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髓瘤有那些类型

骨髓瘤有那些类型

骨髓瘤有那些类型
骨髓瘤有那些类型

骨髓瘤有那些类型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微环境中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特征的B细胞恶性肿瘤,伴有骨基质和骨小梁大量破坏,形成溶骨性骨质破坏——即骨髓瘤骨病,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截瘫和高钙血症,偶尔引起神经压迫综合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那么,骨髓瘤有那些类型呢。

分型

1.一般分型,可分为5型:(1)孤立型;(2)多发型;(3)弥漫型;(4)髓外型;(5)白血病型。

2.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型

(1)IgG型:多见,占50%-60%,易感染,高钙血症和淀粉样变较少见。

(2)IgA型:占25%,高钙血症明显,合并淀粉样变,出现凝血异常及出血倾向机会较多,预后较差。

(3)IgD型:很少见,仅占1.5%,瘤细胞分化较差,易并发浆细胞性白血病,几乎100%合并肾功能损害,生存期短。

(4)IgM型:少见,易发生高粘滞血症或雷诺氏现象。

(5)轻链型:占20%,80%-100%有本周氏蛋白尿,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

(6)IgE型:很罕见。

(7)非分泌型:占1%以下,血与尿中无异常免疫球蛋白,骨髓中浆细胞增高,有溶骨改变或弥漫性骨质疏松。

症状:

(一)MM瘤细胞浸润表现

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早期出现的症状,约占70%,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2.贫血和出血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多见、皮肤粘膜出血较多见,严重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3.肝、脾、淋巴结和肾脏浸润肝、脾轻度、中度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

4.其他症状部分病人在早期或后期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二)骨髓瘤细胞分泌大量M蛋白引起的症状

1.继发感染感染多见于细菌,亦可见真菌、病毒,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病毒性带状庖疹也可见。

2.肾功能损害 50%-70%病人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

3.高粘滞综合征约为2%-5%发生率,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并可突发晕厥、意识障碍。多见于IgM型MM。

4.淀粉样变发生率为5%-10%,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

(三)浆细胞性白血病

符合外周血浆细胞数大于20%,肝脾肿大,白细胞数大于15×109/L,则为浆细胞白血病。体征:Ⅱ、Ⅲ期病人见贫血貌,睑结膜苍白,有或无淋巴结肿大,心率增快,肝脾轻、中度肿大,胸骨、肋骨、腰椎骨等部位压痛,或骨局部触及骨肿块,或有病理性骨折,伴出血可见皮肤瘀点瘀斑,伴肺部感染时,常有湿啰音。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肾功能衰竭、病理性骨折。

以上就是关于骨髓瘤有那些类型的详细介绍,相信看了上文,你对骨髓瘤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它,在医生的医治下尽早的康复。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3229403.html,/985gsl/2015/0818/229386.html

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

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 多发性骨髓瘤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使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易使患者出现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等症状,多发性骨髓瘤往往有多处转移,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有很多人会考虑中医治疗,那么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就是什么? 著名肿瘤专家袁希福介绍,中医治疗骨髓瘤主要讲究一个辩证治疗,通过对患者的的不同情况开出不同的药方进行治疗,能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主要有以下几种。 热毒炽盛证的辨证施治 主证:高热不解,口干气促,鼻衄齿衄,骨骼疼痛,舌绛起刺,脉象细数。 治法:中医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法都有哪些?清营泄热、凉血解毒。 瘀热阻络证的辨证施治 主证:胸胁疼痛,腰痛尤甚,轻则俯仰不便,重则痛剧而活动受限,面色黧黑,或萎黄无泽,发热口干。舌质紫暗,舌苔黄腻或薄苔,脉象细数或弦。 治法:中医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法都有哪些?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气阴两虚证的辨证施治

