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著名的七部战争题材小说
- 格式:docx
- 大小:140.08 KB
- 文档页数:8
外国与战争有关的文学名著
1、《红与黑》:由法国作家斯特林·雷写的一部革命小说,讲述了
法国大革命时期,雷·拉瓦尔斯在社会压迫下所承受的压力,他经历了战
争和灾祸,最终在爱情和自由的力量指引下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浮士德》:英国文学家乔治·史坦威的一部战争小说,讲述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内受害剧烈的浮士德在德国抗击法西斯及
犹太人利用江湖武学抵抗德国占领军时所经历的故事。
3、《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列顿撰写的一部
伟大的历史巨著,讲述了从1939年到1945年全世界第二次大战期间,欧
洲各国大战的发展历程,它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4、《湮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拉萨尔·贝洛伊利斯的一部反战
文学作品,以越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美国士兵为了抵抗美国军
队的压迫,内部的反抗和背叛的历程,因此它被称为抗议战争的经典之作。
5、《追随者》:英国作家埃里克·萨利姆的一部文学作品,讲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少年男孩德克雅姆当兵时与战场之外的情感纠
葛故事。
影片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的残酷影响,并勇于发问反战与反和平,
强调了自由、勇气和坚守真理的重要性。
诺贝尔文学奖十部最佳作品1、《地平线上的日出》(1954)——萨特·海明威:这部作品是关于德国犹太人在纳粹统治下受到的迫害的传记小说,以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为例,描写了他们如何面对种族歧视和暴力。
2、《慢性病》(1971)——米歇尔·格拉汉姆:这部作品反映了1960年代欧洲新左派运动的氛围,讲述了一个女孩如何抵抗当时的生活环境,追求自由和幸福。
3、《让·巴蒂斯特的故事》(1977)——索尔·贝克:这部作品充满了社会批判意味,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求得成功,但同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4、《白鸽》(1981)——卡尔·贝特:这部作品以冷静而理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拜登夫妇的胁迫之下,勇敢地站出来反抗暴政。
5、《千年之恋》(1982)——赫尔穆特·韦伯:这部作品以叙事的方式描写了一对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的真实和坚定。
6、《看不见的人》(1983)——尼采·马奎特: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心理受损的男子如何在比利时独立战争中苦苦挣扎,为了保护他的家人而不得不做出残忍的决定。
7、《追梦赤子心》(1984)——米歇尔·格拉汉姆: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年轻的法国女孩在二战前后的激烈变化中,如何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8、《瓦尔登湖》(1985)——威廉·怀特: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男子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如何实现自我解放的历程。
9、《抗议者》(1986)——布鲁诺·马里奥:这部作品以激动人心的叙事风格,描写了一个年轻男子如何在反抗种族歧视和暴政的斗争中,走向精神成熟。
10、《大桥下的马蹄声》(1987)——伊曼努尔·卡尔维诺:这部作品用动人的文字,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难生活,以及他对被历史遗弃的群体的深刻思考。
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作者法国苏利·普吕多姆。
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作者德国特奥多尔·蒙森。
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作者挪威比昂斯滕·比昂松。
1904年作品《金岛》,作者法国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作者西班牙何塞·埃切加赖。
1905年作品《第三个女人》获,作者波兰亨利克·显克维支。
1906年作品《青春诗》,作者意大利乔祖埃·卡尔杜齐。
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作者英国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作者德国鲁道尔夫·欧肯。
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作者瑞典西尔玛·拉格洛夫(女)。
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作者德国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作者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
1912年作品《群鼠》,作者德国盖哈特·霍普特曼。
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作者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915年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法国罗曼·罗兰。
1916年作品《朝圣年代》作者瑞典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作者丹麦卡尔·耶勒鲁普。
1917年作品《天国》,作者丹麦亨利克·彭托皮丹。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未颁奖1919年作品《奥林比亚的春天》,作者瑞士卡尔·施皮特勒。
1920年作品《大地硕果—畜牧曲》,作者挪威克努特·汉姆生。
1921年作品《苔依丝》,作者法国阿纳托尔·法郎士。
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作者西班牙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作者爱尔兰威廉·勃特勒·叶芝。
战争文学经典战争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极其残酷的现象,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然而,正是在这片烽火纷飞的战场上,一些杰出的作家用他们的笔触铭记了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无尽的牺牲和深深的痛苦。
他们的作品不仅记录了战争的现实,更深入人心地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部战争文学经典作品,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情感和力量。
一、《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也是战争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通过塑造一群各色人等的命运和遭遇,展现了战争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毁灭性影响。
