,睡眠障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5-20倍。 ◆ 5.自残行为。 ◆抽动症- 发病率 ◆认领机构:求医网抽动症专题抽动症的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者,多见 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 ◆大多数抽动症是短暂的,抽动症到成人期趋于稳定,一些患者甚至可完全缓解。

儿童抽动症的预防与治疗(家长篇)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 一、【概述】 儿童的抽动症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据估计有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临床上称为“抽动障碍”,起病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 美国1971年调查,学龄儿童抽动症患病率为5%至10%;荷兰调查表明,儿童抽动症占学龄儿童5%至20%;北京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患病率超过8%,男性多于女性,男孩女孩发病比例约为4到9:1。 抽动症在儿童中属于常见的儿童疾病,患儿一般不存在明显智力问题,少数智力低于正常的表现,更多的是由于此类患儿不自主运动及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年龄的增长这些情况会得到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治疗,毕竟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抽动症尚未被多数人了解和重视,在学校,患儿常被看作是思想品德差,屡教不改的坏学生,挨批评受罚则是家常便饭;在家里,父母常“恨铁不成钢”,往往施以粗暴的﹑简单的教育方式,拳棒交加;在同学﹑亲友邻里眼中,这些顽皮孩子也常受到讥讽﹑疏远和歧视。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容易产生愤怒﹑敌视﹑反抗等严重对立行为。 主要表现: 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不自主地、反复地、快速地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思维以及其他行为症状。无论哪种抽动障碍的形式都主要表现为两种抽动类型,即运动性抽动和发音抽动。但根据抽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类型又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与抽动—秽语综合征。 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 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 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多发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这增加了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多发性抽动症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不同程度地干扰与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有学者认为食物中的调味品、防腐剂和人工颜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虽目前未被证实,但在选择食物时应当注意。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患儿到少年期症状会好转,只有一小部分儿童会持续至成年。 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绝大多数孩子发生的习惯性抽动行为,对孩子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健康并无影响,只要家长懂得怎样去正确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抽动行为就一定会自行消失。

儿童抽动症的诊断与干预

抽动症的真相 一、孩子怎么了? 孩子出现频繁挤眉弄眼、清嗓子、皱鼻子、发怪声。孩子怎么了? 是“熊孩子”在捣乱?不,有可能是抽动症已经走进了孩子的生活。 如果发现您的孩子有张口、眨眼、点头、摇头、耸肩、甩胳膊、鼓腹、踢腿等奇怪动作,家长不应将以上症状看成是孩子淘气调皮或者不良习惯,应该考虑一下抽动症了。 二、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国际上称为妥瑞氏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也称为抽动障碍(Tourette Disorder)。抽动障碍是一种多发性神经障碍,以不自主无规律的多部位肌肉运动及发声行为为特点。抽动障碍目前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由多种因素诱发的综合性症状。诱发因素包括但不局限于围产期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喂养方式、教养方式、发育因素等。其中,发育因素较其他因素可能性更大,因研究统计表明超过半数的抽动障碍儿童进入成年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之所以强调抽动症是“症状”不是“疾病”,是因为抽动儿童的医学检查结果未能显示抽动障碍和器质性疾病相关联。 三、抽动症的发病年龄及病程特点 抽动症在男孩中更多见,年龄范围多在5~14岁之间且有低龄化趋势,2-4岁发病儿童并不少见。抽动症的行进性发展可归纳为:起

病期(5-8岁)、发展期(8-14岁)、缓解期(14-18岁)、稳定期(18岁以上)。根据美国抽动症协会的统计,半数以上的抽动症儿童成年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不足半数的儿童迁延至成年。 抽动障碍常常被误以为是调皮、“坏习惯”而被忽视。由于抽动症的动作部位不一,很多患儿被误诊,将抽动症误诊为结膜炎、咽炎、鼻炎等生理疾病。 四、抽动症的分类 1、短暂性抽动障碍 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一过性抽动障碍、暂时性抽动,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抽动障碍类型,尤其在青春期前的儿童中非常常见。其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病程在一年之内。 2、持续性动作抽动障碍 持续性抽动障碍以病程长、抽动部位及方式变化为特点。在其病程中,抽动症状表现未时好时坏、抽动部位变化,其症状严重程度及波动范围较大;包括面部动作、颈肩动作、躯干动作、下肢动作或者几种动作联合。在紧张、过度兴奋、疲劳等情绪心理因素影响下症状加重。 3、发声抽动障碍 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不同程度地干扰和损害儿童的身 心发展和认知功能,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和人格建设。早期的发声性抽动多为简单性发声,主要包括喀喇音、唧唧声、咕噜声、

