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0
浅析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中国医生》为例浅析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中国医生》为例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尽管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可以直接通过图像和声音向观众传递信息,但字幕翻译作为电影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2019年上映的电影《中国医生》为例,探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是两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归化翻译指的是将外语翻译为目标语言时,尽可能贴近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语言群体接受和理解;而异化翻译则更强调原语言的风格和特点,保留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原文所特有的文化氛围。
《中国医生》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中国援非医疗队在非洲执行任务的故事。
在该片的字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都能够体现出对原文内容的恰当表达。
首先,归化翻译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可体现在对电影标题和人名的翻译上。
归化翻译在这方面的特点是注重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趋势。
在《中国医生》的字幕翻译中,将电影标题直接翻译为中英双语的“中国医生/ Chinese Doctors”,既保留了原文的简约性和直观性,又便于国外观众快速理解电影的主题。
而在人名的翻译上,归化翻译则可体现在对非洲人名的音译上,例如将英文名字约翰翻译为“乔恩”,更符合国内观众对名字的习惯,同时也减少了语言障碍。
其次,在对话的翻译中,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也有所差异。
归化翻译注重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对话的内容,因此会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删减,省略部分重复和冗长的表达,以确保字幕的流畅度。
例如在电影中,当中国医生与非洲病人对话时,字幕翻译采用了比较简洁的方式,用直接的表达方式传递了对话的核心内容。
这种归化翻译的应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容易理解对话的情节,获得对电影整体故事的连贯性认知。
基于目的论角度分析《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异
化策略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一部由中国制作的动画电影,该电影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典神话故事《西游记》的作品。
在国际市场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字幕翻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接受程度。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字幕翻译中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策略,通过对原文和目标文化的平衡处理,达到了更好地传达电影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目的。
从归化的角度来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字幕翻译在某些地方采用了归化的策略,即将原文直译或者近义转换成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被目标观众理解和接受。
在电影中,孙悟空被称为“大圣”,这是中国文化中对孙悟空的一种尊称,而在英文翻译中,大圣往往被译为“The Monkey King”,这样可以直接呈现给国际观众,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孙悟空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形象。
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和习俗也经常被归化处理,比如在电影中出现的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或者宗教信仰等,翻译者通常会选择保留原文或者提供相关的注释,以便让国际观众更加真实地感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字幕翻译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策略,通过对原文和目标文化的平衡处理,让国际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这种翻译策略不仅让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成功,也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电影翻译中,能够进一步深化归化和异化策略,让更多的国际观众感知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英文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不断上升,同时伴随着的还有对电影片名翻译的争议。
电影片名翻译是传达电影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在中文环境下,需要达到翻译效果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中文语言环境下的接受度,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涉及到元语言的语音、语义、文化等多个方面,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成为了翻译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策略。
归化是指在翻译时将外来语按照中文语言习惯进行翻译,使其更符合中国读者的视觉习惯。
归化翻译主要偏向于保持语音、语义等元素在翻译过程中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比如,电影《Forrest Gump》中文片名翻译为《阿甘正传》,这是典型的归化翻译。
在中文语境下,“阿甘”是一个常见的中国姓氏,并且“甘”还有“甘心情愿”的意思,与原片情节相符合。
此外,归化翻译有助于降低语言障碍,让读者更快的进入电影故事情节中。
而异化则强调了翻译作品中特定语言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一味地照搬原文的语言结构、文化背景、表达方式,往往导致译文与原文产生巨大的语言和文化隔阂,甚至达不到翻译的目的。
比如,《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中文片名翻译为《加勒比海盗》,采用了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更符合中国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该片的原片名涉及了多个名词的缩写和组合,而被称为“翻译地狱”,如果直接翻译可能会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总的来说,归化和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都有其作用,归化翻译有利于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而异化翻译则能够保留原片的独特性并促进文化交流。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两种翻译策略的适用性,并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让电影名字在汉语语境下得到最佳的呈现。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影视作品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产品。
对于通过口碑、口碑和口碑实现票房和知名度双丰收的英文电影来说,充分挖掘其传达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将片名翻译得生动形象、简短易记、有效传播是很有必要的。
影片名字翻译是一种归化和异化双重过程,英文片名的翻译有时候需要透过字面意思,去传达其符号学、意象性、文化性和价值性。
因此,本文从归化和异化两个方面论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和方法,旨在探讨提高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质量。
一、归化的特点和方法归化是指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的逐渐同化,人们会因为文化、语言接触的过程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翻译领域中,归化即将外国文化转化成为符合本国人民思维习惯和审美标准的文化形式,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适应当地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归化的方法是朝着本国的语言和文化轨道去重构已有的文化符号,从而达到获得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的效果。
