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3年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228.35 KB
- 文档页数:13
云南省昭通市2013届高三语文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试卷及答案云南省昭通市2013届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
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
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
在造型方面,永乐时期虽然依然沿袭元代生产较大的罐、盘、碗等器,但也出现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与新品种: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烛台、长颈方口折瓶等。
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
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
“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
小巧玲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型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
在装饰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④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官窑新品迭出,民窑精品也争奇斗妍。
此时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真可谓炉火纯青。
从嘉靖到万历,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种叫做“回青”的色料。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统一试题和答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 “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筷《说文解字》云:“公耸,凤属,神鸟也.……江中有公耸,似兔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睐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昧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2013年云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请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3~15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0,第Ⅱ卷16~17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 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文献阅读中,时常遇到对词义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而实际上又经不起推敲的“似是而非”的情形;反之,也有些说解初读起来让人觉得古奥、怪癖,而仔细琢磨却别有深意,“似非而是”。
而且,二者往往同现,体现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这种情况,启发人们在古典文学的阅读中既要注意同一文献或同一时段相关文献的用法,即汉语词义本身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词义说解与文义、交际背景的吻合,即词义存在的实证性。
而且,为了避免顾此失彼的片面性,还要时时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陆宗达先生对《左传》“败绩”一词的考证说起。
齐师败绩。
(《左传·庄公十年》)楚师败绩。
(《左传·僖公二十年》) 一般解释“败绩”就是溃败、大败。
那么,大败为什么叫“败绩”呢?《左传·庄公十一年》解释它的意义说:“凡师……大败曰败绩。
”(晋)杜预注:“师徒挠败,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
”(唐)孔颖达正义(又曰“疏”):“绩训为功,丧其功绩,故曰败绩。
”杜预的注和孔颖达的疏是《左传》一书最有权威、最有影响的注释,后来出版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汉语教材与面向中等教育的语文课本多从其说。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从营养成分、、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色泽终于适量B.鉴别色彩终于适当C.甄别色泽最终适当D.甄别色彩最终适量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透彻频律攻坚战振聋发聩B.通谍竞聘节骨眼锋芒毕露C.精悍杂糅识时务礼尚往来D.坐标博取辨证法大相径庭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6、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2024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数十年来,中国史前遗址的发现层出不穷,仅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就有数千处。
当代考古学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过不少地方性的文化圈。