抽动秽语综合征指南

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编写组成员:梁秀龄徐评议王丽娟冯慧宇张玉虎) 抽动秽语综合征,称作Gilles de la Tourette 综合征(GTS),也称Tourette综合征(TS) ,因法国神经病学家Gilles de la Tourette 于1885年首次对该综合征作了详细报道而得名。另有称为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慢性多发性抽动等。GTS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声音(语言)抽动为主要特点[1],常有共病症,以行为障碍最常见,其中又以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和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多见。某些患者其行为障碍比抽动症状更突出。GTS的发病率为0.5~1/10万,患病率0.005‰~0.8‰。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为一种影响突触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代谢障碍疾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可变的外显率,近20年来,很多研究已除外GTS的多种后选基因,至今仍未有准确的基因定位。GTS的危险因素是男性、年轻人、有家族史。病理表现为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的去抑制状态,同时伴随尾状核功能的过度活跃,导致不自主抽动与行为紊乱[2 -3]。也有人认为GTS可能由链球菌感染后所产生的抗体与中枢神经元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所致。TS常缓慢进展,可持续至成年,药物治疗能控制或缓解者见于一半患者,仍有许多患者的症状波动,长期不愈,其智力和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GTS 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多起病于3~12岁,7岁左右症状最明显。男女发病之比为2~10:l。 (一)前驱症状:80%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某种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如:①眨眼前的眼部烧灼感;②需要通过伸展颈部或点头才缓解的颈部肌肉紧张或痛性痉挛;③肢体紧缩感,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缓解;④喷鼻前的鼻阻塞感、清嗓音或发出呼噜声前的干燥感和咽喉痛;⑤扭动肩膀前的搔痒感;⑥较罕见的是患者对他人或他物的异常感觉障碍,需通过触摸或袭击别人而得到缓解。 (二)主要症状:有两方面,即多发性抽动以及行为障碍。 1. 多发性抽动临床上抽动分为四类:①单纯运动性抽动:累及一条或一组肌群,表现为短暂的肌肉阵挛性抽动,缓慢的运动或姿势维持(张力障碍性抽搐)或肌群紧张(强直性抽动);②复杂运动性抽动:累及多组肌群,运动抽动常合并精神行为紊乱,表现为半目的性动作;③单纯声音抽动;④复杂声音抽动伴随语言表达障碍。四类抽动的临床表现见表1。GT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部位、不自主、突发性肌肉抽动。通常头面部先累及,如眨眼、撅嘴、喷鼻、点头、耸肩,逐渐发展到四肢和躯干,可出现一侧投掷运动、转圈、踢腿、腹肌收缩等。抽动发作频繁,一日十几次至数百次。约30%~40%患者抽动时伴爆发性异常喉音,如犬吠声、吼叫声、喉鸣声、嘿嘿声等,或刻板地发出咒骂和淫秽词句,并有强迫性意向。85%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行为紊乱,如躁动不安、过分敏感、易激惹和行为退缩、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破坏行为、学习差等。上述症状在睡眠时消失,精神松弛时减轻,紧张、疲劳或压力增大时加重。患儿可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半自主),例如在上学期间压制抽动的欲望和不舒服感觉,放学回家后则通过抽动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精神压力。因此,自我控制能力、与抽动相关的情感和冲动释放,明显的暗示性是本病区别于其他运动过度性疾病的临床特点。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 2. 行为障碍最常见是强迫症(OC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OCD发生率20%~60%,一级亲属中常见,表现为不自主地反复出现而持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冲动行为,或者是重复行为,如不停