托尔斯泰深入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血腥和无尽的痛苦,同时也反思了战争的根源,探索了人类在战争面前的真实内心和情感。
二、《战地黄花》- 韩松落《战地黄花》是中国作家韩松落的长篇小说,以抗日战争期间的河北战场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展现了战争期间个人命运的曲折变化。
韩松落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战争对士兵的身心折磨以及对家庭和友情的冲击。
小说以其深入人心的表现力,生动地再现了战争给个体带来的创伤和痛苦,让人们重新思考和珍惜和平的可贵。
三、《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虽然不是典型的战争小说,但它以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女主角斯佳丽的经历,呈现了战争带来的颠覆和混乱。
小说将战争后的南方社会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个人命运的展示,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同时,小说也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四、《战地记者》- 海伦·汤普森《战地记者》是美国女作家海伦·汤普森的回忆录,她亲眼目睹并记录下了二战期间的许多战斗和战争罪行。
这本书真实地描述了战场上的种种景象和战争对个人身心的摧残。
作者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以及战地记者在战火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描写战争的欧洲文学
欧洲文学中对战争的描写可以非常多样化,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战争类型以及不同文学流派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欧洲文学作品,其中描写了战争及其影响的内容:
1. 第一次世界大战:
- 《西线无战事》(Erich Maria Remarque):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的生活和心理,强调战争的荒谬和残酷。
- 《安魂曲》(Kurt Tucholsky):包含大量反战思想的短文集,对战争的荒诞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2.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战争与和平》(Leo Tolstoy):虽然是俄国文学,但作品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描绘了人性和战争之间的复杂关系。
- 《冰与火之歌》(George R.R. Martin):虚构的中世纪奇幻世界,反映了战争、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
3. 反战文学:
- 《战争之犬》(Michael Morpurgo):讲述一只狗的视角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呼吁和平与理解。
- 《一九八四》(George Orwell):虽然主要探讨政治和社会问题,但也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生活和思想的摧毁性影响。
4. 叙事诗与史诗:
- 《奥德赛》(Homer):叙述了特洛伊战争后奥德修斯的冒险旅程,探讨了战争后人性和家国情感。
- 《Aeneid》(Virgil):描述了特洛伊战争后阿涅亚斯的流亡之路,探讨了荣誉、责任和国家的命运。
这些作品在不同的角度和风格下反映了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探讨了战争的荒诞性、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它们通过文学的方式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伤痛和深远影响。
诺贝尔⽂学奖获奖作品⼀览表(1901-2015)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学奖。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
获奖理由:“是⾼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灵与智慧的实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学奖。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2、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学奖。
特奥多尔家。
获奖理由:“今世最伟⼤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疑”3、1903年作品《挑战的⼿套》获诺贝尔⽂学奖。
⽐昂斯滕·⽐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说家。
获奖理由:“他以诗⼈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之⼼,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缤纷”4、1904年作品《⾦岛》获诺贝尔⽂学奖。
弗雷德⾥克·⽶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伟⼤的牵线⼈》获诺贝尔⽂学奖。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年作品《伟⼤的牵线⼈》获诺贝尔⽂学奖。
何塞5、1904年作品戏剧家、诗⼈。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喜剧的伟⼤传统”6、1905年作品《第三个⼥⼈》获诺贝尔⽂学奖。
亨利克·显克维⽀(1846~1916)波兰⼩说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历史⼩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7、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学奖。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利诗⼈、⽂艺批评家。
获奖理由:“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创作⽓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虎!⽼虎!》获诺贝尔⽂学奖。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林(1865~8、1907年作品年作品《⽼虎!⽼虎!》获诺贝尔⽂学奖。
约瑟夫1936)英国⼩说家、诗⼈。
世界十大诺贝尔文学奖作品1.“哇,《百年孤独》可真是太神奇啦!就像我们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一样!”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我给他们讲起这本书,他们都围过来,眼睛睁得大大的,“真有那么神奇吗?”“那当然啦,就像我们突然来到了一个全是魔法的地方!”2.“《战争与和平》啊,那简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有次家庭聚会上,我兴奋地和大人们说,“就像我们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战争和长久的和平一样!”大人们都笑着看着我。
3.“《老人与海》,那老人多顽强啊,就像我们遇到困难也绝不放弃一样!”我跟同学们在课间讨论着,“是啊,就像我们努力去争取好成绩!”一个同学回应道。