观察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聚落分布的密度很大。
换言之,人类的聚落不断地繁衍,不断地分化,星罗棋布,散见各处。
其二,地方文化虽多,却逐渐凝聚为几个范围相当大的文化圈,而这些文化圈的分布形态与后世中国的地域区划也往往十分契合。
是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整个进行的过程是两者交替重叠。
其扩散到一定程度,随即因接触与互相影响而有融合。
在扩散的过程中,人口繁殖导致聚落的扩大、分化与增殖,这是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口增殖的自然现象。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子孙繁衍是人群亲缘关系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群通过婚姻与结盟的方式组合为更大的群体。
于是,扩散与融合加强并扩大了亲缘纽带,而与社群纽带纠结不分,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成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
自古迄今,中国人见面,“贵姓”与“贵处”总是必问的问题。
亲属关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
同宗,何尝真有血缘关系?同乡,更是空泛的认同。
但是,中国人认为这些纽带是重要的联系。
这一观念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一个文化圈有多大的范围,其原来成分仍由地方文化演化,仍有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这些独特性也许来自古代的部落,也许来自古代的种姓。
各个原有的群体也必有其各自认同的象征,象征的形式可能以祖先、宗神的形式出现,可能以自然神作为地方的保护神出现,也可能以某种事物为象征符号。
总之,群体的自我认同表现为诸种诸样的可能方式,而这些象征往往是神圣的。
但是,当不同群体融合为较大的群体时,各个族群之间的象征符号也必须融合为一个共同神祇以代表所有成员。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2、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分)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①写出浓浓春意,②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
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③,④,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⑤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答:①②③④⑤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缜(shân)密感喟(kuì)紫蔷薇(wēi)暗香盈(yínɡ)袖B.镶(xiānɡ)嵌驰骋(chěnɡ)栀(zhī)子花逸兴遄(chuán)飞C.热忱(chãn)别(biã)扭康乃馨(xīn)积微成著(zhù)D.菜肴(yáo)酣(hān)畅蒲(pú)公英春风拂(fó)面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亲和力声名鹊起闹别(biâ)扭称(chēng)心如意B.倒胃口皇天后土瞭(liǎo)望哨金蝉脱壳(qiào)C.哈蜜瓜明眸皓齿撑(chēng)场面姹(chà)紫嫣红D.敞篷车异彩纷呈差(chà)不多白雪皑皑(ái)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寂寥(liáo)雾霾(mái)瞋(chēng)目潜(qián)移默化B.氛(fēn)围吝啬(sâ)熹(xī)微束(shù)之高阁C.发酵(jiào)徘徊(huái)滂(pāng)沱叱咤(chà)风云D.模(mó)板怯(qiâ)懦签(qiān)署断壁颓垣(yuán)。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积累与运用。
(含1—6题,共18分)1.(2分)错一字扣1分,问架结构不合理酌情扣0.5~1分,扣完为止。
2.(2分)(1)shùn (2)yǔ (3)jìn (4)nínɡ3.(2分)解释说明4.(2分)(1)每当孤独痛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山径幽谷中的那些7E)L。
或:每当孤独痛苦的时候,我常常想起山径幽谷中的那些花儿。
(2)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都能从容地绽放,为世界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能结合语境,补出恰当的宾语即可)5.(2分)(1)画改为划 (2)籁改为赖6.(第(6)小题2分,其余小题每题1分,共8分)(1)草色遥看近却无(2)悠然见南山(3)海内存知己(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松间沙路净无泥(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7)示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符合题目要求即可)二、阅读理解。
(含7—21题,共36分)(一)(第7题,2分)7.(2分)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二)(8~12题,共12分)8.(2分)(1)涕:眼泪(2)入:收入(3)食:喂养(4)辞:言词9.(2分)A10.(2分)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11.(3分)示例:A.三代人六十年长居此地B.受悍吏侵扰不得安宁C.天天面临死亡的威胁(符合题目要求,意对即可)12.(3分)柳宗元用写文章的方式来反映沉重的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
