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4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知能优化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4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进步。
3、商业(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兴盛(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概况: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理学概况(1)概念: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3)内容 (4)儒学教育: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作为先于“五经 ”的儒学基础读物。
(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三、科技1、辽夏金文字(1)特点: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2)内容①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②金也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③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2、蒙古文字(1)畏兀体蒙古文: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北宋的政治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3)财政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3、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表现:(1)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3)影响:(1)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2)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4、王安石变法(1)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目的是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2)内容:募役法:缴纳役钱,免服役或雇人服役——限制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保甲法:农户编户出丁,平时种田练兵——加强人民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军力(3)结果:取得一些成效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司马光任宰相时新法几乎全部废除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1、辽:民族:契丹族;建国:10世纪,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辽,都上京临潢府,发展生产创制文字;辽与北宋和战:宋真宗,澶渊之盟,辽宋议和给岁币,和平很长时间2、西夏:民族:党项族;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效仿唐制,设官军法制,垦荒发展农牧,创制西夏文字;西夏与北宋和战:西夏与宋订立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岁币,促进边境贸易兴旺3、金:民族:女真族;建国: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力量增强;1115年阿骨打(金太祖)建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空前繁荣③海外贸易繁荣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
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 回族形成)。
。
1宋、辽、西夏、金政权并立
2北宋、辽、西夏民族关系(战、和)
3南宋金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1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①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人南迁;契丹、女真南迁)。
②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③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孝文帝改革、元世祖改制)③民族间的友好交往。
④民族间的战争。
2民族融合的影响: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元代民族融合文化趋同的认识。
①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发展和进步。
各民族应团结平等、友好交往、共同发展。
②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交往融合。
③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相互学习中,先进的汉族文化是学习的核心,这种文化趋同是元朝民族分化政策不能阻挡的,是与政治的统一局面相适应的。
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知能优化训练
一、中考回顾
1.(2017山东德州)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的四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西晋 ④元朝
A.②①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答案:C
2.(2017内蒙古赤峰)在中国古代,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时期。下列各项能体
现宋朝“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
A.出现中国最早的纸
B.发明了火药
C.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答案:C
3.(2017山东东营)下图是某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答案:B
4.(2017江苏南京)“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答案:D
5.(2016福建福州)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最后完成于( )
A.西汉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答案:C
6.(2016内蒙古包头)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区划,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
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答案:A
二、模拟预测
1.下列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2
答案:C
2.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半
岛、东南亚等地区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广州十三行
答案:A
3.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
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答案:B
4.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是( )
A.秦朝的圆形方孔铜钱
B.唐朝的开元通宝
C.汉朝的五铢钱
D.北宋的交子
答案:D
5.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瓦舍。瓦舍出现的原
因是( )
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 ②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④
经济重心南移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
答案:C
6.“方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依靠)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上述材料反映的经
济现象是( )
A.“文景之治”局面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开元盛世”局面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D
7.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这个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D
8.小明发现了一幅破损的古地图,依稀能看出“辽阳行省、江浙行省”等字。绘制这幅地图的朝代
不早于(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9.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
这一局面,建立蒙古国的历史人物是( )
A.成吉思汗 B.元世祖
C.顺治帝 D.渥巴锡
答案:A
10.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
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
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据此可排除含②的A、C、D三项,故选B项。
答案:B
11.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开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1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它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
的是( )
①建立了蒙古国 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4
13.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乱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D.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答案:D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
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 两幅历史图片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图1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
有何影响?
(3)材料二中图2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1)南北方劳动人民的长期共同开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南方
战乱少;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2)名称:江南河。影响: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唐朝。
(4)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元朝统
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
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注意农业生产,多次下诏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
田做牧场;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接受中原先进
文化,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元朝的统治政策。
(2)材料二描绘了元朝的辽阔疆域。为了对它进行有效的管辖,元世祖实行了什么制度?对边疆地区
又是怎样管理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行省制度;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设立专门学
习儒家经典的学校。
(2)行省制度。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3)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