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面积教案

认识面积教案

认识面积教案
认识面积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第六册数学《认识面积》

执教者: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钟满凤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2页。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面积”这个词,有自己对“面积”的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但对究竟“什么是面积”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该内容时,“什么是面积”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十分困难,学生会把已往学过的“周长”与“面积”不自觉地联系起来,含混不清或是错误的认为一个物体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等。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特定教学目标如下:

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各种事物的认识,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剪刀、小正方形、小圆片、方格纸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熟悉课前听到的这首歌曲吗?它是熊出没的主题曲。可爱的熊大熊二兄弟俩要进行礼品盒涂色比赛,请你们当裁判好不好?准备好了吗?(课件)它们同时开始又同时结束,谁赢了?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学会“倾听”也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每一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好吗?

二、互动探究,认识面积

(一)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你说得有道理,熊二涂的礼品盒表面大。它的表面在哪呢?拿出你们的笔盒,我们一起来摸摸笔盒的表面。

师:老师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有许多同学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摸,很不错,咱们学数学时,就要养成有序观察、有序思考、有序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现在您能想象出这两个礼品盒的表面了吗?

2、你还能说出那些物体的表面?这两位同学说的表面谁大谁小?

3、小结:看来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板书:物体表面大小,在数学上我们用面积来表示。比如黑板的面比课桌的面大,就说黑板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大,反过来课桌面的面积就比黑板面的面积小。

4、你还能说出哪个物体表面的面积比哪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吗?

(二)封闭图形的大小

1、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图形呢?请看(课件),这两个图形(一大一小),哪个面大?我们也可以用面积来表示。

2、师:咱们再来判断几组图形,1号图形的面大就举1个手指,2号图形的面积大就举2个手指,明白吗?好,咱们开始!请看:

第一组:第二组:

第三组:→

师:对啊,同学们,只有当图形封闭起来,形成了一个封闭图形时,它的面才会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它的面积。

师:什么是面积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请你说,你来说。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完整定义)。

三、多种策略,比较大小

师:认识了面积,请看,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呢?

师:再考考你们的眼力,这两个图形呢?

师:答案都不一样,到底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呢?请看大屏幕,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1)剪刀(2)小正方形(边长2厘米)10个(3)小圆片(5角硬币大小)10个(4)透明方格纸1张(5长方形和正方形。

合作要求:1、同桌结成小伙伴2、小伙伴共同动脑筋,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3、看看哪个小伙伴想出的办法最好。开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小组活动,现在你们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呢?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比较方法?(展示仪展示学生比较方法)

(各组代表到前面演示、介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随生回答,板:拼、摆、画)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师:同学们,有了集体的智慧,才让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比较方法,看来,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继续交流合作、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猜一猜。感受面积需要统一面积单位

接下来猜一猜的游戏相信同学们又会有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第一次,结果如你所想。第二次,事与愿违。第三次,有可能。。。。。有可能。。。。,不能确定。

三组图形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2、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同学们对面积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现在老师想考考你,看大屏幕。这本书的红线部分是这本书的什么?这本书的封面指的是书的什么?关于周长和面积,你能用一首儿歌来区别么?

3、同学们真有才,不但数学学得好,语文功底也出彩。

现在老师又要考考你们眼力,同桌合作,一人数面积,一人数周长,比比谁最快。

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来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吗?

小结:可见,面积相同,形状有可能不同,周长也可能不同。

4、小小设计师:画一个面积等于5个方格的图形

师: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家。请你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包含5个小方格的图案。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设计的很漂亮!开始。

五、知识梳理,总结全课:

师:好,同学们。由于时间的原因,咱们就设计到这里。你来说你的创意。你设计是是什么?

生:设计了一幢房子。

师:我相信有房子就有家,有家就有温暖,把温暖传给每一位在坐的老师。好,请坐。同学们,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时间继续创作了,我相信课下留给你充足的时间让你精心地设计,你会更有创意的!