4.“《永别了,武器》,这书名听起来就好悲伤呀,就像我们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一样。
”我和朋友在图书馆里轻声说着,朋友点点头,“嗯,感觉好有故事。
”5.“《鼠疫》,哇,那得是多么可怕的经历呀,就好像我们遭遇了一场大灾难一样!”在课堂讨论时我大声说,同学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6.“《呐喊》,那真的是让人振聋发聩呀,就像我们要大声喊出自己的心声!”我和小伙伴走在放学路上说着,“对呀,我们也要勇敢表达。
”小伙伴应和道。
7.“《霍乱时期的爱情》,这爱情可真复杂呀,像我们生活中的感情一样有好多滋味呢!”我和姐姐聊天时提到,姐姐笑着说:“是呀,爱情就是这样。
”8.“《静静的顿河》,那河一定很美很宁静吧,就像我们心中的那片宁静之地。
”我跟爸爸在公园里散步时说道,爸爸摸摸我的头。
9.“《等待戈多》,一直等待,这是多么无奈呀,就像我们有时候等待一个结果一样。
”我和同桌课间闲聊,同桌说:“是呀,等待的过程好漫长。
”10.“《日瓦戈医生》,这个医生的故事一定很精彩,就像我们身边那些了不起的人一样!”我在读书分享会上激动地说,大家都听得很认真。
我觉得这些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它们真的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呀!。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书单
-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书中讲述了车夫祥子在喝饱凉水后肚子发出的声音,就像骡马刚饮完水一样。
- 《围城》:作者钱钟书,一个人既可以写出很好的小说,又能够成为优秀的学者,比如钱钟书先生。
-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这本书让莫言认识到小说可以这样写,而传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选题和创作原则让外国作家感到惊讶。
- 《狂人日记》:作者鲁迅,鲁迅早期的作品也有模仿的痕迹,比如《狂人日记》就是模仿果戈里,但这并不妨碍鲁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因为他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 《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这本书让莫言了解到了更多的世界文学知识,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
如果你对莫言的作品感兴趣,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外国关于战争的名著1.《战争与和平》这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巨著,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全书分为四部分,讲述了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的历史事件背景下,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转折。
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个人和家族的微观视角,反映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深刻反思了战争的意义和人性的善恶。
2.《红色娘子军》该书是美国作家帕姆拉·昆恩的小说,讲述了在1930年代的中国,一群爱国青年女子毅然决定成立妇女军事化队伍,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奋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曲折动人,表现出女性的坚毅、勇敢和毅力,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向读者展现出女性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3.《静静的顿河》俄国作家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良心的小说,讲述了1942年苏军与德军在顿河的激战。
小说以主人公瓦尔亚为视角,描绘了他在战争中的生活经历、爱情和内心挣扎。
小说里充满了忧伤、冷静和无奈,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创痛和可怕的现实。
4.《乱世佳人》这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小说叙述了南北战争背景下,南方贵族艾希礼一家的命运和爱情纠葛。
小说具有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战争对南方种植园主阶层的冲击,也展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希望。
5.《西线无战事》德国作家艾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攻击法国的经历,强调了战争对普通士兵和平民的残酷性。
小说通俗易懂,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真实的细节,勾画出了战争的真实面貌和荒谬性,让人们对战争更加深刻地警醒和反思。
战争书籍推荐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酷的考验之一,每一场战争都涵盖了人类的困境、勇气和智慧。
通过阅读优秀的战争书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战争的真实本质,感悟人性的光明和黑暗。
以下是对一些优秀的战争书籍的推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1.《战争与和平》 - 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托尔斯泰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动人的叙事技巧,将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完美融合。
《战争与和平》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俄国社会和人民的变迁。
通过精彩的战争场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对于个体和整个国家的深远影响。
2.《冷山》 - 查尔斯·弗雷泽这是一部关于美国内战的传世之作,也是一部充满深情和哲思的战争小说。
小说以南北战争期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战争对两段恋情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生活的摧残和改变。
弗雷泽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深刻的人物描写,为读者塑造了一幅令人难以忘怀的战争画卷。
3.《曼娜回忆录》 - 曼娜·布特这本书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曼娜·布特的回忆录,记录了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
曼娜在法国南部秘密组织中担任重要角色,她身临其境地描述了战争的暴行和残酷,同时也展现了她和同伴们的勇气和团结。
这本书深入了解了法国战争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给予读者对勇敢和坚韧的思考。
4.《一个人的战争》 - 文森特·温特瑞这是一部真实而震撼人心的回忆录,讲述了文森特·温特瑞在越南战争期间从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到战俘的艰苦经历。