我儿子抽动症按摩穴位总结

2013年1月22日,孩子突然出现频繁眨眼,摇头症状,去医院检查后,大夫诊断说是受到刺激了,抗压能力差,家长呵护太多,多带孩子出去玩玩,孩子脉象肝火旺心情不好。 1.22日之前一个月都在生病咳嗽感冒没怎么去幼儿园,平时去幼儿园都是有老师在走廊迎接,帮忙托外套。1.22日那天,我们在家吃过早饭去的,老师都在教室里忙,家长都是送到校门口,孩子自己进到教室里。 幼儿园老师反应,孩子到了教室外走廊那里就站在那里哭,后来还是一个大班的孩子把她领进教室,老师才知道她来了。那天下午老师还来家访,当天晚上就开始眨眼了,后来又频繁摇头。 现在是2013年2月17日,距离发病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反思回想,上网查资料这究竟是怎么了。经观察发现孩子平时和她开心的玩的时候没有症状,当吃饭和看书的时候症状会明显。综合平时孩子受不了挫折,不能输。应变能力较弱。吃饭和看书的时候有症状,我和先生觉得是不是这个时候她有压力呢。】 【家长的处理方案:经过咨询,我们一方面按摩治疗,另一方面心理治疗。不是输不起吗,参阅了《中国儿童情绪管理》一书,又在网上查阅了资料,通过灌输认知法改变孩子的观念,当她输的时候,做不好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告诉她,玩游戏有输有赢很正常。没关系慢慢来,这很正常。赢了我们很高兴,输了也没关系。输了没关系说不定坏事变好事。 这样说了一个星期,有一天扔球的时候她没扔进筐里,她自己说了句‘没事再来一次’。我心里暗暗高兴,有作用了。两个星期过去了,现在基本上输赢她不会懊恼了。就这么简单,我却为此烦恼了很久。 关于吃饭看书时候会摇头眨眼咳嗽,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吃饭时候少说话少催促,吃不完就算了,也不催她快点吃了,吃的慢磨蹭不是吗,我们在墙上贴了一张好习惯一览表,吃的快又好就可以自己在相应的栏目上给自己画个圆圈,还有晨练,主动刷牙洗脸,作家务,节约用水等项目。孩子真的有所改善。 读书的时候,我不再是老问她问题让她回答,尽量让她去思考问题,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告诉她说不出没关系,说的不好没关系,大胆的说,妈妈也不是一次就能说好说全的。还有新想法的时候可以补充嘛。】 【治疗效果:现在症状基本消失了,偶尔还会有点清嗓子。】 【我采取的按摩方法】 【方案一】小儿抽动症:根据中医理论,可能是属于肝经和肾经的热引起的抽动,所以要按摩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相应位置。

