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飞行员疗养期间的健康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193.21 KB
- 文档页数:2
疗养体系中的飞行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在疗养体系中如何更有利于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针对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育客体等几个方面对飞行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结果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应对措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结论对飞行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飞行人员心身健康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飞行员;疗养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心理健康,健康保健已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生活环节,人们不再墨守“无病即是健康、患病再去保健”的陈旧观念,而更注重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健康,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
由于飞行员在长期的飞行中因紧张、危险、噪声等强烈刺激造成情绪紧张、精神压抑而使心理负荷增加。
如果这些应激状态长期持续,则会破坏机体的生物生化保护机制,加速心理疾病的形成和蔓延,诱发心理、生理平衡失调[1]。
因此,搞好飞行员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飞行人员心身健康的有效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在疗养中的作用1.1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飞行员对长期不良情绪易造成身体危害的认识飞行事业对健康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高标准的,需要从保健、营养、体能、航训等各方面来提高身体素质[2]。
在心理学方面要紧紧围绕与飞行员密切相关的一些健康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他们了解长期不良的情绪容易对身体健康造成哪些危害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对人情绪的影响,如何防治。
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如飞行员亚健康状态及预防,吸烟、饮酒对飞行工作的影响,如何应对压力,性格与健康的关系,如何进行调适等等。
对于有不良生活习惯的疗养员进行正确引导,对于有疾病的疗养员则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总之,对飞行员进行实时、有效、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自觉的避免不健康心理因素侵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2健康教育有利于搭建服务主客体间的沟通平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医务人员和疗养员之间增加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渠道;通过健康咨询可进一步了解飞行员的性格、心理状态、困惑不解的问题等等,为部队的安全稳定、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较好的信息、建议。
空勤疗养中个性化健康管理模式体会摘要:目的探究空勤疗养中个性化健康管理模式应用意义。
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来院疗养的1200例空勤疗养员,随机分为对照组(施以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施以个性化健康管理模式)各600例,比较两组干预结果。
结果观察组航训、体育锻炼、心理、体检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停飞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与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空勤疗养人员,施以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能够提高疗养质量与满意度,对此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空勤疗养;个性化;健康管理;空勤人员的身心状态,直接影响飞行质量与工作效率。
对空勤疗养人员施以健康管理是复杂且繁琐的过程,同时对临床医师的知识结构、健康评估能力、个性化健康信息采集等提出了更多要求。
为提高疗养保障水平,实现部队战斗力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应通过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危险因素分析等方法,加强对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的空勤人员施以针对性的健康管理,从而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1200例空勤疗养员(均为男性)作为观察对象,排除意识、精神障碍者,以及非现役人员、心肾等器官出现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0例。
观察组平均年龄29.3±6.8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28.5±7.1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可比。
1.2方法对照组施以常规健康管理,主要是根据生理与心理评估结果,适当给与健康管理干预。
观察组施以个性化健康管理模式干预,如下所示;1.2.1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监测其健康状况:通过症状与生活习惯调查、体检等方式,全面了解其亚健康状态,分析其亚健康状态的诱因,包括飞行环境、应激反应与生活方式等,设立行之有效的亚健康预测模型、测量标准,围绕预防为主的原则,为个体化干预提供参照依据,规避空勤人员的多发病与常发病。
评估其健康风险:调查其生活习惯,在参照体检数据、疗案的基础上,根据空勤人员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加强疾病、健康风险的预测评估。
用“治未病”理论指导飞行人员健康疗养1 “治未病”的提出与发展追溯“治未病”一词的学术渊源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
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国语·楚语》曰:“夫谁无疾患?能者早除之……为之关藩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
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转变的重要性。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则首见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摄生防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二是欲病早治,如《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三是早期治疗,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等。
《难经》提出了“治未病”的又一重要涵义,即治未病的脏腑。
《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张仲景则将前人“治未病”思想融合,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挥,使“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
“治未病”理论发展至今天,又赋予其许多新的含义。
如体质学说的研究认为:每个人先天体质有异,是引起不同证型的基础,今人匡调元提出两纲八要辨体质[1]。
