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与社会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24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1我与社会》是学生在小学生活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开始从生理、心理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也有一定的社会认知。
但同时,他们又面临着许多困扰和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自制性与冲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等。
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2.难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为主要任务的课程。
本课《1.1 我与社会》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每个人都与社会紧密相连,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时,仍可能存在片面或偏激的看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每个人都对社会有责任。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合作共事的品质。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社会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社会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材料,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社会现象,如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生、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案例,如某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人们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让学生分析这个案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题目:1)你觉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2)如何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3)在你身边有哪些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例子?4.巩固(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合作共事,加深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引导学生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如何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活动】讲述一个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总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与社会”这个话题。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课程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与社会。
环节二:新课学习——我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讲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这一关系。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由个人构成(二)了解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理解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观察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明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树立参与社会生活、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我与社会》是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章节,主要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渴望独立,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同时,他们通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有效自学和合作探究。
然而,由于社会经验相对匮乏,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仍有待提高。
此外,八年级学生可能对社会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纠正并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懂得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理智的选择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视频:“康辉2分钟带你看百年中国巨变”思考: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主学习】(预习教材P1—6页)思考: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2、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重点)3、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怎样的?(重点)4、社会关系有哪些类型?【新知探究】运用你的经验:情境一:周六早上6:30,李铭和爷爷到公园晨练。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1 我与社会教案
达怎样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表情包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感受社会生活
探究一:社会生活的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社会生活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如集市、学校、公园、社区活动等。
提问学生:选择一个最能表达你对这些场景第一感受的表情包,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乐趣。
笔记区:社会生活的特点?(是什么)P3
探究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服务的视频。
提问学生:观看视频后,选择一个表情包表达你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思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生活可以让我们与更多的人打交道,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笔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为什么)P4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教学过程你知道“自给自足”吗?请思考:⒈在现代社会,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吗?2.说说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业有什么样的联系?暑期生活分享会:角度一“走中国”(旅游见闻、文化风俗、美食故事)角度二“看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志愿体验)角度三“宅在家”(读书学习、生活技能、陪伴家人)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呢?学生:教师:①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②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③阅读报纸、收看电视;④上网查询……【思考与分享】宅家,暴雨天,该不该点外卖?观点一:点。
①外卖平台就是靠外卖而生,不点,平台没法运营。
②外卖小哥靠接单挣钱,不点,收入打折。
③大雨天实体商家生意惨淡,提供外卖可以保障收入。
④客户有需求,不点,生活上确实少了很多便利。
观点二:不点。
下雨天行车不安全,道路积水严重,外卖小哥很辛苦,安全不能保证。
观点三:不该讨论点不点,而是暴雨天运营商应不应该提供外卖服务。
平台应该在能够保障服务质量和外卖小哥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评估外送服务的可行性。
学生:教师:从平台来说,可适当延长派送时间,作为安全保障的基础,或增加外卖小哥接单的费用;从用户来说,当然就是多体谅,不无缘无故的差评和过度催单,理解对方的不容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思考:感受社会活动有何重要意义?学生:教师:①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③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案例分享】李华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项目经理,他负责领导一个由不同背景和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共同开发一款新的应用软件。
在项目过程中,李华充分发挥了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克服了技术难题和市场挑战,最终成功推出了这款应用软件,并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教师: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工作成果和职业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