抽动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抽动障碍该怎么办

抽动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抽动障碍该怎么办 抽动障碍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治疗之前必需对患者的心理、社会、教育、及职业适应等方面做仔细而全面的评价。对抽动障碍做明确诊断之前需要了解其完整的病情、病程、家族史、及心理社会史。必需对患者的自我意识、家庭和同伴的意见以及学习参与情况进行评估。治疗应以及时的综合治疗为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但是到目前为止,药物治疗仍然是首要的治疗方法。 抗抽动药物治疗原则如下: (1)首选药物:对于轻或中等程度的抽动障碍患者,首选新型抗精神病药、可乐定和硫必利等,对重症患者首选氟哌啶醇和匹莫齐特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调整药量至疗效最佳而不良反应最小为止。 (2)联合用药:当使用单一药物仅部分症状获得改善,或抽动障碍伴有相关行为障碍时,可考虑联合用药。对重症患者单一用药往往疗效不佳,只有采用联合用药才能有效控制症状。 (3)维持治疗: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维持治疗时间一般在6个月~2年,或更长时间,停药过早易导致症状复发。维持治疗量是以达到保持病情稳定的最低有效量为原则,一般为常规治疗量的1/2~2/3。 (4)停药:若抽动障碍儿童对药物反应良好,症状得到充分控制,且不良反应较小,则考虑治疗1~1.5年后,在减量的基础上逐渐停药。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恢复用药或加大药量。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抽动障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药物选择的原则如下: (1)对于严重的抽动障碍儿童,早期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综合治疗成功的基础。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氟哌啶醇(haloperidol)、硫必利(tiapride,又称泰必利)、哌咪清(pimozide,又称匹莫齐特)、硝西泮(nitrazepam)等。氟哌啶醇是最常使用的药物,约85%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硫必利是轻症患者比较喜欢选用的药物,其特点是副作用比氟哌啶醇少。也有用五氟利多、氯米帕明、抗抑郁剂、纳曲酮等药物治疗抽动障碍或抽动障碍合并行为和情绪症状的报道。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精神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应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药物治疗抽动障碍已经成为新的治疗趋向,特别是对难治性病例效果更佳。崔永华和郑毅等(2005)对照研究了132例难治性Tourette 综合征,应用利培酮治疗,有效地改善了难治性Tourette 综合征的运动、发声抽动和综合损伤效应,疗效肯定,副反应相对较轻。 (2)对于难治性病例,近年来除抗精神病药以外,作用于中枢a受体的药物(可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 一.概念 意识组成 1.开关系统 意识的开关系统包括经典的感觉传导径路(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维持觉醒状态,觉醒状态是指人脑的一种生理过程,即与睡眠呈周期性交替的清醒状态,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产生基本的反应,属皮质下激活系统的功能。 2.意识内容 包括定向力、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情感和行为等高级神经活动,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理性的判断并产生复杂的反应,可通过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等表达出来,属大脑皮质的功能。 3.意识维持 4.意识障碍 是指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状态和(或)客观环境,不能对环境刺激做出正确反应的一种病理过程。其病理学基础是大脑皮质、丘脑和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异常。通常同时包含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两者的异常,常常是急性脑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分类 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嗜睡(somnolence)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语言)唤醒,并能回答问题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过去后很快又再次入睡。 (2)昏睡(stupor):一种比嗜睡深而又较昏迷稍浅的意识障碍。昏睡时觉醒水平、意识内容及随意运动均减至最低限度。在持续强烈刺激下能睁眼、呻吟、躲避,可作简短而模糊的回答,但反应时间持续很短,很快又进入昏睡状态。昏睡时可见到运动性震颤、肌肉粗大抽动、不宁或刻板的动作、强握和吸吮反射。 (3)浅昏迷:一旦进入昏迷(coma)状态,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高声喊叫不能唤醒,亦即对第二信号系统完全失去反应,此时强烈的疼痛刺激,如压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射,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腹壁反射消失,但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腱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抑制达到皮层。 (4)中昏迷:对疼痛的反应消失,自发动作也消失,四肢完全处于瘫痪状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角膜反射、瞳矛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等仍存在,但已减弱。呼吸和钢环功能尚稳定。抑制达到皮层下。(5)深昏迷:患者表现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角膜反射、圈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等均消失。四肢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也消失。呼吸、循环和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抑制水平达到脑干。 昏迷程度的鉴别 昏迷程度疼痛刺激反应无意识自发动作腱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 浅昏迷有反应可有存在存在无变化 中昏迷重刺激可有很少减弱或消失迟钝轻度变化 深昏迷无反应无消失消失明显变化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一、概述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dissociative neurological symptom disorder)是一组以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抽搐、木僵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但其症状与神经解剖特征或生理功能不相符。这些症状一般不会在另一种分离障碍(如分离性身份障碍)中出现。 此类患者多就诊于综合医院神经科、五官科、急诊科、康复科等非精神科部门,但常没有提供合适的诊疗。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分离性神经症状会持续多年。 应激或内心冲突、人际冲突容易激发分离性神经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的、现实的心理应激或创伤,一部分慢性疼痛、外伤患者也可出现上述症状。因此,ICD-11 不再强调个体心理社会因素与症状的因果关系。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多发生于女性,男女比例为 1:2~1:5。患者可以在各年龄段发病。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常与躯体疾病、其他精神障碍共病。 二、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在被观察或关注时常加重。患者也可能伴随焦虑、抑郁情绪,对症状的焦虑增加时,症状也趋于加重。以下常见类型可以单独或合并出现。 1.运动障碍 (1)肢体瘫痪:可表现单个肌群、单侧肢体瘫痪、截瘫或偏瘫,伴有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者常固定于某种姿势,被动活动时出现明显抵抗。慢性患者可有肢体挛缩或呈现废用性肌萎缩。检查

不能发现相应的神经系统损害证据。例如,对下肢瘫痪患者,令其在卧位做健侧腿抬举动作,患侧会相应用力下压,可以此与器质性偏瘫相鉴别。 (2)肢体异常运动:表现多样,常见表现包括:①肢体粗大震颤或不规则抽动,类似舞蹈样动作,但缺乏舞蹈病、抽动障碍的特征; ②与情感爆发相应的手足乱舞或四肢挺直,可有扯头发、揪衣服、捶胸、打脸、撞头、发怪声,可以伴有恍惚障碍;③起立不能、步态障碍:患者上肢可有粗大震颤,剧烈摇动;下肢在卧、立位时运动正常,但不能站立,起身需要他人支撑,否则向一边倾倒,但通常不会跌倒;不能起步行走,或行走时双足并拢,或呈摇摆步态,呈严重共济失调。 (3)分离性晕倒:患者在经历压力、情绪波动情况下倒地,但没有晕厥的病理生理特征,可伴有抽搐,身体落地动作有选择性回避危险的意味。有些患者的晕倒发作是分离性恍惚障碍的表现。 (4)分离性抽搐:表现类似癫痫发作的状态,症状包括突然倒地、痉挛,但没有昏迷、大小便失禁、唇舌咬伤、紫绀等癫痫发作的其它临床特征和相应的电生理改变,且抽搐持续时间比癫痫发作长。 (5)发音异常:可以表现为构音障碍、失音。部分患者说话流利,但病后说话“大舌头”。部分患者可以讲话,但是语音发生变化,如一直讲普通话,不会说粤语的患者病后发音类似粤语;部分患者想说话,但发不出音,或只能用耳语或嘶哑声音交谈。 (6)吞咽症状:患者感吞咽困难,喝水或进食呛咳。 (7)分离性木僵:出现精神活动全面抑制的情况,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运动,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的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以手拨开其上眼睑,可见眼球躲闪或向下转动,或紧闭其