英文片名的归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以意译为主、进行添加说明和删减等操作,以及根据当地文化的局限性进行调整。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时,如果片名在语言学上严格按照原作的音译化或字面翻译,会产生一定的误会,翻译效果也不理想。
例如《hereafter》(此生)这部电影,翻译成为《来世靠着你》更能够引起观众理解。
此外,添加对于电影内容的描述有助于让观众更容易对电影内容有所了解。
例如《the dark knight》翻译为《蝙蝠侠:黑暗骑士》,并加上“恩仇之战终极篇”这一描述,更能让观众明确片名的主题和主线。
当然,在添加时需要注意不要让信息量过大,影响整体翻译的质量。
最后,在进行归化时需要注意当地文化的局限性,使得翻译结果符合本国观众的风俗、文化和审美习惯。
例如《cast away》翻译成《荒岛余生》,符合中国习惯的古言传说,效果更为突出。
异化指的是在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受听众或读者方面文化背景、习惯和语言方面的约束,找出对应的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或观众更加接受或理解原著中表达出的文化价值观。
《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艺术形式,其片名的翻译对于电影的传播和接受至关重要。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
归化强调文化适应和读者友好性,而异化则更注重保留原片的异国风情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探讨归化和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劣。
二、归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归化是指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尽量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和表达方式,以实现更好的文化适应和读者友好性。
这种翻译策略有助于降低观众对电影的认知难度,提高其接受度。
以电影《红楼梦》为例,其英文片名被翻译为“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这个译文将原片名中的文化内涵以更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符合西方观众的认知习惯。
此外,电影《卧虎藏龙》的英文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也是归化策略的典型案例,通过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将原片名中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转化为英文表达。
三、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与归化相反,异化强调在电影片名翻译中保留原片的异国风情和文化特色。
这种翻译策略有助于展现原片的独特魅力,吸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例如,电影《霸王别姬》的英文片名被翻译为“Farewell My Concubine”,这个译文保留了原片名的音译元素,同时也传达了原片的文化内涵。
此外,电影《活着》的英文名“To Live”也是异化策略的体现,将原片名的内涵直接转化为英文表达,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性和文化气息。
四、归化和异化的优劣分析归化和异化各有优劣。
归化策略的优点在于文化适应性和读者友好性高,能够降低观众对电影的认知难度,提高接受度。
然而,过度归化可能导致原片的文化特色被淡化或丧失,使得观众无法领略到原片的独特魅力。
异化策略则能更好地保留原片的异国风情和文化特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然而,过度异化也可能导致译文的陌生感和晦涩感,使得观众难以理解和接受。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和异化策略探究——以美国剧情电影《我在雨中等你》为例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和异化策略探究——以美国剧情电影《我在雨中等你》为例引言:随着电影的全球化发展,字幕翻译作为将电影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扮演着连接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作用。
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者常常面临的两种策略。
本文将以美国剧情电影《我在雨中等你》为例,探讨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一、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即将源语文化融入到目标语文化中,使译文更符合目标文化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电影《我在雨中等你》中的归化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适应当地口语习惯电影中的对话方式多为口语化,通过使用当地口语表达方式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比如原句中的“Alright, you got it”被翻译为“行了,你懂了”,使用了更符合中国人口语习惯的表达方式。
通过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观众更容易理解并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1.2 保留文化细节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文化细节,例如节日、食物等。
在翻译时,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电影中的文化信息,翻译者会保留这些文化细节,用目标语进行解释或注释。
比如原句“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中的“what she's having”意为“她点的东西”,翻译时保留了这一细节:“我就要她吃的那个”。
二、异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即将源语文化保留在译文中,强调跨文化的差异性,让观众感受到原本的文化风情。
电影《我在雨中等你》中的异化翻译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保留习语和俚语电影中常常会涉及到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之间有所差异。
异化翻译策略会尽可能保持原文中的习语和俚语,用一种更适合本土观众的方式呈现。
比如原句中的“You're pulling my leg”翻译为“你在开玩笑吧”,保留了原文中的习语,但使用了更符合中国观众习惯的表达方式。
浅析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中国医生》为例浅析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中国医生》为例导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扮演着连接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在电影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字幕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转换形式,承担着将影片中的对话和情节准确传达给观众的任务。
而在字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合理运用对于传递电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电影《中国医生》为例,探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概念及特点归化和异化是翻译领域中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它们分别代表了翻译作品更偏向源语文化或目标语文化的两种取向。
归化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按照目标语读者的习惯和语言风格调整翻译结果,使其更符合目标语文化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
归化翻译策略的特点是尽量保持源语中的文化特色,以使目标语读者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翻译成果。
异化翻译策略相反,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以源语文化为导向,保持尽可能多的源语文化元素和独特性,使目标语读者接触到源语文化的魅力和特点。
异化翻译策略的特点是更直接地传达源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尽量避免文化背景和语境的转换。
二、归化异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电影作为一种充满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其字幕翻译面临着如何准确传达人物对话和情节的挑战。
