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作业成本法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用于计算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以及成本分配。
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作业成本法逐渐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以及企业实践,探讨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作业成本法产生于工业化的初期。
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知道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以便确定合理的售价和准确的利润率。
于是,人们开始探索一种能够准确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这就是作业成本法。
早期的作业成本法主要是基于直接成本计算,即只计算直接与产品制造相关的成本,例如原材料、人工费用等,忽略间接成本。
当时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线比较简单,因此直接成本很容易计算。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并增加了更多的环节,间接成本也越来越多,使得仅计算直接成本已无法满足成本分析的需求。
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去准确计算间接成本的分配,以便实现更加准确的成本计算和分析。
二、作业成本法的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制造流程的日益复杂,作业成本法开始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成本管理方法。
在上个世纪,作业成本法进一步发展,不但考虑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分配问题,还考虑了如何处理进程成本、逆向成本等复杂问题。
这个时期的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在制造业领域中。
目的是为了在复杂的生产流程和多样化的产品线中,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具体来说,采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有效地实现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作业成本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使得企业生产线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个背景下,活动成本法、盈余成本法以及战略成本管理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相继诞生,成为作业成本法的补充。
但作业成本法同样在不断发展,例如,现代作业成本法已经逐渐从复杂的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和公共管理方向延伸。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其新发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其产生和发展源于企业对于更精确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在当代的新发展。
作业成本法概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它通过将企业所进行的各种作业划分为不同的成本池,然后根据产品或服务消耗的作业量来分配成本。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更精确地核算产品的成本,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优化企业的各种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作业成本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产生,当时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成本压力和竞争环境。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成本情况,同时也无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成本控制和优化手段。
因此,企业开始探索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以满足自身对于更准确的成本信息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作业成本法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成本管理工具。
作业成本法的新发展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于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作业成本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这种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各种资源和作业成本池化,然后根据产品或服务消耗的作业量来分配成本。
同时,作业成本法也在不断发展新的应用领域,例如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预算编制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智能化和大数据技术来改善和优化作业成本法。
例如,通过引入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企业可以更快速、准确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作业数据,进而提高成本核算的精确性和效率。
结论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成本管理工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企业对于更准确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求,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新的应用领域和优化方法。
在当代,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业成本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业成本法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原理(陈婉秋)---副本-(3)毕业设计(论文)作业成本法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原理院别经贸学院专业名称会计学班级学号1090220学生姓名陈婉秋指导教师张亚辉2012年6月15日作业成本法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原理摘要本文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含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起源与发展以及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作业成本法,为管理会计的其他方面奠定基础。
可靠有用的成本信息能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各类管理决策,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准确的控制和评价依据,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不能提供更准确的相关信息,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是通过追踪作业活动,动态地反映、计量作业成本,并以作业为基础计算的产品成本,用以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它是现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因果关系,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再按照产品等成本对象耗用作业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等成本对象。
作业成本法运用数理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对传统成本进行重新分类和计算,将成本更合理地计入产品中。
由于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法的诸多缺点,现在,许多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都在积极尝试推行作业成本法。
关键词: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作业,资源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activity-basedcostingAuthor:Chen WanqiuTutor:Zhang Yahui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the activity-based costing, the background,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the purpose is to enabl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activity-based costing,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ther aspects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Useful and reliable cost information to help businesses make the right types of management decisions for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to provide accurate control and eval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raditional costing methods can not provide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activity-based costing emerged . Activity-based costing to track work activities, dynamically reflect the measurement of operating costs, product costs and operating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a cost calculation method. It is the basis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of the activities consume resources, the cost of resources allocated to the job,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of oper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ducts and other cost objects, operating costs allocated to the product cost object. The operating cost method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cost of re-classification and calculation, a more reasonable cost is included in the product. The operating cost method to overcome the many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cost method, and now, many of the better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companies are actively trying to implement activity-based costingKey Words: management accoun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 activities,resources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毕业设计(论文)第1页目录目录 (1)1绪论 (2)1.1选题背景及意义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课题的研究方法 (2)2 作业成本法的起源与发展 (4)2.1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 (4)2.2作业成本法的定义和起源与发展 (5)2.2.1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5)2.2.2 作业成本法的起源与发展 (5)3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7)3.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体系 (7)3.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8)结论 (10)参考文献 (1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毕业设计(论文)第2页1绪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自提出以来,在理论界广受推崇,被视为当代管理会计的重大发展成就之一,也被视为新一代革命性的成本管理系统。