主证:面色少华,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口干而渴,或有潮热,骨痛酸软,腰酸肢肿,舌质淡红,苔少乏津,或舌胖苔薄,脉象细弦。 治法:中医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法都有哪些?益气养阴,补益肝肾。 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袁希福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存在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种基本病因病机,三个关键因素,即一为虚,二为淤,三为毒。这三种因素相互关联,在人体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癌细胞扩散转移,人体生命衰竭,从而她独创出三联平衡疗法,通过扶正补虚,疏导化瘀,攻毒排毒三方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中医治疗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无数患者恢复了健康,希望患者朋友能应用正确的中医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生活,希望患者能有一个好的心态,积极治疗,早日过上健康生活。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MM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MM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但MM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MM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MM 骨病诊治的不规范。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MM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MM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MM骨病概述 MM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等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MM骨病常导致患者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RE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SRE,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MM 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1/2~2/3的MM患者因骨痛而就诊。二、MM骨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MM骨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骨髓瘤细胞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三、MM骨病诊断 对诊断为活动性的MM患者,推荐选择以下检查以明确骨病的诊断:(一)影像学检查 MM骨病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包括X线摄片、CT、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核磁共振(MRI)、PET-CT骨扫描等,其中诊断评估骨病的常规标准检查是全身X线摄片。这些检查各有其优缺点: 1.X线摄片: 在普通X线检查中MM骨病既可表现为局部的溶骨改变,也可为广泛的骨质疏松。确切的诊断依据是多发性溶骨改变和(或)伴有骨折的严重骨质疏松。通过普通X线检查难以发现早期病变,约20%普通X线检查阴性的患者,通过其他检查可发现MM活动的证据。颅骨、肋骨和四肢长骨病变通常X线平片即可诊断。 2.CT扫描: 通过CT扫描不仅可发现早期骨质破坏,而且可发现病程中出现的溶骨病变。但CT扫描不能区分陈旧性骨质破坏病变部位是否存在着MM的活动。

最新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 南2008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使疗效不断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在诊断、治疗以及疗效标准方面出现迅速进展。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召集全国部分专家制定了此指南。 一、定义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并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ROTI)。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症状是与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或骨破坏相关的症状。常见有: 1.骨骼症状:骨痛,局部肿块,病理性骨折,可合并截瘫。 2.免疫力下降:反复细菌性肺炎和/或尿路感染,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3.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合并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4.高钙血症:有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 5.肾功能损害:轻链管型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 6.高粘滞综合征:可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的M成分为冷球蛋白,引起微循环障碍,出现雷诺现象。

7.其他:有淀粉样变性病变者可表现为舌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及外周神经病等;晚期患者还可有出血倾向。 表1 骨髓瘤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ROTI) 血钙水平增高校正血清钙高于正常上限值 0.25mmol/L[1mg/dL]以上或>2.8 mmol/L[11.5mg/dL] 肾功能损害血肌酐>176.8μmol/L[2mg/dL] 贫血血红蛋白<100g/L或低于正常值 20g/L以上 骨质破坏溶骨性损害或骨质疏松伴有压缩性 骨折 其他有症状的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 反复细菌感染(≥2次/年) 三、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①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或骨髓涂片检查:浆细胞>30%,常伴有形态改变。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M>15g/L, IgD>2g/L,IgE>2g/L,尿中单克隆K或λ轻链>1g/24小时,并排除淀粉样变。 次要标准: ①骨髓检查:浆细胞10%~30%。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的存在,但低于上述标准。 ③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和(或)广泛骨质疏松。 ④正常免疫球蛋白量降低:IgM<0.5g/L, IgA<1.0g/L, IgG<6.0g/L。 凡满足下列任一条件者可诊断为MM:

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 (完整版) 2020年10月30~11月1日,“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论坛(成都)”顺利召开。大会邀请我国60多位骨髓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会场,围绕国内外骨髓瘤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糜坚青教授以“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为题进行了分享,医脉通汇总其精华,分享如下。 NO.1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现状 多发性骨髓瘤(MM)目前已成为第二大血液恶性肿瘤。随着我们对疾病的了解逐渐加深、早期诊断的实现以及体检的普及,目前骨髓瘤的确诊人数比以往更多,确诊患者的年龄也比以往更年轻。 目前,骨髓瘤仍不可治愈,糜教授表示,随着新药出现,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80年代,骨髓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仅有2年,经过30多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低危的骨髓瘤患者而言,中位OS可达8-10年。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骨髓瘤患者已经获得了明显的生存获益,但大多数患者最终都会复发。而且,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间隙会