在这一挑战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运用能够更好地传递电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中国医生》是一部纪实性的影片,讲述了1959年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国家安哥拉的援助故事。
影片中充满了中国文化和西非地域特色,那么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运用呢?1. 归化策略的应用归化翻译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能够更好地满足传播影片信息的目的。
在《中国医生》中,一些涉及中国文化的对话可以通过归化翻译策略被更好地传达给国外观众。
例如,在影片中,医疗队成员常常称呼彼此为“师兄”、“师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体现。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从目的论角度分析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电影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表达形式,而字幕翻译是电影跨语言传播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电影《活着》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了其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通过对比源语和目标语字幕的对比分析,本文发现在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现象并存。
本文认为,归化与异化并非一对对立的翻译策略,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字幕翻译中,翻译者需根据不同的目的,有选择性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实现信息传达和文化传播的双向平衡。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字幕翻译;归化;异化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被誉为“第七艺术”。
电影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字幕翻译作为电影跨语言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然而,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翻译具有很高的难度。
本文以中国导演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其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并探讨其对信息传达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二、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1. 目的论的基本概念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主张翻译活动的目的是满足通信需求。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翻译将电影的情节、对话等信息传递给观众,使其理解电影的内容。
目的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传达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传达目的和受众需求进行策略选择。
2.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作用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目的论主张翻译应该立足于观众需求,以实现信息传达和文化传播的双向平衡。
字幕翻译要追求忠实准确地传达源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要考虑目标语受众的接受能力和观影体验,以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所呈现的电影内容。
三、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1. 归化的翻译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适应目标语文化习惯和观众接受能力的策略。
在字幕翻译中,归化翻译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基于目的论角度分析《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异化策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动画电影,故事讲述了孙悟空在取经途中的一系列冒险与挑战。
在电影的制作中,字幕翻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观众对电影的理解与接受。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大圣归来》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异化策略,探讨翻译中的策略选择与效果。
一、归化异化理论概述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策略,分别代表着对源语言(SL)文化与目标语言(TL)文化的不同态度。
归化是指翻译时将源语言的文化、习惯等因素“归”入目标语言中,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让读者或观众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将这些异质的文化元素直接“异”化地呈现在译文中,以达到让读者或观众了解并体验源语言文化的目的。
基于目的论的翻译策略是以目标语言读者或观众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体验为出发点,旨在实现翻译的最终交际目的。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要根据观众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及电影的叙事风格和情节需要进行灵活运用,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
二、归化异化策略在《大圣归来》字幕翻译中的具体运用1. 对白翻译在对白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运用可以影响观众对电影角色性格和情感的理解。
当孙悟空说出“齐天大圣”时,如果直译为“Great Sage Equal to Heaven”,这样的异化翻译可以保留原著小说中孙悟空的尊称,但对于观众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可以采用归化翻译,将其译为“大圣”,更符合中国观众对孙悟空的传统认知,也更贴近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
2. 特定文化背景的翻译电影中的一些特定文化背景和习俗,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归化和异化的策略。
电影中涉及到中国传统的节日、饮食和礼仪等方面,可以通过异化策略将这些特定的文化元素直接呈现在译文中,让国外观众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可以采用归化策略,将这些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到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增强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论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应用论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应用导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文电影在中国的受众人数越来越庞大,因此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显得尤为重要。
在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都是常用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探讨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应用。
一、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翻译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归化是指将译文融入到目标语社会文化环境中,使其更加符合目标语观众的习惯和理解。
异化则是指将译文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尽量不改变其风格和结构。
在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应用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二、归化与异化的比较1. 语言选择:归化:在语言选择上,归化更倾向于使用目标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