怎样正确诊断小儿抽动症

怎样正确诊断小儿抽动症 近年来,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由于家长和社会没有对孩子的这种病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给孩子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他们都忍受着煎熬,于是很多家长都希望能选择好的治疗方法为孩子治愈该病,儿童抽动症的科学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治疗前,抽动症的正确诊断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1、儿童抽动症诊断标准 (1)症状开始于2-15岁之间; (2)反复出现眼肌、面肌、四肢、躯干部肌肉多发性不自主抽动; (3)喉部异常发音及模仿语言,模仿动作; (4)以上症状轻重交替出现,感冒、腹泻、精神紧张或看电视时间过长,有时可使症状加重,入睡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5)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部分症状能短时间自我抑制; (6)除外风湿性舞蹈病(应检查血沉、抗链“O”、C反应蛋白)、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应检查肝功、血浆铜蓝蛋白)等类似疾病。 2、儿童抽动症检测项目 除了结合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测试外,一般还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测、IVA-CPT检测、智商和注意力检测等。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儿童脑电图和感觉统合能力检测。这样能更好的配合专家确诊儿童是否患有抽动症。总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聪明可爱,但却活泼异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手脚动个不停;做事有头无尾,作业难于完成或边做边玩;频繁挤眉、眨眼、摇头、耸肩、满口脏话、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这些不和谐的音符,让他们的父母为之心碎。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也会逐渐扩大,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抽动症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有效控制,会严重影响患儿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关于儿童抽动症的正确诊断的问题,希望会对大家有多帮助。专家指出,大量统计资料显示,抽动症如不尽早治愈,严重的会影响儿童良好行为模式及健全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及行为矫正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及行为矫正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儿童都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他们必须处在发展计划的最中心位置,他们的健康、能力、知识和精力都将会决定世界上的农村、城市和国家的将来。我国卫生部在《2002—201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指出:“要开展重点人群的干预,……应高度重视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使学生心理行为得到及时发现和适当的处理。目前,从我院心理门诊量看,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数量逐年上升,并来就诊时已经到很重的程度。近几年来,特别是儿童自闭症病人数每年剧增,在这些患儿中,有55.2%自闭症儿童存在发育性共济失调,并伴有多动、抽动、品行、焦虑、情感障碍、抑郁等共患病。下面就儿童常见的主要心理障碍,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儿童心理常见病的主要分类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主要特征:冲动、多动和维持注意的能力减低 (学龄前期儿童) ●过分的喧闹和捣乱,不好管理,惹人厌烦 ●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经常惹祸 ●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

(6—12岁儿童) * 不安静/好动 * 注意力难于集中 * 好发脾气/行为冲动/自我控制力差 * 和同学搞不好关系 * 学习成绩不佳 * 品行问题 (青少年) ●主观感到自己注意力集中困难 ●学子成绩大幅度下降,厌学 ●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和父母顶嘴、与老师争执,与同学缺乏合作精神,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反应 易发人群 (按着严重性主次顺序) * 婴幼儿和学龄前出现活动水平增加 ●幼儿时期家长的批评/强制性行为 ●ADHD家族史 ●母孕期吸烟、饮酒、体质差 ●母孕期并发症多(尤其是早产和/或与颅内出血有关的低体重) ●单亲家庭,同时文化水平低(提示家长可能存在ADHD 症状)

如何治愈抽动症(海夫人)