越来越短,预后也会越来越差,恶性程度也将越来越高(图1)。数据显示,由于患者的脱落,大约15%-35%的患者无法进入下一线治疗。因此,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在一线更好的治疗患者,如何在二线、三线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图1 根据疾病生物学特性,骨髓瘤复发分为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一项临床研究(图2)将252例首次复发的骨髓瘤患者分为三组:生化复发组、无髓外病变的临床复发组和有髓外病变的临床复发组。结果显示,生化复发组的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优于临床复发组。另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图3),研究人员将207例骨髓瘤患者纳入分析,评估比较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的骨髓瘤患者在首次复发时接受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结局,结果表明,生化复发即进行治疗的患者可降低37%的疾病进展风险。

最新【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汇编

【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本文刊于: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11) : 866-87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每两年一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 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 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详见诊断标准],以及淀粉样变性等靶器官损害等相关表现。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1,2]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针对MM疾病要完成基本检查项目的检测,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3],诊断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骨髓瘤(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见表2,表3。三、

分型依照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进一步可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型和λ型。 四、分期按照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4]和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5]进行分期(表4,表5)。 鉴别诊断MM需与可出现M蛋白的下列疾病鉴别: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冒烟型WM及IgM型MGUS、AL型淀粉样变性、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骨外)、POEMS综合征、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MGRS)[6],骨损害需与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等鉴别。其中,MGRS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导致的肾脏损害,其血液学改变更接近MGUS,但出现肾功能损害,需要肾脏活检证明是M蛋白沉积等病变所致。MM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MM在生物学及临床上都具有明显的 异质性,建议进行预后分层。MM的精准预后分层仍然在研究探索中[7,8]。 MM的预后因素主要可以归为宿主因素、肿瘤特征和治疗方式及对治疗的反应3个大类,单一因素常并不足以决定预后。宿主因素中,年龄、体能状态和老年人身心健康评估(geriatric assessment,GA)评分可用于评估预后。肿瘤因素中, Durie-Salmon分期主要反映肿瘤负荷与临床进程;R-ISS主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骨髓瘤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的不规范。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骨髓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常导致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骨相关事件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约一半到2/3 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骨髓瘤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通信作者:马军,Email:mjun@https://www.doczj.com/doc/b3229403.html,;邱录贵,Email:drqiu99@https://www.doczj.com/doc/b3229403.html,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作者: ————————————————————————————————日期: ?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进展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早年由于诊断技术的落后及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导致该病的误诊率及漏诊率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各种新的诊疗技术的开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检出率较前有明显提高,误诊率及漏诊率减少。本文旨在对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的变迁以及多种综合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造血干细胞;移植;硼替佐米;沙利度胺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011-03 【Abstract】Multiple myeloma is a kind of malignant plasma cells disease,early because of the lag of diagnostic techniqu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patients with atypical leads to high rate of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new diagnostic techniques,the detection rate of multiple myeloma is obviously enhance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the misdiagnosis rate and missed diagnosis.This paper aimed to multiple myeloma clinical manifestation,diagnostic criteria of change and a variety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thod. 【Key words】Multiple myeloma;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Hematopoietic stem cells;Transplant;Bortezomib;Thalidomide MM是恶性克隆性浆细胞疾病,常常伴有单克隆异常免疫球蛋白及其轻链片段(M蛋白)增多,从而引起贫血、骨质损害、肾功能不全以及反复肺部感染等临床症状。MM多发生在50~7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男女比例接近[1],也是继淋巴瘤后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MM占所有恶性肿瘤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0%[2]。目前中国发病率约为1/10万,欧美国家约为4/10万。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电离辐射及遗传因素有关[3]。近年针对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骨髓微环境的研究正在日益增多。 1.临床表现 MM的临床症状是由于骨髓瘤细胞骨髓浸润、血或尿中产生M蛋白以及髓外侵犯共同的结果[4],但这些症状大多数都是非典型的。(1)贫血:贫血是MM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疾病早期可为轻度贫血,晚期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重度贫血。贫血可能与恶性浆细胞抑制正常造血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微环境更适合骨髓瘤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骨髓红系造血等[5]有关。(2)骨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骨痛部位主要是以腰背部最为常见,早期为轻度,间歇性,随着疾病的发展,疼痛多为剧烈,持续性的,负重,运动,呼吸后加重,休息或治疗后有所缓解。骨髓瘤细胞可引起骨质疏松,骨质含量减少,严重者可在疾病病程中出现病理性骨折,骨折碎片可压迫神经,轻者会有肢体末端麻木、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重者还可出现截瘫[6]。有研究表明MM 的骨病是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活性失衡导致的[7]。(3)感染:反复感染目前也是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减少,MM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但缺乏免疫活性导致,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其次为消化道和泌尿道。(4)肾功能不全:主要原因包括大量游离轻链在肾小管沉积,高血钙及高尿酸血症的尿酸结晶沉积等原因引起肾小管变性、坏死。出现肾功能不全,常常提示疾病已进展到晚期[8]。(5)高钙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由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 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要点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要点 随着新药的不断涌入,多发性骨髓瘤也迎来越来越多治疗方案,但目前多发性骨髓瘤仍不可治愈,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面对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案,少有治疗方案被直接比较,临床医生该如何选择呢? Network Meta-Analysis(NMA)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比较同时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统计学方法。本文汇总了最新发表的四篇NMA,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基于临床证据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1不适合移植的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 2019年5月发表《Haematologica》的一篇网状分析1,该研究检索1999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来自EMBASE、MEDLINE、MEDLINE-in-Process等数据库相关研究(图1)。结果参照HR风险比,HR <1代表更好的获益。