异化:异化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特色,不刻意迎合观众的理解需求。
2. 文化标识:归化:归化的汉译更注重突出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共性,并将其融入到目标语社会的文化背景中。
异化:异化的汉译更注重保留源语文化的特点和独特性,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源语文化的魅力。
3. 口语化程度:归化:归化倾向于将电影对话的口语化程度调整至符合目标语言口语习惯,使观众更能融入电影情节。
异化:异化则更强调保留原文中的口语表达,将观众引入原文对话的氛围中。
三、归化与异化在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的应用在英文电影字幕汉译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汉译目的和需求,可以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具体应用如下:1. 归化的应用:(1)选择与观众习惯相符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电影内容更易理解。
(2)调整电影对话的口语化程度,以便观众更好地投入电影情节。
(3)将电影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转换,融入到目标语社会文化背景中,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2. 异化的应用:(1)保留原文中的特色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2)适当保留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不过分迎合观众的理解需求。
29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9期总第822期No.19,2020Total of 8220引言当今,人们处于一个互联网时代,国外的电视剧尤其是美剧受到国内观众的追捧。
美剧无论是在语言风格还是其所传达的文化等其他方面都与国内电视剧有所差异,要想使国内观众能够真正看懂其中的内涵,字幕翻译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归化”与“异化”为基础,结合字幕翻译的特征,探讨《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的字幕翻译方法及精彩之处。
1字幕翻译电影字幕翻译是翻译学研究的一项领域,它是将外语影片中口头对话以文字形式转化为目标语言,一般置于屏幕下方,并随原声的结束消失。
电影字幕大多是电影制作完成后所加。
字幕翻译,追根溯源,发展于西方国家。
欧洲影视翻译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与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发展、语言的多样性以及各领域之间的专业交流密切相关。
由于西方国家之间的影视文化交流互动十分频繁,使得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业也迅速发展。
经过长期的发展,大多数欧洲国家已经形成了电影电视介绍的配音或字幕制作的习惯。
中国的字幕翻译研究始于1949年从苏联引进的第一部译制电影《马-特罗索夫》。
1949年以来,中国的影视字幕翻译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在这70多年里,中国影视字幕翻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
国际知名字幕翻译专家海泽尔·摩根认为:影片质量的好坏不取决于字幕,但是低质量的字幕会将毁了一部优秀影片[1]。
影视语言具有即时性、大众性、综合性、瞬时性和无注性等特征[2]。
即时性即电视剧字幕一句话不会停留太久,不会留给观众过多的思考时间,因此选对翻译策略,能够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十分重要。
大众性说明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翻译为目的语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能够使一般的大众接受,这就要求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口语化,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在翻译字幕时,要考虑到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注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从而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体现了字幕翻译的价值。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的高质量研究一、引言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片名翻译对于影片的推广与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电影片名翻译进行研究,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文化传播效果。
二、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意义归化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文化中的内容转化为目标语文化中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而异化翻译则强调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和风格,使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到异国文化的魅力。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归化翻译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归化翻译在电影片名中应用广泛,其主要目的是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影片内容。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电影片名,如《泰坦尼克号》被翻译为中文的“铁达尼号”,通过归化翻译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电影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此外,对于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电影片名,如《教父》,通过归化翻译使其更符合中文语境,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四、异化翻译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异化翻译在电影片名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保留原片名的异国风情和文化特色,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例如,《星球大战》的中文译名保留了原名的异国特色,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幻文化的魅力。
此外,一些艺术性较强的电影片名,如《赎罪》、《小偷家族》等,通过异化翻译更好地传达了原片的艺术氛围和情感色彩。
五、归化与异化的平衡与策略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为了实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需要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找平衡。
一方面,要尊重目标语文化和观众的认知习惯,进行适当的归化处理;另一方面,要保留原片名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进行适当的异化处理。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策略:1. 深入了解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适应性。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
归化与异化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电影《活着》是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该电影涉及了中国文化、历史、社会和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并呈现了一种反映中国特有的人世悲剧的主题。
英语字幕翻译在电影传播和跨文化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对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加深文化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通过分析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研究其目的在于:
1.探究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对传达电影信息和价值观念的作用。