如何治愈抽动症 海夫人 一直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能够全面概述我对抽动症切身的体会和实践,并且系统的表述出来,让看的人能在用心看完此篇文章后,对如何治愈抽动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且知道该如何去做。 抽动症是可以治愈的,这点毋庸置疑。我这里所指可治愈的抽动症是指脑部检查没问题的抽动症,抽动症分两种:一种是脑部检查都正常(脑CT或二十四小时核磁共振);另一种就是脑部检查有异常(脑电图,脑CT,二十四小时核磁共振,这需要正规大医院医生的确诊),这其中包括抽动伴脑瘫,抽动伴癫痫等,这类脑部先天或后天原因造成损伤的抽动症伴发多种情况不在此篇文章论述范围内。 可治愈的抽动症(脑部检查都正常)又分三类情况:一、体质太弱,心力弱,但无明显心理问题(就是没有诸如强迫症和焦虑症的情况);二、体质不错,心力弱,伴有明显心理问题,强迫症或者焦虑症;三、体质弱,心力弱,伴有明显心理问题,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这三类情况中最厉害的就是最后一类,也是需要付出最多努力并持之以恒坚持方能痊愈的。 当你发现孩子有抽动情况(眨眼,耸肩,甩胳膊,发声等)时第一个要做的是先到正规的大医院确诊(儿童医院或者妇幼保健院的儿保健科(各地名称不同)或神经科,做心理测试和脑部检查,

以确定你的孩子是否属于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能够治愈的抽动症。

当确定孩子是属于可治愈的抽动症,我们应该高兴,因为对于伴有其他脑部问题的抽动症孩子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接着再来看看孩子在可治愈的抽动症中属于哪类,第一类体质弱,心力弱但是无心理问题,还是第二类体质不错,心力弱,伴有明显心理问题或者第三类体质弱,心力弱,伴有明显心理问题,无论属于哪一类都不必惊慌失措,因为他们都可以被治愈,只是看你怎么面对,如何去做。 那么对于可治愈的抽动症,我们该怎样来帮助孩子治愈抽动症呢?具体的做法和步骤该是怎样的呢? 第一类:体质太弱,心力弱,但无明显心理问题。 这一类抽动症基本属于可自愈的,也是可治愈抽动症中最轻微的。 第二类:体质不错,心力弱,伴有明显心理问题,强迫症或者焦虑症。 这类抽动症孩子,先天体质就非常好,也不难带,这类孩子在体质锻炼上就无需额外去做计划。 第三类可治愈的抽动症:体质弱,心力弱,伴有明显心理问题,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这是可治愈抽动症中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一类,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第一类和第二类。我的孩子就属于这一类。

警惕一种名叫小儿抽动症的疾病正被我们忽视!

什么是小儿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又名习惯性痉挛综合征(habitual spasm syndrome)、抽动综合征(tic syndrome)、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为1%~7%,有报道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男性明显占优势,男女之比为3∶1~4∶1。多呈良性经过,也有难治性患者。 现在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表现症状时该如何应对。 首先,要科学确诊:当发现孩子有眨眼、清嗓、甩头、伴有发声等等的抽动表现症状时,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一般的检查项目为微量元素检测、美国IVA检测、智 商与记忆力检测,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儿童脑电图检测。这样可更好的配合专家对患儿是否患有抽动症或多动症的确诊。 通过以上途径的检测,即可有效的判断孩子是否患的是抽动或多动症,在确认后即可进入治疗过程。 其次,要合理治疗:因为抽动症或多动症是一种儿童慢性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按照专家的治疗方案坚持治疗方可见效。对于轻度患儿,发病时间短(一般不超过一年),症状较轻者,在用药1-2个月左右疗效显著,症状基本控制或消失。可根据专家临床诊断建议,进行巩固,避免复发;而对于重症者,一般为多部位抽动,病程较长者(一年或以上者),依专家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一般治疗1-2个月方可有效,治疗期会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一,需要患儿及家长配合治疗使症状得到控制或消失,并做好巩固。 本文由韩版女装整理收集,转载请注明! 表现症状 1.运动抽动: 1)简单运动抽动,如眨眼、挑眉、皱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弹指等交替发生。 2)复杂运动抽动:表现较完整的或较缓慢的抽动,如眼球的转动、面部的抽动而引出的某种特殊表情,肩臂或手足做出某种姿势。如突然伸手拍人、触碰家具、打自己身体或肌张力障碍姿势如旋转、蹦跳、挺身或弯曲腰腹部,常遭周围人的误解和厌恶,患儿不得不停学或不出家门,随之变得孤僻退缩,对人敌意,导致社会功能及个性障碍。 2.声音抽动: 1)简单声音抽动表现为快速地、无意义地单调的重复,如不断地清嗓子、咳嗽、发出“吭吭…”“啊啊…”等不自主的尖叫声。 2)复杂声音抽动:出现一些有意义的短句,或更复杂的句子,也有的表现为重复、刻板的完整语句,甚至是污言秽语。 3.其他行为障碍: 1)注意缺陷约占50%,还有30-40%的患儿发生情绪不稳、学习困难、攻击行为。发作时尖叫、冲撞墙壁、威胁、攻击他人,个别患儿出现不正常的性行为或猥亵行为。 2)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在本症中出现较晚,干扰儿童的正常生活,无法摆脱,为此十分痛苦。表现强迫计数,强迫检查,强迫清洗等。