师:好,我们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物体的表面

什么是面积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拼摆画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2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了什么是周长,掌握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进率,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的黑板、电视机、数学书表面到抽象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封闭图形,通过摸一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等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然后通过比较面积大小,拓展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丰富面积概念的表象,深入理解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的过程中渗透“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活动,丰富面积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 2.经历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3.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及探索比较面积大 小的方法,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对“面难把握,因此我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再经历比较各类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结 合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由于三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线到面,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所以感知与理解面积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国旗,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国旗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国旗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熊凤娟汤龙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测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3)学生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物体面积的大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1厘米2、1分米2、1米2的实际大小,并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 (2)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什么是面积? 2、学生回答。(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出示数学课本的表面、粉笔盒的表面及黑板的表面,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 的大小。 4、学生回答。(黑板表面最大,粉笔盒表面最小。)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那大家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来表示数学书表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个新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认识面积单位) (二)新课导入

1、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观察。(正方形边长为12厘米, 分成36个面积为4厘米2的小方格,长方形长24厘米,宽6厘米,分成16个面积为9厘米2的小方格。) 2、首先请三、四组同学闭上眼睛,一、二组同学观察正方形,数出有多少个小 方格。 (一、二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36个小方格) 3、再请一、二组同学闭上眼睛,三、四组同学观察长方形,也数出有多少个小 方格。 (三、四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16个小方格) 4、请学生根据观察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学生讨论) 5、生1: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正方形的小方格多。 生2:长方形的面积大,因为长方形的小方格大。 生3:都不对,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没有办法比较,因为两个图形的小方格不一样大。 6、那为了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应该怎么办? (应该把两个图形的小方格变得一样大,再数方格比大小,也就是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比较) 7、我们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定义为1厘米2,读作1平方厘米,并 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一起读两遍。 8、想一想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2?(学生讨论) (指甲、橡皮、大头钉)

《元素周期表》教学案例-2019年文档

《元素周期表》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3)使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4)使学生对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识性的认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位素 三、教学方法 1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阅读课本和分析周期表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即“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同位素的常识以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意义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通过四个环节进行展开 (一)引入。以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本节可主要学习内容是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问题:有没有一种图表能把我们知道的一百多种元素的周期性很好的表现出来呢? 设计意图: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作到有目的的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通过三个活动的展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活动一:合作探究 活动内容:设计一种图表,表现元素周期性变化,即设计元素周期表 活动步骤:1.课前准备。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手段收集有关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并自己设计1—18号元素的元素周期表。 2课堂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1—18号元素的结构特点,并且按要求写出下列两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①Na MgAl ② H Li Na (2)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组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由一位同学回答小组讨论结果。由教师进行补充,并展示结论。 (4)课后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H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I A、ⅣA、ⅦA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的理论找出Na

认识面积单位练习题

大小 2. 火柴盒的面积大约是 ( ) A 1 平方厘米 B 1 平方分米 C 1 平方米 3.1 平方米和 1 米的大小 ( ) A 1 平方米大 B 1 米大 C 不能比较 1、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 1( ) 2、一粒纽扣的面积约是 2 ( ) 3、计算机键盘上一个按键面的面积大约是 4、 成人一个手掌面的面积约是 1( ) 5、一张餐桌桌面的面积约是 1( ) 6、一个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 48( ) 7、粉笔盒一个面的面积约是 1( ) 8、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 40( ) 9、数学书封面大约是 3( ) 10、一枚一角的硬币一个面的面积约是 11、一个花坛的面积大约是 60( ) 12、一枚邮票的面积是 4( ) 13、一张床的面积大约是 3( ) 14、电脑显示器屏幕的面积大约是 12( 二、选择题 1. 物体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的 ( ), 、填写合适的单位 1( ) 叫它的表面积 . C 1( ) A 多少 B 长宽