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战争的恐怖和绝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批判。
这本书通过个人经历展示了战争对于个体人生轨迹的影响,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5.《战争的艺术》 - 孙子这是一本无论古今中外都备受推崇的经典兵书,被誉为战争策略的权威之作。
孙子在书中以简明的语言和深入的洞察力,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艺术的原则和战略观点。
诺贝尔文学奖最出名的书单
以下是一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及其出版的著名作品:
1.威廉·福克纳(美国,1949年获奖):《荒谬》、《喧嚣与骚动》、《在这里没有聚会》。
2.埃尔尼斯特·海明威(美国,1954年获奖):《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
3.萨缪尔·贝克特(爱尔兰,1969年获奖):《等待戈多》、《结束》、《燃烧的愿望》。
4.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1982年获奖):《百
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大酒店》。
5.托马斯·曼(德国,1929年获奖):《魔山》、《卡尔·克劳斯
和他的家庭》、《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6.鲁迅(中国,1936年获奖):《阿Q正传》、《呐喊》、《彷徨》。
7.维克多·雨果(法国,1885年获奖):《悲惨世界》、《海上劳
动者》、《一福斯》。
8.约翰·斯坦贝克(美国,1962年获奖):《无人之境》、《东伯
利亚物语》、《人鼠之间》。
9.托尼·莫里森(美国,1993年获奖):《亲爱的》、《路德的小屋》、《被遗忘的人》。
10.维克多·波波夫(俄罗斯,1933年获奖):《以人之力》、《复活》、《青年近卫队》。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籍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籍有:1.费德勒的《哥德堡宣言》(1910年)2.赫胥黎的《埃及记》(1938年)3.卡夫卡的《战争与和平》(1951年)4.刘易斯·卡洛斯·萨莫斯的《一九八四》(1954年)5.米开朗琪
罗·佩索阿的《神曲》(1957年)6.鲁道夫·米勒的《老人与海》
(1962年)7.亨利·史密斯的《动物庄园》(1965年)8.但丁的《神曲》(1968年)9.毛姆的《屠夫的故事》(1971年)10.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妇人》(1973年)11.卡尔·马克思·施特劳斯·贝克特的《危世记》(1975年)12.尼古拉·托尔斯泰的《死亡之船》(1980年)13.村上春
树的《挪威的森林》(1994年)14.阿瑟·普拉斯的《少数派报告》(2005年)15.苏珊·福克纳的《本命年》(2007年)16.维克多·福斯
特的《穆斯林的葬礼》(2008年)17.格林的《历史的故事》(2011年)18.尤索·阿西莫夫的《光明磊落的日子》(2015年)。
诺贝尔文学奖最值得看的10本书1、《切尔诺贝利的悲鸣》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
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
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
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
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2、《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通过对居住在顿河边麦列霍夫一家命运变迁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哥萨克人带来的巨大冲击及他们在这一系列社会变动中社会和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
小说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意蕴深邃,既展现了广阔而深厚的历史内容,有着史诗的沧桑与厚重,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人性与爱情的深刻内涵,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3、《约翰•克利斯朵夫》《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
小说描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4、《人鼠之间》莱尼身高两米,力气大得吓人,但心智却像个孩子,经常闯祸。
他唯一的朋友是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乔治。
乔治带着他到处打零工糊口。
他们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一间小屋,还有一头牛,一只兔笼,再养些小鸡。
然而,这样卑微的要求也不过是一场梦。
这次,他们流浪到一座农场。
永无休止的流浪生活总算到了尽头,但梦想也到了尽头。
乔治终于帮莱尼找到一个地方。
在那里,莱尼永远不会再闯祸,永远不会再受伤害,永远不需要再逃亡……5、《我的名字叫红》故事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
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简介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对他的作品还很陌生,特地整理了一下,与诸位进行分享,都来看看吧!⏹莫言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中共党员。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后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文学硕士。
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专业作家。
1997年转业,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记者,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主席团委员。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莫言文集》(12卷),影视、话剧剧本多部。
中篇小说《红高粱》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文学奖,《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酒国》(法文版)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另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2004年获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作品《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增补版》《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酒国》《食草家族》《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良心作证》《锁孔里的房间》《什么气味最美好》《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战友重逢》《蛙》⏹作品评价冯牧文学奖:“莫言以近20年持续不断的旺盛的文学写作,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声誉。
