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语篇衔接手段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5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研究【摘要】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篇知识。
论文运用衔接理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作文中所存在的衔接手段的错误使用现象,分析原因,并试图找到相应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语篇连贯;衔接手段;写作教学写作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体现形式,是学生在吸收语言知识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
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词汇量,语法功底,逻辑思维能力等。
但是与学生写作能力高低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是学生的语篇能力。
然而,传统的英语写作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作文中的语法错误,用词恰当与否,单词拼写是否正确上。
笔者在长期教授大学英语写作课的实践中发现英语写作是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薄弱的环节,其中体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①对写作课不够重视;②大量的语法和拼写错误,其中包含句子成分的缺失,句子结构前后顺序颠倒等;③内容不够充实,挖掘不够深入;④语言表达欠准确,有大量的中国式英语和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⑤文章前后不连贯,跳跃性思维,想到哪写到哪。
一、大学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错误运用“衔接概念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
当在语篇中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
”在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共归纳了五种衔接类型,即指称/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一)照应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照应关系的错误使用情况较为普遍。
例如:①some are against this thinking. ②they believe that it is absurb. ③numbers is nothing to do with luck. ④number brings us luck is just a false opinion. ⑤it’s just the opportunity that you are lucky that day and you often invoved the number……在这个例子当中,下划线部分指出了人称照应的错误使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汉交替传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应用——基于上海模拟投资会议的交传案例分析院系:高级翻译学院学科专业:英语口译******指导教师:江帆副教授2015年11月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TO CHINESE CONSECUTIVE INTERPETATION ——A CASE STUDY BASED ON2015SHANGHAI MOCKFUNDING CONFERENCEA ThesisSubmitted to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Requirements forDegree of Master of InterpretingByJIN LuxiUnder Supervision of JIANG FanNovember2015致谢随着毕业论文的终稿,两年多的研究生生活也已经接近尾声。
我想借此机会,向一路上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们道一声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导师江帆老师。
江老师在开题时帮我理清思路,并在我撰写论文期间,通过面谈,邮件和电话的方式给予我及时而宝贵的建议和反馈,帮助我一步步完善,直至最终完成本论文。
其次,我还要感谢戴惠萍老师,孙海琴老师,徐琦璐老师在开题答辩时提供的真知灼见,以及在平时口译学习中对我的教导。
李红玉老师在论文写作课上详细介绍了论文写作要求和格式,对我的论文写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想在此对高翻的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感谢柴明颎老师和张爱玲老师在诸多讲座中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教诲。
感谢金伟涛,黄一,梅文杰等老师在口译课上的悉心指导,感谢外教马修和陆晨在英语遣词用句方面的耐心指点,是你们的鞭策和鼓励使我在口译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也为本论文积累了素材和感悟。
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衔接是语篇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中连句成篇的手段多种多样。
一个连贯的语篇必须具有衔接成分,而且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必须有联系,句与句的排列也应该符合逻辑。
一关于衔接与连贯Halliday与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认为,衔接这个概念是语义上的,它指的是语篇所具有的意义关系;在语篇中,当一些成分的解释需依赖于别的成分时,衔接就产生了。
他们把衔接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在书中,衔接束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
Brown Yule则认为衔接来自于词汇之间诸如上义词,部分与整体以及搭配等通过结构关系如从句替代、比较、句法重复、时态一致、文体选择等而获得。
连贯在他们看来属于一种假设,换句话说,除了拥有句法结构知识以外,还需有信息传达模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原则,即有时在语篇中可能没有连贯形式出现,但在解释时往往被看作是连贯的。
David Crystal曾给衔接与连贯下过这样的定义:人们经常在语法中使用衔接来指称单词的特性,它被看作是一个语法单位;有时语言学家用它指称比粘着词素更大的语言单位的特点。
连贯往往被用到语篇分析中,指一些用来解释口语或书面语的基本功能联系的主要原则。
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的常识,他们所作的推断、假设,以及通过言语行为所作的特殊交际方式等。