笔者曾提出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医的无病有证进行积极的治疗,已达到治病于初始、消病于萌芽之目的[2],并且进一步提出建立“亚疾病”概念,以推动“治未病”理论的深入发展[3]。
2 “治未病”理论的内涵“治未病”虽然语言简要,但实际上这一词从提出到发展进而形成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了科学的辨证观,并给予人们揭示疾病本质的提示。
自然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循序渐进、由微至著发展变化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空运飞行员的健康与心理素质管理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空运飞行员的工作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在空中飞行的高强度工作环境下,飞行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对于空运飞行员来说,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管理是确保飞行安全和顺利的关键因素。
首先,空运飞行员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
他们的工作要求他们在长时间的飞行中保持高度集中和反应能力,因此良好的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飞行员应该经常进行体检,确保自己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任何会对飞行安全产生影响的疾病。
同时,他们应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且均衡的营养物质,增强免疫系统和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锻炼也是必要的,可以帮助飞行员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灵活性。
除了身体健康,飞行员还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素质。
由于复杂的工作环境和高压力的飞行任务,飞行员面临着诸多心理挑战。
他们必须学会有效地管理压力、焦虑和紧张情绪,以确保自己能够冷静、集中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为此,飞行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
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飞行员识别和应对压力源,并教授他们一些心理调节技巧和方法。
飞行员可以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学会如何应对各种情绪和压力。
此外,飞行员还可以参加心理训练课程,如压力管理课程和情绪管理训练,以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
另一方面,飞行员还可以通过积极的休闲和娱乐活动来缓解压力。
空运飞行员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他们需要解开紧绷的神经,放松身心。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爱好和运动,如阅读、绘画、跑步等,来进行心理放松和压力释放。
此外,他们还可以加入一些俱乐部或社交团体,与其他飞行员一起分享经验、交流情感,共同成长和进步。
总之,空运飞行员的健康和心理素质管理对于飞行安全和工作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和采取积极的心理管理措施,飞行员可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保证飞行任务的高效完成。
民航飞行员健康需求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目的探索一种符合中国民航飞行员特点的健康管理模式。
方法对289名在北京小汤山疗养院接受健康疗养的飞行员进行问卷调查,比较≤40岁与>40岁飞行员的慢性病患病率,了解飞行员功能社区的健康现状与健康需求。
结合小汤山疗养院与北京传奇体育公司在国内民航领域率先开展的“飞行员360健康关爱工程”实践,探讨民航飞行员健康管理策略。
结果≤40岁与>40岁飞行员在超重与肥胖、腰围超标、血压超标、血脂异常、空腹血糖超标方面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69.34%的飞行员关注自身健康,89.90%的飞行员希望获得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
对航空公司以前采用的休闲疗养机制与效果持不满意态度或认为一般的飞行员占88.50%,对小汤山健康疗养模式的满意度达到100%。
结论慢性病在民航飞行员当中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中国民航目前的康复疗养机制亟待改善,针对飞行员职业及心理特点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标签:飞行员;功能社区;需求分析;健康管理功能社区特指由职能相同或是处境相似的人群构成的社群共同体[1]。
针对飞行员功能社区存在的高职业压力、高负荷飞行任务、长时间跨时区飞行、不可避免地遭受航空中各种辐射源、饮食睡眠不规律等特点。
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在接待民航飞行员健康疗养时,注重飞行员的健康需求,在飞行员疗养中融入健康管理的要素,为飞行员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与效果,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12年3月~2013年4月在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参加健康疗养的国内某航空公司患慢性病飞行员289人。
1.2 方法对疗养飞行员采用自制飞行员健康关爱计划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经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北京传奇体育有限公司、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联合设计制定,由专职健康管理工作人员负责整理与录入。
2020年5月第9期护理研究探讨疗养院对飞行员健康护理管理的效果谭雨林,尹功坤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二区,浙江 杭州 310000【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疗养院对飞行员健康护理管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102例于2017年3月~2019年4月在本疗养院进行疗养的飞行员,对以上所有入选的飞行员行健康护理管理,并在该项管理实施3个月后对比护理管理开展前后多项病症的患病率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
结果:经过健康护理管理后发现,入选飞行员中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患者占比明显减少,SCL-90各项指标也有明显改善,以上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疗养院中的飞行员开展健康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其生理与心理的情况,使飞行员能以更好的身体条件回归日常的工作。
【关键词】疗养院;飞行员;健康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9-0158-02飞行员作为一个十分特殊的职业,由于其工作环境,导致飞行员常年受到高空、缺氧、气流震动、噪音等影响,加之长时间处于紧张和高度集中的状态,使其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十分巨大,导致许多飞行员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健康护理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从而改善该群体存在的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1]。
因此本疗养院将根据以上论题开展一项研究,来探讨疗养院对飞行员健康护理管理的效果,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102例于2017年3月~2019年4月在本疗养院进行疗养的飞行员,纳入标准:①入选飞行员在体检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生理或心理问题;②所有飞行员均知晓并愿配合本院开展本次研究。