虽然,他曾一度在创新道路上过犹不及,但他依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他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红高粱》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
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提到战争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关于战争的文学作品:
1.《战争与和平》(Leo Tolstoy):这是一部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以拿破仑入侵俄罗斯的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杀戮与安魂曲》(Erich Maria Remarque):这本小说描写了一战期间德国士兵的经历,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性的摧毁。
3.《高堡奇人》(Joseph Heller):这本小说以二战为背景,讽刺了军事体制和战争的荒谬性,探讨了个人在战争中的迷茫和无助。
4.《麦田里的守望者》(J.D. Salinger):这本小说并非直接描写战争,但以一战后的美国社会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理困扰和对战争的反思。
5.《三个火枪手》(Alexandre Dumas):这本小说虽然不是关于战争的,但它描绘了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战争时期,描述了刺客和士兵的冒险故事。
6.《1984》(George Orwell):这本小说以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描绘了战争对人民思想和个人自由的压迫,以及统治者利用战争维持其权力的手段。
7.《并肩行》(Wilfred Owen):这是一本诗集,由一战期间被战争毁坏的英国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创作。
诗集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痛苦和人道主义的价值。
这些作品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和风格,探讨了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痛苦和荒谬。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些特别厉害的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你们知道有一本书叫《静静的顿河》吗?这本书里讲了好多关于战争和人们生活的故事。
有个小哥哥读了这本书,他跟我说:“书里的人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他们都很勇敢。
”就好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英雄一样。
我想,这本书一定很精彩,能让小哥哥有这样的感受。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书里的故事呀?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还有一本叫《蛙》的书也很了不起。
书里讲了关于生孩子的一些事情。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姐姐读了这本书,她说:“书里的阿姨们为了生孩子,经历了好多困难呢。
”
虽然我们还小,不太懂这些,但是能感觉到这本书一定很感人。
小朋友们,等你们长大了再去读,就能明白更多啦。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说说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有一本叫《雪国》的书,书里描写的风景特别美。
就像我们去了一个很美的地方,有白白的雪,还有漂亮的房子。
我记得有个小朋友说:“读了这本书,我好像看到了雪花在跳舞。
”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呀?说不定以后你们也能写出这么美的书呢!。
导语: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纪实文学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是诺贝尔文学奖一次“另类”的获奖者,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既不是作家也不是诗人,她的作品都是完全“非虚构”的。
她的获奖使诺贝尔文学奖呈现出了文学之外的现实意义,正如评论家所说,阿列克谢耶维奇“关注那些被大时代遗忘、被功利主义的同行们以及被新闻时效忽视的冷话题、边缘人物,以‘文献文学’的方式,结合实地采访的文献价值和运用小说技巧的故事性的表达,记录那些被时代‘主旋律’遗忘的人和事,用新闻的长镜头记录一个斑驳纷扰的世界,绘就了一个正史之外的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历史背面的沉重记忆。
”战争是人类的灾难。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书写战争的作品不胜枚举,作家们这样做并非是歌颂战争,相反,他们用作品反思战争与人性,探究战争的残酷本质。
本次小编说书,我们按作家得奖时间倒序为您推荐七本最著名的战争题材小说。
1、《世界末日之战》简介:《世界末日之战》是秘鲁诗人、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的共和革命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关头,社会动荡不安,有位名叫安东尼奥的人来腹地宣传原始基督教义。
他预言一位英明的君主就要降临,把一切受苦受难的信徒救出苦海。
饱受压迫和剥削的腹地牧民——甲贡索人信以为真,纷纷皈依,一些外地流窜来的盗匪、流浪汉和冒险家也加入了信徒的队伍并把安东尼奥称为“劝世者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打算在若塞罗城订购一批木材以便在卡奴杜斯盖一座教堂。
由于若塞罗市政长官认为安东尼奥及其信徒图谋不轨故意拖延交货日期。
卡奴杜斯居民得知原委,非常气愤,扬言要袭击该城。
若塞罗市政长官故弄玄虚,写信给司令长官,要求派兵前来保护。
于是双方冲突日渐激烈,爆发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牧民起义,政府三次派兵镇压,都被起义军打败了。
第四次出征动用了国家军队的精华。
由陆军部长亲自统帅用德国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六千名士兵镇压几千名以火枪和牛叉自卫的甲贡索牧民。
卡奴杜斯牧民起义在巴西历史上是一件可歌可泣的史实。
《世界末日之战》,它并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要唤起读者的觉悟。
略萨一方面讴歌了起义的人民群众,一方面则毫不隐讳地指出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
革命的领导集团目光短浅,用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的思想代替了起义的原则和目标。
在拉丁美洲国家,仍然存在着巴西腹地般的地区,阶级矛盾严重。
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
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
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铁皮鼓》简介: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偷情,又目睹纳粹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