图1. 纳入分析的随机对照研究 图2. 不同方案较地塞米松单药PFS的对比

从无进展生存期(PFS)来看(图2),20个治疗方案均优于对照方案(单药地塞米松)。DVMP以及VMPT-VT为最好疗效的治疗方案,PFS风险率(HR)分别为0.19和0.22。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案VRD、VMP、Rd方案相较于单药地塞米松方案HR值分别为0.31 、0.39 及0.44 。 2020年3月在《Leukemia & Lymphoma》发表一篇最新的NMA2,并涵盖了最新的达雷妥尤单抗关键研究——MAIA及ALCYONE研究数据。从MEDLINE、Embase、Cochrane协作数据库、血液肿瘤国际会议数据(ASH、ESMO、ASCO、IMW等)以及之前发表的指南与系统综述检索。最终分析纳入8项研究(ALCYONE、MAIA、VISTA、IFM01/01、IFM9906、MM03、FIRST、SWOG S0777)(图3)。 本研究以Rd研究作为参照;主要评价指标为:总生存期(OS)与PFS。结果参照HR风险比,HR <1代表更好的获益。

多发性骨髓瘤研究最新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研究最新进展 白血病.淋巴瘤2013-12-29发表评论分享 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在亚特兰大市召开,多发性骨髓瘤(MM)仍是本届年会的热点之一。本届年会共收录MM相关摘要700余篇,其中来自中国的MM-021临床试验、MM侧群细胞miRNA研究和CP-TRAIL临床试验等吸引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这些摘要反映了MM研究的最新进展,可以归为4个主要方面,包括新药临床试验、一线治疗选择、MM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以及MM发病和治疗前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1 新药临床试验 随着MM生物学特征和信号转导途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药进入MM临床试验。carfilzomib和pomalidomide仍然是今年MM新药临床试验关注的焦点,甚至已有研究对这两种新药联合治疗复发难治性MM(RRMM)的疗效进行了探索,结果令人期待。 1.1 Carfilzomib carfilzomib是新型不可逆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与硼替佐米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发生周围神经毒性较少,对硼替佐米耐药的MM也有效。 carfilzomib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RRMM,28 d为1个疗程,每疗程第1、2天,第8、9天和第15、16天给药,静脉注射2~10min,第1个疗程第1、2天20mg/m2,以后每次给药27 mg/m2。 有研究显示如果carfilzomib改为缓慢静脉滴注,最大耐受剂量可增加至56 mg/mz。本届年会报告了一项Ⅱ期临床试验采用大剂量carfilzomib治疗RRMM。 入组34例患者,既往中位治疗方案为5个,76%的患者对硼替佐米耐药。初始carfilzomib单药治疗,静脉滴注30 min给药,第1个疗程第1、2天20 mg/m2,第8、9天和第15、16天56 mg/m2,每疗程28 d,后续疗程carfilzomib每次给药剂量均为56 mg/m2。 输注前给予地塞米松8 mg预防输注反应。经2个疗程治疗未达到部分缓解(PR)或者初始治疗有效后进展者方案中加入地塞米松每周40 mg。 结果显示完成4个疗程或者4个疗程前出现疾病进展者的总有效率(ORR)为58%,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4.6个月。11例患者接受地塞米松联合治疗,3例获得疗效改善。

