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06.39 KB
- 文档页数:4
肖 婷 金 思(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收稿日期:2013-10-11;修改稿:2014-1-251. 引言1.1 选题缘由语篇衔接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经常因为中英文语篇衔接方式的差异,使得译者须对译文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以提高译文质量。
那么英汉语篇衔接中究竟有哪些差异?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性?了解和认识不同衔接手段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对英汉互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著名美国作家欧文的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 及其汉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来探究英汉语篇衔接中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性产生的原因。
1.2 研究目标衔接(cohesion )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即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
语篇通过衔接手段,可以使交流的目的更加清晰。
衔接方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方面,本文旨在通过著名美国作家欧文的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 及其汉译本的对比分析,来探究英汉语篇在衔接上各自的特点及异同。
另一方面,本文旨在透过英汉语篇衔接表面的异同,来挖掘这种异同的背后所体现的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
1.3 研究方法本文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文首先对The Author’s Account o f H i m s e l f 及其汉译本的衔接手段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通过分别统计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 及其汉译本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总数及使用频率,揭示出其分布规律,并从中西不同语言文化及不同的思维方式等角度来分析造成汉英衔接手段使用差异的原因。
1.4 研究意义翻译过程中涉及两个语言体系,而不同语言体系中的衔接手段也不尽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原文中的一些衔接手段,这个时候如果译者对于原文和译文所涉及的语言体系的衔接手段了解甚多,就必然能更好地理解原文,表达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Introduction语篇衔接技巧是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它可以让文章的文本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跨越不同的段落进行的句子也能更加自然地连贯起来。
指称衔接是语篇衔接中重要的一种手法,其在英文和汉语中都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会分析英汉语言中指称衔接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模式。
指称衔接在英汉语言中的应用指称衔接是指通过引用代词、名词等特定的词语来维持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在英语中,人称代词“he”、“she”、“it”、“they”等被广泛使用,以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语言表达。
例如:1. John is going to Paris. He is going to see the Eiffel Tower.2. My car is having some engine problems. It needs to be repaired.另一方面,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并不十分频繁,而是使用诸如“这位”、“那个”、“他/她”、“它”等短语来达到指称衔接的目的。
例如:1. 李先生是我们公司的老客户,这位先生在投资方面很有经验。
2. 我的手机出了点问题,这个手机需要维修。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英汉两国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与英语的文化及表达习惯密切相关。
在一些情境中,人称代词能够让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但是,在汉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特定的词语来达到指称的目的。
这种不经常使用人称代词的表达方式,表明了汉语文化中更加强调礼节和尊重的文化价值观。
跨文化中指称衔接的差异以上两个例子展示了英语和汉语中指称衔接的应用差异,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有其根源。
英语和汉语通过各自独特的指称衔接方式共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英语在追求表达简洁、直接和精确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时间非常珍贵。
人们追求效率,追求快速的阅读和交流方式。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译英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语篇衔接是汉译英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熟练运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翻译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步: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的是在语篇中为了使文章内部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通过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段进行衔接的方法。
比如,在英语文章中,通常使用词汇的重复、代词、连接词等手段来实现衔接。
第二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中国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有把握句、指代、补充、归纳、转折、递进等。
而在英语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转折词、副词等。
第三步:对比研究汉译英翻译的策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我们发现,虽然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衔接手段的作用和实现方法却是相似的。
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原文的衔接手段,尽可能保持原文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第四步:注意汉译英翻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顺易懂:翻译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 所述即所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要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解释。
3. 注重语法:汉译英翻译要注重语法准确,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参考原文词汇: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原文的词汇,但不要照搬照抄,应该考虑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升翻译质量,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衔接对比本文通过随机抽取中外语言学核心期刊论文摘要各40篇,自建语料库,基于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对比分析了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篇衔接手段,结果发现:英汉摘要较少使用省略和替代衔接;英文摘要的照应和连接衔接方式均高于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的词汇衔接频率高于英文摘要,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我们认为,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了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从而影响着英汉摘要语篇的衔接方式。
