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抗原识别受体的基因重排及受体多样性的产生
- 格式:ppt
- 大小:13.93 MB
- 文档页数:117
✪名词解释★问答题☆选择或填空✪医学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免疫:指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与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功能可概括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造成免疫缺陷病,应答过强造成超敏反应。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耐受被打破将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的类型及特点:固有免疫是指个体长期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是经遗传获得的,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等特点。
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如中性粒、单核/巨噬、NK,以及血液中的效应分子如补体和细胞因子等。
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发生的反应,由后天获得,具有特异性、记忆性、作用慢而强等特点。
执行者是T细胞和B细胞。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腔上囊,外周免疫器官爆菊哦淋巴结、脾和MALT。
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是脾。
☆MALT不包括脾索。
☆淋巴细胞归巢现象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和内皮细胞表面相应的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在循环过程中选择性的分布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淋巴细胞通过气归巢受体与HEV表面相应的地址素结合促使淋巴细胞黏附与HEV,并迁移至血管外。
不同淋巴细胞表达不同的归巢受体,与不同组织表达的地址素结合,促使不同淋巴细胞选择性的分布定居与淋巴器官和组织的不同部位。
医学免疫学(精选五篇)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基本内容:《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 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
教学方式:大课讲授基本理论,实验课介绍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课程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实验课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教材:一、教学用书: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二、实验教学用书:刘瑞梓编写:《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三、参考教材:1.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th2.Roitt, Brostoff, Male: 《Immunology》,人民卫生出版社,6 edition.3.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bas, 2004, 5th 4.Immunobiology,Janeway,2004,6th Ed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1周)第一篇概论免疫学简介(2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3.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4.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2.1 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骨髓的功能:】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的功能:】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2.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lymph node ){ 浅皮质区(B 细胞区)副皮质区(T 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有DC 、HEV淋巴结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75% B :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二、脾(spleen ){ 白髓:中央动脉+(PALS 、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脾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40% B :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④过滤作用(滤血)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第一章绪论(1学时)(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的两种机制,免疫应答的特殊形式(免疫耐受)和病理效应(超敏反应))1、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细胞与抗原接触时,免疫系统所发生的功能活动,包括对抗原的识别,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
3、免疫系统的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2免疫细胞:血液细胞○3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4、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1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se):抗感染○2免疫稳定 (immunologic homeostasis):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3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5、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比较: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获得形式固有性(或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获得性免疫需接触抗原发挥作用时相早期、快速(数分钟~4天)4~5天后发挥效应免疫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由细胞发育中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免疫记忆无有,产生记忆细胞举例抑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吞噬细胞,NK细胞,NK T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等)B细胞(体液免疫-抗体)6、中国人种“人痘”预防天花。
英国人爱德华▪琴纳( Edward Jenner )发明牛痘苗,预防天花。
7、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开创传染性疾病人工主动免疫时代。
德国人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 )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时代。
第二章抗原(3学时)(掌握: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和载体的概念,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和分类熟悉:T、B细胞表位与共同抗原表位,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的分类)1、抗原(Antigen, Ag):是指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细胞T细胞一、T细胞的分化发育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α β TCR基因重排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和TCR的重排1、CD4¯CD8¯双阴性细胞阶段2、CD4†CD8†双阳性细胞阶段3、CD4†CD8¯或CD4¯CD8†单阳性细胞阶段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意义:1、获得MHC限制性 2、DP细胞分化为SP细胞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意义:清除自身反应T细胞,保留多样性的抗原反应性T细胞,以维持T细胞的中枢免疫耐受T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分化二、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CR-CD3复合物TCR的结构和功能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表位,只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CD3的结构和功能功能是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CD4和CD8成熟的T细胞只表达CD4或CD8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完全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的细胞表面分子及其配体CD28,其配体是B7分子诱导T细胞表达抗细胞凋亡蛋白,防止细胞凋亡;刺激T细胞合成IL-2等细胞分子,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TLA-4共抑制分子,作用是下调或终止T细胞活化ICOS 调节T细胞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T细胞的增殖PD-1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以及IL-2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并抑制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Ig的分泌;还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形成CD2CD40配体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抗体生成和抗体类别转化,诱导记忆B细胞的产生LFA-1和ICAM-1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三、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表达高水平的高亲和力IL-2受体外,还表达整合素,是行使免疫效应的主要细胞记忆T细胞根据TCR类型分类α β T细胞γ ð T细胞根据CD分子分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辅助T细胞Th1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增强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的感染Th2辅助B细胞活化,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的生成细胞毒性T细胞(CTL)调节性T细胞B细胞一、B细胞的分化发育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受体编辑体细胞高频突变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祖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完整表达BCR 成熟B细胞表达mIgM、mIgD二、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识别和结合抗原2、Igα/Igβ(CD79a/CD79b)传递抗原刺激信号B细胞的共受体CD19传递活化信号CD21结合C3d,形成CD21-C3d-抗原-BCR复合物CD81能增强BCR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Igα/Igβ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共刺激分子1、CD40与CD40L的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最重要的第二信号2、CD80和CD86与T细胞表面的CD28相互作用,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3、黏附分子其他表面分子1、CD192、CD203、CD22含有ITIM,是B细胞抑制性受体4、CD32三、B细胞的分类根据所处阶段分类1、初始B细胞2、记忆B细胞产生更迅速、更高效、更特殊的体液免疫3、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根据反应特异性分类1、B1细胞2、B2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根据BCR类型分类四、B细胞的功能1、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2、提呈抗原3、免疫调节抗原提呈细胞一、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树突状细胞(DC)DC的类型经典DC和浆细胞样DC经典DC的成熟过程1、未成熟DC朗格汉斯细胞(LC)间质DC2、迁移期DC3、成熟DC并指状DCDC的功能1、识别和摄取抗原,参与固有免疫应答2、加工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3、免疫调节作用4、诱导与维持免疫耐受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二、抗原的加工和提呈APC提呈抗原的分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APC加工和提呈抗原的途径MHC 1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与转运2、MHC 1类分子的合成与组装3、抗原肽-MHC 1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提呈MHC 2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1、外源性抗原的摄取与加工2、MHC 2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3、MHC 2类分子的组装的抗原肽的提呈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途径)1、外源性抗原交叉提呈的机制2、内源性抗原交叉提成的机制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CD1d主要将脂类抗原提呈给NKT细胞,参与固有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