多发性骨髓瘤分型都有哪些类型

多发性骨髓瘤分型都有哪些类型 多发性骨髓瘤也是在临床上分为不同的类型,容易出现误诊的疾病,很多人在骨髓瘤的诊断期间,总是会被误诊成骨质疏松,骨质转移,腰椎间盘突出等等,正是因为这些疾病混淆存在,所以才会导致骨髓流出现的风险,根据骨髓里有不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些都非常的重要。 ★疾病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是较易发生误诊的内科疾患之一。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骨质疏松”、“骨转移癌”、“腰椎结核”、“肾病”、“复发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病。在诊断时又需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伴发于非浆细胞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骨转移癌、原发于骨的肿瘤、原发性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鉴别。国内曾有报道2547例MM的临床误诊率高达69%,可见MM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因此,多种病原体(病毒、结

核菌等)、抗原(药物、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舍格伦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引起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需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鉴别要点如下: (1)骨髓瘤中浆细胞增多有限:一般≥3%但<10%且均为正常成熟浆细胞,而MM骨髓浆细胞常>15%且有幼稚浆细胞(骨髓瘤细胞)出现。 (2)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所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属正常多克隆性且水平升高有限(如IgG<30g/L),而MM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单克隆性(即M成分)且水平升高显著(如IgG>30g/L)。 (3)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本身不引起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病,故无贫血、骨痛、骨质破坏、低白蛋白血症、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等MM的相关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多发性骨髓瘤属于“骨痹、骨蚀、虚劳、血证”等范畴,本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虚损,外邪乘虚而人侵袭机体,气血运行不畅,淤毒博结,痹阻经络,骨节经脉失于濡养而发为本病,日久且淤毒博结常易化热,故治疗应宗“标本兼顾”的原则,常以益气健脾养阴、活血化淤解毒为法辨证论治,标本兼顾。我院骨科采用传统中药补中益气汤与十全大补汤化裁,配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养阴,护卫固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有诱导IFN的产生,阻抑骨髓瘤细胞克隆形成及抑制克隆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并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党参、白术、云茯苓、炙甘草等益气健脾;太子参、黄精等益气养阴清热;桃仁、红花、当归、白芍、熟地、川芍等补血活血;柴胡既能升提阳气而举陷,又可调和诸药之药性;仙鹤草、蚤休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能抑制化疗的毒性反应;补骨脂、山英肉、菟丝子等能补益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从而达到升高白细胞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与单纯化疗方法相比,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解除了患者食欲减退、情绪低落及精 神状态萎靡等症状,有利于化疗药物正向治疗作用的发挥。

中药处方:黄精15g、山慈姑20g、三 七10g、续断12g、制天南星12g、丹参及枸杞子各15g、威灵仙10g、半枝莲20g。随症加减,每天1剂,水煎服,2次/d,连续治疗6个月。 MM发病,多为元阳亏损,再加之气血精髓亏虚 ,外感风寒湿之邪,聚而成痰。痰性黏滑,随气血流窜至节筋脉,导致气滞血瘀,肢节经脉失养;又因更易复感外邪,深入骨髓,瘀毒内阻,引起骨痛剧烈;虚实相因,最终发展为精枯髓竭,发为本病。中医治疗应以补肾生髓、活血解毒为法。本研究组方中的黄精、续断以及枸杞子等均具有补肾填髓的功效;制南星、威灵仙具有祛痰胜湿的功效;三七、丹参能够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山慈姑与半枝莲联合使用,具有攻邪解毒的功效。诸药合用,使肾气得充、化痰祛瘀毒、气血顺畅,从而减轻患者肿瘤负荷、骨痛症状,修复骨骼。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药结合沙利度胺治疗的观察组,能较好缓解MM患者的骨痛、贫血症状,并降低M蛋白、Hb水平、异常浆细胞等肿瘤负荷指标。中药配合沙利度胺化疗治疗能进一步提高MM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显著减少MM患者化疗的不良反应。综上所述,应用中药联合沙利度胺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骨髓中浆细胞大于15%并有原浆或幼浆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 2、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大于35g/L;IgA大于20g/L;IgM大于15g/L;IgD大于2g/L;IgE大于2g/L;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本周蛋白)大于1g/24h. 3、广泛骨质疏松和/或溶骨病变。 符合第1和第2项即可诊断MM.符合上述所有三项者为进展性MM.诊断IgM型MM 时,要求符合上述所有三项并有其他MM相关临床表现。符合第1和第3项而缺少第2项者,属不分泌型MM,应注意除外骨髓转移癌,若有可能,应进一步鉴别属不合成亚型抑或合成而不分泌亚型。 (1)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需具备下列1项重要指标和1项次要指标,或者具备下列三项次要指标,但其中必须包含第1项和第2项次要指标,而且患者应有,的相关临床表现。 (2)多发性骨髓瘤主要诊断指标 1)骨髓中浆细胞增多:>30% 2)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 3) M成分:血清IgG>35% g/L,IgA>20%g/L;尿本周蛋白>1g/24h. (3)多发性骨髓瘤次要诊断指标 1)骨髓中浆细胞增多:10%--30% 2)M成分中存在但水平低于主要诊断指标。 3)有溶骨性病变。 4)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正常<50%);IgG<6g/L;IgA<1g/L;IgM<0.5g/L.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以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主要特征。化疗不能治愈MM,也不能阻止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SMM)、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转化与发展,I期MM不能从早期治疗中获益,而长期化疗增加继发性白血病、MDS的发生率,还可导致免疫低下、脏器功能损害,因此当骨髓瘤进展至II期以上才进行化疗为基础的系统性治疗。系统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肿瘤负荷、缓解症状、达到稳定的平台期,方法多采用常规剂量化疗,配合双磷酸盐艸物。也可以选择大剂量化疗(HDT)±ASCT,此外,值得