作业成本法的产⽣及应⽤是怎样的作业成本法⼀般指ABC成本法。
现代管理学将ABC成本法定义为“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的产⽣及应⽤是怎样的?请跟随店铺⼩编⼀起在下⽂中进⾏了解。
作业成本法的产⽣及应⽤是怎样的⼀、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认识,要从以下⼏个基本概念着⼿。
(1)作业与作业中⼼⼴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切经济活动。
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成本,有的不会发⽣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
因为我们的⽬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成本的作业;⽽从管理⾓度出发,⽆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
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附加价值,并会发⽣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个基本经济特征:①作业是“投⼊——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种交易。
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顾客需要⽽建⽴的⼀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
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个集合。
表⽰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
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项作业转移为另⼀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中提出来的。
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和国内外发展历程的介绍,论述了作业成本法从理论到实际运用的过程,对作业成本法的今后发展和运用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标签: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发展;作业1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1)适时制生产系统的实施,为作业成本会计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应用条件。
适时制使传统的“交易基础成本计算”或“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受到强烈冲击,并直接导致作业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作业成本会计因适时制的产生而产生,又因适时制的发展而发展。
(2)由于变动成本法在实践中运用地不理想,所以企业家目前更注重的是完全成本法。
实务工作者认为短期变动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一种不充分的计量尺度。
他们倾向于把固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之中,以全部成本作为产品的长期制造成本,实务工作者对完全成本法的这种浓厚兴趣,就成了作业成本会计产生的现实土壤。
(3)在高新科技条件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许多企业更加需要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更加关注成本计算方法。
过去看起来是合理的计算方法,在新的环境下,却出现了扭曲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决策及管理需要的现象。
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要求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全都追溯到产品中去,直接成本由于归属对象明确,可以做到准确分配,而间接成本的发生动因却比较多,笼统以单位水平动因来分配,在制造费用较多的情况下,将严重扭曲产品成本。
时代的变革导致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改进和完善管理技术和方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随着企业对成本计算的准确度要求,作业成本法慢慢地走入了企业成本管理者的视野中。
2 作业成本法的发展(1)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杰出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科勒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计算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理论发展与应用研究综述
本文旨在综述作业成本法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的方法,它通过对生产成本的计算,帮助公司识别和控制成本,以确保企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与应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作业成本法的最初发展;第二阶段,作业成本法的实践应用;第三阶段,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发展。
第一阶段,作业成本法的最初发展,主要是由20世纪初美国
会计家哈里·穆勒提出的。
穆勒提出的作业成本法主要是将生
产成本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与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和劳动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指与生产活动不直接相关的成本,如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
他还提出了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生产成本的步骤,即:(1)确定每项作业的成本组成;(2)确定每项作业的成本影
响因素;(3)计算每项作业的成本;(4)计算总成本。
第二阶段,作业成本法的实践应用,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由美国会计家马克·罗宾逊提出的。
罗宾逊提
出的作业成本法不仅是按照作业来分类成本,而且还提出了更为细致的成本分类方法,即按照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成本分为原材料购进成本、加工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述评作者:张娟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第12期张娟摘要:传统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产生的不足,使我们认识到,有必要根据现代管理环境,对其进行整合或延伸,借鉴现代成本管理领域内的成功模式,加快传统作业成本法的改进,使其更好地位现代成本管理服务。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发展;述评?摇若追溯作业成本法的起源,应该是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
首个从理论上探讨作业成本法的是会计大师Eric Kohler教授,其在Accounting Forum(会计论坛)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规划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作出的贡献,这为以后的作业成本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成本管理内外部环境推动了作业成本法的演变与改进继科勒教授之后,George.J.Staubus教授在1971年出版的《作业成本计算与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一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增支成本计算、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的论述。
推动作业成本法演变和改进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外部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MRPⅡ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兴起,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传统成本法中的运用假设被质疑甚至否定,实业界普遍感到产品成本信息与现实严重脱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R.Cooper和哈佛大学的R.Kaplan教授在对美国公司调查研究之后,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R.Kaplan(卡普兰)教授在其著作《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中提出作业成本法。
由于卡普兰教授等专家对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而完善,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论并广泛宣传,卡普兰教授本人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的集大成者。
浅谈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摘要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容。
随着企业发展的要求,成本管理如何从传统的“模糊”管理,逐步转变为与作业相关的“精细”成本管理,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需求。
作业成本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便应运而生,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会计领域的关注重点和热门话题。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承接适时制的背景,后在世界围得以推广。
作业成本出现的背景也是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在工艺流程不断改进、科技更新日益飞快的今天,过去那种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已显现出诸多弊端,由于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直接成本占主要比例”为基础的传统成本分配方式已落后于时代,那么,作业成本的出现也成为必然趋势。