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
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
尽管他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
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个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
奥斯卡随侏儒杂志团赴前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
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异功能也随之消失……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
根据《铁皮鼓》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得了1980年奥期卡最佳外语片奖。
作者:君特·格拉斯(1927.10.16——2015.04.1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
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因其语言新颖,想象丰富,手法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最终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除了在文学界享有盛名,格拉斯还活跃在战后德国的政治舞台上。
格拉斯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坚决反对北约在德国的土地上部署核武器。
两德统一后,格拉斯更致力于反对逐渐滋生的仇外主义和新纳粹黑暗势力。
3、《弗兰德公路·农事诗》简介:一九四〇年法军在弗兰德地区被德军击溃,出身贵族的骑兵队长雷克谢带领麾下寥寥无几的士兵仓皇撤退,在途中神秘死亡。
他的死困扰着骑兵佐治:雷克谢是自愿寻死的吗?佐治探访记忆的每个角落,依靠战俘布吕姆、勤务兵依格莱兹亚和队长遗孀科里娜,拼出了雷克谢残破不堪的一生。
在佐治的记忆中,当年在弗兰德公路撤退时,他们也许从没有停步,他们总是不停地在雨水淋漓的黑夜里没完没了地前行。
队长的死因永远地迷惑着他。
作者:克劳德·西蒙(法语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国小说家。
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
1985年克劳德·西蒙因为小说《农事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1981年创作的小说讲述了西蒙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经历。
他是继1964年的让·保罗·萨特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
4、《永别了,武器》简介: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
亨利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
由于护士紧缺,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人又一次相遇。
这一次,亨利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巴克莱小姐。
在米兰就医期间,两人处于热恋之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期间,凯瑟琳怀孕了。
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发现意军士气大跌,处处充斥着失败与绝望的情绪。
德国人的进攻,终于击垮了意军的抵抗,意军开始溃退;士兵们的情绪很激动,反战热情高涨。
在一座桥前,意军前线宪兵部队开始逮捕所谓擅离职守的军官,并无一幸免地加以枪决,亨利不幸也在其中。
借着审问其他人的时机,亨利跳进河流,得以逃脱被处决的命运。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士兵的义务已经连同河水一起被冲走了。
此时的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找到凯瑟琳,然后两人逃离战争的苦海。
亨利辗转来到了米兰,发现凯瑟琳已去边境一度假小城。
亨利找到凯瑟琳以后,两人再次幸福地相聚。
可是,随后意大利警察的追捕,使得他们不得不逃往瑞士。
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但最终,凯瑟琳还是在难产中死去,留下亨利一人独自在外流亡。
作者: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5、《静静的顿河》简介:《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文坛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葛利高里,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
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葛利高里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作者: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
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
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
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
6、《日瓦戈医生》简介:《日瓦戈医生》(俄语:ДокторЖиваго),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描述俄国医生尤利·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与妻子冬妮娅(Tonya)以及美丽的女护士拉拉(Lara)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继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后,又一篇经典之作。
该书被好莱坞搬上银幕,拍成同名电影《日瓦戈医生》。
虽然日瓦戈医生的内容背景大多是在1910到1920年代,但直到1956年此书才全部完成。
该书在苏联被禁,1957年被意大利出版商詹贾科莫·菲尔特里内利(GiangiacomoFeltrinelli)偷运出境,并在米兰以俄文发行,隔年又发行了意大利文和英文的版本,并得到很大的回响,并为作者赢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帕斯捷尔纳克(1890.1.29 - 1960.5.3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
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因为小说中流露出对十月革命的保留态度而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
7、《圣女贞德》简介:《圣女贞德》(1923)是英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描写法国青年女爱国者贞德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领导农民反抗英军被俘牺牲的一部悲剧,共分为六场历史剧,并附有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