2. 分析归化和异化的具体运用在电影翻译中的实践效果,从而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传达信息和促进交流。
3. 通过研究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探索如何在文化传播中兼顾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实现有效沟通。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方法。
首先对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究归化和异化在电影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这种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的翻译策略,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优缺点,找到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策略的指导原则。
四、预期结果与意义
本论文将为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框架,强调文化传播在翻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探究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策略和途径,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浅析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浅析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众多国内电影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然而,电影的国际传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字幕翻译问题。
字幕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翻译形式,是将电影内容和对话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字。
在字幕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是两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本文以最近热播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探讨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及其效果。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根据具体翻译目标和文化差异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减少文化差异,使其更符合译入文化的习惯。
异化策略则是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尽量保持译文中的文化差异和异国情调。
在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合理运用可以使电影更好地传递语言、文化和情感。
《你好,李焕英》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喜剧电影,以家庭情感为纽带,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和普遍的价值观。
在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的运用可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电影内容和角色情感,更好地融入其中。
例如,在电影中,李焕英的妈妈经常称呼李焕英为“儿子”,而在字幕翻译中将其翻译为“孩子”。
这样的翻译方式更贴近观众的习惯,使得观众更易于理解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
另一方面,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和情感色彩,异化策略可以使译文更加地丰富多样,呈现出更具有异国情调的特色。
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李焕英和乡亲们的交流中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方言,这些特点对于国外观众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字幕翻译中,通过使用拼音、注释等方式将方言保留下来,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原作的口音和情感色彩,同时增加了一些异国情调的韵味。
然而,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并不是绝对的。
具体采用哪种策略要根据具体翻译目标和受众进行决策。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标识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选择使用归化策略进行翻译。
英语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电影在各国文化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语电影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归化和异化两种。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英语电影翻译的问题。
归化是指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目标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使目标语言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的内容和情感。
在英语电影翻译中,归化通常包括使用押韵、比喻、俚语等手法,以便在目标语言中传达相同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在《疯狂的石头》中,英语“hold your fire”被翻译成“别急”,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用语习惯,让观众更容易理解。
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独特性,保持原有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以便向目标语言的观众展示不同的文化特色。
在英语电影翻译中,异化通常包括保留英语中的一些特殊表达方式、语法结构、口音等,以便让目标语言的观众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和历史背景。
例如,在《泰坦尼克号》中,英语“I’m going to go”被翻译成“我要走了”,这种表达方式保留了英语的文化特色,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英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英语电影翻译中,归化和异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归化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目标语言的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的内容和情感;缺点在于可能会削弱源语言的独特性和文化特色。
异化的优点在于能够保留源语言的独特性和文化特色;缺点在于可能会让目标语言的观众难以理解和接受。
英语电影翻译需要兼顾归化和异化的特点。
只有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技巧,才能把电影中的文化和语言差异降到最低限度。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持原有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便让目标语言的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英语电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其处理方式仍然存在许多争议。
其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围绕这两种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基于目的论角度分析《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异化策略归化策略是指将源语言的文化习惯、观念和风俗等内容通过翻译转化成符合目标语言文化规范和接受习惯的翻译策略。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的文化内涵,增进跨文化沟通和交流。
而异化策略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言的文化习惯、观念和风俗等内容,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色。