三、填空 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 )、( )、( )和( )。 )。 2.常见的质量单位有:( )、( )和( )。 3、常见的面积单位有:( )、( )和( ) 4. 一支铅笔约长 185( )头牛重 1 吨。 5. 一头牛重 500千克,( 6. 9千克=()克 4000千克=( )吨8 吨=()千克 4000千克=() 吨 6 千克=()克 7.在O里填上“〉”、“<、 = 。 2吨+ 4吨O 6000千克1500 千克O 2吨 2500千克O 3吨 1 吨5千克O 1050克 990克01千克 6 吨O 6000千克 8、算一算。 1吨—600千克=() 千克 480 克+ 520 克=() 克= ( ) 千克 3千克+ 500克=() 克 250 千克的 4 倍重是 ( )吨 10、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袋牛奶重 250( ) 一个鸡蛋重约 50( ) 回形针长约 3( ) 一本小学生字典厚 4( ) 李明体重 35( ) 一只公鸡重 3( )

面积单位的认识

第5单元面积 第二课时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会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表示常见物体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难点】 1.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2.会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表示常见物体的面积。 课前准备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 预设生:物体(忽略高度)的表面或封闭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新课导入】 师:比较面积都有哪些方法? 预设生:直接观察、重叠、摆小正方形、数格子…… 1.师: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下面三个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预设生:第2个图形面积最大,第1个图形面积最小。 2.师:有2个图形,一个有9格,另一个有15格,可惜看不见,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呢? 预设生1:15格的面积大,9格的面积小。 生2:不知道格子大小是否一样,不好比较。 (PPT课件出示下面2个图形) 师:现在你发现什么了吗? 预设生:格子大小不一样,不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图形的大小。 师:对,数格法虽好,但是用大小不一样的方格去测量面积的大小,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预设生:必须统一规定方格的大小。 师:真聪明,这个统一大小的方格,我们把它叫做面积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认识) [设计意图]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新知构建】 学习例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中取出那张最小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手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这就是1平方厘米面积的大小。然后闭上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指甲面的大小、一颗扣子面的大小,开关按钮的面的大小)(补充板书:指甲面的面积) (3)先估一估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的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师:计量较小的图形的面积常用平方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平方分米。 (1)学生动手操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桌面(不用量完),请学生谈感受。 预设生:1平方厘米的面积太小了,量起来很不方便,如果能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2)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学生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一看,用尺子量一量边长,摸一摸,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 (4)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近似1平方分米? 预设生:大人的手掌面、粉笔盒面或墙上的开关盖面……(补充板书:大人的手掌面) (5)请学生和同桌一起伸出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然后拿出剪刀,用这张白纸,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学们能剪好吗?注意:不要用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子去量。 (6)请大家从学具袋中再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与你剪的比一比,自己评评剪得怎样。 (7)学生4人一个小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3.认识1平方米。

(完整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教案(苏教版)

一、认识物体物体表面的大小 1、感受面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生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但是在公主16岁的时候被一名巫师施了法术,从此昏迷不醒,国王非常的着急。后来有两位兄弟打败了巫师解救了公主。国王为了表示感谢,赐给兄弟两人每人一根绳子,让他们各自去圈土地,被谁的绳子圈住的地就归谁所有。哥哥是这样圈的。(电脑出示),弟弟是这样圈的。(电脑出示) 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弟弟圈的地面大 师:弟弟圈的地面比哥哥圈的地面“大”,看来研究“面”的大小是很有价值的。 板书:面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关于“面”的知识。 2.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师:其实,每个物体上都有面,比如(媒体出示:篮板的面,乒乓球桌的面,荷叶的面,美丽的湖面),你还能在教室里找一找其他物体的面吗? 师: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物体的面,你们想摸一摸它们吗?请挑选一个你课桌上的物体,摸一摸它的面。像老师这样五指并拢,认真的摸这个面的全部,静静的感受它的大小。 交流:谁来说说你摸了什么物体的面?再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摸的?(3个) 评价:真不错,你把()面的每个地方都摸到了。 问:刚才3个同学摸得面,哪个面比较大?那个面比较小? 师:这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 小结:每个面都有自己确定的大小,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板书:认识面积 3.感受面积的大小 (1)师:刚才我们所说的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那么黑板表面的大小呢? 生: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 媒体出示,生读一读。 师:你还能像这样说一说吗?先同桌互相说说看。(3个) 如:课桌桌面的大小是课桌桌面的面积,文具盒盖面的大小是文具盒盖面的面积。评价:虽然你说的不怎么流利,但老师佩服你的勇气;再试试,相信你一定行;这位同学说的很完整,声音也响亮,为大家树立了好榜样,我们向他学习。(2)师:那你会比较这两个面积的大小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师: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一起说。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宝鸡中学活页课时教案 教学方法阅读探究讨论归纳法