可以说,它是成本会计发展历史上的一次改革。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核算方法,在国外已得到了重视和使用,在我国,ABC的使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在某种程度上和某个围来讲,ABC已具备实施的客观条件,比如我国一些先进企业本身的人员素质和硬件条件都非常优良,那么使用ABC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决策就具备了可能性。
而且,据笔者了解我国已有个别企业试用ABC,虽然结果并不都尽如人意,但毕竟为ABC在我国的应用打开了局面。
为了ABC能够更好地在国推广,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国家应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使经营者节约外部成本;二是各企业在试用过程中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不可浅尝辄止;三是在应用过程中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不可盲目照搬、照抄。
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只要从生产上抓起,也要在管理上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衡量和分配成本的方法,它弥补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提供了更准确和可靠的成本信息。
它通过识别和分析企业的各项活动来确定产生成本的原因和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以直接劳动力和直接材料作为成本分配的依据,而忽视了其他造成成本的因素,如间接人工、间接材料、设备折旧、能源消耗等。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日本公司Toyota的“活动成本管理”(Activity Costing Management)实践。
Toyota发现,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无法准确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因为它们无法识别和分析企业内部在产品制造和服务提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活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oyota引入了作业成本法,通过挖掘和分解企业的各项活动,准确计算每个活动的成本,并将这些成本分配到产品上。
作业成本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术界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各种改进和扩展的方法。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工具的发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也更加便捷和高效。
1.更准确的成本计算和分配:作业成本法通过识别和分析企业的各项活动,将间接成本合理地分配到产品上,从而准确计算产品的成本。
与传统的直接成本核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更有利的决策。
2.更好的资源配置: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并优化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通过分析和评估各项活动的成本和效益,企业可以更精确地确定哪些活动对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配置和管理。
3.对企业绩效评估的支持:作业成本法为企业绩效评估提供了更准确和可靠的依据。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在国外的应用1941年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 )第一次将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中,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 )在1971年出版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首次在作业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成本管理系统,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简称ABC 法)的萌芽和成型。
对ABC 给予明确解释的是哈佛大学的罗宾.库珀(Robin Cooper )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Kaplan),他们发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又称作业成本计算。
从1988年,库珀在夏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什么是作业成本法系统》。
库珀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成本的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
同年,库珀又在秋季号和冬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两论ABC ,《二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何时需要作业成本法系统》、《三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
库珀在三论ABC 的同时,与卡普兰联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正确计量成本才能做出正确决策》一文。
1989年春,库珀又写了《四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作业成本法系统到底看起来像什么》。
从1988年夏季到1989年春,库珀通过讨论ABC 兴起的四篇论文以及和卡普兰的合作,基本上对ABC 的现实需要、运行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做了全面分析,这些文献指出了作业成本计算的两阶段归集步骤,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提出了“成本动因”理论。
从此,作业成本法开始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
可以说,库珀与卡普兰的这些文献,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基本上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随后,美国众多的大学会计界和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
作业成本管理的产生及发展前景引言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旨在帮助企业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并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将探讨作业成本管理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以及未来的前景。
产生背景作业成本管理的产生源于生产管理的需求和成本控制的挑战。
在传统的生产环境中,通过传统会计方法无法准确追踪和控制多个作业成本,这给企业带来了诸多问题。
因此,作业成本管理应运而生。
发展过程作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杰克逊时期(1910年-1925年)在这个阶段,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复杂的生产过程使得成本控制变得困难。
此时,杰克逊提出了作业成本管理的概念,并开发了一些基本的成本管理工具,如作业成本卡片。
阶段二:设备成本控制时期(1925年-1950年)在这个阶段,随着工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设备成本的控制成为重要课题。
管理者开始关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并引入了设备时间卡、设备租赁成本等概念,以提高设备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水平。
阶段三:信息技术时期(1950年-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成本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成本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变得更加简便和准确。
同时,新的成本管理工具和技术,如标准成本法、活动基本成本法等也应运而生。
未来的前景作业成本管理在当前和未来的管理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以下是几个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1. 数据分析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业成本管理可以更好地利用数据分析来支持决策制定。
通过分析大量的成本和生产数据,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成本效益,优化生产过程,并提供更准确的成本管理报告。
2. 绿色成本管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作业成本管理可以通过绿色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帮助企业评估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策略。
3. 智能化管理未来,作业成本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设备和生产线可以实时连接到成本管理系统,实现实时成本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浅谈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作者:胡华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8期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许多企业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
以前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无法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作业成本法地提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本文试图对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和发展及应用现状一下回顾。
1 国外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1.1 国内外作业成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作业成本法思想的提出上世纪40年代初,美国会计学家科勒在1941年在《会计评论》上发表文章对作业作了定义,1952年,科勒编制了会计师词典,该词典对“作业账户”作了详细的解释,认为账户的设置应从最低层预算单位开始,一层一层设置到最高层,从而使作业成本会计应用于企业的每一个层次,并实现预算与会计制度的协调一致。
(2)作业成本法初步理论框架的提出作业成本法的初步理论框架是美国的斯托布斯教授提出的。
1971年,斯托布斯写了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该书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详细的论述。
1988年,斯托布斯的《服务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性枢架中的成本》一书的问世表达了他全部的观点,其观点如下:①成本的概念要适用于决策者的分析过程;②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作业而不是完工产品;③作业成本计算就是要建立一套累积利用各种资源成本的“作业帐户”,以此来计算作业成本;④成本不应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应采用资源导向法,确定需要的资源投入量,计算利用每种资源的完全成本,从而较好的解决成本分配问题。
(3)作业成本法理论体系成型哈佛大学的罗宾库珀和卡普兰给了作业成本法以明确的解释。
1988年,库珀在《成本管理》上发表了“论以作业为基础成本计算的兴起:什么是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系统?”库珀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最基本的对象是作业,作业成本法赖于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