段太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百姓,他亲自给被打伤的农民处理伤口、早晚喂饭,还卖掉自己的马买谷子替农民还租。
(意对即可)(三)(13~16题,共10分)13.(3分)作比较。
云南省2013年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1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综合性科学门类。
系统科学的产生,不仅意味着现代科学总体系中又增加了一个大门类,而且关联着一场科学革命。
这里所说的不是发生于某一科学领域的革命,而是指科学作为整体的历史性大转折,系统科学是这场大革命的重要方面。
系统科学是科学重新统一的历史需要。
古代科学是综合的学问.关于自然、社会、人自身的知识统一包容于哲学母体中。
现代科学是分科的学问,它沿着不断分支化、专门化的道路演进,形成分支林立的庞大体系,同时也造成不同分支相互隔离、难于沟通的局面。
到20世纪中叶.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发展到自己的顶峰,弊病日趋明显.出现了科学重新统一的需要。
各分支学科在对自己对象领域的中心部分充分研究之后,必然要向与其他学科接壤的边缘地段拓展,导致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纷纷出现。
原本分明的学科界限模糊了,不同领域相互过渡的道路打通了,科学逐渐演变为一个在任何一处都没有鸿沟的整体。
现代社会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出现了大工业、大农业、大经济、大军事、大政治、大科学、大教育、大文化等等。
任何一个大型复杂问题的解决都不能由某一学科单独完成,必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促使不同学科在更深层次上交叉和沟通,系统科学的分支学科几乎都是这种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大型化、复杂化的突出后果.是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离不开大规模的规划、组织、协调,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科学重新统一并非取消学科划分,回到古代科学的状况。
分支化还会存在,新的学科将继续产生,但不同学科的相互沟通、交叉、渗透和综合将成为主要趋势,产生的新学科大多是综合性科学。
重新统一的科学作为一种系统,要求有一种能把现有按纵向划分的学科沟通连缀起来的横断科学,提供不同学科都适用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使科学在整体上具有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系统科学就是这种横断科学。
它的科学学使命是使新型科学成为一个按多维网络结构组织起来的复杂巨系统,形成中的新型科学是跨学科的学问。
系统科学是科学思维方式转变的产物。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取代古代直观辩证思维方式的结果。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以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为突破口,开始了科学向辩证思维复归的历史进程,并在20世纪中叶达到高潮。
它体现在各个方面:从孤立地研究对象转向在相互联系中研究,从用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转向用动态的观点观察事物,从强调用分析的方法处理问题转向整体地处理问题,从研究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转向研究事物由于内在作用导致的运动,从否定模糊性转向承认模糊性等等,这些变化都归结为要求建立系统科学。
(摘编自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1.下列关于系统科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系统科学的产生不仅使观代科学总体系中增加了一门新的学科,而且还关联到整个科学体系的历史性改变。
B.现代科学的弊端已经对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科学出现了重新统一的历史需要,这也是系统科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C.系统科学能把现有按纵向划分的学科沟通连缀起来,提供不同学科都适用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使科学在整体上具有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D.系统科学的产生,是继辩证思维方式取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之后的一次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科学足综合的学问,哲学母体能够包容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知识,而现代科学则与之截然不同。
B.20世纪中叶以后,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纷纷出现,原木界限分明的学科之间出现了相互沟通、融合的局面,科学的整体化演进趋势越来越明显。
c.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不能解决现代社会口趋大型化、复杂化所带来的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势在必行。
D.系统科学是一种横断科学,它的使命是使新型科学成为一个按多维网络结构组织起来的复杂巨系统。
3.根据原文内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离不开大规模的规划、组织、协调,系统科学正是与之相应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B.现代社会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不同学科领域的界限将逐渐消失,科学已经演变成一个在任何一处都没有鸿沟的整体。