标签: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文摘要语篇分析衔接理论思维模式差异一、引言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标准(ISO)214-1976(E)的颁布揭开了规范地撰写摘要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标准GB6447-86的公布标志着国内的摘要写作开始与国际规范接轨。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摘要作为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其导向作用、报道作用、检索作用以及促进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文献也明显增多。
国外学者对摘要的研究起步较早(Day,1979;Graetz,1985;Swales,1990;Bhatia,1993等),国内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史美洲,1986;钱绍昌,1993)。
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由初始的规定性(如心得体会、实践总结、点描写)逐步向多视角(如文体学、语用学、体裁分析等)和多学科(如医学、环境科学、语言学等)发展,这些文献为提高研究者的摘要写作水平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然而,纵观国内学术期刊,许多论文虽不乏真知灼见,但中英文摘要中的表达欠妥之处却也时有可见,不仅影响了论文的采纳、检索,也不利于作者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间的交流与推广。
摘要编写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除了源于作者对相关“标准”不甚了解等原因外,缺乏英汉摘要语篇衔接知识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英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在英语语篇中,衔接手段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途径。
本篇文档将介绍十种常见的衔接手段,包括词汇衔接、语法衔接、语音衔接、标点符号衔接、逻辑关系衔接、顺序衔接、平行结构衔接、引用、解释与重述衔接、时空衔接和重复与省略衔接。
一、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指通过选择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语篇中的概念和关系,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
例如,使用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来表达相似的概念。
二、语法衔接语法衔接是指通过使用语法结构来实现语篇的连贯。
例如,使用时态、语态、语气等来表达动作或状态的关系。
三、语音衔接语音衔接是指通过语音的特点来实现语篇的连贯。
例如,使用押韵、谐音、节奏等来表达相似的意义。
四、标点符号衔接标点符号衔接是指通过使用标点符号来分隔句子和段落,从而实现对语篇的逻辑分段。
例如,使用逗号、分号、冒号等来分隔句子或段落。
五、逻辑关系衔接逻辑关系衔接是指通过使用逻辑关系词来实现语篇的连贯。
例如,使用因果、比较、转折等词来表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六、顺序衔接顺序衔接是指通过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组织语篇,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
例如,在描述一个过程时,按照步骤的顺序进行叙述。
七、平行结构衔接平行结构衔接是指通过使用相似的结构来表达语篇中的意义和关系,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
例如,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来表达相似的意思。
八、引用、解释与重述衔接引用、解释与重述衔接是指通过引用、解释或重述先前的信息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
例如,使用引号引述先前的句子或段落,或者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先前的概念。
九、时空衔接时空衔接是指通过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来组织语篇,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
例如,在描述一个事件时,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在描述一个场景时,按照空间位置描述场景的布局和特点。
十、重复与省略衔接重复与省略衔接是指通过重复或省略先前的信息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
例如,通过重复关键词或短语来强调某个观点或信息;或者省略冗余的信息来提高语篇的简洁性和连贯性。
学术语篇中的篇章性句干:型式、功能及双语对等张乐;李晶洁【摘要】篇章性句干指学术英语语料库中实施语篇组织和态度表达功能的高频半固定句级序列.本文调查篇章性句干的形式和功能,并借助可比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确立它们的汉语对应表达.研究表明:(1)篇章性句干是学术论文中多种语篇行为的重要实施语;(2)篇章性句干是型式与意义的综合体,体现了成语原则在语言组织中的主导地位;(3)篇章性句干的汉译主要采用逐词翻译和结构变换两种策略,表现为三类对应形式,即一对多、多对多和零对应.研究结果对学术语言教学和机器翻译均有一定的启示.【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8页(P45-51,110)【关键词】篇章性句干;成语原则;学术语篇;语篇行为;对等【作者】张乐;李晶洁【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东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0.引语任何学术论文都传递大量命题信息。
但是,学术论文绝不仅仅是命题信息的堆砌。
学术社团成员常需使用形式各异的语言手段,有效组织语篇信息、阐述主张、表明立场。
过去的此类研究多局限于单词层级(如however)和短语层级(如for example)的语言手段,很少涉及小句层级的语言形式。
而且,基本未涉及汉语文本中的对应表达研究。
本文采用语料库驱动的短语学的基本方法,调查小句层级上表达篇章意义和态度意义的半固定短语序列——篇章性句干(textual sentence stem,以下简称TSS),并讨论其汉语对应表达,为学术语言教学和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文分为4个部分:第1小节界定TSS;第2小节介绍研究工具和方法;第3小节调查TSS的主要语篇行为;第4小节探讨TSS的翻译策略和英汉对应形式;最后总结全文。
1.0 篇章性句干的界定本文讨论的TSS源自Pawley&Syder(1983)提出的“词汇化句干”(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这一概念。
基于语料库的CONTRIBUTE的语义韵对比研究秦建华【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3(000)001【摘要】With 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 method,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semantic prosody of“CONTRIBUTE”in the senseof“cause”between 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 (CLEC) and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BNC). The findings show that Chinese learners tend to overuse the positive prosody and underuse neutral and negative prosodies, and that the possible rea⁃sons might be negative intralingual transfer and lack of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is that teachers should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semantic prosody to students in L2 lexical teaching.% 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为数据来源,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法探讨使用 CON⁃TRIBUTE的“致使”义项时,中国学习者在语义韵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异。
研究表明,中国学习者使用CONTRIBUTE致使义项时多用了积极语义韵,少用了中性和消极语义韵。
原因可能是语内负迁移和对该词习得深度不足。
因此,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义韵意识。
语篇衔接手段研究作者:贾静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02期摘要:语篇衔接手段在语篇构建及语篇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掌握语篇衔接手段对英语学习及英语应用至关重要。