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治疗——吴雄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治疗——吴雄志 作者:吴雄志 整理:李亚俊校对:宋紫临 一、多发性骨髓瘤(MM)中医病机多发性骨髓瘤和骨肉瘤及骨转移瘤不一样,多发性骨髓瘤来自于骨髓的B细胞的肿瘤,其在营卫气血中属于卫气的范畴,反映的是卫出下焦,肾精化气。多发性骨髓瘤的本质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因为肾精亏虚在先,寒邪直中三阴。(王三虎:外邪直中少阴,肾虚在先,感受风寒,直中少阴,深入骨髓,损精伤骨,影响气血运行。)二、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一般是三个办法——补(填精)、托(把邪从肾中托出)、清(清是因为托后化热,有热像)。与麻黄细辛附子汤不同,虽也为太少两感,但是治疗寒症。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太阳为寒水之经),如果少阴火化不足,寒邪就会直中少阴。化热与否,在于邪气是否潜伏,如果发生太少两感证,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邪气没有潜伏,温肾发表即可驱邪;如果阳气虚重,肾精亏了,邪气潜伏进去直入肾经的话,以后出来就是化温的,就按照温病的伏邪去治,补、托、清,一层一层剥,反复剥,效果非常好。多发性骨髓瘤的肾精亏虚是本,肾精亏虚的基础上,寒毒一旦直中少阴,进一步加重亏虚,这样寒就成为本,肾精亏虚成了标,如果寒毒不去,肾精亏虚就会越来越严重。这样补法就是仅仅是一个步骤而不是重要环节了,所以关键是要把寒从肾托出,让其出表,寒出表到太阳经后不是表现为伤寒论中的寒证。若是伤寒论的寒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即可。它表现为热证,为温病的表现。所以骨髓瘤在没有用托法之前可以表现为虚寒的症状,当用了托法之后,病人可以出现热像,出现类似于温病的热像,则用清热的药,如黄芩,白花蛇舌草等等,托的时候用治温病的方法,温病中有很多托法,比如麻疹水痘是毒邪内陷,用的托法,用在多发性骨髓瘤上都有效。托了以后会化热,清了以后又会寒,反反复复,直到托到没有一点化热、毒邪征象的时候,就好了。原因很简单,就是B细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1,2],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

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分型、分期 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3]) 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 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4],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一)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诊断标准(需满足第3条+第1条/第2条)