C.系统科学的产生,并不会影响科学的分支化发展,新的学科还将继续产牛,但新学科大多是综合性科学。
D.辩证思维以动态、整体的思想方法来认知世界,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承认模糊性的存在等等,这些变化都要求建立系统科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昪。
字杲卿,韩城人,举进士。
为楚邱主簿,南京留守王曾称其有公辅器。
夏竦经略陕西,荐其才,换六宅使、泾原秦风安抚都监;未几,以母老,求归故官,得知绛州,改京西转运使,知邓州,又以母辞。
或指为避事,范仲淹言于朝曰:“张昪岂避事者?”乃许归养。
内侍杨怀敏夜直禁中,而卫士为变,皆极论之。
昪性质朴,不善择言,至斥张贵妃为一妇人。
谓怀敏得志,将不减刘季述②。
仁宗读之不怿,以语陈升之。
升之曰:“此忠直之言,不激切,则圣意不可回矣。
”帝乃解。
初,青唐③。
蕃部蔺毡,世居古渭,积与夏人有隙,惧而献其地。
摄帅范祥无远虑,亟城之。
诸族畏其逼,举兵叛。
昪至,请弃勿城。
先是,副总管刘涣讨叛羌,逗挠不时进.昪命他将郭恩代之,羌乃溃去。
涣黜甚功,谰讼恩多杀老稚,以撼昪。
朝廷命张方平守秦,徙涣泾原,亦徙昪青州。
将罪算,方平辞曰:“涣、昪有阶级,今互言而两罢帅,不可为也。
” 昪乃复留。
至和二年,召兼侍读,拜御史中丞。
刘沆在相位,以御史范师道、赵抃尝攻其恶,阴欲出之。
昪曰:“天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上章力争之,沆竞罢去。
帝见昪指切时事无所避,谓曰:“卿孤立,乃能如是。
”对曰:“臣仰托圣主,致位侍从,是为不孤。
今陛下之臣,持禄养望者多,而赤心谋国者少,窃以为如陛下乃孤立尔。
”帝为之感动。
嘉祐三年,擢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枢密使。
见帝春秋高,前后屡进言储嗣事。
荚宗立,请老。
帝曰:“太尉勤劳王家,讵可遽去?”但命五日一至院,进见无蹈舞。
司马光上疏言:“昪为人忠谨清直,不可干以私,若使且居其位,于事亦未有旷废也。
”昪请不已,始赐告,令养疾。
拜太子太师致仕。
熙宁十年薨,年八十六。
赠司徒兼侍中,谥曰康节。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注】①昪:biàn。
②刘季述:唐昭宗时宦官.发动宫廷政变的奸臣。
③青唐:吐蕃城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侍杨怀敏夜直禁中直:当值B.亟城之城:筑城墙C.见帝春秋高春秋:年岁D.始赐告告:报告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异“指切时事无所避”的一组是(3分)①至斥张贵妃为一妇人②谓怀敏得志,将不减刘季述⑧清弃勿城④昪命他将郭恩代之⑤天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⑥前后屡进言储嗣事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昪有公辅才器,很得上司的赏识和推荐,范仲淹、司马光分别赞许他不“避事”和“忠谨清直”。
B.蔺毡想归顺大宋王朝寻求庇护,来与夏人抗争,然而范祥末能怀柔安边,反而大修工事,使得那些少数民族部落以为大宋将要进兵,纷纷反叛。
C.仁宗皇帝说张昪“孤”,张昪却说我仰托圣主,并不孤,反倒认为现今人臣们未能尽职尽责、谋忠于国,皇帝才叫孤立。
D.张昪事母其孝,多次向朝廷清求辞官归养,一直到英宗继位,他依然要求回家奉养老母,英宗没答应,只是让他五日一朝,进见皇帝时不必行舞蹈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或指为避事.范仲淹言于朝曰:“张昪岂避事者?”(2)涣黜其功,谰讼恩多杀老稚,以撼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武昌怀古栖一①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②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释】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
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日:“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
台上有屋谓之槲。
”后世多称“歌台舞榭”。
8.作者为何发出“堪嵯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清作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子日:“不愤不启,,,则不复也。
”(《论语》)(2)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骚》)(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傅老师贾大山傅老师现在退休了,每天在家习字读帖,读帖习字。
他的书法在县城里很有名气,商厦店铺之上,名槛古刹之中,到处可见他的墨迹。
有人说他的隶书结构严谨,古朴端庄:有人说他的楷书笔力雄劲,气势开张:也有人说他博采众长,已是自成一体了。
他听了,一张冷静的脸变得更冷静了,先是摇手否认,然后说:“临帖,临帖!”这可不是故作谦虚。
傅老师上小学时.就爱习字,时至今日.读帖临帖.一直是他的日课。
他有一个干净的小院,雅致的书屋,窗外种了两株芭蕉,屋里养着一盆文竹:一张紫檀色的书案上,还放着一只小香炉,无论读帖还是临帖,总要焚上一炷香,淡淡香气,令人内心清定,意念虔诚。
读帖,洁手净案,凝神于一;临帖,身直头正,臂开腕平……那认真的样子,就像颜鲁公站在他面前一样,手里拿着戒尺。
傅老师习字不惜工本,但他的字却很好求。
他给人们写匾牌条幅、春联婚联,不要任何报酬,拿纸就行。
一年秋天,一家饭馆开业,请朋友们吃饭,他也被请去了——那饭馆的匾牌是他题写的。
大家把他让到上座,纷纷向他敬酒。
他不会喝酒,便以茶代酒。
理发的老潘和他碰杯时,已是半醉了,顺口说了一句:“傅老师,今年过年.得有我一副对子!,’“行,有。
”傅老师说。
老潘的理发馆很小,门脸也很简陋.他和傅老师要对子,实在是酒兴所至,没话找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