通过举例分析,介绍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的特点,研究其在语篇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在实现语意连贯中的效果,以期对英语学习及其应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语篇衔接;语篇连贯;语法衔接手段;词汇衔接手段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2 -0133 -03衔接就等同于表达小句间和小句以上单位意义联系和把语境与语篇联系起来的谋篇意义[1]109。
语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运用语篇衔接手段构建连贯的语篇是英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从语篇衔接手段中推断出语篇的意义,理解其产生的整体效果是篇章阅读要实现的目标。
英语语篇衔接研究层出不穷,徐玉臣研究了语篇衔接与心理连贯的关系[2];张德禄、张爱杰分析了情景语境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3];张继红介绍了照应、省略、搭配等三种衔接手段[4];梁飞研究了词汇衔接在语篇中的连接作用及其文体效应[5];李国梁分析了词汇衔接在大学英语六级写作中的作用[6]等。
为深入认识和了解英语语篇衔接手段及其在实现语篇连贯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进行专门研究。
一、语法衔接手段语法衔接主要包括照应( 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 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等,是构建语篇和实现语意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照应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7]。
这种照应关系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如(例文均来自《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1-4册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4册):This manWho worked himself to death finally and preciselyat 3:00 A.M.Sunday moming-on his day off-was fifty-oneyears old and a vice-president. He was, however, one of sixvice-presidents, and one of three who might conceivably-if thepresident died or retired soon enough-have moved to the topspot. Phil knew that。
汉英语篇衔接⼿段对⽐研究2019-10-01摘要:汉英两种语⾔虽然各⾃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论⼝头还是书⾯交流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对⽐研究两种语⾔的衔接⼿段可以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此外,此类分析对汉英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衔接⼿段连贯汉英语篇1. 引⾔不同语⾔的词语和词组的组合遵循不同的规则。
或许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表述⽅式会因语⾔的差异⽽不同。
尽管英汉两种语⾔有其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有⼀点是相同的,即⽆论写或说两者都要求衔接。
衔接是语篇中⼀个成分与另⼀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当语篇中⼀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了衔接关系。
衔接与词素、单词、词组、⼩句、句⼦等概念不同。
衔接主要从语义上来分析语⾔。
⽽后⾯这些主要从语法词汇上来分析语⾔。
由于衔接是实现连贯的⾮常重要的⼿段,对⽐研究英汉语篇的衔接能够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2.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语篇⽆论是⼝头表达,还是书⾯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时常常会涉及“连贯”(coherence)。
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来表⽰经验和⼈际⽅⾯语⾔连贯的语法⼿段;⽽连贯是⼼理现象,它存在于发话者的头脑中,⽆法在语篇层⾯上找到线索。
有⼈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络,⽽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形框架。
(《功能语法⼊门》黄国⽂导读)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之间的衔接,⽽且要符合语义、语⽤和认知原则。
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nce)。
英汉科技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长期以来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许多研究,研究者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存在着差异。
尽管近年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逐渐增多。
但多数只注重对于一般文体的研究,而忽视了科技文章。
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对英汉科技文章进行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得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最后用以指导翻译活动。
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通过大量的语料对比,找出英汉衔接方式的异同;二,从语言系统和文化传统两个角度,分析存在异同之处尤其是不同之处的根本原因;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指导语言交际,对比语言学研究对翻译活动有何实际指导意义,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 中英科技文章中照应的不同之处及其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指代词(pron.)在英语科技语篇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在汉语中使用;零前指为汉语科技语篇的一大显著特征;同时汉语科技语篇中频频出现零反指现象;由此,在翻译时可以运用省略,零前指和零反指等手法,使译文言简意赅。
在英语语篇中用于外指照应的第一人称复数“we”出现频率比其对等词“我们”的出现频率要高,翻译时汉语语篇常用“人们”或“大家”来替代“我们”。
在英语语篇中“it”既可用于外指也用于内指,但在汉语中其对等词“它”只用于内指,翻译时可用省略用于外指照应的“it”。
指示代词具有时间和空间概念,但在翻译时“that/those”不会永远和“那/那些”对等。
在汉语科技语篇中“这”用来指称上文中提到的事物,而英语却必须用“that”。
同时翻译时还要弄清楚时间和空间概念。
在英语语篇中“this”可用于外指照应,而其对等词“这/这种”则不行,在翻译时,我们常常把用于外指的“this”翻译成“本”。
2) 中英科技文章中替代的不同之处及其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因为“one”和“ones”无法替代不可数名词,英语语篇中常常会出现零指代,在翻译时要辩明零指代,补上相应的成份。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英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英汉翻译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作为语言之间的桥梁,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式对于提高英汉翻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探究其对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1) 分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探究其原因;
(2) 探究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对翻译的影响;
(3) 提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案例分析,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同时,本研究还将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分析翻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在翻译中的作用,并为提高英汉翻译的准确度和流畅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以为英汉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5.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找出其影响翻译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预计研究结果对于提高英汉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