Katie Wales从文体学角度解释了衔接与连贯:前者指的是把句子连接成更大单位的方法,也就是使句子粘在一起的手段。
衔接束要么是外显的;要么是隐性的,如:1、明显的词汇重复;2、共指;3、省略。
与前者相对照而言,后者指言语行为的发展。
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到,作为一个有意义、能被人接受的语篇而言,衔接在某种程度上能展示语言不同层面的东西,诸如语义、词汇、句法、音位等等。
在一些场合衔接的语篇并不总是连贯的,但有时表面上不衔接的语篇内容往往是连贯的。
语法衔接手段手段一:照应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
按照意义来划分,照应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人称照应人称照应是通过人称代词(he、she、they、him、her、them等)、所属限定词(your、his、her、their等)和所属代词(mine、his、hers、theirs等)来实现的。
●例Unless I have to be out of town, each week I take my mother to do her shopping and visit the doctor, providing pany and transportation. During the week, however, she likes to go to a nearby store to buy some small things she needs.(浙江2021完形填空)在这个例子中,she指代上文中的my mother,与其形成照应关系。
★指示照应用于指示照应的词分为选择性名词性指示词(this、that、these、those)、定冠词the、指示性副词(here、there、now、then)。
名词性指示词就其所指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来说,this和these近一些; that和those远一些;而定冠词the本身没有词义,但当它与其它词语连用时,便有了指定作用。
●例Imagine having the opportunity to sing together with hundreds of other people while you are at home alone. You can do this in a virtual choir.(人教必修二Unit 5)在这个例子中,this指代上文中的sing together with hundreds of other people while you are at home alone,与其形成照应关系。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比较referencesubstitutionHalliday &Hasan {ellipsisCohesion In English conjunctionlexical cohesionphoricity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照应分为两种:外指(exophora)和内指(endophora)。
外指照应指的是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是存在于语境中。
内指照应指的是语言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上下文中。
Halliday and Hasan(1976:33)指出,无论是外指照应还是内指照应,其所指对象必须是可以识别的。
照应的衔接例l “I can lick you!”“I’d like t o see you try it.”“Well, I can do it.”“No,you can’t, either.”(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例2 “整整三十万!再多,我们不干;再少,他们也不干。
”(茅盾:《子夜》)英汉照应对比与翻译I. Personal reference人称照应II. Demonstrative reference指示照应III. Comparison reference 比较照应I. Personal referenceendophoric(anaphora, cataphora) and exophoric英语和汉语有各自的人称照应系,二者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汉人称代词在表达和形态上不同。
2)汉语中没有反身代词。
3)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
例3 I began to wonder what God thought about Westley,who certainly hadn’t seen Jesus either,but who was now sitting proudly on the platform,……(Langston Hughes:Salvation) 译文:我开始纳闷,上帝究竟对弗斯特利怎么想呢? 他根本没看见耶酥,可他却洋洋得意地坐在教坛上。
……(刘士聪译《拯救》)4) 英语中的人称照应在汉语语篇中常表现为词汇衔接.例4 My uncle made a great effort to control himself……“He was the only brother that I ever had,”he added, but with no heart in his voice.Then he picked up his spoon and started eating again, but he was still shaking.(Kidnapped,P.44).译文:我伯伯费了很大的劲才控制住(他)自己。
“他是我生来唯一的弟弟,”他又说。
但是(他的)语调中却没有一点儿(他的)感情。
接着,他拿起(他的)勺子继续吃,仍旧在发抖。
(二)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指示照应指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proximity)来确定所指对象。
在英语中主要由指示代词、指示性副词、冠词以及相应的限定词如:this和that,here 和there,now和then以及the等来体现。
这些词语都含有时空概念。
但其所指的时空上的远近却是以会话参与者所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置作为参照点的。
汉语语篇中的指示照应主要由“这”和“那”以及其派生的词语(如:这时/那时,这里/那里等)来体现的,这些词可以指时间和空间,以会话参与者所在的位置和时间作为参照点。
“这”指近,“那”指远。
在这一点上。
英汉指示照应并没有什么差异。
英汉语篇在指示照应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指示词在指称功能上的不同。
由于汉语中的指示词主要由“这”和“那”构成,所以我们下面对“这/那”与英语“this/that”在指称功能上的差异作一分析对比。
在用于外指照应时,this/that与“这/那”,在其所指的时空概念上并无多大差异,但用于内照应时,两者所表现出的情况则较为复杂。
1)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在表达时空距离时往往受会话参与者心理活动或视觉的影响,所以有时并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
而英语中this/that表达的时空概念较接近实际的远近距离。
2)当发话者指称上文的陈述时,汉语一般用“这”,而英语一般用“that'’。
如:例5 No,whatever it might once have been,she could not believe it such at present.His affection was all her own. She could not be deceived in that.(Jane Austen,Sense and Sensibility) 译文:不,无论情况曾经是怎样的,埃莉诺也不能相信现在是这样。