2020年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治疗进展

2020年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治疗进展 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来袭,全民都积极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对于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来说,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在与病毒抗争之际,医务工作者还开展了“隔离病毒,不隔离学术,不隔离患教、医教”的系列活动。岁末年初之际,《肿瘤瞭望》特邀请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回首一年的历程,介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现状及诊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肿瘤中常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众所周知,恶性血液淋巴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白血病、淋巴瘤、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这四种疾病,约占恶性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的95%。 MM常发生于老年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六。由于欧美国家老年人口比例更高,故其发病率也略高。2018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MM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三到十万分之二,仍然是排名第三位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前两位:白血病、淋巴瘤)。从发病年龄上看,欧美国家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8岁,但我国MM的发病年龄相对较低,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6岁。预计2030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上升至整体人口的四分之一,可能那时我国MM发病率及发病年龄与欧美国家相似。病原因 MM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浆细胞恶性增殖造成的免疫球蛋白异常改变。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分子靶向药物、CAR-T、化疗等药物的涌现及进展,MM已经逐渐演变为慢性病,管理模式也趋于慢性病全程管理。 MM患者往往因贫血、乏力、骨痛或者其他症状而就诊,十几年前我国MM误诊率较高,约60%~70%的患者被分配到肾内科、骨科或其他科室。为了提高M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20年前我们就组织专家制定了《MM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相关共识和指南》。近年来,随着我国MM诊断和鉴别诊能力的提高,MM误诊率明显下降。髓瘤的治疗及现状 近十年来MM治疗进展飞速,第一个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的出现,使骨髓瘤进入了靶向治疗时代。既往MM的主要治疗手段仅有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当时中国MM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约为3年,近年来随着各种治疗技术和药物的创新、进步,以及MDT的发展,MM 的平均生存时间已经延长到8年,在发达国家,患者生存时间可能更长。回顾我国MM的治疗历史,自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进入中国以后,抗血管生成的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和沙利度胺也在中国大量应用,使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大大延长。当前,VRD方案即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的联合方案已成为了我国MM的标准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愈率是多少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愈率是多少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愈率是多少?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统疾病,简称多发性骨髓瘤,是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患者体内出现单克隆的异常免疫球蛋白或本周蛋白,瘤细胞在骨髓里发展,可造成骨质破坏。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目前我国医疗界主要有五种治疗方法,关于是一个让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很困扰的事情。 第一种常见治疗是支持疗法。支持疗法主要采取的手段是针对骨髓瘤出现的症状对症解决,针对贫血患者输血,针对感染患者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针对出现骨疼痛的患者给予止痛yao止痛。支持疗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见效快,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痛苦。缺点是治标不治本,只能表面缓解患者痛苦,但是对于疾病本身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治疗作用。所以,支持疗法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第二种治疗手段就是患者熟知的化疗。目前的化疗主要分为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两类,靶向治疗较化疗来讲治疗更加有效,毒副作用也较传统化疗小,所以,有一部分患者目前比较倾向这种治疗。这种治疗的缺点是化疗的毒副作用比较大,疾病到了晚期患者的身体状况会非常的虚弱,有可能会经受不住越来越频繁的化疗产生的副作用,所以,很多患者因为惧怕化疗的副作用所以也不会选择这种治疗方法。 第三种治疗也是大多数患者都会选择的治疗方法就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是指将中医和西医有效的结合起来,合理的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一方面采取西医对症、化疗、生物免疫等治疗见效快,效果明显等优势,另一方面采用中医yao从内在进行调理,改善患者身体内环境,彻底清除体内的致病因子;另一方面用中yao缓解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消除患者因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清除体内病灶,所以,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是目前大多数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的疗法,也是大部分患者会选择的比较经济实惠、疗效显着的疗法。多发性骨髓瘤的治愈率是多少? 第四种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生物治疗。关于CIK生物免疫治疗,是目前来说比较先进的一种治疗技术,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目的。目前来讲,生物免疫疗法也是适合很多患者的选择之一。最后一种治疗方法是很多媒体都在有意无意中宣传的疗法,就是骨髓移植。很多媒体已经把骨髓移植宣传为唯一可以治愈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手段,从而误导了民众的观念。其实,多发性骨髓瘤最佳的治疗手段并不是骨髓移植,原因有四:首先,骨髓移植需要有合适的骨髓源,而合适的骨髓源非常难寻找;其次,合适的骨髓源找到之后,实际医学界认可的骨髓移植成功率很低,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十,一旦手术失败就会加速疾病发展,有可能永远都下不了手术台,这也是很多患者选择传统治疗的原因之一;再次,骨髓移植复发率高达80%,这就是说,即使移植成功,也还很有可能复发,一旦复发疾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