【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复习巩固: 1.几个概念: ①原子序数== == == , ②周期序数== ③主族序数== == 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再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3.写出K、Na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 (思考)两者性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哪一个比较活泼?与原子结构有关吗? 4.(20XX年全国)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A.Al3+B.Mg2+C.Be2+ D.H+ 5.已知某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是A,其阴离子R n-含有x个电子,则m g R n-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是mol。 6.概括总结 1周期,共2种元素 短周期周期,共8种元素 周期 3周期,共8种元素 (七个横行) 4周期,共18种元素 长周期周期,共18种元素 6周期,共32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 7周期,目前已发现26种元素 主族(A):共7个主族,包括长周期和短周期元素族副族(B):共7个副族,只包括长周期元素 (18个纵行)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 1.通过课本的演示实验,总结整个碱金属的性质规律有哪些? (1) (2) (3) 2.如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你认为,金属活泼性应该是Fe Cu Ag 3.下列那个选项不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活泼() A.A常温下可以与水反应,B不与水反应。B.B 不能从任何含A的盐中置换出金属A C.用氨水可以制取B对应的碱,却不能制取A对应的碱D.A在空气中比B耐腐蚀 4.下列对铯的性质预测正确的是() A.它的熔点很高B.它只存在一种氧化物 C.它的碳酸盐不易溶于水D.氯化铯易溶于水 5.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能力增强,元素的还原性,金属活泼性。 通过碱金属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的总结,请你推测卤素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核对于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能力减弱,元素的氧化性,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6.钾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根本原因是() A.钾的密度比钠的小 B.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原子多一层 B.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D.加热时,钾比钠更易汽化 7.下列关于卤化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卤素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越稳定 B.卤素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越不稳定 C.稳定性为HF>HCl>HBr>HI D.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越难,生成物越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比较,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 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学生鼓掌) 感谢大家的热烈的掌声。 热烈的掌声是我们两只手的什么地方相碰发出的声音? 也就是我们手掌的整个面都相碰了,这个面也叫手掌面,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摸一摸你的手掌面。 谁想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让你摸一摸,2-3名学生)比较这两个手掌面,谁的手掌面大,谁的手掌面小? 手有手掌面,且有大有小,数学书也有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拿出你的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手要贴着封面,按一定的顺序,慢慢的摸,摸课本封面的全部) 比较一下:数学书的封面和你自己的手掌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 我们再一起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 谁能找到一个比练习本的封面大的面? 谁能找到一个比练习本的封面小的面? 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有的大,有的小.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停顿一会)——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板书:认识面积。 例如说: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本句和老师一起说一遍课本封面的面积. 谁再来说说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说的真好,谁还能再说一说。(2名学生) 那手掌面的大小是……?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手掌面的面积? 什么又是脚掌面的面积?(同上) 什么又是练习本封面的面积? 什么又是课桌表面的面积?(同上) 你还能自己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大家说得真好。 那你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你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篮球场的面积指的是……。