抽动症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疾病概述 抽动(Tics)是一种不随意的、突然发生的、快速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目的的、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不可克制,但在短时间内可受意志控制。包括以下几种:①简单运动抽动:突然的、短暂的、没有意义的运动,如:眨眼、耸鼻等;②复杂运动性抽动:稍慢一些的、持续时间稍长一些的、似有目的的动作行为,如:咬唇、刺戳动作、旋转、跳跃、模仿他人动作、猥亵动作等;③简单发声抽动:突然的、无意义的发声,如:吸鼻、清咽、犬吠声等;④复杂发声抽动:突然的、有意义的发声,如:重复特别的词句、重复自己或他人所说的词或句、秽语等。 所有形式的抽动都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 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目前报道:约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慢性抽动障碍在儿童少年期的患病率为1%-2%,Tourette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05%-3%。男孩多见。 疾病病因 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中,以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的病因研究最多。该障碍病因复杂,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全。此外,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中,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的一定联系,因此,提示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强迫症可能为共同的遗传易感性的不同表达。

抽动症药物治疗

治疗应以及时的综台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埋治疗、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为原则。 一、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的抽动障碍儿童,早期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综合治疗成功的基础;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氟哌啶醇、泰必利、哌咪清、硝基安定等。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1、氟哌啶醇:最常用、最有效的控制抽动的药物.约85%的病人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用法:开始0.5-1mg,每晚睡前顿服,以后每隔4-7天增加剂量0.25-0.5mg,儿童常用剂量为2-8mg,分2-3次口服。慢性抽动症维持治疗3-6个月,多发性抽动症维持治疗1-2年。减药和撤药过程宜慢。若减药后症状又出现,那么必须继续维持治疗。 副作用:该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大,主要是锥体外系症状,如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综合征和静坐不能,这往往是造成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常发生于用药初期或药物 增加过快、或药物剂量过大时,减缓加药或降低剂量能减轻锥体外系症状。若出 现副作用时应暂缓加药,待副作用减轻或消失后再调整剂量。盐酸苯海索能对抗 这种副作用,每天2次,每次0.5-1mg。镇静作用也是比较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 上课嗜睡、活动减少以及认知迟钝。迟发性运动障碍是长期使用氟哌啶醇后的副 作用,出现后要立即停用药物,在长期用药的病例要注意观察有无这一副作用。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使用氟哌啶醇时,不要一开始就常规合用盐酸苯海索或长 期合用,因为后者可以掩盖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表现。 2、哌咪清:又叫匹莫奇特,作用类似于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60-70%, 用法:开始剂量为0.5-1.0mg,睡前一次口服,儿童日剂量1-6mg。分2-3次服。, 副作用:与氟哌啶醇类似,有镇静作用、锥体外系副作用,认知迟钝相对较轻,心脏副作用较氟哌啶醇大,可能引起心电节律的变化。因此,该药的可接受性比氟哌 啶醇强,但治疗前后需做心电图检查。 3、泰必利: 治疗效果比氟哌啶醇差,起效较慢,往往开始有效,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降低。它的优点是副作用轻、少,易于被家长接受,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病例可以首先使用