所有入选的飞行员年龄在25~48周岁之间,平均年龄(32.64±6.95)岁。
1.2方法 对以上入选的飞行员进行信息采集,根据飞行员不同情况开展健康护理管理,该管理的具体方式为:1.2.1让飞行员尽快熟悉疗养院环境 对于刚来到疗养院接受治疗的飞行员,院方有必要指派1~2名护士对院内的环境以及设施进行详细的介绍,加快飞行员对新环境的适应,消除初来疗养院时的陌生感,并且提高飞行员与护士之间的熟悉程度,减少其心理负担。
人性化护理对飞行员疗养期间的身心影响随着军事斗争准备工作的日益紧迫和空军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需要,飞行训练时间普遍延长,强度、密度加大,体力、脑力、心理负荷大幅度增大,飞行员群体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较大,飞行员对身心整体健康也日渐重视。
而飞行员疗养是通过正规科学的疗养方法,使之在疗养过程中机体接受各种有益的生物理化因子和社会心理环境因子等的综合作用,配合体能训练及科学合理的膳食,以达到改善和加强机体的适应能力,调节异常的生物节律,整体上提高飞行员健康水平、延长飞行年限的目的。
而作为护理工作者的我们更是要紧紧抓住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一流的服务,预测服务对象的需求,主动提供服务[1]。
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2]。
那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如何及时发现和满足疗养期间飞行员的心理需求,提供真正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呢?1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加强疗养院人性化服务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利于疗养员休养康复的绿色疗养环境。
为了方便疗养员的体检、休闲,院内做了温馨的指示牌,标准统一、方向明确、整齐划一、美观大方、指示连续、清晰明了,真正做到了想疗养员所想。
疗养员入院前准备一个整洁的疗养环境,一张舒适的床,一份精致的水果。
疗养员入院时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张入院介绍。
“请、您好、对不起、请原谅、谢谢”等文明用语贯穿于整个疗养过程。
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
2满足疗养员的需求2.1丰富多彩的疗养生活医护人员从迎接飞行员入院的第一天开始,从生活上关心、照顾疗养员,使他们感到在疗养院和家里一样有温暖,被关爱。
疗养院在饮食上尽量做好营养搭配,还注重烹调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增进疗养员的食欲,保证营养。
遇上过生日的疗养员不仅为其买生日蛋糕,还要加菜、送水果,增加气氛。
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受职业的特殊影响,飞行员的健康管理与普通人存在差异,他们健康管理的要素包括生理、病理、心理、智力以及飞行环境等内容,1,。
飞行安全一直是国内外民航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影响飞行安全的最关键因素是人为因素。
统计资料显示人为因素导致的飞行事故约占70%,其中心理因素又构成了人为因素的主要部分,2,。
所以,飞行员的心理健康应成为航卫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
1健康管理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民航飞行员的健康管理模式也应从简单的巡诊,体检,处方的传统保健模式,转变为: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三方面进行干预的过程,倡导整体健康为中心,以预防疾病为主导的健康管理模式。
2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2.1年龄偏小,生源单一我国目前各大民航院校招生生源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即使大改架招生也是在普通专业的大中专院校。
这样毕业的生源导致飞行队伍年轻化(个别有20岁毕业的)、社会阅历少,社会交往及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相对不足,心理素质成熟度差,缺少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和释压的能力薄弱。
2.2个性特征个性是指人在现实环境中对各种事物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个人对应激的评价和应付等心理调控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个性健全的飞行员具有情绪稳定、社交能力强、自信、抗干扰能力强及个性开朗等特点,能够正确的降低自己承受的压力,更好的应对各方面的突发事件。
2.3特殊工作环境飞行工作是高风险、高技术和高难度的工作。
飞行的工作环境也存在着特殊性,在飞行中受到低气压、温度变化、噪声、振动、气象以及辐射等多种因素影响,承受着超出正常的身心负荷,常会导致飞行员身心健康水平下降,从而引起睡眠障碍、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直接威胁飞行安全。
2.4负性生活事件对飞行员测评显示,SCL,90各因子与紧张性生活事件量表的恋爱、健康、家庭、工作、经济、人际关系、环境等均显著相关,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是影响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3,,可以使人罹患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心理创伤。
空运飞行员的飞行员航空医学和健康管理创新在航空业中,空运飞行员是保障空中交通安全的重要一环。
为了确保飞行员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符合安全要求,飞行员航空医学和健康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创新领域。
本文将探讨空运飞行员的航空医学和健康管理的创新措施,以期提高空中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一、飞行员身体状况评估为了确定飞行员是否具备承担飞行任务的能力,将对飞行员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是必要的。
这不仅涉及到基本的健康检查,还包括了心理评估、眼科检查和听力测试等。
通过综合评估结果,可以判断飞行员是否能够胜任特定型号的飞机驾驶。
航空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的参与对于评估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二、飞行员健康管理方案空运飞行员的工作时间不规律,长时间的高空飞行和时差变化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负荷。
为了确保飞行员在高压力工作环境下保持身体健康,制定科学的健康管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该方案包括了饮食、运动、休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饮食方面,严格控制飞行员摄入的油脂和盐分含量,保证均衡的营养摄入;运动方面,为飞行员制定定期的锻炼计划,增加身体素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休息方面,为飞行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和休息间隔。
同时,针对特定型号飞机的驾驶特点,还可以制定适合的训练项目,提高飞行员的适应能力和反应速度。
三、航空医学数据分析与预测航空医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航空医学创新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飞行员的健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前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
比如,通过连续监测飞行员的体温、心率和血压等指标,可以提前发现飞行员是否存在身体不适或疲劳,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建立预测模型,根据飞行员的健康状况和工作环境等因素,预测出潜在的飞行安全风险,为航空公司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四、航空医学科研与教育培训为了不断提升空运飞行员的航空医学和健康管理水平,航空医学科研和教育培训也是创新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