对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电影字幕翻译而言,归化和异化策略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归化方面,翻译人员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使得目标语言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电影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人物名字时,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发音和习惯将孙悟空翻译成“Monkey King”,这样更符合英语观众的接受习惯。
在翻译对白和台词时,可以适当调整语言表达和用词,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时,也可以适当进行归化处理,使得目标语言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异化策略方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翻译也可以适当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风味,以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色。
在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文化符号,翻译人员可以选择保留原汁原味的翻译,使得目标语言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魔力。
通过异化的翻译策略,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源语言文化的异彩纷呈,增加了观赏电影的乐趣和趣味性。
基于目的论角度分析《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异化策略,可以得出结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和意境的也要考虑目标语言观众的接受习惯和文化背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通过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电影的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升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探讨华语纪录片字幕翻译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以及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加深了各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
国外大量纪录片涌入中国,加深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这充分证明了影视作
品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成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宣传国家形象国际化的强大
的基石,从而促使世界了解更加真实的中国。
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及其价值和理念,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字幕翻译的地位尤显重要。
目前,我国字幕翻译多局限在电视剧或电影,纪录片字幕翻译量较少,而且纪录片字幕翻译多是英译汉。
整体来说,我国纪录片字幕翻译缺少权威指导、理论指引和质量审核,实际翻译中会有因文化差异、个人理解而导致的错译、漏译等问题。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有过这样一句话:“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
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本文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角度出发,以国产纪录片《别乡曲》为例,
研究华语纪录片字幕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历史、地域而产生的翻译问题,探讨如何妥善解决因两种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翻译问题,希望对今后国产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提供案例。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电影字幕翻译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电影字幕翻译[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层次也不断提高。
英文电影在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人们对电影字幕的翻译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影字幕的翻译是电影本身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电影字幕翻译也成为了翻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试从归化和异化两个角度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 归化异化电影字幕翻译电影是一种具有大众性、广泛性和传播性,而且受众较多的文化形态。
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人们了解其他文化的重要渠道。
由于语言差异,大部分观众只能通过字幕翻译才能从听觉上、视觉上个方位地把握外语电影的内容,欣赏其魅力。
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那么电影字幕翻译自然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英语电影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涌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电影,Forest Gump 《阿甘正传》、KongFu Panda 《功夫熊猫》、Mu Lan 《花木兰》、Titanic《泰坦尼克号》等。
这些电影在中国同样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收入,那么这些电影之所以会这样成功,除了有丰富的电影情节和特效之外,精彩地道的字幕翻译也是它们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在谈电影字幕翻译具体策略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字幕翻译的特点。
一、字幕翻译的特点电影的字幕翻译与一般文学翻译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独特的个性。
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综合的艺术形式,比一般的文学作品更形象、更生动。
但同时也因口型、肢体语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电影字幕翻译。
电影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或非文学翻译,李运兴教授在提到字幕的功能及文体特点时指出: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一现即逝,不像书本上的文字,可供读者前后参照。
而字幕是不可逆的,具有瞬时性,这种瞬时性要求电影中翻译的字幕,观众一遍就能看懂。
不考虑观众是否能接受翻译字幕这点,是行不通的。
[7]这些限制要求字幕的翻译言简意赅,表意准确,一方面能满足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协调,一方面保证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文化的领略。
另外,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渠道之一,电影的字幕翻译应该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市场反应,因此字幕的翻译要适当的趋向大众化和通俗化。
影视翻译不只是语言转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接受文化需求的制约。
研究电影字幕翻译,必须处理好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减少文化差距。
二、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
在电影作品中,源语语篇中会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它们为目的语文化所不知、所不熟悉,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
对于这些文化词语的处理,有两种策略,即归化和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1813年,德国语言古典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Venuti,1995:20) 。
概括地说,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用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5](二)字幕翻译中的归化1.归化的含义所谓“归化”是指以译入语即目的语的文化为依据,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
[9] 归化翻译可以使译文自然、地道、顺口、易于接受。
