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抗原
- 格式:ppt
- 大小:593.00 KB
- 文档页数:39
第三章抗原(antigen. Ag.)1.概述能启动,激发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可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并与之发生特性反应注:(1)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2)理论上可以是所有自然界的物质.(3)通常指蛋白抗原.也包括多糖,脂类和核酸2.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两性质①免疫原性抗原能被T细胞表面受体TCR与B细胞表面受体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性细胞(活化T细胞)和效应产物(抗体)②反应原性(抗原性)抗原能与效应细胞或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注:(1)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2)反应原性的特异性:某一抗体或活化的淋巴细胞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3)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脂类,某些药物(如青霉素)(4)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特征的物质。
如大多数物质。
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个抗原分子含有多个表位◆半抗原相于一个独立的抗原表位,游离后,不能识别。
半抗原之所以没有免疫原性,是因为识别的分子量是有一个下限的。
而半抗原的分子量很小。
(1)当体内同时存在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时候,完全抗原激活后T细胞/B细胞产生的效应T或抗体再结合抗原表位的同时也必然可以“搂草打兔子”,把半抗原一并清除掉,这也是半抗原有免疫反应性的原因。
即“躺着也中枪”(2)抗原表位可以从完全抗原上游离出来,成为一个半抗原(3)半抗原与大分子的蛋白载体结合或者交联重新成为一个新的完全抗原3.抗原表位的分类(一)按空间结构分类顺序表位(线性表位)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多在抗原分子内,主要由T细胞识别,B细胞也可以构象表位/不连续表位(非线性表位)序列上不相连,三维结构空间上彼此接近,由天然构象形成,位于分子表面,由B细胞识别或抗体识别。
抗原名词解释免疫学
1 免疫学:
免疫学是一门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学科,主要研究机体内生物体
免疫力反应和机体对病原体或外源因子的抗性。
研究涉及机体免疫系
统组成和功能、免疫反应机制等方面,其重点是研究对病原体的免疫
防御。
2 抗原:
抗原是指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可以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它们可以侵入人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进行防御,
抗击疾病的发生。
免疫学是一门融医学、生物学、免疫学原理、免疫技术、分子生
物学和病原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学科。
它关注于我们如何识别
病原体、开展防御反应和识别抗原,以保护机体免受病毒、细菌、真
菌以及其他任何有害物质的攻击。
免疫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病原体
的检测、分离和鉴定;免疫诊断技术和免疫疗法;疫苗研究;临床流
行病学;免疫免疫制剂质量控制;疾病发病机理研究;生物安全技术;巨噬细胞干细胞基本研究和在药物发现和产品制造上的应用等。
因此,免疫学不仅可以用来预防疾病,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
疾病的发展。
研究人员不断深入研究免疫学对抗原的影响,以帮助有
效治疗疾病传播的原因,保护我们免受有害物质的攻击,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
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抗原表位: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
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一类不需要Th细胞辅助即可诱导抗体产生的抗原。
该抗原由B细胞丝裂原及多个重复的B表位组成,可使不成熟及成熟的B细胞应答,只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不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 ~ C9组成。
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超变区(HVR):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也叫互补决定区。
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 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自分泌效应:某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其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该细胞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自分泌效应。
旁分泌效应:某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其产生细胞与靶细胞并非同一细胞,而是其产生细胞邻近的细胞,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旁分泌效应。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指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医学免疫学抗原在医学免疫学中,抗原是诱导免疫反应的物质,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的种类非常广泛,包括病原体的组分、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和糖类、血清蛋白、化学物质等。
通过识别抗原,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抗原的分类抗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按来源分类•内源性抗原:存在于人体内部的物质,如自身组织细胞、异种组织移植物等。
•外源性抗原:存在于人体外部的物质,如微生物、食物、药品等。
按结构分类•蛋白质抗原:如细胞表面分子、病毒蛋白、血清蛋白等。
•多糖抗原:如细胞表面多糖、细菌菌体多糖、糖蛋白等。
•脂质抗原:如细胞膜脂质、病原菌脂类相关分子等。
•核酸抗原:如病毒核酸、肿瘤的DNA。
按免疫原性分类•全抗原:具有引起体内完整免疫反应的能力。
•半抗原:具有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但不能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
•超抗原:能够非特异性地激活T细胞,导致大规模细胞死亡,引发休克反应等症状。
抗原与免疫反应抗原是启动免疫反应的关键,一旦免疫系统识别到抗原,就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介导,当B细胞遇到抗原时,会产生特异性抗体。
抗体与抗原可以形成特异性复合物,然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或进一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传播,最终消灭病原体。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细胞介导,T细胞可以识别来自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肽并杀死感染细胞。
为了完成这个免疫反应,T细胞需要抗原呈递细胞(APC)呈递抗原,如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抗原应用抗原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
疫苗疫苗是用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工具,它们是经过处理的一种或多种抗原,可以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防御能力。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许多种疫苗,如麻疹疫苗、乙肝疫苗、水痘疫苗等。
诊断试剂许多疾病的诊断需要检测血清中的一些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分子往往是来自病原体的抗原。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Chapter3 抗原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完全抗原/免疫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变应原:能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
★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外源性抗原: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Chapter4 抗体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Chapter5 补体系统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
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调节、介导病理性免疫损伤。
Chapter6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有生物活性(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小分子的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
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启动复杂的细胞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引起细胞基因转录变化的过程。
Chapter7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CD。
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Chapter8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因子★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