教案认识面积

认识面积 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看一看、摸一摸感知面: (一)导入: (二)1、出示情境图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教室)从这幅穴中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熟悉的教室里会藏着什么新新知识呢?(请看大屏幕) 黑板表面、课本封面 (二)看一看认识面 师:这是黑板的表面边说边点击显色 师:这是数学课本的封面点击显色 (三)摸一摸感知面及面的大小 1、摸封面,看黑板表面,比大小 好,我们托起数学课本(老师示范)摸一摸课本的封面。跟老师来一遍(边摸边说):张开手掌,认真地、慢慢地摸这一个面的全部,静静地感受它的大小,感受到了吗?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块黑板的表面,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个面小?(学生回答) 师:他的意思――黑板的表面比课本的封面大,(谁来再说一遍,齐说一遍)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椅子的面(认真地摸,不能太随意)。坐好,再看一看教室的整个地面,对于这两个面,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揭示面的含义

同学们,黑板的面,数学的封面、地面、桌机都是物体表面板书,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板书,叫做这些面的面积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板书:认识)齐说认识面积。 刚才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五)说说身边物体面的面积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齐说连起来说一遍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指名说,并表杨。 (指旬边摸面边说)――齐说(请哪位小朋友一边摸一边说这句话说遍) 如果有人问钟面:面积就是指钟面的大小,大屏幕的面积就是指可以再找几个面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什么? 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指名说)文具盒盖面的面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盖面的面积。 师:刚才我们说黑板表面比课本封面大,也就是说――黑板封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师: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很多的面,你能打到两个面多指名说,齐说比一比,用上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差不多说说他们面积的大小吗? A、说给同桌听b、汇报(老师可以帮助) 过渡:刚才同学们表现都很积极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出示长方体:老师要请一个同学上来闭着眼睛摸一摸这个长方体的两个面,然后感觉一下,你摸的两个面哪个面的面积大?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 设计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度量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国旗,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国旗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国旗面小。(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

《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设计

《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后塍小学校园图片:告诉学生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有1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2)出示后塍高中图片:告诉学生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3)说一说:看了这两句话,可以知道什么? (4)出示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鸟巢”图片并说明:“鸟巢”占地面积大约有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5)出示北京奥运会游泳中心“水立方”图片并说明:“水立方”占地面积大约有1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6)师:我们本来可能并不了解“鸟巢”和“水立方”的具体大小,现在通过这样的“打比方”的方法,你对它们面积的大小是不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你平时在生活中听过或用过这样的打比方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那就让我们用桌面上的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吧!(指导:请你们用这些东西把课桌铺满,注意只能选择一种东西。)

2.学生用各种物品铺课桌面 3.组织交流 (1)问: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用什么物品来铺桌面,你的桌面面积大约有几个这种物品那么大? (2)纸杯那么多,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3)师:我们用这些物品铺在桌面上,能形象地说明桌面的面积有多大。看看我们数出来的数,你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4)小结:相同的桌面,用不同的物体来铺,铺出的面积数却不同。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测量面积的单位。(板书课题:面积单位),可以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作面积单位。 三、认识平方厘米 1.学 (出示1平方厘米的模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请大家也拿出这样一个模型。观察一下,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形状的?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 ”来表示。(板书:cm )看到“cm ”与看到“平方厘米”是相同的,就读“平方厘米”。请用笔