爱德华的爱情都是属于她自己的。
在这一点上,她不会受欺骗。
(吴力励译《理智与情感》)3) 英语中,“这”大部分为下指,“那”主要用作回指指称。
如:例6 But what most troubled me was this: he would neither take his eyes off me nor look me straight in the face.(Kidnapped,P.24) 译文:不过最令我不安的是这个:他老盯住我,却从不用正眼看我。
例7 The darkness,after the flash,seemed even darker. And that was not all: I had disturbed a mass of bats in the top part of the tower, and the horrible creatures flew down and beat against my face and body.(Kidnapped,P.52—53) 译文:黑洞洞的四周,在闪电之后,显得更黑了。
不光是那样黑了;我还惊动了那塔楼顶部大群的蝙蝠,这些可怕的动物冲我的脸部和身子。
(三) 比较照应(Comparison reference)比较照应指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形式以及其它一些有比较意义的词语表示的照应关系。
下面我们将按照分类对英汉比较照应进行分析对比。
1)在表达一般比较时,英语常用same, so, equal, such, similar(1y), different(1y), identical(ly), other, otherwise等词语;汉语常用的词语有:同样(的)、相同(的)、同等(的)、类似的、其他/它的、不同(的)、别的,等等。
2)在表达特殊比较时,英语主要借助于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形式。
而汉语的形容词、副词没有比较级形式,只能通过词汇(如:更、更加、再、比较、这么、等等)或语法手段来表达。
这正是英汉两种语言在比较照应上的最大差异。
如:例8 那蹲着的黑影……一面抱怨着天气:“真冷呀,……先生,你说是不是?”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便也高兴地说道:“乡下怕更要冷些吧?”(艾芜:《冬夜》)“It’s really cold here.” he complained. “…what do you think, sir?” Seeing that he was not too nasty an old man, I readily responded: “I t must be colder in the country, I’m afraid.”(刘士聪译Winter Night)其它三种语法衔接手段①替代(substitution)指的是用替代形式(pro-form)去替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
主要有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②省略(ellipsis) 省略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替代——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
省略也可分为三类: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
Why so often the coarse appropriates the fine thus, the wrong man the woman, the wrong woman the man?为什么常常是粗野的占有了精致的?为什么男人能占有他不应占有的女人,女人能占有她不应占有的男人?Histories make man wise, poems witty,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ity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灵巧;数学使人精细;自然哲学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 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
③连接(conjunction)是通过连接性词语的使用,使人们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
Halliday认为,连接表达了加合、转折、因果和时间等四种关系。
如:我小时候住在农村,终日与狗为伍,一点叶没有感觉到狗这种东西又什么希奇的地方。
但是狗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When I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 as a small child, there were dogs all around, and so I got quite accustomed to them, never thinking of them as anything out of the common. Nevertheless, they have since left a most deep impression on me.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手段,可分为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
一、复现关系复现关系(reiteration)是指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义词概括词的形式出现在语篇中。
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相互衔接联句成篇的效果。
1.原词重复如:You ask,what is our aim? I can answer in one word. It is victory. Victory at all costs ——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s——victory, however long and hard the road may be, 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2.同义词近义词复现如:We tend to think of a language as somehow“put together”and that to know something of how it “works”, we have to“take it apart.”Professionals find it useful and convenient to try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by unraveling it, dissembling it. We break language down in order to build it up, and we call the resultant debris“building blocks”再如:The man who…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be not unwelcome. 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3.上下义词复现上下义关系的主要意义为“内包”,即意义概括的词内包意义更为确定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