小儿抽动症能彻底治愈吗

小儿抽动症能彻底治愈吗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行为,有时候还会出现发音抽动的情况。该病在3至15岁间的儿童中较为多发,男孩发病最为常见,早产或剖腹产的孩子很容易得抽动症。简单的抽动行为会表现为一些挤眉弄眼、摇头晃脑、做怪相外的行为,严重时孩子还会伴有攻击性行为,甚至还会出现品行问题。如果该病没有及时治疗,就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专家指出,要想指出小儿抽动症能彻底治愈吗?首先需要知道如何治疗小儿抽动症,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儿抽动症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行为疗法 (1)消除诱因:短暂性抽动障碍中,特别是抽动时间不长的患儿,在行为约见中往往不难寻找出诱因。年幼儿童的诱因通常是看紧张的电视或录像节目、玩游戏机、耳闻目睹害怕的事物所致,因此,寻找诱因并消除它至关重要。 (2)详细分析心理因素:应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致病诱因,然后予以解决。年长儿童常因遭受意外,家庭冲突、学习压力太大而产生抽动。如各种矛盾的调整,家庭矛盾,父母、祖父母对小儿的过度要求和强制所造成的精神矛盾和紧张情绪必须予以解决。如有学校因素,应与教师联系协同解决。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儿分析精神诱因,找出正确对待的办法。 (3)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对患儿的父母说明此病的性质,不要惊慌失措,这样可消除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所造成的强化作用。父母对抽动常常过于担忧,应使父母了解抽动发生的诱因,合理安排患儿生活、学习和活动。对患儿的抽动症状不要提醒。指责和给予过度的关注,因为这样使患儿更紧张,对抽动的控制不利,而是对患儿的抽动应采取不予理睬态度,可使症状逐渐消退。多数病人经过数月后症状会自然消失。帮助患儿消除诱因,提供一个良好而又宽松的家庭环境。 采取肌肉松弛疗法、操作性处理法等可望取得良好效果。在患儿接受行为治疗时,要取得患儿与家长的合作,并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以协助治疗。 2.行为矫正鼓励患儿自行控制抽动,采用正性强化的方法如奖赏其通过努力,克服并减少抽动,并且用放松的方法减少患儿的精神紧张,这对年幼儿童较为有效。

儿科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本(DSM-Ⅳ-TR,2000)。抽动障碍分为四类:(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TTD);(2)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CMVTD);(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 disorder,TD);(4)其他尚未界定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TDNOS)。 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TTD) (1)一种或多种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抽动1天发作多次,几乎每天发作,持续至少4周,但不超过12个月; (3)18岁以前起病; (4)抽动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所致; (5)不符合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或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CMVTD)(1)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但在病程中不同时出现; (2)抽动每天发作多次,可每天发作或有间歇,病程超过1年,但其无抽动间歇期持续不超过3个月; (3)18岁以前起病; (4)抽动症状不是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享延顿舞蹈病、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 (5)有上述抽动或发声,但不符合Tourette综合征。 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 disorder,TD;多发性抽动症) (1)病程中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然而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性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抽动可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阵发性发作)或间歇发作,病程超过1年,但其无抽动的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

2021年一位抽动症治愈家长的心得体会-儿童抽动症

神经症是性格与环境的矛盾造成 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天生的性格当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环境相冲突而无法发泄或适应的时候就表现出各种症状至于抽动症或抽动秽语症只是长期压抑的一种表现其内部的感觉是两股力量在斗争只是自己难以说清楚而已长大以后就是现在普遍存在的所谓的强迫症 欧阳光明(2021.03.07) 孩子生下是正常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造成的症状所以我们应当考虑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多数是管束严厉语气不 佳态度生硬太小的孩子玩的方面太少缺少精神释放的机会心情不阳光造成的所以家长应当改教育为培育改管教为带教改发火为自重……关注病症是在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是先有不愉快事引起情绪压抑然后才表现出各种症状所以心事已经是一层负担了引起病症后家长和孩子又都盯在孩子的疾病上试图

给孩子治好这样家长的忧心重重又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 担使本来一般化的症状进一步加重也就是说不要以为孩子是傻 子家长的担心与在乎产生的情绪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尽管孩子不懂事这种感觉就在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自尊心久之形成一种带有自卑向下的消极心理这又是加重疾病的一个条件大心的父母培养大气的孩子家长心开孩子自然开心所有神经症是生在下意识而不是意识因为这种疾病是生在下意识不是控制或纠正能够改变的所以请各位家长不要让孩子注意更不要让孩子控制或纠正那样的话如果孩子控制而无明显效果的时候就会心烦这又是加重疾病的一个条件说白了这种疾病就像我们出门掉向一样(就是出门转了向也叫掉向)自己心里很明白但根本就调理不过来明知道太阳从东边出来但看上去就是从北面出来这是意识与下意识的矛盾自己很难调整过程这需要带动而不是劝导劝导或吃药是现在心理治疗和医院治疗的一个误区平和的家庭和积极的鼓励本身就在抚平孩子心灵的创伤即使没有带动孩子的能力只要用心去改变家长的脾气语气和态度并鼓励孩子正确面对甚至根本不用理会这个症状孩子自然就会好起来加之给孩子宽松的空间如果与现代教育相矛盾可以找一个既适应现实又轻松自然的方式这方面需要费些口舌在此不赘述 这种疾病可以通过中药泄痰火但好像没有遇到这方面的高手本人主张的是气和疗法不赞成用西药抑制 医学界对多发性抽动症的知识 ()西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