小学数学三年级《认识面积》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内容。 设计指导思想: 人教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的"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 教材分析: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比较,然后合作、交流得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这一问题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画出规定面积的图形,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什么是面积”这一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创新思维。 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要准确地比较不同图形面积的大小,应该用统一的单位去比较。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面积之前,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认识了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要到五年级上册才学习,特别是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面积的认识 衡阳市实验小学肖敏 教学前思: 本课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几何的开始,是学生接下去学习面积单位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有着很大影响。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初 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好吗?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物体的面积 (1)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 一摸老师的手掌面? (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2)(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3)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的物体。比如说黑板、讲台、桌子、椅子等,这些物体都有表面 (板书:物体表面) ,请你也找一两个物体,去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学生操作) (4)谁来说说你摸的什么物体?刚才你们都看了、摸了物体的表面,你有什么发现吗? (5)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面的面积 (板书:面积)。 比如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你能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6)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找个物体、摸一摸再说一说什么是它 的面积。(同桌同学相互说,教师组织交流) (7)我们来比一比桌面的面积和椅子面的面积,你发现什么?谁 能再找两个物体的面,比一比呢? [ 设计意图: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 2、平面图形的面积 1)用观察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 6.1 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

《面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观察、比较等活动中加深对面积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初步认识面积的意义 师:同学们,大家好!你们认识我吗?了解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真厉害!能通过认真观察获取信息,这也正是我们数学上一个非常好的品质!认识新姚小学吗?今天朱老师就当你们的导游,带你们去新姚小学进行为期40分钟的旅游好吗? 瞧,新姚小学到了,这就是我们的新教学楼——映雪楼!【课件呈现新教学楼图片】映雪楼漂亮吗?映雪楼长45米,宽20米,高18米,建筑面积2865平方米!在我的这段话中,你有没有哪个词不理解的!面积,看到这两个字你有什么问题?这么多问题呀!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面积的认识!(贴板书)两个字不理解,那我们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解决? 面?啥叫面?你能给它组个词吗?哪里是桌面?你能向我介绍一下你身边物体的面吗?(脸面,桌子面,墙面,地面), 教师特别关注:物体和面之间的区别,重点将周长和面积区分开 二、亲身体验,丰富对面积意义的认识 活动一:摸一摸,说一说(课件点击) 师:你先摸摸桌子的表面,再去摸摸文具盒的面。你有什么发现?对呀!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我们把(桌子)面的大小叫做桌子的面积(一起说一遍),我们把(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课件呈现】 你还会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最新整理认识面积单位教案

认识面积单位教案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测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3)学生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物体面积的大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1厘米2、1分米2、1米2的实际大小,并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形 成正确的表象。 (2)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什么是面积? 2、学生回答。(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出示数学课本的表面、粉笔盒的表面及黑板的表面,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学生回答。(黑板表面最大,粉笔盒表面最小。)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那大家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来表示数学书表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个新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认识面积单位) (二)新课导入 分成36个面积为4厘米2的小方格,长方形长24厘米,宽6厘米,分成16个面积为9厘米2的小方格。) 2、首先请三、四组同学闭上眼睛,一、二组同学观察正方形,数出有多少个小方格。(一、二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36个小方格) 3、再请一、二组同学闭上眼睛,三、四组同学观察长方形,也数出有多少个小方格。(三、四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16个小方格) 4、请学生根据观察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学生讨论) 5、生1: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正方形的小方格多。生2:长方形的面积大,因为长方形的小方格大。生3:都不对,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没有办法比较,因为两个图形的小方格不一样大。 6、那为了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应该怎么办?(应该把两个图形的小方格变得一样大,再数方格比大小,也就是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比较) 7、我们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定义为1厘米2,读作1平方厘米,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一起读两遍。

