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说3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六章终极武器幻想一、UFO飞行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开始秘密研制碟形飞行器,并且已经制作出能够飞行的样机。
但随着战争的进程,这种“旷古绝今”的狂想还没有来得及公开便因纳粹的覆灭而消失,留给后人一团谜雾。
神秘的碟型飞行器在二战末期的空战中,当时盟军的飞行员多次发现在德军飞机编队一侧远处,有种形状奇特的飞行器,那东西呈圆状的碟形,没有机翼,但速度很快,飞行性能优异,能够灵敏地转向和爬升俯冲,部分飞行员甚至宣称自己看到了不明飞行物上带有铁十字符号--它们是第三帝国的标志,尽管盟军司令部接到不少目击报告,却从未有过这种神秘飞行器对盟军发起攻击的报告,它们只是急速掠过,或静静的悬停。
对于纳粹德国的绝密研究,盟军早有耳闻,他们曾派出情报人员跟随部队深入敌境,专门搜罗所有关于德军秘密武器的科研情报,结果发现德国人在战争中表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创造力。
在看到V-2火箭、超级战车、远程火炮、喷气式战机的资料后,盟军一位高级将领说到,“对纳粹德国科研机构的占领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在许多研究领域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们……”在德军遗留的诸多技术资料中,盟军发现了一架形状奇特的飞机照片,这是一架机翼呈圆形的螺旋桨飞机,不同于德军以往的任何飞机。
在一座废弃的仓库中,盟军找到了它的残骸--它已经被溃败的德军破坏了,这显然是一种用来试验圆形飞行器的操纵性和空气动力学特征的验证机。
圆形飞行器有许多优势,首先是它质心规则,特别适用于垂直起降技术,其次它在雷达波的照射下具有一定的隐身效应。
如果能够解决动力和操纵方面的难题,那么这种形状的飞行器将具有极其灵活的机动性,在加装武器后将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空战利器。
纳粹德国对碟形飞行器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有些狂热的纳粹分子试图找到一种强大的能源,用以制造时间机器来和远古的神灵交流。
毫无疑问,这些尝试全属徒劳,但却产生了一项副产品--悬浮动力系统。
此后的许多年中,纳粹德国一直都对这种飞行器进行大量的研究,有人认为他们已经在飞碟的动力系统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红岩第六章梗概【原创版】目录1.红岩第六章概述2.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3.第六章的主要情节4.故事的高潮和结局5.第六章的意义和影响正文红岩第六章梗概《红岩》是我国著名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的地下抗日活动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英勇无畏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感人故事。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岩第六章的梗概。
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红岩》的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主要讲述了中共地下党员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勇敢抗击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特务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中共地下党员许云峰、江雪琴、陈松林等。
第六章的主要情节第六章是《红岩》中非常关键的一章,主要讲述了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员在狱中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和斗争的合法性,与国民党特务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其中,许云峰在狱中遭受到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定信仰,拒不屈服。
而江雪琴则通过智斗,成功地揭示了国民党特务的丑恶嘴脸,使敌人陷入被动。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在本章中,故事的高潮出现在江雪琴勇敢地站在法庭上,为狱中的难友辩护,用智慧击败了敌人。
这一情节展示了江雪琴等共产党员的英勇无畏和智慧。
而结局部分,许云峰因受尽折磨而不幸牺牲,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江雪琴等共产党员继续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第六章的意义和影响红岩第六章通过描述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员在狱中进行的斗争,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员的坚定信仰和英勇精神。
这一章节教育了广大读者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也激励着人们要学习和传承红岩精神,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苦难辉煌第六章陷落读后感【原创版3篇】篇1 目录一、前言二、苦难辉煌第六章陷落的主要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2.战争的残酷性3.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4.战争的影响三、读后感想1.对历史的认识加深2.对英雄的敬意3.对和平的珍视4.对未来的思考四、结论篇1正文一、苦难辉煌第六章陷落的主要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陷落这一章,主要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艰苦处境。
这个时期,日本军队大举进攻中国,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力上都处于劣势,但是却始终坚守阵地,顽强抵抗。
2.战争的残酷性陷落这一章,对战争的残酷性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战争中,无论是战士还是百姓,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生死离别,种种苦难,都让人心痛不已。
3.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中国军队却始终坚守阵地,英勇抵抗。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书写了抗日战争的辉煌篇章。
4.战争的影响陷落这一章,也揭示了战争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战争不仅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抵抗,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
【读后感想】1.对历史的认识加深读完陷落这一章,我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和坚韧,也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
2.对英雄的敬意陷落这一章描绘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让我深感敬意。
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的榜样。
3.对和平的珍视战争的残酷性,让我更加珍视和平。
我明白,只有和平,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才能让国家繁荣发展。
4.对未来的思考陷落这一章,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明白,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论】总的来说,陷落这一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也让我更加珍视和平,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篇2 目录一、前言二、苦难辉煌第六章陷落的主要内容1.历史背景2.战争的残酷3.人民的苦难4.辉煌的胜利三、读后感想1.对历史的认识2.对苦难和辉煌的理解3.对未来的思考四、结论篇2正文【前言】《苦难辉煌》是一部描绘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历史事件和人民群众生活的著作,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深入研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到了那一段充满苦难和辉煌的岁月。
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内容概括一、引言本文是对《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第六章主要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展示出的坚定意志和无畏精神。
二、抗日战争的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
中国人民在保卫国家领土和捍卫民族尊严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第六章详细描述了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所做的种种努力和抗争。
三、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与决心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投入了艰苦卓越的战斗。
1.抗日英雄的事迹本章回顾了一些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无论在战斗中还是在非战斗环境中,都展示了他们的勇气和聪明才智。
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家园,并激励了其他人民继续战斗。
2.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遭受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展现了百折不挠的精神。
3.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不同阶层和不同政治派别的人们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
这种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意义中国人民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最终帮助他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自由和和平,也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结论第六章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展现出的坚定意志和无畏精神。
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不仅帮助他们取得了胜利,也为他们赢得了尊敬和钦佩。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自由和和平,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章的内容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艰辛与壮丽,值得后人铭记。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一)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日本的侵华政策(P96)(一)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日本的侵华政策(P96)▪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发展成军国主义国家。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宣示《对华政策纲领》,企图以武力将“满蒙”从中国分割出去。
▪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征服满蒙—征服中国—征服世界。
2、九一八事变(P96)1929年10月后,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实施侵华政策。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
1932年2月,东北沦陷。
3、华北事变(P97)▪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妥协退让,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3.1.日军攻占山海关,开始入侵华北地区。
▪1933.5.31. 签订《塘沽协定》,使华北处于日本监视、控制之下。
▪1935.6.签订《何梅协定》,使河北、察哈尔主权大部丧失。
▪1935.11.日方策动汉奸进行华北五省(冀、察、绥、晋、鲁)和平、津的“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此即“华北事变”。
4、日本侵略计划得逞的原因(P97)▪日本是资本主义强国,侵华蓄谋已久,且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
▪国民党政府致力于“围剿”红军,对日本妥协退让。
▪国际联盟和英美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政策。
(二)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政策(P97)1、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
▪1936.8.广田弘毅内阁制定“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北利亚”,“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
▪1936.11.日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反动同盟。
▪1937.7.7.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2、卢沟桥事变后、日本相继占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
3、1938.10. 占领广州、武汉后,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策略。
▪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