电影应该考虑到观众的表达习惯和欣赏水平,太多晦涩难懂的词语和陌生表达方式,会使观众失去兴致,由于文化差异和字幕翻译时空上的限制,字幕翻译不能加注,因此为了提高票房收入,在翻译影片时归化的翻译法是很必要也很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归化策略能够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恰到好处的归化可以使译文生动简洁、亲切活泼,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归化翻译法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尊重目的语的特征,译文尽量使用目的语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
[3]2.归化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电影《阿甘正传》的字幕汉译就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才让该片的语言和情感达到与汉语观众相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例1:片名ForestGum p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的片名是个人名,在翻译学中,人名的翻译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直译。
所以ForrestGump可以翻译成“福里斯特·甘”,也可以翻译成“福瑞斯特·甘普”。
但是译文中的汉语片名为了接近更多的汉语观众,便对它做了归化处理,选用了“阿甘正传”。
既简练的表现出电影讲述名叫ForrestG um p的这个人一生的传奇故事的大意,也符合了广大观众的实际水平,正如中国影片“阿Q正传”、“阿飞正传”达到的效果一样,使观众一目了然,更能雅俗共赏。
例2: 影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It was like old times. 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就像当年一样,我们秤不离砣。
译者没有逐字死译,而是恰当的采用了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说法,做了归化处理,按照语境的需要译成了“秤不离砣”这样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给目的语观众很自然的感觉。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如直译成“我们就像是豌豆和胡萝卜总在一起”,毋庸置疑,汉语观众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下面再例举影片Mu Lan 《花木兰》、KongFu Panda《功夫熊猫》中采用归化策略翻译的台词来进一步说明归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例3 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妇有四德指的是什么"admonition”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劝告,忠告,告诫”的意思,在这里的场景是木兰正在接受媒婆的“面试”,如果合格就有机会嫁入好人家,译者将其译为“四德”,让中国观众想起古时女子要遵循的“三从四德”,也立刻明自了其隐含的意思。
例4 I can see why the boy is an absolute lunatic我要有这样的儿子我也不会说的。
这句话的翻译对原句进行了改写,更能体现出幽默的意味。
木兰怕被认出是女儿身,故意在别人面前显的很狼狈,让那个奸诈的宰相误会他是个无能之辈,无意中也为木兰解了围。
这样的翻译让中国观众感到幽默,更加的自然。
还有在电影《功夫熊猫》中,“Master”这一词在影片中出现很多次,但却被不同的翻译成了“师父”、“大师”、“大仙”。
在汉语词典里,“师父”是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和尊称和敬称,师父和徒弟之间具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常见于艺术界和武术界。
然而“大仙”“大师”又可以理解为神仙,仙人。
在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中,仙人具有各种神通,游行虚空,一切所为都无障碍。
所以在影片中,对于浣熊和乌龟两个角色的翻译就充分体现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Master Shifu 翻译成师父,表现它武艺高强;Master Oogway翻译成乌龟大师,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思想。
由此可见,这一称呼的翻译主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想。
(三)字幕翻译中的异化1.异化的含义异化是指以源语言为归依,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向源语言靠拢,采取尊重源语言的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的好处是:能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它突出了源语的“异国情调”,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译文的表达力,而且人们更能通过读译文了解他国文化。
电影字幕中的异化翻译则少许顾虑译语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现成的表达方式,而是追求新颖的、甚至是具有陌生感语言表达。
为有效达到翻译目的,译者应根据电影语言不同的预期功能,抓住原片的创作意图,再根据译语观众的需要,决定源信息的保留或根据影片内容进行调整。
特别是对那些因文化差异而难以处理的意象,在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取向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慎重考虑异化和归化策略。
2.异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体现异化中一个主要的方法是直译,是指“按照译文语言的语法规则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仍保持原文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特征。
”[4]对于目的语和原语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相同和相似的信息,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在电影Mu Lan《花木兰》中,有这样的例子例5 We are under attack! 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袭,快点烽火例6 Please help Mulan impress the Matchmaker today.保佑木兰今天给媒婆留个好映像这些都是根据英文字幕的意思直接翻译过来的,这样做到了与原文最大程度的一致。
对于这此句,直译是最好的选择,观众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原文的意思。
2012年4月10号,3D版Titanic《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大陆各大影院首映,在重温经典的同时,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字幕翻译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Titanic一场景中的台词为例,来说明异化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泰坦尼克号》中,奥利骂斯文,"you are a chicken",在英语文化中“chicken”的涵义是指胆怯,而在中国文化中,“chicken”的涵义是指吵闹或者是指女人的不贞洁,因此译者采取异化的手段,翻译成“你这个胆小鬼”,其实观众通过看画面就知道这句话是针对斯文说的,我们完全可以翻译成“胆小鬼”,如果直译成“你是一只小鸡”或者用归化的方法译成“你是一个卿卿喳喳的人”,这就与原文的意思相差很远,而且会让观众感到疑惑,达不到字幕翻译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目的,而翻译成“胆小鬼”能使目的语观众了解和学习中英文化意象词涵义的差别。
三结语归化和异化在翻译过程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也起到了充分使字幕发挥交流和沟通文化的桥梁作用。
不过,翻译策略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会仅采用一种翻译方法。
而且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也是各有优缺点,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二者有效结合,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来实现二者的现实的、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过度的异化或归化都有损译文质量,刻意的异化会使译文晦涩难懂,而太多的归化也可能使译文缺少异域风情。
无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还是商业角度,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要用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吸引观众,向观众传达一定的意义,而再加上精彩的字幕翻译则更有助于观众理解影片内涵。