《认识面积》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认识面积》的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的"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 教材分析: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比较,然后合作、交流得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这一问题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画出规定面积的图形,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什么是面积”这一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创新思维。 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要准确地比较不同图形面积的大小,应该用统一的单位去比较。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面积之前,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认识了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要到五年级上册才学习,特别是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学生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生活性,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法学法: 合作、讨论、交流。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大胆质疑、发现新知、获得新知、运用新知。 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初步感知面积含义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doc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42—44。 教材分析:《面积》单元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标准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因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这些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并能在感知体会中合理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直接计量。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50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理解三个面积单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2 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1 2cm×5.9cm(蓝色)、2cm×6cm(绿色)、3cm×4cm(红色)长方形各一个,1cm×1cm正方形和1cm×1.5cm长方形若干,圆形若干(每个小组一套) 2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每个学生一个 3 1平方米的正方形教师准备一个 4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从实际测量产生测量结果的矛盾来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又从测量的可操作性产生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操作和感知认识面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联系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并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现。 教学策略:动手操作、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①引导学生比较绿色的长方形(2cm×6cm)和蓝色的长方形(2cm×5.9cm)的面积的大小。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下面,请看老师这儿有两个长方形,猜测一下,它们的面积哪个大? 生1:绿色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3.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课堂实录】 (一)导入面积单位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发了一张方形纸,你知道自己的数学书的表面积有多大吗?请同学们在方形纸上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数学书占这张纸的面积是几个格子。 (让学生自由地在纸面上画格子。学生根据自己画格子的情况汇报自己的数学书面积是几个格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比较一下你们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格子多,有的同学的格子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因为每个人画的格子大小不同,因此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格子的大小相同时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 (让学生试说自己知道的面积单位,并试着用肢体语言说说这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学生试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1)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并测量它的边长。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写作1厘米2,或者1cm2。 (2)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你身体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1平方厘米的大小。)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厘米的面积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列举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把面积单位同长度单位和体积单位区分开来。)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邮票的面积是几平方厘米。 (4)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应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让学生体会到测量较小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选择身边一个较小的物体测量它一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学生露出为难神色或提出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指出:“测量课桌面这样较大的面积,用平方厘米不是很方便,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分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 (如果学生能说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并剪一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写作:1分米2或1dm2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3.渗透周长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4.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T缓缓地拉出贴有手掌印的黑板)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有大小。 二、认识面积,观察比较。 (一)认识面积。 1.课桌的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要大得多。 2.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板书面积) 3.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要大得多。 (二)观察比较。 1.T: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面,你能找到两个面,用大/小些、大/小得多或者差不多来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吗? 同桌互相说说。(互说指名说)

2.S汇报。 A、若学生直接说到面积。T:真了不起,已经能用今天学的新词语了。 B、若学生只说到面。T: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什么的大小呢?3.(T拿出一个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上有很多面,你能比一比各个面的大小吗?(让学生用面积) 三、动手探究,培养能力。 (一)引发矛盾。 1.T:王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平面图。T:在这个平面图上,每个建筑物都有它们各自的面积。你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听到差不多这个词,那到底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呢?有没有办法比较差不多大小的两个物体的面积呢?下面我 们就要通过活动找到方法。 (二)动手实践。 1.(两张差不多的纸片)你们有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你们在比较的时候需要什么材料就可以选用什么材料,当然也可以不选用. T:等会在汇报的时候王老师看看哪一组采用的方法比较多。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

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进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的策略;三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二、学生分析 对于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通过访谈了解到有的学生通过看书对面积已有所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即使学生已经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面积的含义.(访谈中在说说什么是面积时:5人基本都谈到了关于物体表面大小问题,但没有1人说道有关封闭图形的大小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图形的大小比物体表面大小相对抽象。在教学中还是尽量通过多种感官参加数学活动,使学生建立有关面积的正确表象,丰富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 三、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非常漂亮的儿童画,我想把它装饰一下, 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知道它的什么呢?(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动手实践,感知面积的概念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鼓掌时两手掌接触的地方就是手掌的面,请同学们用右手 摸一摸左手手掌的面。 师:同桌互相比较一下,谁大谁小?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桌面的表面, 再摸一摸椅子面的表面,比一比表面谁大谁小? 生用手摸,师提示学生用手掌摸遍表面的全部。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表面,再摸一摸铅笔盒盖的表面,感受一下它们的大小,比一比哪个大哪个小? 师:请你自己摸一摸周围其它物体的表面,说说谁大谁小。 生可能说出门、窗户、地板砖等,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生: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